利器

欧美剧美国2018

主演:艾米·亚当斯,派翠西娅·克拉克森,克里斯·梅西纳,伊莱扎·斯坎伦,马特·克拉文,亨利·科泽尼,米盖尔·桑多瓦尔,西德妮·斯威尼,芭芭拉·伊芙·哈里斯,伊丽莎白·帕金斯,泰勒·约翰·史密斯,大卫·苏利文,威尔·切斯,杰克逊·赫斯特,艾米丽·杨希,贝琪·贝克,凯瑟琳·卡兰,瑞恩·詹姆斯·尼尔森,珍妮弗·阿斯彭,盖伊·博伊德,瑞根·帕斯特南克,麦蒂森·达文波特,迪伦·肖明,杰西卡·特雷斯卡,吉恩·维尔皮克,乔纳森·帕索,D·B·斯威尼,贾斯汀·维尔伯恩

导演:让-马克·瓦雷

 剧照

利器 剧照 NO.1利器 剧照 NO.2利器 剧照 NO.3利器 剧照 NO.4利器 剧照 NO.5利器 剧照 NO.6利器 剧照 NO.13利器 剧照 NO.14利器 剧照 NO.15利器 剧照 NO.16利器 剧照 NO.17利器 剧照 NO.18利器 剧照 NO.19利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6:54

详细剧情

  改编自《消失的爱人》作者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处女作,讲述记者Camile Preaker,刚刚从精神病院出来就面临了不少麻烦:她必须回到她的家乡小镇去报道两名未成年少女的谋杀事件。Camile一直和她的母亲还有同母异父的古怪妹妹很疏远,但却被逼和她们住在一起。此外随着调查的深入,她发现自己和被害者有很多共同点,在战胜自己心魔的同时她还要慢慢挖掘故事的真相。

 长篇影评

 1 ) 《消失的爱人》续集神作第一季终于完结!

大家还记得2014年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吗?那种细思极恐的中年危机年糕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更有情侣看后转头分手的传闻。

时隔四年,改编自《消失的爱人》作者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说处女作《利器》播出,由HBO出品,共8集,已完结。

该剧由艾米·亚当斯和老戏骨派翠西亚·克拉克森等大咖主演,看这海报还真的是满满的贵妇诡异风啊。

艾米·亚当斯自不必说,性感女神,演技和颜值一直在线,许多人心目中的影后,而派翠西亚·克拉克森奶奶也是不老女神的代表,将近60岁依然神采飞扬也是不容易。

当初看《消失的爱人》年糕就因引人入胜的故事入迷到不行,加上HBO出品(因《权利的游戏》入坑请举手),年糕赶忙找资源来看。

该剧导演让·马克瓦雷的名字也许稍有陌生,但是他的作品《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大小谎言》却是及其成功之作。

可能是年糕过于胆子小,一开始真的是被《利器》吓到了。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惧,片中凶手杀害少女的手段之残忍,女主脑中不断闪回的童年回忆还有自己死去的妹妹,给人一种惶恐和不安。

《利器》不同于传统的犯罪片叙事方式,而是从一个记者的角度来讲述。

卡蜜儿·卜蕾是一名因自残刚从精神病院出来的记者,她的主编兼养父派她去家乡风口镇报道两未成年少女残忍被杀事件。

艾米女神这次塑造的形象是一个酒瓶子不离身、自残、身体发福的女子形象,卡蜜儿家是当地有名的养猪大亨,妈妈艾多拉(真的是妥妥的“爱多了”呀)患有精神疾病,通过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孩子对她的需求来满足她给予的心理,塑造自己的完美形象。

艾多拉为了让孩子服软需要自己的照顾,竟不惜给自己的女儿下药,把参杂着微量鼠药的自制药物给女儿服用,就这样害死了自己的二女儿玛丽安。

大女儿卡蜜儿从小叛逆总不愿意按照妈妈的要求佯装成乖乖女,为了不让艾多拉摆弄她的头发直接把满头长发剪掉了。

卡蜜儿从小便得不到妈妈的爱,喜欢带着妹妹踩着轮滑游荡在外面,跟多名同龄男孩“鬼混”,卡蜜儿变成了镇上有名的“浪荡女”。艾多拉把妹妹玛丽安的死因归结在卡蜜儿身上,因为妹妹惨死在他们经常去玩的林中小屋里。

卡蜜儿这次突然回来当然没有受到艾多拉的欢迎。

面积不大的风口镇是一个更大的桎梏,镇上的人大都愚昧、自私,空虚到每天靠八卦度日,镇上的流言蜚语和人们的态度就像一把利器深深的刺伤女主角。

卡蜜儿只是喝醉了酒不能开车在车上睡了一觉,回来后就被艾多拉训斥。

卡蜜儿压抑到养成了自残的习惯,受到外界的刺激就用尖锐物件在身上划各种恶毒的字眼,以至于后来体无完肤,艾多拉弃她在精神康复中心,她还在精神康复中心亲眼目睹了同室女孩自杀死去的情景。

艾多拉认为家里的一切厄运都来自卡蜜儿的反叛,把卡蜜儿推的远远的,两人关系稍有缓和,卡蜜儿以为自己可以和妈妈促膝长谈时,艾多拉却异常平静的说出一番话,对亲生女儿说出这种话着实是让人怀疑人生。

这次回家卡蜜儿见到了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艾玛,也是一个从小受到艾多拉“无处安放的爱”的摧残,在家里是个乖乖女,却喜欢偷偷在夜晚和同伴玩轮滑逛大街。

三女儿艾玛从小在艾多拉的专制下长大,性格多变,行为出格极端,艾多拉“护女心切”,把这些出格的行为都抱怨在卡蜜儿的出现上。

犯罪片自然少不了警察,从城里调来了一个小警察理查德负责调查女童被杀案,却处处受内部排挤还有镇上的不友好,案件进展缓慢。卡蜜儿和理查德因案件调查互生情愫,卡蜜儿却因为自己的过去据他于千里之外。

卡蜜儿在养父的支持下坚持跟进案件的进度保持着仅有的理性,却也一度加重了她的自残行为。被杀的两个女孩一个被勒死,弃尸在野外的水边,一个牙齿全部拔光,扔在镇上的路边,她们生前与艾多拉和艾玛都有过亲密的接触,卡蜜儿觉得这些案件和妈妈艾多拉脱不了干系,并开始担心艾玛的安全。

从许多方面来说艾玛像是卡蜜儿和玛丽安的结合体,所以她能够偷偷在放纵自己的任性与艾多拉做对,而又在艾多拉生气时知道装作生病得到艾多拉畸形的母爱和近乎疯狂的照顾。

艾多拉畸形的母爱造就了艾玛疯狂的嫉妒心态,她看不得母亲对别人的关心,像艾多拉一样想要别人全部的关注,嫉妒让她走向疯狂。

有人诟病该剧剧情拖沓,对于追剧的人来说一周一集却如龟速般的进展着实让人着急,这也是豆瓣评分曾一度降低的原因之一吧。

但是年糕却觉得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与特色之处,母女三人之间的近乎畸形矛盾激化,细节的描述和人物心理的矛盾才是该剧的重点,所以当结尾真相大白时才会震惊到哑口无言,而真正的犯罪过程只是以彩蛋的方式展现。

而该剧暖心的一点是还把焦点落在了现实问题上,放在每一集结尾处的温馨提示:

如果当你或你身边有人正在经历自残或有精神异常行为可以联系的求助热线。

有人说无视犯罪而不阻止等同于犯罪,童年的卡蜜儿和妹妹若是能够得到镇上人的帮助,也不至于造成之后的悲剧。

更多好片推荐请关注笔豆电影

 2 ) 解谜了!几点想法梳理

白衣女人 | 谁咬的Ashley的耳垂 | Amma 行凶过程和动机 | Camille 悲惨的一生

全部剧透!!!深度剧透!!!

只有像我一样已经全部看完并独自回味了整整一夜的网友才可以看!!!

书没有看过,看了一些网上的分析,暂且整理一下。求网友和我讨论


1. 白衣女人

白衣穿在生者身上是圣洁高贵,尤其是对西方社会女性来说。剧中白衣服穿得最多的就是 Adora,完美女主人,尤其照顾女儿的时候更会穿上白衣。不管是警长、闺蜜还是丈夫,没有人可以对她说不。而 Camille 竟敢从啦啦队队长变成一个自残疯子,开着一辆可以在灰尘上写字的破车,做着凶杀案调查;她这样一个堕落的女儿对优雅从容的 Adora 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型 永久性 可持续性 以及毁灭性污点,不断搅动重重浑水,毁坏她的形象。除了最后 Camille 需要妈妈的时候。这时 Camille 也被迫穿上了白睡衣。Adora 终于满足了多年的愿望,将女儿变成她所谓母性实为酷虐的祈求者、朝拜者和牺牲者。当然与其说以白色来譬喻,更准确地说,Adora 的行为是一种症状,如果子女具有独立人格而无法被物化成人偶,她就无法成为别人眼中的圣母。

Adora 算是一个普通的穿白衣的高贵变态,但 Amma 才是真正的行凶幽灵。她说自己是 Persephone,与 Hades 统治地狱,施加严刑;但 Persephone 是被绑到地狱去的,每年一半的时间在地狱度过,另一半时间由妈妈 Demeter 带回人间。同时她也是狩猎女神 Artemis,血腥又多了一重。Adora 看得见她的时候,她作柔弱幼女状以占据妈妈的全部。长辈都以为是普通少女,但她是同龄人的权力中心,拥有绝对决定权。回顾 Amma 经常说的话,有两句:一句是 Dont tell mama,另一句是 Shut up Jodes —— Jodes 就是帮她加害 Nathalie 和 Ann 的小伙伴之一。引诱 Nathalie 的时候她大概就穿着白衣,将脸用粉涂成白色,因此那个拿着枪的小男孩(他妈也是很疯,好可怜)看到的是她。

一对病入膏肓的母女相互控制并且控制周围的人,不看到最后真是无法想象。


2. 真正的凶手

故事的神奇之处就是将 Adora 的控制狂症状早早揭示出来,而 Amma 的疯狂只隐含在细节之处。看完全剧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把 Ann 和 Nathalie 杀死的,不知道 Adora 是否知情,不知道 Alan 是否知情(虽然他对 Adora 是知情的),这一切只能靠原著和想象力了。

关于过程及知情人:

有一篇挺全的分析 根据原著大概讲述了行凶的前因后果。首先,Nathalie 和 John 之所以从费城来到 Wind Gap,是因为之前 Nathalie 把剪刀扎到同学眼睛里了。此后,她曾把缝衣针戳到 Ann 的脸上,还咬掉 John 女朋友 Ashley 的耳垂。书中也写到 Amma 与 Ann 和 Nathalie 一起玩,曾在林中虐待动物。真正关心 Ann 和 Nathalie 的是 Adora,而 Amma 出于嫉妒,叫了小伙伴帮她作案。先是骗 Ann 说 Adora 要见她,要开一个 Tea party,用高尔夫球场车(网上说车在剧中有一个画面,so what,那谁能猜到凶杀案跟这个小车有关)把她带到林里,给她涂指甲油、刮腿毛,而 Ann 感觉不对想逃跑的时候就被直接按住,Amma 用衣服将她勒死。此后的 Nathalie 也是以同样的过家家茶话会的理由被引诱的,在折磨了两天之后才完全杀死。

至于为什么 Ann 的自行车会在屠宰场附近,以及 Nathalie 的血为何会在 Ashley 和 John 的床下,只能推测是小伙伴们一起给 John 栽赃的。不太可能有 Ashley 的参与,虽然她为了吸睛也说不定干得出这种事,但她好像比较笨吧。

普遍认为,Amma 跟随 Camille 回到 St Louis 之后交到了新朋友,这位黑人小姑娘 Mae 就是第三位受害者。她首次出现,和 Amma 一起轮滑的时候手上就有了那种塑料指甲油,在片尾字幕后闪回的镜头中第一个抓在铁丝网上的手也是她的。最后一集的晚餐中埋藏了许多线索:Mae 非常崇拜 Frank Curry 和 Camille,而 Amma 立刻就说她是个 kiss ass(潜台词:我看你是不想活了);睡前 Amma 还问 Camille 是否希望自己成为作家(你爱我吗你想让我做点什么你才会爱我)。我怀疑,晚餐时Mae 在手上好像学 Camille 一样写着字,写的是Call mom,是否说明她当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劫难逃?

另有一些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讨论:将剧中 Mae 的死与类似的美国黑人女性受害新闻作出对比,再联系到剧中南方小镇 Wind Gap 扭曲的节日庆典、以及如同隐形的黑人女仆 Gaela。很值得回味,可惜剧本身并没有作实际的探讨。

Adora 是否知道 Amma 是凶手?钳子是她的,高尔夫球车也是她家的,Amma 在她的严密监管之下,她应该很熟悉嵌着牙齿的娃娃屋,她不笨,反而非常习惯于生存于反社会变态之中(她的妈妈),她已经缜密地杀死了一个女儿,丈夫也死心塌地地追随着她,不敢多说一句错话(说了也会被她老练地挡回去)——因此她完全猜不到或丝毫不知情的可能性很小。有些人认为 Adora 反对 Camille 调查并告诫 Amma 远离 Camille,也许是为了防止 Amma 被揭发逮捕。这样想也不是没有可能, Adora 就算知道了也绝不会表现出来,毕竟只要看上去得体,不管死多少人、死的是谁,她都不介意。

病理专家阐释 Alan 这种丈夫在孟乔森综合征患者母亲的周围非常常见,无视日常惨剧,让出一家之主的地位。考虑一下双峰里 Laura Parler 的母亲,对父亲 Leland 的行为不闻不问。她最后似乎被诊断为—— Judy。 这位专家还说,虽然孟乔森综合征真实存在(据说有些护士会抢走孩子),但这部剧的故事实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但的确有一个1999年的案子,母亲杀死了十个孩子当中的八个

关于动机

Richard 在审讯 John 的时候对警长说:we were looking at the wrong half。虽然他早已推测出凶手的动机是渴望权力的掌控,但是,由于猪的牙拔起来很困难,警长和侦探根本没考虑过女性嫌疑人。 再回想一下 Amma 杀人助手的这句 Or she, don't be sexist, chief ! 女权主义救人的时刻到了,凶手就在你面前a警长!网上提到,原著说拔青少年的牙不是特别难,不知道谁可以验证一下(验证一下原著就可以,do not 拔青少年的牙验证)。

同时,网上说长期受虐的人会混淆虐待和爱意,也会在施虐的时候认为受虐对象得到了关心;Amma 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也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此外还有人觉得 Amma 对 Camille 的依恋混杂有性冲动。

嫉妒、占有、权力、虐待、爱、性、死。哎嘛不知道了,谁去问一下弗洛伊德 etc。


3. Camille Preaker,一个凄惨的人

有些网友怀疑 Camille 的生父是警长。因吹斯听,但不是。据说她爸就是一个普通傻逼,把她妈搞怀孕以后逃之夭夭。

Camille 在给 Richard 讲述林子的故事的时候,认为球队队员和他选中的啦啦队队长所做的事情是双方共识达成的决定,而 Richard 作为一个健全的没有受过虐的人,立刻就意识到这是强奸。Camille 认为自己在林中被五个男生强奸的过程也有自己的参与,就像在学校受欢迎一样,她想要成为强者,而且就算她心中某处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受害者,大部分受到性侵的人在无言的结构压迫之下都会恨自己而不是怨恨施害者,几乎是条件反射。

妹妹去世不知道是这之前还是之后的事情。总之后来她就一直自残(除了全身她的公寓、母亲的住所餐桌还有车上都有,朴实的刻字/字体/自体艺术)确认自己的存在,然而不幸见证了自残朋友的自杀,并从此保存了朋友的手机,开始听音乐(以前是不听的)。然后她完全脱离 Wind Gap,脱离母亲,采用隔离法,对自己的过去否认得更加彻底。

最凄惨的是她不知道,Curry也不知道,她虽然极其勇敢,但她的确是一个凄惨的受害者,终生受害,并将在剧中不断再次受害。回到 Wind Gap 写报道不仅慢慢发现了母亲(和Jackie,另一个凄惨人物)的真实面目,还和 Richard 和 John 发生了凄惨的故事。最后,她救了 Amma 回到 St Louis 之后还在反思,如何与 Amma 相处、自己是否遗传了母亲的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等等(Curry 读那段的时候我心碎成粉),结果发现 Amma 才是凶手以及受害人+1。凄惨的善良而勇敢的人物。

关于 Richard,这俩人是不可能在一起了。(网上说)书里描述 Richard 看到 Camille 领口的伤口,惊笑着说:这是啥?你自残啊? Camille 立刻明白,此人非我族类。一种典型的健全普通人,不是坏人,但完全不能理解什么是创伤。创伤很深的人必定会有一些或是伤人或是伤己的行为,将痛苦外化或内化,在普通人眼里都是荒唐可笑、有病、变态,因此 Camille 最终会被阐释为 slut(pathetic piece of shit)。但世上没有几个人是没受过伤害的。

她已经在如此悲剧中靠自己艰难幸存下来,还将继续用一生忍受下去。如果这样一个人物自杀,实在是情有可原。

SO SAD。


此剧架构缜密,细节与留白中更意味深长。Camille 自体艺术词汇以及片中镜头的一些字就不提了,免得太长。(比如她开车去Wind Gap的时候路标写着 Last exit to change your mind,还有刚到警局的时候墙上挂着 Dont be a victim 等等,“女孩学会保护自己”。啧啧,啧啧啧)

和 Big Little lies 相对照也是有意思的。有人说,如果说大小谎言中的女性可以集结起来为彼此提供庇护,利器则更多地展示女性之间的互相摧毁。


最后,就一点,我想不通

林中小屋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就这样了,想得头疼

祈福。

 3 ) 看完这部剧,你应该去看看阳光

一、开始

我花了两天时间把这部剧看完,看完之后就开始后悔,看的时候三心二意,导致遗漏了很多细节,留下很多谜团,所以我不得不再去回味一遍,重新梳理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终于有了清晰的轮廓。

事实证明,这是一部疑云重重,暗流涌动的剧,节奏很慢,渐入佳境,乃至于不能释手。

这部剧一直是蒙着面纱的,一切都是影影绰绰,朦胧的,虚幻如同梦境,偶尔泄露的一些东西,我们却不足以把它们串联成真相,直到结局,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前面的一切都是铺垫,只为了最后一刻,毛骨悚然到鸡皮疙瘩都起来的时候,震撼到观众。

所以一定要细心地看下去,千万别打瞌睡。

二、故事

女主Camille是一家报社的女记者,尽管她很抗拒回到家乡,但由于工作原因,她不得不回到从小生活的地方WindGap风口镇,调查女童失踪案件,并写成报道。

Camille一张脸颓废冷淡到麻木,身上充满了厌世感,同时她也是一个神秘的女人,隐藏着很多秘密。

她用一个屏幕碎裂的手机听歌,她酗酒,有自残倾向,身上遍布着用利器刻的纵横交错的伤疤,伤疤组成一个个字,这一切都跟她的心魔有关。

就这样,她一个人驱车,回到了风口镇。

风口镇,这是一个压抑的、乏味的小镇,屠宰业是支柱产业,所以农场里养了很多猪。同时,小镇保守、落后、腐朽,这里的人们整天无所事事,自私、刻薄,热爱非议别人,热衷于传播各种八卦,就如同小镇的名字一样。

警长非常不欢迎camille的到来,防备心很重,甚至是充满敌意的,他对一切都无可奉告,但他并不是真的隐瞒了什么,其实他是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对这一切都充满了愤怒。

Camille回到了家,她的母亲Adora对女儿回家感到惊讶,态度是冷淡的,也有些无所适从,看得出来在家里她也是不受欢迎的,她需要在家里借住几天。

这是一个奇怪的家庭,母亲Adora,继父Alan和继妹Amma,继父Alan一味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只有Amma欢迎Camille。

Adora是一个优雅的女人,即使已经年老,仍风韵犹存,衣服和妆容非常精致,踩着高跟鞋,摆弄玫瑰花;与其同时,她在镇子上很有权力和威望。

她的性格强势,喜欢掌控一切,对女儿的管教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她认为女儿的所作所为都代表了她的面子,她看不惯Camille的不淑女的穿着,还因为后者在车里过夜而大发雷霆,但为了保持仪态,她都是强压着愤怒,从来不大喊大叫。

在之后的调查里,她一直反对Camille去调查女童谋杀案,也许是因为一个体面的女人不应该去调查这种血腥的事情,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

同母异父的妹妹Amma是一个十足的两面派,表面上是听妈妈的话的乖女儿,衣着得体,打扮漂亮,像个乖巧的洋娃娃,但背地里,却又叛逆、又疯狂、又危险,她会半夜偷偷溜出去玩,会嗑药,甚至做出更可怕的事情。

Adora一直对死去的女儿Marian难以释怀,这也是Camille永远无法走出去的伤痛。

Camille还遇见了一个对她充满兴趣的警探,她利用自身优势向他打听案件,在她的调查下,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三、时间线

Camille会经常会想起少年时代的事情,在剧里的表现形式,是短促的画面,只有一两秒,一眨眼就会错过重要线索,就像人的记忆一样,变幻莫测,甚至是混乱的。

本剧的时间线是模糊的,但可以通过剧中的细节把时间线填补完整。

Camille在风口镇主要有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初中,Camille是短发,那个时候妹妹Marian还活着,两个人经常偷偷溜出去玩,但Marian死后,Camille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母亲Adora也始终无法释怀女儿的死亡,以至于忽略了大女儿。

第二,高中,Camille是长发,是学校的啦啦队成员,她风头十足,她开始伤害自己。剧中有一幕,Camille的高中朋友黑人妹子给她按摩小腿的时候,她的大腿流下了血,也就是说,她那个时候就开始自残了。

风口镇有一个特别可怕的传统,在比赛日橄榄队员会轮奸最出风头的啦啦队成员,也就是说,Camille被轮奸了。但在风口镇这样的环境之中,她以为自己也是这种罪恶的参与者之一,所以她也怨恨自己,她堕落了,她变得很放荡,成为了风口镇引人非议的人物,她的母亲Adora以她为耻;

第三,接着她进入了精神病院,但同病房同样有自残倾向的妹子自杀了,她提前出院了。妹子经常借听音乐来逃离这个世界,在遇见妹子之前,Camille是从来不听音乐的。后来Camille就留下了妹子的手机,注意,在精神病院的时候,妹子的手机屏幕就是碎裂的,所以不用纠结手机是啥时候碎的了。

之后,Camille就一直用这个手机听歌,她有自己的手机,但听歌的时候一定是用这个手机,所以第一集开始的时候,她接电话拿错了手机。后来回到风口镇,有一幕是她在车里听歌把手机扔了出去,但第二天早上她又把手机找回来了。

四、扭曲关系

这部剧让观众对母爱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母爱不仅仅是温馨的甜蜜的蜜糖,更是置子女以死地的砒霜。

在剧中,Adora的母亲,Adora自己,Adora的女儿,无一不是通过伤害来证明自己的爱,同时也得到对方的爱,这是一个可怕的循环,这种畸形的观念已经深植于她们心底。

Adora患有孟乔森氏综合征,会形成这种精神病,是受她的母亲影响,她一直想得到母亲的爱。她的母亲经常会在她睡着的时候,突然掐她;会在半夜把她带入森林里,把她丢在那里,等她自己走回来,然后平淡地说:“你回来了。”

Adora被母亲伤害了,她觉得母亲不爱自己,所以如果她有一个听话的爱她的女儿,那么她的母亲就会爱她,但Camille让她很失望,所以她把这份畸形的爱给了Marian。

她把女儿当作洋娃娃,她不希望女儿长大,她想一直照顾女儿,Marian很听话很粘人,满足了她这种变态需求,所以Marian被她“照顾”死了。

Camille一直都是叛逆的,她是Adora掌控不了的存在,所以Adora以为她不爱自己,所以把她排除在外,但其实她一直都很想征服Camille。

Camille一直想得到母亲的爱,但母亲一直都特别宠爱Marian,所以Camille对母亲很失望。

下一个受害者是Amma,她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下一个牺牲品,她知道自己无法逃离命运。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她的精神已经扭曲了,她既是一个受虐者,同时又是施虐者;她表面上是个天使,背地里是个恶魔。

她爱母亲,所以她觉得自己有必要一直做母亲的乖娃娃;与此同时,在这种像洋娃娃一样被摆弄的人生,又让她压抑着很多怨恨和不满,她想发泄,她想得到控制权。

所以警探一开始就说,凶手是为了权利才杀人的。

两个可怜的小女孩,Ann和Natalie都是有些叛逆和古怪的孩子,她们都得到了Adora的特别关照,但就是这样,Amma出于嫉妒,她想独占母亲的爱,于是联合其他小伙伴对她们痛下杀手。

在剧中,其实有很多关于Amma地位和凶手的暗示。

首先,她在小伙伴中间,明显就是处于主控位置,她一训斥小伙伴,小伙伴就噤声了;每当Ann和Natalie吵架的时候,调解的人都是Amma;

还有她知道马基雅维利的那句话,这都表现出了不属于她年龄的特点。

小伙伴们敢大半夜出门玩,也是因为无所畏惧,因为她们自己就是凶手;以及她们在街上对警长说的话。

再说一下,Amma对Camille的异样感情,简单来说,就是又爱又恨,但这爱和恨都是复杂的。

Amma意识到自己难逃一劫,她并非不想从母亲手中逃脱,否则也不用借杀人来夺回自己的控制权了。她对Camille又羡慕又嫉妒,其一是因为,Camille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母亲的束缚,她也想让Camille带她离开,逃离母亲的控制;其二是因为Camille有母亲的关注,Amma想得到母亲全部的宠爱,所以她嫉妒Camille,她曾经说过,母亲在睡梦中念叨的都是Camille和Marian的名字。

Amma对Camille的控制欲和占有欲也已经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也许在这点上,她有点跟母亲争夺的意思,她也想控制次Camille,这能够证明她的胜利。

她对和Camille关系密切的警探极尽嘲讽之能事,因为姐姐不跟自己出去,却和警探在约会,这让她很生气。

Amma看到姐姐身上的伤疤之后,问过她,你的身上有没有刻我的名字?但Camille说她从不刻名字。Amma又问,男朋友呢?Camille没有男朋友,这应该让她感觉舒服了点。

有个细节,Amma的排变态舞台剧的老师,他是曾经强奸Camille的人之一,Amma故意去撩他。

舞台剧上Ann的父亲和Jhon打了起来,Amma逃到了小木屋里,然后身上有了伤痕,Camille让她遮一下,但Amma反而自豪又得意地说,她身上的伤疤,像不像Camille的“C”,她想模仿Camille。

其实对Amma逃走这一段,争议还是挺大的。有人说,这是因为Amma看到两个受害者的亲属打起来,所以害怕了。但我觉得,这更像是她吸引关注的手段。在舞台上,她一直注视着Camille和警探,内心是嫉妒的,在那一瞬间,刚好又脱离了母亲的视线,于是她跑进了树林里。

她想占有Camille全部的爱,她想占有Camille的一切,她甚至想成为她。

片尾那个黑人小女孩,表现了对Camille的崇拜,在手上写了“call mon”,但Amma却不屑一顾,还骂了她。

后来Amma问Camille,你也希望我像你一样成为作家么?

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她在示好,她可以成为Camille想要她成为的人,只要Camille爱她。

后面有一些镜头,黑人小女孩对Camille献殷勤,给她看了娃娃屋的底座,但这个底座最后被Camille在垃圾桶里找到,说明Amma很厌恶那个小女孩。

字幕表后面的镜头,也说明是Amma已经杀掉了那个小女孩。

总之,她们这些人就是完全扭曲掉了,为了得到爱,不择手段。

五、人物

Camille真是一个悲催的人。

她一生都在承担不属于她的错误,她自我厌弃,自我怀疑,然后发泄在自己身上,她的身心已经遍体鳞伤。

很多人都在疑问,当Camille知道真相的时候,她为什么不去报警。

因为她想赎罪,知道真相之后,愧疚感和自责几乎要杀死她了。

她知道了Marian是被母亲照顾死的,如果她不是那么叛逆,如果她也很听话,那么死的人就不会是Marian,她就能拯救自己的妹妹。

这一次,轮到了她的另一个妹妹Amma,她想弥补以前的错误,她想用自己代替Amma,她成功了,她成功地将母亲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真正可怕的人是Amma。

当她已经从风口镇的过去逃离出来的时候,她必须要回去,再将自己投入那个令人窒息的泥潭;当她再一次以为自己把妹妹救了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她面临的是更大的黑暗。

她害怕自己也遗传了母亲那变态的性格,但她只是一个可怜的牺牲品,她是最无辜的人。

她一生的背负实在太沉重了,即使是以后,她仍将带着重负生存下去。

她又怎么承受得住?

我真的为她感到难过,上辈子到底做了什么孽,居然摊上这样的家庭。

警探和Camille,他们注定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最后警探对Camille说,他对一切都感到很抱歉,其实是永远的告别,他为Camille身上发生了那么悲惨的事情感到遗憾,也会自己曾经那样轻率地误会她感到抱歉,更为自己无法救赎她感到难过。

John和Camille,虽然年纪差距有点大,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同样都对妹妹有很深的感情,跨不过那道坎,所以他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抚慰。

Ashly她只是一个想出名想疯了的人,她以为凶手杀人只不过是想出名。她看到床下的血迹,以为是John杀了妹妹,后来她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件事。她对Camille的采访一直很在意,她想让她刊登她的访谈,当Camille识穿她的企图时,她便非常生气。

Jackie是一个可悲的人,她知道当年Marian死亡的真相,但她什么都不能做,一辈子生活在愧疚之中,备受良心的折磨,她只能借酒消愁,给死去的女孩送上白色雏菊,以此来获得一点安慰。

Alan只是一个失去家庭地位的男人,他只沉浸在音乐里,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很爱Adora,为妻子和警长比跟他在一起更亲密而吃醋,他完全地臣服在Adora的魅力之下,更像是她的奴隶。

六、谜团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以下全都是看剧之后的猜测:

1、Adora到底知不知道杀人的是Amma?

猜测一:知道。Adora聪明,心思缜密,和Amma如此亲密,并且两人一起玩娃娃屋,她应该察觉到了。所以她会对Amma说离Camille远一点,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阻止Camille的调查,其实都是在保护女儿。

猜测二:不知道。Adora一直沉浸在她的变态情结中,她只愿意相信女儿是听话的乖娃娃,所以她不会怀疑女儿叛逆到杀人,她对镇上的凶杀案其实不太在意,她不在乎死的是谁,她只在乎女儿在她的“照顾”之中。

至于,Adora一直对Amma说Camille是一个危险人物,只是单纯害怕Camille会把Amma从她身边夺走,因为Camille本身就是一个叛逆的人,Amma对姐姐的狂热态度让她心生不安,所以她一直在努力地赶走Camille。其实她知道Camille对自己是个威胁。

Adora跟警长的谈话,她已经隐约意识到这些谋杀案是针对她的,但看上去她并不像意识到了这是Amma做的。

2、自行车

应该是Amma和小伙伴故意嫁祸John的。

Amma跟农场的工人挺熟的,这不是难事。

3、小木屋

我觉得这个小木屋,应该就是风口镇腐朽、保守、不可救药的一个缩影,是一个精神印记。但还是短发的年少Camille第一次闯进去的时候,里面分明是弥漫着一种凶杀并且是虐杀案的气息。也许就是风口镇橄榄队员强奸一个拉拉队员的传统,这个小木屋里的那些色情照片与这有关。

4、音乐

剧中有很多播放音乐的画面。

Alan始终沉浸在音乐中;Camille也一直在用手机听歌;这是他们逃避世界的方式,也是舒缓紧张的情绪的一种方式。

警长起床的时候,她的妻子也会放音乐。

5、风扇

剧中出现了很多风扇,从Camille的家,到风口镇的别墅,还有养猪场,到处都是旋转不停的风扇。

也许是因为燥热的夏天,让一切都处于一种不安的氛围中。

也许这也是对心理状态的一种暗示,也指向梦境、少年时代、幻觉。剧中很多镜头,闪过少年时代的时候,或者Camille醒来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都是不断旋转的风扇。

6、猪

风口镇以屠宰业为主,养了很多猪;警探用钳子试验拔牙的难度时,用了一个猪头;Amma有一回去了农场,看一群小猪仔围在母猪旁吃奶,她还抱了一只猪。

猪应该也是对这种畸形的母女关系的一种譬喻。

查了下百度:猪群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母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最先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最优乳头位置。

七、尾声

这整部剧都是围绕女人展开,争夺权力,互相碾压,充满着无声的厮杀,变态、惊悚、伤害,真让人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实在是太阴郁太变态了。

所以看完剧之后,我不由地去外面走了走,当我站在阳光下,由衷地为自己能够见到如此灿烂的阳光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4 ) 《利器》第一集中的某些细节及人物简单分析

1. 消失

剧的第一集以“消失(vanish)”为开篇,消失的不仅是卡米尔的妹妹玛丽安,镇上其他两位女孩也随之消失:安和娜塔莉。这也和第一集最后卡米尔手上刻的“vanish”形成前呼后应的效果。

消失一词为什么不用disappear,却用了另外个单词vanish

vanish表示语气强,指完全、往往是神秘而突然的消失,不留任何蛛丝马迹;

disappear则强调的是从视线或脑海中消失, 这种消失可能是暂时的、突然的或永久的。这也表明玛丽安、安和娜塔莉是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突然消失,没留下任何的蛛丝马迹。

所以,才会有了安的父亲纳什对卡米尔所说的这段话。

安的父亲宁愿自己的女儿被人杀了,也不愿被他人强奸。为什么会这样说?纳什到底在隐瞒着什么?他又到底在害怕着什么?

风口镇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压抑乃至喘不过气来,在这个小镇弥漫着的不仅是腐烂的味道,更充斥着人性的扭曲。


2. 闪回

第一次闪回:

一开始,导演就用闪回的叙事手法让卡米尔重现小时候的回忆,扮演卡米尔小时候的是出演过《小丑回魂》中的小女主索菲娅·莉莉丝。导演让卡米尔醒来的方式不是直接从梦中惊醒,而是用了一个“小伎俩”,小女主用回形针针尖扎卡米尔的手背让其醒过来。

第二次闪回:

卡米尔躺在汽车旅馆的浴缸里,闪回到小时候,出现在池塘里。闪回用的出神入化,看着令人舒服。

画面中出现的林中木屋,分别挂满了动物的肉和贴满了性爱图片。这两样东西象征着性与暴力。

然而,卡米尔却利用这种方式意淫着自己的身体,来达到肉体上的高潮。这也表明其实卡米尔内心住着一个淫荡之人,或者说她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第三次闪回:

卡米尔在树林里看到过去,一群男生追赶她,但不清楚为什么要追她。

第四次闪回:

卡米尔坐在凳子上回忆妹妹玛丽安讲的一段谈话:

如果你死后,一部分灵魂上了天堂,另一部分留在了人间,守护在亲人身边呢?

卡米尔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她不喜欢玛丽安说这样的话,同时也害怕失去玛丽安。但最后她还是失去了玛丽安。

第五次闪回:

回到房间的卡米尔躺在床上看到天花板的裂痕,又想起了她和玛丽安。玛丽安中途出现抽搐,卡米尔冲出去喊妈妈,接着回到现实。

玛丽安出现抽搐症状的原因是嗑药嗑嗨了。玛丽安的死不是因为吸毒过量死亡,而是被人谋杀致死。

第六次闪回:

卡米尔出现在玛丽安的葬礼上,无法承受玛丽安的死亡,内心遭到巨大打击。

玛丽安的离去让卡米尔精神受到刺激,这也才会有了她在当地精神病院呆了很长一段时间来摆脱这段痛苦的概况。


3. 人物

女主:卡米尔,新闻记者,小时候遭受过重创,时常会闪回碎片记忆,通过酒精来麻痹自己,通过自残来告诫自己。电视台需要她重回“风口镇” 报道一起关于两名未成年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

从剧中可以看出来,卡米尔不愿意回到以前生活的小镇,毕竟那里有她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没办法,工作就是工作。

警长:维克里

第一次和卡米尔见面,一直逃避卡米尔的提问。并给出无可奉告等词眼,也表现出防备心很强的一面。

按照卡米尔的总结:警长没有线索,他拿这两起失踪案件束手无策。听到卡米尔想要报道,他不想说得太多,更不想被外面的人知道、被外面的人看笑话。所以才会表现出闭口不言的样子。

母亲:克莱林

传统观念极强的女性,对于卡米尔的回来表示不太欢迎。卡米尔去调查案件,她一致反对,不想她去深挖。

对于卡米尔通宵未归的做法也难以容忍,甚至命令卡米尔不要做出令她丢脸的事情。一方面,克莱林的控制欲极强;二方面,卡米尔小时候或许做过一些让她觉得丢脸的事情。

第一集中出现克莱林3次扯自己的眼睫毛:

第一次:(卡米尔回到家的第一晚)

第二次:(卡米尔第二日出现在厨房)

第三次:(卡米尔从警察局回到家)

不知这是导演的刻意安排还是克莱林这个人物有这样的癖好。

她极力反对卡米尔去调查是出于何种目的。可能她自己也藏着不少秘密吧。

新来的警探:威尔斯

第一集出场3次

第1次,卡米尔林中遇到。

第2次,酒吧遇到卡米尔。

第3次,卡米尔被叫到警察局录口供。

这3次的出现的太及时了,与其说现身的及时,倒不如说这个新来的警探在调查这起案件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不然怎么会在卡米尔去追搜救队时出现、在酒吧想询问娜塔莉的哥哥约翰时出现、卡米尔在警察局录口供时出现。

新警探在暗处注视着卡米尔的一举一动,或许他察觉到了这些案件的发生跟卡米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来的警探这样讲道:

你希望发生的事,就发生了。

这句话讲出来非常有意思。你可以理解为是对卡米尔说的,这就符合卡米尔对她上司所说的:

希望最终能发现那个女孩死了。

这里的那个女孩指的是,娜塔莉。也就是尸体发现现场,坐在窗户上的女孩。

同母异父的妹妹:艾玛

与卡米尔在镇上相遇并没有打招呼,在家里却拥抱起卡米尔。表面上和卡米尔套近乎,内心很不喜欢卡米尔。她与卡米尔在楼上的一番谈话令人费解,这个行为怪异的妹妹十足一个心机婊。

说出自己和卡米尔很像,是性格上相像。这也就意味着艾玛将会重蹈覆辙卡米尔曾经历过的种种不幸。


4. 箴言

恶人在所行的恶上,必被推倒。义人临死,有所投靠。

这句的意思是: 恶人做了坏事必然受到惩罚,好人临死的时候就会受到主的感召。


5. 第二集预告

在第二集预告中,提到“卡米尔很高兴那些女孩死去”、“卡米尔从小就不是一个乖乖女”、“这是无助之人,争夺权力引起的犯罪”、“卡米尔隐瞒了自己的一些事”、“卡米尔完全没战胜心魔,只是活了下去”这些来看,很多年前风口镇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要从卡米尔身上去找答案。


6. 其他

此剧属于慢热型,刚开始会略闷,但随着剧情推进,节奏慢慢渐入佳境。尤其是闪回的双线叙事,再加上艾米·亚当斯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两位演技派,第一集两人同台飙戏毫不吝啬。导演让—马克·瓦雷曾执导过高分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剧集《大小谎言》,都为这部剧提供了质的保障

第一集开始就很有电影的质感,导演功底很稳。剧情与之前看过的《致命安全》有点类似,但这部剧叙事逻辑性远高于《致命安全》。《致命安全》有太多多余的情节,时不时会出现断片的情况。然而这部剧并不会,恨不得明天就更新第二集。

摄影风格和《小丑回魂》《魔女嘉莉》非常相似。

带着诡异、神秘、暗黑、宗教等色彩,使人惊悸万分。更是以一种“你是旁观者”的角度随女主去挖掘真相。

期待后续剧情的发力,期待藏在背后的秘密。第二集快点更新吧!

公众号:manyoumovie 欢迎关注!

 5 ) 杀人不杀酷女孩

先贴一段个人的书评,后面是剧评。 <书评> 太震撼了吧也。论处女作,我就服Gillian Flynn. 反正我是没见过哪位作家能把自残这种事儿写得这么迷幻的,给人造成一种“自残和吸毒一样舒服”的错觉。 书里的大反转其实挺多的,在我看来。。。好些看同名剧的人表示看了几集就猜出了凶手之类,可能是剧表现得太明显了,要不就是被读过原著的人剧透了。。。反正仅仅看书的话猜到结局是挺难的。 尤其是女主和John Kenne上床这事儿。。。我看到的时候眼珠都要吓掉了。。。怎么会这样子?!最关键的是,女主三十上下了,Kenne家小伙子才十八啊喂。。。而且按作者的引导,女主难道不应该是和堪萨斯警探在一起吗…… 还有最后Adora的罪行被揭露和Emma的犯罪事实。。。要不是被豆瓣某个家伙剧透了,我是死也想不到这种结局。。。书里对Adora和Emma的描写还不错,若隐若现的,剧中则表现得颇为明显。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剧说能猜出凶手是妈妈或三妹吧。 说句实在话,我觉得Sharp Objects比白夜行更令我感到惊讶和震撼。现在看来,读白夜行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还是因为年龄太小。它够波澜壮阔,但如果放到现在来阅读,它达不到Sharp Objects带给我的那种毛骨悚然之感。 真的,毕竟我读完Sharp Objects的那一刻真有种想吐的感觉。。。你非要说这类罪案故事都不真实,那我只能说,是啊,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经典,也不妨碍它令人震撼。难道情节一定要符合现实才能打动人吗?照这么说,柯南、福尔摩斯里的故事还更显荒谬呢,然而不还是有无数人为他们陶醉吗? 我们身边没有MBP患者,并不代表它不能给我们带来别样的感觉;我们身边没有向同学施暴的女童,并不代表它不能让我们感到恶心;我们身边没有酗酒成性的自残者,并不代表它不能令我们感受到那片阴影的存在。 <剧评> 对照原著,吐槽一下某几个角色的选角。。。不过先说在前面,除了以下吐槽的几位,剩下的角色我认为简直完美,没有任何不合适的地方。尤其两位女主AA和Patricia!无论颜值气质还是感觉还是演技都很对啊! 以下说问题。 最不合适的是Eileen.人家原著里明明是个红发的和蔼妇人(应该是白皮肤吧,毕竟红发白肤才比较正常。。。),你剧里硬生生搞成黑头发的黑人?好吧,黑人就算了,和蔼一点也没问题。然而剧里这位活像隔壁Supernatural的冤魂演员走错了片场。。。这位阿姨出现时永远一副诡异的表情,在剧中看来好像身后有什么惊天大秘密等着我们去挖掘一样,完全没有书里描写的那种和蔼可亲。。。每次看她往Curry旁边一站/坐,那个眼神啊,我看着就觉得毛骨悚然。。。 还有堪萨斯警探Richard.剧中这个角色给人的感觉到还不错,只是和原著不大一样。。。书里他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堪萨斯来的阳光大男孩,有漂亮的棕色头发和蓝眼睛,很温暖的美国小伙,同时在风谷镇也很“大牌”。然而剧里的Richard活像个受气包,处处被Vickery欺负似的。。。拜托他才是堪萨斯来的大牌好不好,虽说原著里两个人也是水火不容,但也应该是旗鼓相当的那种水火不容啊,而不是剧里这种Richard处处被排挤的不容。。。而且剧里的他给人一种阴暗的感觉,一点都不阳光啊。。。然后原著里最抓我心的蓝眼棕发也被换成了黑眼黑发。。。不过这位“男主角”演技还可以,也确实带给了我们一个不同于原著但依旧吸引人的警探。这点(与原著不同但依旧吸引人)很不容易,值得表扬。 三妹Emma和John Kenne颜值不够书里描写得那么高有点不开心。。。不过幸好大家演技都在线,所以也就不太care这点啦。 最后,剧中Alice这个人物加得非常好。第一次看到书改编影视剧中多了原著里没有的人物多得如此顺眼的。这个人物的添加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Camille的某些行为。 补:上周算是真正追完了这部剧。可能是提前看了原著的缘故,感觉结局反转设计得算惊艳了,但还是没有达到书里描写的那种震撼吧。。。原著里发现牙齿的那个场面是混乱的,疯狂的,带着一丝绝望。尤其是写到Emma“带漂白水味的杯子”,小铺垫做的很好。相比之下剧中结局给人的感觉就略显平静了。不过这样处理倒也另有一番韵味。也许这就是传说中以表面上的平静反衬内心深处的疯狂?哈哈一己之见啦,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不过还是觉得把Emma入狱的情节拍出来效果会更好。 —为什么杀人不杀酷女孩? —因为酷女孩才杀人。 2018.8.1. 补:2018.9.7.

 6 ) 相较于罪案,它更像一场心理疗愈

(文/杨时旸)

卡密尔拿着酒瓶出现的瞬间,《利器》的风格就已经确立了,这个女记者满脸倦怠却仍然有着掩饰不住的锐利眼神,她厌弃周遭一切乃至自己,却把自我撕扯化作了另一种难以名状的驱动力,刺进这个混沌又昏聩的世界。如今,早已不再是本格推理的时代了,那些耸动的诡计和奇妙的密室都已经随着黄金年代逝去,人们更愿意通过罪案看到超越那些做作的、人造的、戏剧性场景之外的广阔空间,见证人性人心的复杂维度与深邃,看见这繁花似锦又遍布疮痍的文明世界下的孔洞。一系列优秀的社会派罪案故事在这样的基础上拓展着自我的疆界,他们凭借一些重要的符号作为标记,让人们记住,《真探》中的粘腻溽热,《谋杀》中绵延不绝的雨,《七秒》中覆盖一切的白雪,《罪夜之奔》中无边的暗夜……《利器》秉承了这样的传统,某种程度上说,卡密尔是之前所有郁郁寡和、不得志却超越常人的执着的那些侦探的综合与变型,它让人们不可避免地想起这些优秀的前作,如果非要挑选一款可以对标的作品,《利器》确实继承了《真探》的衣钵。

这个故事来自于吉莉安·弗琳——《消失的爱人》原著作者,《利器》是她的小说处女作,其实,相较于声名大噪的前者,《利器》一点都不逊色,在原著中,女主角卡密尔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是芝加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家乡发生了两起儿童凶杀悬案,而被主编派回逃离许久的故地,不得不重新面对势利的母亲、做作的继父、行为诡异的同母异父的妹妹以及那个热爱疯传八卦的闭塞小镇中的每一个故人,在酒精催化和心理疾病的自毁之中,惨痛记忆与残酷现实彼此交织。原作的叙述很有个人风格,时常用一种混不吝的腔调,故作幽默和嘲讽的写出那些残忍的记忆以及无助的冰冷,叙述的语气与叙述的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力道十足的撕扯,而在改编成美剧之后,导演选择放弃了那些幽默的呈现,而转而加深了对于无助与孤绝的描摹。对于女主角卡密尔而言,故乡小镇更像一个漩涡,邪恶地自转,吞噬一切,她自己算是逃出生天的一个幸存者,但这一次回归又将自己重新送回了生死边缘。

就像《真探》第一季中现实交织着回溯一样,《利器》也不停地闪回,只是,那些闪回过于迅猛,看起来更像是大脑的瞬间接通与短路,卡密尔在对罪案的刺探与躲闪的缝隙里一次次被熟悉的环境重新激起记忆,儿时所面临的一切像突然迸闪的火花,随时蹿起灼烧自己,然后骤然寂灭,而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火焰与冷凝,弥合这撕扯的只能仰赖酒精,以及——在自己身上用利器刻画下一串串呓语般的文字,这种旁人眼中的自毁,对于卡密尔而言更像是自救,她从小而为之,让自己周身遍布瘢痕,这是一种确认存在的方式,用鲜血和疼痛对冲某种难以言明的随时要被泯灭和吞没的恐慌。

《利器》之所以诱人,是因为它自身建立起了一个奇妙的坐标系,一方面,它通向当下,一步步探究神秘罪案,那个被谋杀的女孩,被拔除牙齿,像娃娃般摆放在陋巷的窗台,这到底是谁所为,又意味着什么,这与此前的另一桩悬案又有什么关联,而另一方面,它又通往过去,卡密尔自己极力想去忘记和摆脱的过往,逝去的妹妹曾给家庭带来的忧伤,自己青春年少时在小镇的疯狂与晦暗,原本以为忘记的、淡化的、褪色的却都借由这一次返回故土,重新扑面而来。这两条线索的交织,逐渐演化成向外的辐射与向内的挖掘,记者的身份是不断地探究,她去往警察局,去往一个个自己曾经的同学家中,去往自己母亲昔日闺蜜的饭局,拿到点点滴滴不成气候的料,而与此同时,她也在向自己逼问,自己曾经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些一直让自己窒息的灰霾与雾霭到底由什么构成?某种程度上说,这向外与向内的两种探究逐渐成为彼此的镜像,进而互相渗透、难以区分。故乡小镇像独立存在于世的具备魔法的地界,踏上此地就会令人眩晕,它像一个兀自盘踞的怪物,等着某些生物上钩。卡密尔自己头脑的混沌可以解释为酒精长久浸泡的结局,也可以被理解为这小镇、人群、家庭共构的奇怪气场对她的神秘影响,从而,故事愈发扑朔迷离,虚实相生。

对于一些习惯了快节奏罪案剧的观众而言,《利器》的观感注定是奇怪的,因为从外部形态去看,这故事根本没有推理,悬疑堆积在那,慢慢发酵,它倒是气定神闲浓墨重彩地环绕着案件写人、状景、不吝笔墨地绘制每一个人诡异的动作和欲言又止的状态,它极其慢热,甚至,它有更大的企图,一直拒绝让故事真的“热”起来,导演有效地控制火候与温度,强迫一切不抵达沸点,而只在与沸点相切的边缘游弋盘旋,这是一种强迫症般的精准拿捏,一种只把高潮悬挂在远端当做诱惑的漫长前戏。这种叙事方式与故事本身的精神内核相得益彰。

所以,一切都愈发明了,其实《利器》甚至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罪案故事,它更像一场心理疗愈,用残酷的休克疗法,卡密尔强迫自己面对试图逃避的东西,在刺探外部罪案的同时,为自己进行一场彻底的精神洗礼。

(本文首发《北京青年报》)

 短评

AA再次证明一位优秀的女演员无论演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自带质感。

5分钟前
  • 话匣子老霍
  • 力荐

年度串戏第一名。家门外的小镇老宅自行车,没尽头的夏天里过于饱和的绿色,让人分分钟回到IT,然而一进家门就成了Get Out…

8分钟前
  • wis_
  • 推荐

如今很多记者虚假报道,造谣传谣,却总是用“是老板叫我这么写的,我只是个打工的”“生活所迫”“服从命令”之类的话为借口。反观卡米尔,虽然老板命令她去蹭热度,但她没有身在千里之外就闭着眼睛瞎写,没有博眼球博关注,没有听信街坊的捕风捉影,而是专门去小镇调查了事件的经过,寻找线索,搜集证据,就算是蹭热点也力求真实报道,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不得不说卡米尔才是真正的好记者,是所有媒体人的榜样。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结尾突然就高潮了,可以的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其实是个非常病态的故事,并且越往后越暗黑,尤其结局一阵恶寒。看似在讲述一桩迷雾重重的连环少女凶杀案,实际上展现的是原生家庭的阴影与创伤及其对子女的深刻伤害,并且由此产生的邪恶无从消弭,只能看着它传递、扩散、染黑一切。并不认为剧集故弄玄虚或冗长拖沓,有很多痛苦情绪正是在文火慢炖之中得以细细感受,闪回镜头也很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心境状态。赞美Amy Adams,演得很棒。

19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推荐

观感:前六集:。。。。。。。。第七集到第八集:。最后十秒钟:?????????

22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刚看第一集,是我的五星菜。其实特别羡慕那些给一星说不好看的人,因为他们应该从小到大过得都很幸福吧,能够专注于一件事 或推进自己的生命进程,才会觉得这剧的形式很装b。过的不太好的人,讲真,生活的每一刻,吃喝拉撒工作社交大事小情 真的就是这样的,那些记忆片段 闪回慢镜 生活的迂回 虚妄的放空,就无时不刻不受控制的出现在眼前。你们可能真的不理解 那些不太幸福的人 被自身经历和亲密关系所耽误的一生。就和女主一样,每一个动作满满都是大写的why 不是吗

25分钟前
  • 龙标姑息者
  • 力荐

悬疑?惊悚?年度最佳?一个装神弄鬼跳大神的玩意儿也能被捧成大罗金仙了。得随便解读派怎么吹吧反正世界越来越是你们的了,但别拿这个和真探相提并论行么?!!

28分钟前
  • 白胖饺子
  • 较差

不错不错,童年黑暗回忆+碎片闪回+烟酒不离已成为最爱之一

29分钟前
  • McCutcheon
  • 力荐

AA再次证明了她是没有奥斯卡影后的最佳女演员。

33分钟前
  • 竹为
  • 力荐

第一集结尾Vanish出现时,就觉得可以预定年度最佳限定剧集了!几乎对原著的完美改编,不寒而栗感也如同小说一样层层浮现,一度让我怀念起《真探》。最希望的就是结尾能处理好!

38分钟前
  • 克莱门特
  • 力荐

压抑的氛围,老屋色调暗黑,仿佛藏着什么秘密。镜头一直猛闪回真是太big little lies了,赤裸裸的悬念。Amy切一次镜头就喝一瓶酒……值得一提的是帅侦探和优雅老阿姨的演员都演过HBO经典剧Six Feet Under,真是恍如隔世。

39分钟前
  • ハヴィエ
  • 推荐

真心建议豆瓣把 在播剧 改成播完才能评论 !一集弃完还不够 必须上来嫌弃演员演技或剧集节奏的小朋友们拜托你们去找于妈小四执笔或某幂某嫣某颖主演的影视巨著 把这种难看剧集留给我们吧 拜托!

41分钟前
  • 土蜂在城乡结合
  • 推荐

让马克瓦雷捕捉微小情绪的功力见长,比大小谎言用的更出神入化的插叙闪回配上aa的精彩表演构造出一层令人着迷又不寒而栗的氛围,hbo的选角永远都是如此完美无缺,大小角色都十分立体,各种熟脸也毫不令人出戏,期待后续

44分钟前
  • Angry River
  • 力荐

原著寫得最好的地方是卡蜜兒的內心獨白。充滿對周遭世界的否定與挑釁,但也沒棄絕渴望,願意下沉,又隨時揚升,註定「不可信」,但也教人目不轉晴。一身字,也在在說明文字在這作品裡是如何重要。所以我一直認為這是Gillian Flynn最難改編的一部作品。最後電視劇選擇以大量閃爍短促的蒙太奇,把卡蜜兒的內在,轉化成無聲的碎碎唸。效果不俗,有質感,但也只限於此了。大概不足以支撐整季。整部劇想傳遞情緒多於敘述懸疑。

47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父母皆祸害小组金钻级荣誉会员。

48分钟前
  • 胖丁桃
  • 推荐

看不下去,那么乱,两集弃

51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神奇的HBO,一部本质上再简单不过的找凶手的剧集居然拍出了伍尔夫小说的味道,“重”意识流“轻”剧情,重点完全不是推理破案,全片基本上98%的时间用于铺垫以及描绘一个传统闭塞的小镇,一众虚伪、保守、八卦、瞎凑热闹、自以为是的居民,各种闪回晕晕乎乎的交叉剪辑,各种苦闷的内心、酗酒、自残,只用了最后的2%光速交代故事进展,在浅浅潺潺的钢琴声里,表面上轻描淡写地转折再转折;最大收获是学习了“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有关知识

5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溽热湿透的衬衫,暗礁密布的小镇,谜一样粘稠的过往,记者和侦探,几乎完美。

53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AA要拿艾美。

54分钟前
  • 腹语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