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之上

战争片大陆2021

主演: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陈雨泽

导演:刘智海

播放地址

 剧照

云霄之上 剧照 NO.1云霄之上 剧照 NO.2云霄之上 剧照 NO.3云霄之上 剧照 NO.4云霄之上 剧照 NO.5云霄之上 剧照 NO.6云霄之上 剧照 NO.13云霄之上 剧照 NO.14云霄之上 剧照 NO.15云霄之上 剧照 NO.16云霄之上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3-09-08 21:56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在生存与毁灭间行走的战争电影。在战争废墟的慷慨悲歌中,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殊死搏斗。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影片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中国1935年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将残酷幻化于诗意,共同参与一次具有使命感的向死而生。

 长篇影评

 1 ) Beyond the Skies

An award-winning arthouse war film se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Beyond the Skies, the directorial debut of Chinese Academy of Art professor Liú Zhìhǎi 刘智海, is a black-and-white arthouse war film that is evocative of Chinese ink wash painting. It premiered a year ago at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then nabbed three Tiantan awards in Beijing before moving onto other festivals in Kyoto and Okinawa. But at home, few have heard about and even fewer have watched this film.

Set in 1935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film follows the young Communist soldier Hong Qichen on a mission to destroy the Kuomintang (KMT) ammunition depot within 48 hours; at stake are the lives of 350 of his fellow soldiers. On the way, Hong enlists the help of other Red Army recruits. Their high-risk trek across the treacherous, dreadful mountains exacts a heavy toll, and the situation is further complicated when it seems that no one else has received the order that Hong did.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alpable tension filling the heavy air, Beyond the Skies explore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dividuals’ survival instinct and their sense of duty to their nation.

Probably one of the lowest-budget war films in history, Beyond the Skies is decidedly different from other war films. “It’s actually a commissioned work,” says the director Liu, “but the government wanted a biographical war film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However, I’m relatively averse to such orthodox, ‘main melody’ (主旋律 zhǔ xuánlǜ) war films with grand narratives.” His feeling is understandable, especially when the current domestic film industry has been oversaturated with blockbuster war epics such as The Battle at Lake Changjin and Snipers.

“Because our budget was low, we wanted to tell a small-scale story with a simpler plot,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tried to innovate with the film language,” Liu says. “We hope the audience will see the artistic exploration involved in the film.”

And explore he did. The visual quality of the produc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phantasmagoric and dreamlike. Filmed almost completely in black-and-white with low-key lighting, the frames recall Chinese ink-wash painting. This quality is only heightened by the expected long shots overlooking the mountains and rock forests, anchori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Mì Xīnjūn’s 宓鑫君 camera also moves along with the soldiers on their grueling odyssey in handheld long takes, as if a brush traversing rice paper. Although the overall lighting could have been a bit brighter, the scenes underwater and inside caves are beautifully lit. “I wanted to make a Chinese-style freehand brushwork film with poetic qualities (中国化诗意写意电影 zhōnɡɡuó huà shīyì xiěyì diànyǐng),” says Liu.

If the story drags in places, it’s because there’s hardly any story there to begin with. The concise 90-minute running time and painting-like compositions, albeit smoothly pieced together, come at the expense of plot and character — but perhaps by design. Not only does the script endow the characters with no inner life whatsoever, but audiences can hardly even distinguish them. The black-and-white, high-contrast cinematography reduces the muck-daubed soldiers into hazy silhouettes, so much so that when the Beijing jury chose Beyond the Skies for the Best Leading Actor award, they opted to present the honor to the entire male cast.

Nevertheless, the script doesn’t confine the characters to sheer collectivism, nor is it all about patriotic bombast and heroic duty. “The narrative is relatively simple, but there’s a philosophical idea behind it,” Liu suggests. Just as in Chén Kǎigē’s 1986 film The Big Parade, Liu also questions unthinking chauvinism. One of the soldiers is caught in the act of desertion; another explains that he joined the army only to earn dowry money; and at different points, all of them ponder whether their sacrifice is worth it, making the characters more relatable than in usual Chinese war films. “The shedding of human blood in war sheds light on humanity,” reads the film’s poster. When an unarmed and injured KMT soldier begs for his life to be spared, he cries, “I’m one of you.” Such an antiwar ethos and humanistic lament pervade the film.

Brilliantly understated, expressive, yet highly ambiguous, the ending proves reminiscent of the 1984 classic Yellow Earth, a film that revolutionized Chinese cinema and launched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Chinese directors to fame.

In trading an elaborate plot for technical brio, Beyond the Skies can feel like it’s made for film aesthetes to wallow in. But there’s an undeniable imprint of poetic sensibility and artistic imagination. Liu is aware of the onlin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his film, the good and the bad. Rather than being discouraged by his critics, however, he wants more discussion — and more criticism.

“There is no pattern or standard way of making films,” he says. “We as filmmakers should take risks.”


Beyond the Skies is available on Bilibili.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China Project.

 2 )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如何“听懂”一部获奖华语新片

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本片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制片人张凡凡从电视剧领域转战电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院长、知名电影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监制徐小明担任总监制;《气球》《撞死了一只羊》《塔洛》导演万玛才旦、《雪暴》导演崔斯韦担任监制;陈伟鑫、吴嘉辉、聂劲权、应林坚、林裔、陈文元、陈雨泽主演。

该片获得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知名电影节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却采用了一个诗意的主题“云霄之上”,导演和编剧希望去探讨的,就是战斗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因此影片中时不时地渗透出一种抒情性,苦难与残酷中始终有一丝拨动人心的东西。这个故事是残酷的,但是决非绝望,因为有一种东西随着情节的展开在慢慢生长,这就是命令、责任凝结而成的那种“非如此不可”——我们知道,这是贝多芬“命运”的前奏。英雄是一种命运,这部影片是讲述英雄的,但是整个故事在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谁天生是英雄,所有这些战士本质上都是普通人,所有的革命者原本都是人民,他们只是勇敢地担当起他们的命运。

导筒本期带来《云霄之上》声音设计和配乐德格才让对本片的幕后深度解析,一同走近这部追求”虚与实的诗意质感”的华语文艺战争片。

《云霄之上》声音设计之 ”虚与实的诗意质感”

1.缘起 有一天万导(本片监制)电话过来说帮中国美院做个声音,我脑海遐想各种,万导在电话那头开玩笑说:“是一个主旋律战争电影,接吗?”我说:“让他们发样片看看。”我做过主旋律,也做过战争电影,但是美院做这样的电影? 当我看完粗片时,非常惊喜,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个主旋律电影,被强烈的风格化影像和质朴小人物故事所触动,尤其它在声音创作上有无限的可能性,决定了我痛快接手,并且在粗剪阶段进入声音创作设计。

2. 声音设计之概念 -------- 从写实到表意

(左德格才让 右边徐晶晶 在魔都SMG杜比全景声棚)

首次和刘智海老师简短的微信交流,我问有没有一些对标的参考电影,刘老师也是开玩笑说:有点像荒野猎人感就好了。我觉得电影气质在声音的叙事纪实层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但云霄之上有多次幻觉主观的表达是不同与荒野猎人的。所以,我脑海里对这部电影的声音概念是虚与实的交织,客观与主观的交替,那么这部电影的声音不能那么实了,因为给我感受这群人来自五湖四海,共赴一个目的,在当下的社会境遇我觉得它更像是个童话,所以整部电影的声音从非常写实做到写意才符合这部电影的气质。 3.对白 吴语方言的设计,地域色彩强烈,塑造人物形象 一部电影有味道,除了视觉风格外,方言对白的设计,使地域色彩增强视听的气氛,有助于故事的推进。本片中实际上是五湖四海的演员,但是故事发生地在江浙,统一使用吴语,还原历史桥段外,更重要的是会让人有带入感,带入那个区域的真实空间,敌我双方都是用同样的语系,两位男主是江浙籍演员,但为了达到这种视听空间真实性的统一,所有演员都作了ADR(对白自动替换),基本是一个准工艺大片。同期由美院老师马晟老师录制,后期ADR则由徐晓晶老师负责,为了达到极致,以至于一个ADR录音和编辑前后辞退,花了5个多月时间一直在调整统一ADR(主要是抱怨工作强度大,版本多)。因为是第一次的吴语影像呈现,刘导在ADR制作就比较苛刻,同一个演员由至少从三四个人去试音,最终选择最接近人物角色音质的。一方面,配音人员的音色一定要接近每个人物的年龄感。另一方面,在后期重塑这个角色需要真情实感,在某种程度来讲,对于非职业配音演员,都是一次莫大的挑战。ADR在本片呈现中人物形象,产生地域色彩感会引领观众带入那个时空,进入那个故事,相信那个故事。

(徐晶晶ADR录制工作瞬间)

声音整个制作加音乐周期一个月!(按这个体量至少应该三个月)其实我发现我们同样在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像极了这部电影。国美的老师同学们如同电影里的那些战士,废寝忘食迎头而上,加上疫情的不便,我是两次从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的SMG的杜比全景声去混录,像我正常这样的院线混录最少也得20天,幸好大量ADR的工作徐晶晶老师提前完成,不然根本不可能短短一个月完成,我们用的音轨达到500左右了,为了还原地域色彩感,配音演员也是浙江各个地方,也是为了体现挺进师来自江浙五湖四海,那些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所以光从ADR来而言,其实是个大工程。我记得刘老师为了这种质感,非常严谨考究每种当地的方言,就打鱼妹来说,换了好几个人和音色去考量抉择,而且专门还请丽水话的老师指导,尽力口语化,力求达到本土语言的纯粹。 4.环境 环境声的丰满,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直在做电影声音中会强调环境声的重要性,因为环境声的丰满决定了电影感,而电影的画面有沉浸感、立体感,除了画面外,环境声的丰满和层次是实现这种空间感、纵深感、方位感的最重要的呈现方式。 《云霄之上》在这个层面其实难度是很大的,首先以黑白、非黑白的画面呈现出来的影像,它从场景层面看似雷同,比如丛林、溶洞、芦苇地、小镇、破庙、河流、要塞、田地、幻境等等场景,因为你的画面的色彩度明暗度的不同,从声音层面如何塑造场景,如何塑造气氛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开篇窒息的气氛、男主出场后层层危险逼近的气氛(恶劣环境、横尸遍野、苍蝇萦绕尸体、死尸还在滴血、被吊打的战友、紧追不舍的追兵、毒蛇(意向)等等),第一次溶洞里相对安全的气氛(老鲁在溶洞强忍伤痛给自己包扎伤口,用风吹溶洞的回声表现孤独无奈与迷茫,直到小哨子吹口哨的声来化解不安情绪。)其实,每个场景我们都在做“层次”变化。比如,老鲁所在的溶洞和众战士宣誓的溶洞,通过空间大小、声音元素的不同来区别,在设计环境时候,老鲁所在溶洞是相对小的,所以在混对白的时候也相对比后者要“干”一些,直到他从火堆走到洞口才能感受洞穴的回声,包括设计屋外不安的情绪渗透进来“乌鸦”,小哨子紧张的叫喊,以及炽热的知了声,也是为后一场田野间的混战做铺垫。后者,在溶洞里设计了暗流的溪水、以及洞内泉水嘀嗒的声音、烹煮的声音、以及洞内的群鸟,为了区分两者气氛,后者特效来制作群鸟,不仅是为了画面呈现层次,也是声音来丰满洞内的动静,用这种气氛来渲染众人誓死的壮举。

(在预混棚指导四位学生林倩如、王文灿、龚毓琳、林海宏来编辑环境声设计)

5.动效与混录 实实虚虚,保真立意。 动效和混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我们一开始讨论这部电影的声音调性和风格,影像的独特风格,使我并不想作的那么实,尽管看上去像纪实,如果视听不能匹配画面就会显得苍白做作无力。所以保真是为了一般观众的观影需求,立意才是我们想用声音来去表现意境,以及战争的残酷,毕竟这个美学不是《敦刻尔克》也不是《1917》。它是属于这部电影独有的特质。

我们这边男主洪启程有两次幻景,第一次瀑布跳下悬崖掉入水中,我们设计了水中低频的运用,让男主预见死亡,在水下他发现到处漂浮的战友尸体前,我把所有的声音静默,先让他窒息片刻。我通常给学生上课也强调,无声也是一种强有力量的声音,从声音设计来讲,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画面的声音。听到某个声音,看到与之相应的画面。听到某个声音,期待与之相应的画面。那么我们把男主在水中挂了窒息的片刻处理成无声,下一个镜头的声音设计成枪林弹雨、激战惨叫声来强化战争的残酷,另一个方面,从男主的主观视角,加入了心跳声来营造紧张感,铺垫后面男主在尸体中穿梭中撞见了另一个他,达到紧张的极致,在此段落配乐也是随着他的情绪也是上升。(配乐段落,接下来讲。)

(第一次男主幻景)

第二次的幻觉其实挑战最大,反复实验数遍,才做成现在的效果。小哨子牺牲后把下雨的环境声抽离,把环境声(雨声雷声知了声加上EQ作闷作窄),只保留动效动脚步和气息声,男主的动效声空灵的(混响)、紧张气息声(很大),而虚幻的另一个他出现时动效是干的、实的、不发闷、不发空的,主观的男主越来越紧张,气息越来越大,被虚幻的他过来“碰”一枪干掉,此刻虚幻的他是没有任何气息的,他是一个虚幻,也是一个死亡的二次预示,用一声闷雷切回到现实世界。我突然想起来《寄生虫》地下室基佑拿着石头紧张情绪的段落,崔太用在环境声(空气声)加了滤波器和混响等效果来做出不安的气氛,加重基佑的气息声来渲染这种紧张气氛。

所以说在混录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一个标准,唯一的标准是它能否为剧情增色和叙事。 当然,在这点上刘老师和国美团队是大胆的,也是纯粹的,所以会让我们尽情地去创作,这是很愉快的,能真的带有激情的。我们本身追求的视听方向也是表意为主,这或许会对习惯了惯有体验方式的观众与其说是个挑战,还不如说是个尝新。或许,在某个层面我的创作有点偏私,在这么强大的影像呈现下,你的声音该如何发挥,如何在声音上匹配画面的诗意感。我想到了阿巴斯,想到了他的《如沐爱河》,影片中明子到教授家之后,画外虚焦的车流声的“侵袭”,以至于他们俩对话时候,环境声越来越大,这些杂音效果,会让观众下意识的以为是后期出了问题,以至于大家会分辨这些杂音而忽略或关注对话,虽然阿巴斯从未公开聊这段设计,但其实就是阿巴斯电影自反方式的一种。所以两次男主的幻景,也通过环境声和效果的特殊处理及混录达到一个反画面的效果,反而会增强了整体这段视听效果,尤其是第二个幻景从色彩和场景无法区分人物,那么就要从声音上大刀阔斧,我向来不会在意被外界干扰,这也是让我觉得做电影声音最吸引我的地方。

男主最后一次的幻景是血雨,也是色彩叙事最高光的时刻,我们在混录时,男主听见远处白匪弹药库的爆炸声后释然,此刻闷雷变为响雷,小雨渐变成暴雨狠狠打在脸上、身上、帽子上,气息声也渐渐从强到弱,到正常,完成任务男主终于可以闭眼甩下心中的包袱,此刻在某种层面死亡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深知其他战友全部牺牲了,环境雨声设计成抽离,进入主观情绪世界,只听到雨声打在男主衣服上的声音,伴随着主基调的小号凄美旋律响起,“砰”一声枪响结束。在这最后一枪上,曾多次和监制们讨论的非常激烈,有的觉得不要这一声,感觉还有一个希望的憧憬,但是我个人认为,最终这些默默奉献的战士,最终还是要尊重“牺牲”这个层面,我觉得全部倒下了,才更能懂牺牲对于当下的意义,所以我坚持下来这样一个设计,刘老师最后还是认可了这样的观点。 6.关于配乐,简约克制中推动情绪 最初我拿到粗片工程时,是没有任何配乐的,我的感觉总是差了一点劲,因为整体基调都比较平,尤其画面感太突出的时候,感觉声音光靠声效还是不够,其实配乐的过程是根据听觉节奏去补气氛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首先不能煽情,不能用传统配乐来烘托,我想到最主要是需要体验感,想到了《老无所依》中混录师Skip曾说,这个片子在声音层面是反类型的,它以环境声、动效声来代替传统犯罪片中密集的配乐,让大家有种偷窥感、和追踪者有参与感。所以在配乐编曲时候抛弃了传统一种编配方式,用氛围音乐来去营造这样的气氛。 比如渡河水鬼那场戏,就用了很多两级的频率来交织,低频的律动暗流涌动,高频刺耳递进提琴来去升华紧张感,也有人觉得这是恐怖片,没错,没有比战争更恐怖的,没有比在水下为了其他战友的安全,捂住战友嘴窒息的,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动效配合音乐,在水下中淡的段落,我们设计只做点动效,其他部分让给音乐来去烘托,一直到他们安全浮出水面,用木船的划桨声、对岸白匪的嬉闹声、还有喇叭播放的音乐(《龙华的桃花》)悠然飘荡在湖面…..

( 在美院移动作战,白天做声音设计晚上做音乐,渡江片段的音乐创作)

一头白匪们在调戏打鱼妹,然而另一头的战士们却又人在水中牺牲,他们在树林间向牺牲的战友致敬告别,此刻第二次主基调的旋律缓缓响起,第一次是在破庙里战友们意见不合到小哨子肚子饥饿辘辘,我觉得那刻需要一点音乐,尽管它不能音乐性太强化,那刻需要一点温情,于是只是用了两轨PAD,一轨打底,一轨旋律(其实和小号旋律一样,只不过变速放舒缓)。

( 在鲁博文牺牲的时候,音效音乐全都Fade out,只保留照片上人的开口说话)

其他部分的配乐尽力做到克制,迷雾森林中以低频Pad为主的氛围音乐烘托不安、危险、紧张,破庙里的战役,让音乐让出动效部分,手榴弹爆炸后,丁松柏完全进入主观世界,他感觉听不清其他战友的叫喊,那些喊声是模糊的,发虚的,而他被炸的耳鸣天旋地转,我们在混录时候把pan转了一圈,来营造这种眩晕感,来呈现他的痛苦。芦苇铺里的配乐尽力做到苍凉悲壮,因为一个个战友开始倒下去,老鲁中弹临死前也是牵挂唯一的念想,那就是让洪队长拿出相片,此刻他也是完全听不清队长在喊什么,而是所有焦点在相片上,这也是呼应在溶洞里他介意小哨子碰他最珍贵的东西,一张照片,此刻我觉得从老鲁眼睛看到了他是多么想“活”着的动力,那么我觉得他内心是可以和照片上的亲人对话,尽管他没有开口,我让照片上的亲人们开口说话了“老鲁,爹爹….” 甚至小哨子牺牲了,洪队长在歇斯底里挖土时,音乐也是点到为止,把洪队长最高的情绪留给他的肢体语言动效。音乐的设计一直是隐蔽的,或者说是收敛的,我想更多的是观众有参与感,因为一开始我在设计声音时候想到了之前玩的PSP游戏,忘了叫什么,类似使命召唤,其实也有参考过《末日不再》那张体验感,音乐不能光自己好听就好,而是能配合动效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在动作戏的时候其实音乐更多潜伏的,让肢体动作脚步甚至气息放大,来破纪实感,让更加主观化。

(德格才让在指导小号的情绪演绎)

(让小号手邹子昊看大影幕来寻找感觉)

(最后用两种话筒(短枪Mic和U87)、两种演绎(带消音器和不带消音)来录制)

沈队长的牺牲到宏队长的血雨是比较难配,需要我一次性看着画面和人物情绪铺到底,其中包含了两个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坦诚,需要悲壮凄凉但不煽情,选择厚重的Pad音色还是比较符合,洪队长在确认弹药库被炸释然,闭眼的时候音乐也变奏到一个情绪变化(也是一个情绪出口),最终音乐淡下去消失,小号既是冲锋号,在此刻是孤独的,所有的战友都牺牲了,所以一开始旋律是用采样用做,后来在上海混录时,朋友叫了一个上音的小号手(邹子昊)来演绎,我让他在杜比全景棚找着感觉,陈申老师、马老师也不辞劳苦亲力录制小号,希望能捕捉到有肉有血的律动,我不希望他完全遵从我的旋律,当然规定的画面外,我更希望从他个人理解那些战士在那一刻的心境和感受,与是才有了溶洞宣誓的那段小号,也算是我唯一想音乐“煽情”。

(溶洞宣誓,群鸟飞舞,豪言壮语,悲凉的小号响起,将小号的Level渐渐推高)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遗憾,比如 沈队长和洪队长在配乐的音色上应该在反差更大一点,因为在芦苇地里的解释丁松柏的那段是沈队长的画外音,有些人认为那是洪队长,为此我们也是讨论激烈,这段画外音如何呈现为是“闪回”或“回忆”,有的支持用混响,有的则不,就要混的贴耳倾诉的感觉。 超现实绘画大师达利说: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达不到。 至少我在声音设计和配乐尽力不留遗憾,也很感谢国美的老师学生们的信任,一个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此观影者们也请多多支持这部纯粹的创作吧,有交流我们可以在直播和微博微信继续探讨,谢谢。

(主创左起松柏、德格才让、刘智海、徐晶晶、马晟)

 3 ) 这部充满诗意的战争片堪称清流

说实话,在没看片之前,看到片名《云霄之上》,你可能跟我一样,内心是拒绝的,什么鬼?就完全没想到,这会是一部战争片。而看完电影,相信我,你会从懵逼,变成震惊:原来,战争片,还能这么拍!

看完电影,第一印象,你会觉得,这的确是一部美术功底了得的创作者才能拍出来的电影。就是,居然可以用中国传统写意的方式,来拍一部战争片,这种反差性,美学体系与故事情节上的巨大反差,让影片变得极其富有意味。

那么,《云霄之上》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简言之,就是一部独具中国传统美学风格,且充满诗意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还是在影像风格上,都对主旋律题材,做出了一次极为大胆的尝试。

影片取材于“挺进师”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战士们,接到上级命令,需要在48小时炸毁敌军弹药库,以挽救另外300多名战友的生命的故事。

1.一场中国特有的水墨质感带来的罕见的沉浸式观影

我们通常看到的大部分战争片,大多渲染的是两军对垒的宏大的战争场面,但在这部电影里,你几乎完全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整部影片,在摄影上采取黑白色调为主,呈现出中国特有的水墨质感,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性,厚重感,并通过长镜头,带领观众,跟随主角穿行在幽深隐秘的南方山水中,雾气缭绕的山林、暗藏危机的滔滔江水、深不可测的芦苇荡、幽暗冷峻的溶洞……,去沉浸式的体验,当年那场发生在48小时里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一开场,悬崖,峭壁,山洞,蜿蜒穿行的蛇,悬挂在树枝上的战士,环境的残酷,凶险,任务的艰巨,紧迫性,用简单几个镜头,就交代的一清二楚。

牵牛的村民,鞭打战士的敌军,交火的双方,啼叫的鸡鸣,营造出奇异的战争场面。这种场面,无论是放在国内,还是国外,同种类型上看,都极为罕见。你可能极少会在一部战争片中,看到充满诗意的被雾气环绕的层层叠叠的崇山,神秘且疏离风格的芦苇荡这样的场景,更别提,还能在片中听到蝉鸣与蛙声,可以看出,影片在视听语言上,的确有在极力营造出独具东方诗意的神秘美学风格。而这种美学风格,罕见的跟战争片一旦进行恰到好处且充满实验意味的“嫁接”后,两种看似完全不搭嘎的体系,所带来的强烈的反差,反而呈现出某种更为深邃、后劲更足的残酷诗性。

尤其是通信兵洪启辰掉入水中一场戏,在炮火的轰鸣声,启辰沉入水中,水面传来水乡少年小哨子一声声的呼喊声。生命个体在战争状况下独特的体验,得以以一种类似潜意识的方式,在层次上更为丰富的展现出来。影片处处皆是这种,看似极为克制、不着痕迹的影像风格,既简约又留白的勾勒出战争环境下,个体生命与残酷环境之间的强烈冲突。

所以,我们其实可以说,这是一部“向内心深处走”的战争片。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想到了塔尔科夫斯基的那部《潜行者》。

不着笔墨,却于细微处,处处见真章。

影片的几场战争场面,无论是杉树林战,水底战,还是芦苇荡战,画面极其灵动。你看不到敌军的画面,只是几位主人公在这些独特的画面中,穿行,滚动,躲避,对抗……避开了赤裸裸的战争画面的暴露,却依然可以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性,这就是创作者匠心与功力的体现。

诚如导演刘智海所言:“《云霄之上》可能是战争电影史上最低成本的电影之一,我希望能把大众习惯的类型片拍出不一样的感觉,以新的角度表达一个恒久不变的精神。”

2.战争只是人生困境之一,能引领我们冲破云霄的唯有“信念”

影片以1935年浙江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选取了以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为首,老鲁、丁松柏、沈队长、周茹芳、小哨子等各色人物为辅,由点到面,力求探讨出个体的求生意志与忠诚使命之间的矛盾,是一部重点体现人与战争关系的诗性电影。

我们看到,影片最后,几乎全员牺牲。尤其是小哨子的去世以及老鲁的去世,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我们看到,小哨子牺牲后,悲痛的启辰用手刨出一个土坑,将小哨子埋葬。双手刨土的特写画面,不仅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主角的巨大悲痛,更让银幕之外的我们,情不自禁的要去追问:是什么让这些鲜活的生命,甘愿做出牺牲,去完成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片中启辰的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一样,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正如制片人张凡凡提到:“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那都是真实的人性,所以我们的电影就是去还原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故事。”

所以,这其实更是一部借由战争讲“信念”的电影。

在最后一战中,启辰在山洞动员队员,战友们纷纷报出各自的番号,我们看到伴随着一声声坚定的报号声,画面出现了从洞口飞向天空的群鸟,再配上悲壮的音乐,将战士们赴死的决心,以及为了胜利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意志力,在这个画面中,达到了高潮。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念的胜利。就像导演刘智海表示,“云霄之下是芸芸众生,云霄之上是心中的渴望与光亮。当大家怀着一颗躁动的心决定打破人生的困境,那一刻产生的力量能带你冲破云霄,直奔光明。”

影片最后一场血雨从天而降,染红了启辰的全身,整个画面也一点点被血雨侵占,相信这一刻,在这个看似生猛且残酷到极致的画面中,每一个观看者,皆能感受到被信念充满的升腾感。

“生命的意志在于时代的信仰”,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笑话,无论放在哪个年代,或许,我们都需要:信念。

 4 ) 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实体电影院经营困难,院线电影面临着拍摄数量大幅减少、档期屡屡调整、票房缩水等实际问题,不少从业人员都在呼吁救市的重要性。然而,也有不少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受短视频的冲击,观众已经越来越没有耐性集中1-2个小时的注意力去观赏一部电影,他们更喜欢那种精彩镜头的剪辑,或者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

于是,《指环王》在多年后的重映居然收获了一大波年轻人的差评,理由是“三个小时居然还没有讲完一个故事”、“铺垫太多,不够精彩刺激,反转太少”,要是短视频里的短剧,五分钟的时间里就已经放入了不下两个反转了,且全程都是强刺激的镜头和台词。

所以,不少人在唱衰影视行业,认为在这个全民皆可博主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每个人都能拍摄出精彩的故事,完全不逊于专业人士。

但我在看完《云霄之上》之后,再一次坚定了一个观点:电影的存在是无可取代的,《云霄之上》完全体现出了电影这种顶级视听语言的魅力,是追求短、平、快的短视频,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获得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体)、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的《云霄之上》,是我看过的气质最为独特的战争片。

这部影片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展示了电影的主题性与艺术性是不矛盾的。

故事取材于红军“挺进师”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35年,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300多名战友的生命。

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

故事并不复杂,近年来也不乏战争题材的电影同样不再聚焦于大的战役或是出名的英雄事迹,而是将视角对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体现人性在战争中是如何被摧残和锤炼的,《云霄之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以往主旋律战争片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做出了崭新的尝试,成就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从叙事方式来说,影片从始至终都在避免将英雄“神化”的举动,而始终在展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对信仰坚定不移,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

有人想着回家收麦子,有人也接到了炸毁弹药库的命令却不想执行,有人当兵不过是为了给阿姐赚嫁妆,他们一开始都没有准备为了当兵这份“差事”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当看到田园被毁、战友一个又一个地牺牲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们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信仰”这个词的力量。

“为了让人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的信仰。”而他们,看似没有选择,实则是在选择为这样的信仰而战。

从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叙事风格向人性化的风格的转变,也更能让身为普通人的观众共情,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捍卫信仰的英雄。

更让我惊艳的,是影片的视觉表达,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像一幅画,一幅充满了中国诗意之美的水墨画卷,让人根本想象不到本片的成本仅仅300万,而且全部都采用了实景拍摄。

作为一部弘扬和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电影,影片在浙江丽水市龙泉取景,这里也是当年红军的作战地。

这里人迹罕至,现在依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地貌,有一个几十公里长的山峡水库,很适合长镜头拍摄。而电影里四处流窜的青蛇和成群的飞蛾,也不是电脑制作的特效,是真实地活跃在拍摄现场的生物。

而片中的演员们都采用了浙江方言配音,实地实景+本地方言的配置,也让观众很快地得以融入进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如果说以往的主旋律战争电影的主视觉是热烈的红的话,那么《云霄之上》的主视觉就是沉郁的黑。

影片一改战争片用快速的动态运镜和刺激血腥的作战镜头去展现战争残酷一面的传统手法,更多地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的画面去对比展现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影片的一开始,观众听到的是寂静的山林里溪水淙淙,偶尔传来几声鸟啼,一个长长的镜头推过,在小溪深处,堆满了红军战士的尸体,漫长的寂静,让人忍不住寒毛直立,渐渐地,那个死人堆动了,一个红军战士艰难地拄着枪站了起来……

远处,寒枝寂静,一条细细的青蛇嘶嘶地吐着信子,在无声地窥视着落单战士的一举一动,暗喻着他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

这一段长镜头,体现出了影片画面的精致和审美的高级,这种无声的留白,胜过千万个震耳欲聋的战争场面,用水墨的、写意的方式去展现残酷战争的拍摄手法,是两种气质迥异的特质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克制,也很唯美。

影片从头到尾都采用了黑白的镜头语言,没有运用乐器合奏而成的强配乐,而是采用了水声、芦苇荡里的风声、动物鸣叫等自然的氛围音效,让我有种沉浸式观影的感受,仿佛也体会到了执行必死任务的战士们心中的悲怆和恐惧。

因为敌众我寡的客观事实,战士们很难坦然地行走在阳光之下,他们常常是静默地,躲在山洞里、树林中,在黑暗中悄悄地行动,整部电影也在不遗余力地用视听语言展现当时这种肃杀和压抑的氛围。

这也使得画面中偶尔透露出的一丝光明,像是湖上的月光、洞外的一缕阳光、林间丝丝缕缕的光影,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令人向往,它似乎道出了这些大多数年龄还不满20岁的战士们,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

因为身处黑暗的人,必将百倍、千倍地向往光明,并为此而战。

战士们循着光走出山洞,带着必须完成任务的决心从容奔赴战场,山洞外的光明与山洞内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战士们“向光而行”的使命感跃然纸上。

就像《孤勇者》里唱的那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电影这门光影的艺术诞生于西方,所以很多东方的电影作品在拍摄手法上还是不免受到西方的经验影响,《云霄之上》虽然算不上大制作的完美作品,但它在表达方式上的探索,体现的是中式的诗意美学。

如果说《我的祖国》里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是用歌唱出的诗情画意,那么《云霄之上》就是用影像呈现出了家园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湖上渔歌唱晚,鱼鹰停在船上,芦苇荡里风声潇潇,远看浪漫,近看却在其间发生着紧张的战斗,两相对比之下,更凸显出和平的珍贵。

这些精心雕琢设计的镜头语言,值得再三地回味,它体现的是人类的思想之美,而非粗浅的感官刺激,而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5 ) 有些电影值的珍惜

《云霄之上》真的是一部值得支持和称赞的电影。 这部用300万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诗歌般的视听效果,比某些好似大喇叭喊叫一样的电影要更真切更触动人心。 能感觉到主创们真的有心去触摸这些战士们的内心。 看过很多讲述孤军奋战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都是慷慨激昂的悲歌,让人热泪盈眶,情绪喷薄而出。 但《云霄之上》的表达则十分克制,那些热血也好,恐惧也罢,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透过粘稠的浓雾和阴冷的河水一点点浸入到观众的毛孔里,直到我们成为这孤军的一部分。 黑白的影像在片尾被瓢泼的血雨打破,汇聚成我们熟悉的那抹红色。这些血滴中不仅有崇高的理想,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中有的想要找到父亲,找到妻儿,有的只是想活下去。 一群群这样的人,一团团星火,才使那抹红色有了不一样的意义。真的希望有更多的电影去了解他们的过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和坚守,还有他们的脆弱、恐惧、迷茫与痛苦。

 6 ) 这部诗意氤氲的战争片,真的好看吗?

在202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云霄之上》成为最大赢家,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刘志海导演执导、周佳鹂编剧的影片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团体男演员)、以及最佳摄影奖项,收获了众多好评。

导演李睿珺这样评价:“影片非常难得的是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个具体而又鲜活的个体温柔、残酷且富有诗意;而且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勇敢且非常成功地做了电影语言的探索。”

作者:耿艺淇编辑:兔子彬诶

责编:置否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抛开书本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这部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的战争诗性电影讲述了浙西南地区,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受到48小时内务必炸毁敌方白匪弹药库,来挽救前线三百多条战士性命的任务。

然而这份任务鲜少人收到,在行进途中洪启辰与其他散落的战士相遇,最后共同抵抗白匪的围追堵截,但自身的队伍也早已损失惨重,队伍在氤氲云雾的山间、幽深阴冷的山洞、破旧简陋的废屋等之间辗转奔波,影片最终在一片鲜艳的血雨和枪声中结束。

许多人在观看完《云霄之上》后往往谈论起影片中富有诗意、犹如水墨画般的视觉画面。

例如在片头处,洪启辰身穿破旧的麻衫,在湖下艰难缓慢地游动,他一边游泳,边用手轻轻拨开身边一个个战友静默且冰冷的尸体,仿佛经过他们仍在呼吸的身体,又仿佛一切都是洪启辰对湖底牺牲场景的再度想象。

镜头以主观的视角缓慢地跟随移动,水中的声音宁静,犹如庄重的圣殿。

在《云霄之上》的宣传海报之一中写着:“危险无处不在,求生还是赴死?”——战争中的死亡是影片持续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以往战争片的传统叙事中,英雄与敌人或者其他人物的死亡往往在特定的情节出现,主角的死亡或者求生的行动常带来明显的戏剧性色彩。

而《云霄之上》中,无论是一行人共同潜伏在水下伺机行动被发现而牺牲的场景,还是在葱郁的麦田中与敌人进行伏击战时的桥段,人物角色的死亡携带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周茹云作为唯一的女性角色在麦田的战斗中即将留到了最后,但是在茹云被队友呼喊名字后,一记冷枪让周茹云随即倒下牺牲。

战斗中的死亡太过无常,生命于战争而言总是太过渺小、太过微弱,镜头也始终以写实的长镜头来进行叙事,更加完整保留了叙事的真实力量

再比如,当洪启辰告诉队友,是否选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都是自己的权力,并宣告自己决定独自完成任务时,众人正处在一个深幽湿冷的山洞中,洞外的云雾缭绕,脚底杂木丛生。

而洪启辰的坚定决心感染了众人,这支在途中互相搀扶救助的队伍里有长者,有年轻的战士,有刚毅的女性,也有警觉的孩童,也有一个狼狈的逃兵。

他们决定去共同完成这个艰巨但异常关键的任务,此时镜头里的他们有着钢钉般的意志,神情坚定,目光炯炯,在山洞巍然屹立。

观影之后,最令笔者感到动容的地方是《云霄之上》的确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旋律的战争片,一味地追求爆裂的声势浩大的场面和短快的叙事节奏,而是试图在影像的形式感与写实性之间寻求一种叙事的平衡。

这种平衡基于浙西南地区的故事场景展开,画面时常在崇山峻岭的幽静、潮湿,静谧中,在战士相互慰藉,在同吸一根烟的昏暗场景里,又或者仅仅是记录战士们在稍作休息的夏夜里睡意昏沉的姿态里,动物的意象(如蛇、白蛾等)也同样多次出现,喻示着危机与警觉

在影片的摄影方面,不难看出创作者用了很大的心思去构想,镜头的运动也多以长镜头为主,以一种真诚纪实的视角叙事

映后,往往有许多观众提出“每一帧画面都能作为明信片”的夸赞,当然,画面的精准构图和设计也因此为人诟病“学院风”太重了,反而脱离了以往战争片的观影经验,让人感到意象的意味太浓

但影片所带来的真切动人的力量仍旧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这样一部特殊的战争题材的作品聚焦于一件被浩大历史埋没的真实事件,将镜头对准浙西南地区里的普通平凡的“无名战士”,能给予观众更多关于历史、战争以及有关使命的启迪。

 短评

#BJIFF2021 No.2#北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映后还有质量较高的主创见面活动,主创与观众一同全程观看的影片。全片摄影和美术令人印象深刻,其他方面属于一般水平,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部战争片完成到这种程度实属不易。影片故事的大框架像《1917》,风格像《风吹麦浪》,尽管一些地方有似曾相识之感,但仍可见主创在艺术探索方面所做的努力。本片大概值三颗星,但冲着这样怀着赤诚之心为中国电影积极做出探索的主创团队,值得再为他们加一颗星。

3分钟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万玛才旦监制,嫡系班底护航,包括了德格才让声音指导,意象、声音与万玛才旦电影相通。诗电影追求简单、凝练,最难处理的就是意象符号使用,多则繁,少则薄,本片剧情没表面看起来那么拉垮,不过意味和立意确也不深。影片后半部分真实拍出了战争之残酷,几场水下戏、林间枪战是亮点,部分意识流段落堪称佳章。镜头里,青年演员被拍得特别有魅力。PS,看来以后此类电影不仅要有文学顾问,还要有党史顾问了。

4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北影节主竞赛单元# 三星半,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这就是惊悚电影,在反围剿时期红军挺进师这样一个题材下,竟然拍出最特别的元素,晦暗的画面和配乐烘托,各种心理惊悚场景被放置其中,尤其以最后爆炸声后一场血雨染红主角全身,简直带有cult感,尸体、残肢、中枪流血,这些带来的残酷既有视觉上的生猛,又接洽了惊悚场面。剧本不算很好的,可竟然可以拿一个电视电影的剧本,就靠做氛围把这个片子提到一个特别的层次。另外方言配音也是存在混音不够好的问题。总得来说,3分的配音,4分的表演,5分的剧本,6分的视觉风格,居然能做出7分的惊悚氛围感。不够好,但太特别。

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确实是美院作品,画面没得说,故事性和人物塑造太弱。

14分钟前
  • WAY
  • 还行

我单纯为了这个电影的调色来看的,剧本就不探讨了..production也太差了,差到太影响感官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了。我还翘班来看的,我是为了什么,一颗星也不想给

16分钟前
  • 癫狂莴苣
  • 还行

故事简单,摄影机距离克制,表现招摇。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场摄影机的十里相送。

19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24分钟前
  • 月亮出來了
  • 还行

不伦不类的关系户电影,说主旋律不像主旋律,想表达人性也浅尝辄止,毫无理由的黑白色调,整个一个半小时折磨人的观影体验。

27分钟前
  • 容若Wall.E
  • 很差

非典型主旋律

28分钟前
  • 电车
  • 还行

#BJIFF2021主竞赛单元#中国美术学院作品,美术实在了得。同《影》一样的水墨化色彩,解决了《影》里脸部发绿的问题,这种去饱和的色彩还挺符合战争题材。剧作方面还是散了点,导致影片内涵很浅,如此拍电影,讲故事似乎成了一件形式主义的事情。

30分钟前
  • 雪球
  • 还行

🌟总体评价:粗粝却细腻。在商业大片队列之外有这么一部,它的存在值得注意。🎯主题主旨:“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才是理想的真谛。”

35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复古苏联风格化移置至今特别像爱死机第三季,反而取材扁平了深意,不如搞点前端未来主义

36分钟前
  • 3A21LOL友豆
  • 还行

2021北影节。比故事和人物更印象深刻的是影像。一开始是1个人,落水后是2个,山洞里是3个,中间的时候是8+1,突围死掉2个,水下死掉2个,然后重新集结决战,最终成为0。

40分钟前
  • 闲看
  • 推荐

三星半吧。这两年主旋律里算很不错的,有一定的影像风格和故事内核,学院风格很明显,摄影调度、色调变化、剧情中穿插的各类意向、多处幻觉设置造成的虚实效果等,使人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想起《1917》、《伊万的童年》等。剧本也算近年同类型里较丰满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度,各人物间有对比,对于内战有些微反思。但音效差,方言意义不大,区分度不高,配音不行,演员表演僵硬,虽然这个片子也没给演员太多空间。整体模仿和炫技感太强,全靠同行衬托。导演解释男主坚持执行任务是出于他作为唯一读过书的人的自命不凡。 额外吐槽映后:观众想要的是平等交流讨论,而不是听你美院学生轮流抢话筒拍牛头不对马嘴的马屁,想和老师套近乎回学校去干,别浪费全场观众时间。

41分钟前
  • 还行

完成度蛮高,不过更出乎意料的是,现在美院电影团队这么能打,约等于一家不小规模的制片厂。

45分钟前
  • mangojune
  • 推荐

四不像电影的典范,像学生短片一样割裂不自然。有调度的美感但是没有剪辑的思维。有制造造型美的野心但是没有驾驭长镜头的节奏感。丁达尔很美但是设计感过强。所以前后镜头差别太大,所谓画面美不像是摄影师的功劳,更像是团队回归了老本行。在表演上也成问题,很多调度演员明显没有踩在镜头的点上,说方言也是吴语一锅炖,指鹿为马。或许电影有某种诗意吧,但是台词太罗嗦太烂,没看出来。不过结局还算有模有样/这种跌跌撞撞混杂的电影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最有拍电影热情的高中阶段。当时他为了拍电影可以三天不睡觉计划落实到秒上。但最后效果也是这种毫无风格和节奏的混杂。不过还好,当时他不觉得烂——真好啊。怀念他!

48分钟前
  • 马德仁
  • 力荐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50分钟前
  • 我变成了小狗
  • 还行

它带给我们一种希望,主旋律和艺术表达并不是水火不容。战争的真实感不是在于枪林弹雨,是缓慢的危险,是草丛中的蛇,是仓皇的逃跑或追逐,是悄无声息倒下的身躯,是给俘虏喂吃的,是在非人般的艰苦条件中选择云霄之上的信仰

54分钟前
  • 小汤包
  • 力荐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57分钟前
  • 畅导儿
  • 很差

只能说是别具一格的战争片,故事呈现的战争地点不是城市楼宇、小镇街巷,而是在山间田野。开头、结尾的镜头带着一点诗意,没有过分的主角光环和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本片特色的地方。整体没有特别精彩,但有佳句,值得鼓励。

6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