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与灵

爱情片其它2017

主演: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格扎·莫桑伊,佐尔坦·施奈德,埃文·纳吉,塔马斯·约旦,祖莎·亚罗,雷卡·滕吉,朱丽叶·尼亚科,伊塔拉·贝克斯,伊娃·巴塔,伊斯特凡·丹科,福多尔·翁瑙玛丽奥,伊斯特凡·科罗斯,帕尔·马可赛,马尔顿·帕特克斯

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

 剧照

肉与灵 剧照 NO.1肉与灵 剧照 NO.2肉与灵 剧照 NO.3肉与灵 剧照 NO.4肉与灵 剧照 NO.5肉与灵 剧照 NO.6肉与灵 剧照 NO.13肉与灵 剧照 NO.14肉与灵 剧照 NO.15肉与灵 剧照 NO.16肉与灵 剧照 NO.17肉与灵 剧照 NO.18肉与灵 剧照 NO.19肉与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1:42

详细剧情

  安德(格扎·莫桑伊 Géza Morcsányi 饰)在一家屠宰场担任着财务总监的职位,他没有朋友,没有恋人,每天独来独往,早已经习惯了这样孤单的生活。一天,安德的屠宰场里新来了一名质检员名叫玛利亚(亚历山德拉·博尔贝伊 Alexandra Borbély 饰),虽然安德自认为自己的性格已经足够内向了,但玛利亚比他还要“社恐”,她不仅有着交流障碍,还患有强迫症,对除了工作以外的人际交往避之而不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玛利亚渐渐吸引了安德的注意,因为表面看似疏离的两人,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每天夜里,他们都会做同样的梦,这个秘密的存在渐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长篇影评

 1 ) 灵止于肉

《肉与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相通的两人最终走进了彼此的生活。导演很巧妙的用梦境将现实中格格不入但渴望爱情的两人联系到一起,而这场充满灵性的爱情恰巧发生在一个屠杀生灵的地方,是否应证着人们正在亲手抹杀灵性的来源?梦境画面的处理很唯美,现实镜头则残忍的多,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依然不太认同故事中女性迁就退让而男性自怜自哀的价值观!6分!ps:灵止于肉!

 2 ) 金熊奖回归艺术的“肉与灵”

柏林电影节诞生于冷战中的西柏林,在美国占领当局支持下成立,多少有点儿展示联邦德国文化繁荣的意思,之后的选片也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艺术之外,节会在社会政治议题上非常活跃,如1987设立LGBT电影泰迪熊奖,早了威尼斯的酷儿狮整整二十年,戛纳的酷儿棕榈就更晚了。

过去两年的金熊奖都被授予政治性极强的作品:2015年的《出租车》(تاکسی,又译《德黑兰出租》)是一部讽刺伊朗政府特别是其文化审查制度的伪纪录片,导演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曾因言获罪入狱服刑,该片送去柏林时他被禁止出境,由他片中出镜的小侄女代领金熊;去年的《海上火焰》(Fuocoammare)是一部难民题材的意大利纪录片,在欧洲难民危机最热门的时候问鼎柏林,政治意味十足。

但没有任何艺术电影节是纯粹的时政应声筒,同样是来自伊朗和意大利的金熊奖影片,2011年的《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和2012年的《凯撒必须死》(Cesare deve morire)就更多以艺术取胜。如果说它们有什么“政治”的地方,那也是广义的政治,是对人性和社会中更为隽永的命题进行探讨——亚里士多德说,“政治”是人与人在城邦中共同生活的技艺。有人类社群的地方就有“政治”。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仍有大量政治、社会议题影片。为芬兰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赢得银熊奖最佳导演的《希望的另一面》(Toivon tuolla puolen)是对难民话题风格化、戏剧化的处理,评委会大奖给了法国、塞内加尔合拍的“黑人电影”《菲丽希缇》(Félicité),最佳剧本授予变性人题材片《普通女人》(Una mujer fantástica)。阿尔弗雷德·鲍尔奖获奖片《糜骨之壤》(Pokot)十分露骨地宣扬女权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在记者会上毫不掩饰其政治意图,说她之所以选择这两个角度,是因为政治之恶一定会攻击社会上的进步观念(女权)和自然的和谐(动物),明指美国特朗普政府。

然而,在一阵热闹和群情激昂过后,由荷兰名导范霍文执掌的主竞赛国际评委会把最高奖项颁给了一部恬静内敛又震撼人心的佳作——匈牙利影片《肉与灵》(Testről és lélekről)。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故事围绕人过中年、右臂残疾的屠宰工厂老板安德烈(Géza Morcsányi饰演)和新来的质监员玛丽亚(Alexandra Borbély饰演)展开。记忆力过人的玛丽亚在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上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强迫症,以至于完全无法融入任何群体,过着孤寂的生活(她的这些症状其实非常符合某些自闭症人士的情况,但我们不作专门意义上的精神病理分析)。安德烈虽然是个成功的商人和管理者,却因为年龄、身体和家庭原因,也独自生活,他的孤独感似乎比玛丽亚更强烈。导演用来展现两个人物的手法用尽了电影作为“整体艺术”的所有潜力,不仅以其他人物的聒噪来反衬两人的“静”,还用构图来制造隔离感、幽闭感,用光影和明暗来强调人物内心的阴影与孤立感。

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把人物心理用文字说出来(旁白是拙劣的电视剧手法),它必须把内心世界外化出来,比如世界上被用最多的桥段:主人公一伤心,天就下起雨来。但《肉与灵》却把这种“外化”做得极其高明,比如在拍摄玛丽亚公寓时,布景和调度采取冷色调和极简搭配,高亮的灯光和白色陈设让人联想到医院,制造出强烈的病态环境和隔离感。人物的塑造并不独是演员的责任,视听光影的一切元素都被调动起来,整体的氛围和风格慑住观众的感官,直接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绪。

推动剧情的矛盾有些超现实意味,在厂里养殖牲畜要用的催情药被盗后,警方建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评测。安德烈和玛丽亚也因此发现会做与对方同样的梦,并相互进入梦中进行互动,他们分别化作一雄一雌两只鹿,在冰天雪地中饮水、游走。本来就互有好感的两人开始艰难地尝试交往,影片的哲学深度也由此再上一个层次:梦境与现实跟之前就铺陈好的物质(居所陈设等)与内心,两组二分法重叠在一起。电影用实在的图像外化人物内心的手法已经消解了后一对二元对立,前一对也会随着剧情的推进合二为一。

不过消弭梦与醒的边界并不容易,玛丽亚的交往障碍包括肉体接触,更不用说性爱。她内心的爱情与肉体的抗拒又形成一对矛盾,点出片中另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玛丽亚的抗拒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安德烈将其理解为年轻女子的犹豫不决,以为玛丽亚对他的感情有所保留,或是嫌弃他衰老残缺的肉体。人们相处时一切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一种符号、一种信息,我们依照自己对社会交往规则的理解发出信息,也以这套规则去解读接收到的信息,于是误解时时产生。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安德烈这样一个心理成熟、经验丰富的人按照社会上最通行的规则去解读身边的一切信息,这种解读是正常的,但它是庸俗的,让我们错过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影片相当一部分讲述玛丽亚怎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来“学习”恋爱,她观察公园草地上的恋人,听情歌,抚摸绒毛玩具甚至屠宰场的动物来练习肉体接触。不喜欢该片的评论者往往将这个过程视为“治疗性冷淡”,但《肉与灵》并不在于纠正任何心理状态,而是在于突破自缚的茧,重新拥抱“他人”,因为人性在人群中被定义,在交流中被塑造。玛丽亚的努力就像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一套她爱的人能够接受的行事规则,以便释放出的信息能够抵达他的内心。符号在一次次被翻译解读后往往面目全非,人类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冒险,而我们都像玛利亚一样在练习,以期摆脱辞不达意的窘境。这样的努力艰苦卓绝,很多人中途放弃,选择继续误解,于是有了冲突、仇恨、战争;而只有爱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动力,继续在符号和意义的汪洋中航行,努力抵达另一个个体的内心。选择误解和仇恨是容易的,选择爱和理解是困难的,为了让爱得到回报,我们需要时间,需要修炼。

在东欧影人近乎完美的构图和调度之下,《肉与灵》把针锋相对的二元矛盾调解开来,让它们融为一体。物质与灵魂、图像与内心、意图与诠释,全部被捏合在一起,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然而为了达到这样灵活、模糊、宽容的结合,导演选择了两个本就残缺不全的人,因为看上去健全的人很容易在遵循“正常”社交规则的同时,把这一系列二元认知的弊端掩盖起来,从而在个体之间保持安全而虚伪的距离。她需要找到一个极端情况,来展现人之为人本身的残缺和孤独,而爱和修炼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片中激发起玛利亚情爱和欲望的歌曲是英国歌手劳拉·马琳(Laura Marling)2010年的单曲《他写给我的信》(What He Wrote),歌词灵感来自于战时一位女子写给前线丈夫的信。其中有两段在片中不断复现:

He wrote,
 I’m broke, please send for me.
 But I’m broken too,
 and spoken for, do not tempt me.
他写道, 
我一无所有,快来找我。 
但我也是残缺的, 
 无法为自己言说,
 别再诱惑我。

We write, that’s alright, 
I miss his smell. We speak when spoken to,
 and that suits us well.
我们通信, 这样挺好, 我想念他的味道。 
我们说话只为回应他人, 这对我们都挺好。

每个人都是残缺的,渴望在他人和爱人身上找到救赎,但仅是凡人的对方亦自顾不暇。人的终极孤独让我们思念爱人,但在信息不畅、符号沦陷、交流无法进行的时候,让我们能够牢牢抓住对方的是气味这样肉身的实在,它像锚一样把遥不可及的爱人拴在我们身上。当灵魂与肉体同时陷于人类的终极痛苦中时,它们相互扶助来度过难关,它们融为一体来承担存在的重负。

同样,消解物质与意义的二元对立,也是抵抗物对人异化的一种方式。整个人类历史都见证了我们的造物和我们的价值之间的厮杀,人赋予物件价值和意义,物却也能反过来规训我们的价值观和对意义的理解。影片前半段不短叠加的工厂机器、动物尸体、房中陈设,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推到恋物癖的极端境地,而这一切冰冷的物件最后被两具欢愉的肉体摧毁。在动物性的肉欲中,我们重新找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快感成为一种人性意义的暗喻。

在柏林电影宫被这部杰作彻底征服后,我并没有跟同行说自己有多么喜欢《肉与灵》,因为作为一名影评人,我们总是想着形式风格上的细节、剧本和叙事的打磨以及影史意义这样的问题。当这样一部完成度极高又看似很“轻”的作品出现在眼前,被它打动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而这恰恰是影片要说的人类痛苦的一种,当我们掌握了评价电影的一套“规则”后,就失去了感知的能力,恋物癖般地在自己划地为牢的界限里寻找“意义”。艺术创作固然有很多技艺和行规,但作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存在,它也需要一种更为本能的感知。而《肉与灵》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它不仅成功、风格化地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之为人最根本的那些痛苦和残缺。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它揭开我们伤疤的同时,又在鲜血淋漓的肉体上充满爱恋地亲吻着。当然,“女性电影”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说法,可能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像《肉与灵》这样似乎纯粹、纯净的艺术,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非政治”。对人类终极孤独和交流失效的讨论,是对人与人共同生活最深入的剖析,是哲学意义上的政治。

所以也许这部导演和主要制片人都是女性的影片在德国登顶并非偶然。柏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第一个把最高奖项颁给女性导演作品的,恰巧也是一部匈牙利片——玛尔塔·梅扎鲁斯(Márta Mészáros)的《领养》(Örökbefogadás,1975),此后又有前苏联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Larisa Shepitko)的《上升》(Восхождение,1977)、波斯尼亚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Jasmila Žbanić)的《格巴维察》(Grbavica,2006)、秘鲁导演克劳迪雅·略萨(Claudia Llosa)的《伤心奶水》(La teta asustada,2009)。威尼斯在八十年代赶了上来,五年内颁了两座金狮给女性导演的女权主义作品: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德国姐妹》(Die bleierne Zeit,1981)和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的《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1985),此后又有两位女导演获此殊荣。而欧洲电影的最高荣誉戛纳金棕榈至今仅有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一人染指(《钢琴课》The Piano,1993)。

从身份政治的意义上来说,哪怕是对女性创作者最友好的柏林电影节,在它67年的历史上也仅有五次将最高奖授予她们,所以电影产业的性别平等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今年柏林选片整体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大奖和天主教评委会奖也都给了《肉与灵》这部主竞赛中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范霍文和他的六位评委用2017年的这尊金熊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纯粹、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可以是哲学上深刻的、政治上勇敢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艺术上的精进。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月27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


文中提到的近几年金熊奖获奖片(按首映年份排序):

文中提到的本届银熊奖获奖片(按奖项级别排):

劳拉·马琳单曲《他写给我的信》收录于专辑:

伏柏林金熊的五部女导演作品(按首映年份排序):

擒威尼斯金狮的四部女导演作品(按首映年份排序):

摘戛纳金棕榈的唯一一部女导演作品: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3 ) 《肉与灵》: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肉与灵》,在港台上映时被译作《梦鹿情谜》。 电影宣传词更加露骨: 梦里,灵魂相遇。 梦醒,打开身体。 11.24 灵肉交欢。 仿佛观众将欣赏到的不是一部获得柏林影展银熊奖的艺术电影,而是一部满屏色欲的情色视频。 肉与灵,肉体与灵魂,人的一体两面。 世界上没有一部完美的电影,可以将肉体与灵魂的本质解析的淋漓尽致。

每一个导演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自我的认知。 来自豆瓣短评的一位影迷写到: 2017北影节映后交流会。据导演说,一个春日她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旁匆匆走过的路人说不定也有同感。于是用两周完成了剧本。 借着这种缘由,如果换成你我,会有怎么的理解表达呢?

白雪覆盖的森林,两只精灵般的小鹿在林中追逐、觅食、饮水。 鹿眼中的空灵清澈幻化成一个人对灵魂的向往。 《圣经》上写道:【诗 42:1】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鹿代表着对灵性的渴求。 而电影《肉与灵》中的鹿,又是代表着什么呢?

屠宰场里,一头头牛挣着似乎看破命运又无力抗争的眼神被赶向死亡之门。 没有了如仙境般迷雾麋鹿的诗意向往,异常写实的镜头追随着一个鲜活的肉体走向生命的终结。 倒挂的牛头,撕裂的牛身,一地的鲜血。 冰冷的机器刀片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将牛分割开来。 牛是肉身,是现实的写照。 鹿是灵魂,是向往的梦境。

手有残疾不修篇幅的男主,经营着一家屠宰场。成年女儿与自己的疏离,乏味夜里的惆怅,血淋淋不带温度的公司,他从不主动与家人联系也从不主动进入车间,仿佛这个周遭的人和事物只是支撑这了无生趣的余生罢了。 他的孤独是一种入世后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说入世后看破红尘,而是入世后感觉被世界所伤害只留下了孤独。 他年老的身体代表着生活阅历的丰富。 他用滴水不漏的言语周旋与各色人等中间。 他有家以前经常去吃饭的餐厅,但这种孤独令他多年后再想带女主重温旧味时却不知这家餐厅早已换了老板。 他对自己的肉体并不坚贞,试着喜欢过一个又一个女人,终究还是无疾而终。 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找来一个女人度过某刻的时光,却又在贤者时间催促女人赶紧离去。 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值得灵魂交付的男人。 就是这样一个角色性格塑造,导演依然认为他仍然怀有对纯真灵魂的追求。

如机器人般冰冷的女主,年轻、社恐、洁癖、在工作规则下不带人情温度的木讷。 这样两个年龄、外表差异如此巨大的人现实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共同点的可能只有孤独吧。 但这种孤独却又是一体两面的表现。 女主的孤独是没有前言仿佛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

用手去异常的触摸食物来感知除己之外的温度。 她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说出自己的初次例假是某年某日,曾经的传染病接种日期,以至跟他人相处所有的对话。却唯独将自己囚禁在一个精神的牢笼里。 她不听音乐,但为了所谓的寻找爱的感觉却能在音像店里试听到打烊。 不允许餐桌上有残留的面包屑,甚至洁癖到自杀后包扎伤口时留在桌面上的血渍都要抹掉。

每晚回到家,她都会在桌上摆上玩偶模拟日常与他人的对话,试着将整套语言趋于圆满。 害怕肢体接触,为了改变去试着抚摸动物的毛皮,买了毛绒玩具才敢摸索自己的身体。 她不懂得两性肉体之欢,公园里激吻的同龄人令她驻足,电视里直白的色情片她也能平静的吃着零食观看,甚至故事的最终她与男主做爱时竟也感觉不到一丝的欢愉或排斥。 电影故事的设定就是这么一个异类。 渴望爱,却不懂爱。

在楼上办公室的窗前,男主窥视到女主。 她将被阳光照耀到的双脚挪进了阴暗中,如同她的初心,不见阳光。 一次催情剂的丢失,引来了心理咨询师对全厂员工的心理测试。 而正是这次意外,使得两人竟然发现每晚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个梦。 梦里,他是公鹿,她是母鹿。

在梦里,她仿佛才能鼓起勇气去碰触。 在梦里,他仿佛才找到可追逐的目标。 于是在两人的现实世界里,终于可以找到一个外界的可以交流的机会。 这种奇幻的异床同梦,是一个寓言。 这种突破现实的枷锁,在梦境(灵魂)中的相遇回归现实会怎样呢?

两人相约的同床(同室)试梦,以无法入睡而告终。 这种失败可能源于男主久经人事肯定会有的遐想有关,也可能源于女主虽不谙情事但初次与他人同属封闭空间的不安有关。 但这次失败却带给了两人不同的心理改变。 男主以为同梦不过如此,毕竟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女人到了最后终究没能走在一起。

女主以为是因为自我牢笼困锁太久,为此需要尝试改变。 但女主本身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就算她提前在家模拟演示了再见时两人的对话,结果现实中因着意外没有照自己所想象中的愉快沟通,她决定自我了结生命。

对于男主,梦境中灵魂的追求敌不过现实里肉体看似的拒绝。 对于女主,现实中自己做出的巨大改变却仍然不曾出现梦境中鹿鼻相蹭的温馨。 这是肉体与灵魂的差距。 但靠一个相同的梦境依然解不开现实的死结。 梦境相同,灵魂却并不相通。

阳光照射下的女主,像一个精灵。 只是黑夜好像永远多于被光照的时间。 她褪去自己的衣裳,打开播放着爱情音乐的CD。 砸掉玻璃,将玻璃碎片扎向自己的手腕。 当男主可以随便找来一个异性解决需求的时候,女主却将这灵魂梦境的看似破灭当做了现实的结束。 所以,两人的孤独并不相同。 所以,两人对灵魂的渴望也并不相同。

在这心碎的时刻,女主的心里应该就像回到了初识不久后的那班列车。 美如油画般的夜空下,是两个离的很远的两颗心。 血一直滴,浴缸边的地上都遍布鲜红,仿佛那待宰的牛犊,随着无奈和忧伤死去,不再做梦,也就没有了灵魂。 魔幻的一刻到来,女主的电话响起。 当对面的男主唠唠叨叨之时,提着血手腕的女主依然将自己的处境深埋于心,直到那句我爱你想见你时,才赶快想法止血去医院,连夜赶到男主家。 然后是一场最没有激情的性爱,仿佛只是一个任务。 肉与灵的结合。 从异床同梦, 到同室无梦, 到同床无梦。

第二天,谁也没有想起昨夜的梦。 或许,再也不会有梦了。 灵魂止于肉体。 这是否就是导演所表达的含义?我不知道。 至少我所理解的肉体单纯的合二为一与肉体灵魂合二为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太过于简单,随便就能实现。 后者太过于理想,几人能够拥有?

 4 ) 肉与灵

《肉与灵》 匈牙利电影,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洁净清新的电影画面,伴随着冰冷与残酷的现实,美与破坏并存,导演做到了极致。 克制隐忍,没有哗众取宠,换一种情感的表达语境,在迷幻与现实中,用两只擦肩而过的迷鹿,引出梦境,挺魔幻,男女梦境相同,隐入迷思,各表情绪,沉默不语后的改变,电影陷入的冷酷境地,是人物的困局。压抑的情绪与从未试图打开的真心,女主人公的割腕,残臂的男主人公的电话救赎,重归于好,却仍迷雾重重,结尾设一个伏笔,云雨过后,晨早餐台上的饼干沫,女主人公的洁癖,这就是现实的人生吧!哪怕多么因缘巧合的情爱人生,也总有弯道拐弯原路返回的征兆,这就是人生呀! 屠宰场的牛,临上刑前牛眼神的茫然,屠宰过程的肢解,电影拍了藏在春暖花开的外面世界,潜藏着屠宰场的内部世界。每天都在上演,每一个世界的角落。

 5 ) 另类的故事,真挚的爱情

按:也就是些零散的感受,看过第二天残余下来的。因为一觉醒来,发现还是这部金熊作品在脑海里的余温最久。



《肉与灵》不是一部很好定义的作品,这里说的并不是类型上的定义(类型上好说,文艺片嘛),而是内容上的。这一点,看看本届电影节的其他热门影片——《希望的另一面》《普通女人》甚至《好极了》——就知道,和它们相比,匈牙利“妈妈辈”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讲的这个故事,不太好用一两个词概括。爱情?人际关系?孤独?或者,情欲?似乎都不太切中要害,所以说,用“另类”来描述这部影片不会有什么差错。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另类的故事。影片在雪原林海里开篇,杳无人烟,白雪皑皑,画面相当干净。寂静无声的场景里,任何风吹草动都搅得动我们的听觉神经。漫无目的地环游了一会儿,镜头切到电影实际上的“现实世界”——布达佩斯的一家“肉联厂”。光线发白的工厂车间,机器闪着冷色金属光泽,带着胡渣的壮汉把铰链“砰”得一扣,健硕的公牛送上“断头台”……在这里,我们可爱的男女主人公即将相遇。他们,最终,相爱。而这中间的两个小时,讲的就是这两人到底是怎样坠入爱河的。

看完电影,我下意识想到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茵叶蒂呈现故事的方式,像极了《迷失东京》给我的印象——一条河流,水波荡漾的质感,充满了“可知”与“未知”。“可知”的地方在于人物命运,这相遇的两人,越走越近的最后,不外乎相爱或者分离。影片开端,敏感的观众顺着男主的目光第一次留意到女主裸露的双腿时,(这个镜头语言再明显不过),就知道接下来该会有什么故事。不过,电影没有简单拘泥在两个人的相遇上,导演对节奏的拿捏,一点一点弱化着观众对“结果”本身的期待,就像科波拉在《迷失东京》里营造的那种迷离和反复。结尾如果是男女主冲破牢笼走到一起,那蛮好,祝福他们。如果是另一种,两人就此别过,我们依然会说这是个美丽的故事。临近片终,玛丽亚令人心碎地割腕,此时相信一定有观众和我一样准备好了接受第二种结果……而最后的峰回路转,想必也谈不上有多少振奋人心。

在我看来,这正是本片立意和叙事上新颖并成功的地方。导演一本正经讲爱情的同时,多少抽掉了传统意义上的“剧情”。我觉得《肉与灵》这部电影,薄“剧”而重“情”,出“戏”而入“心”,在不丢失情节的前提下,尽可能去放大人物内心那部分细微而不好描述的东西。相比于两个人最后有没有走到一起这个老套的命题,《肉与灵》显然更关心别的:两颗孤独的心能否彼此相触及?灵魂与灵魂之间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交流?人是否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和障碍?等等。这个爱情故事背后实际上是一段探索灵魂的旅程,而影片中呈现的张力自然也不是由“剧情”而来。在这段旅程中,茵叶蒂给予了两个角色足够多的爱,没有强施意志,也从不咄咄逼人地评判。如果说,传统的剧情片探讨对错,揭示美丑,甚至伸张正义,那么这部“现代感”十足的作品,则是抛开善恶追溯美的可能,发现美,歌颂美。用个俗气的比喻,就说爱情本身,可以是对,可以是错,但终究是美的。

回到影片开头,林海雪原,两头摸不着头脑的鹿,和荧幕前摸不着头脑的我们。这个画面后来重复再现了多次,半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才知道这原来是男女主角的梦境,而且是彼此共同拥有的梦境……实在是诡异了,我直到现在也不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巧事。剧本是导演亲自撰写的,她在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的同时,影片也从此时开始进入到某种“超现实”的状态——比现实少了几分合理和逻辑,却又从某种程度上更加贴近现实。

由此也可引出这部电影构思上的第二个巧妙之处,异样与荒谬。两年前欧格斯·兰斯莫斯的《龙虾》便是个很好的例子。与黑色幽默不同的是,这种表达方式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反讽或批判,而是在扭曲人格和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挤压”出人性中那部分“隐性”的东西,和更深层次的渴望。在一个“后现代”风格的情境下,社会高度文明,人追求极致理性,到最后,仅存的弱点怕也就是孤独了。与此吊诡的是,孤独又是物质日趋富足和人追求精神独立所伴生的产物。如何“处置”孤独,如何面对孤独,或许是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理性化”“理想化”的社会所剩下唯一的“感性”元素。(男主)安德烈虽然肢体有缺陷,但对女人和感情态度诚恳成熟,说着“曾经拥有过,但都过去了”,他过的是富足且外表看似毫无“缺陷”的生活;(女主)玛丽亚,心智异于常人,习惯活在封闭之中,在对外界敞开心扉之前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惧怕孤独本身。影片并没有粗暴地给我们展示在孤独和欲望面前,人的外壳和伪装会怎样土崩瓦解(因为这在“后现代的文明人”身上不会轻易发生),而是恰恰相反,耐心地舒缓地把个体对孤独的依附和抗拒这般二元对立抽丝剥茧,满怀诚意地为我们展示孤独是什么,孤独向哪里去,孤独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非要说导演有哪些私心和倾向的话,那么在这里,她是真切地希望孤独的种子可以开出爱情之花。

多么理想化!而且这里不是“理性的”理想,而是“感性的”理想。

我看过之后还不自觉想到中岛哲也的《告白》,和它里面无以名状的紧张感和神秘气息。冰天雪地里,野鹿鼻尖蔓延着无限可能——梦里你是一头鹿,但却无法由白天里理性的你左右。导演对环境的描摹,对气氛的渲染,对“形而上”空间的构建,尤其是不吝笔墨把雪海中的“梦境”的再三呈现,通过看似不沾边的意象尝试打通现实和梦境,感官和精神之间的联系,是这部电影让人感觉很有余味的地方。影片中多处采用极具压迫感的框式构图,和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把焦点聚集在物件的细节和细微的运动上,无不挑逗着观众的神经。玛丽亚的家居布置极简,电视机前安德烈眼神空洞,电影里的这些画面笼罩在一种恍如“末日”般的疏离之中。现场观看的时候有好几次,我都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电影。还有那家音像店,感觉也是极不真实,玛丽亚在柜台前毫无表情地听完一大摞CD,说是“寻找爱情”。

这其实也是我眼中这部电影最具灵光也最浪漫的一个时刻。一般好的电影带你入戏,给你看什么是故事,什么是爱情。而特别好的电影绕了一圈只告诉你,这其实不太好用故事讲出来。懂得感知的人会合上耳机,你听着听着,爱情就回响在耳边了。

以上。



问:《肉与灵》到底好在哪里?它凭什么获得金熊奖?

答:我不是评委会,我也不知道它到底是因为什么获奖。我只知道,如果你恰巧喜欢《迷失东京》的流动性,《龙虾》里的荒诞,或者《告白》中心理与环境氛围的契合,那么在《希望的另一面》《普通女人》甚至《好极了》面前,你会把奖颁给它。



跋:非常主观的感受,勿过喷。一瓶波尔多酒让我壮胆说了出来,在此感谢她。

再跋:自然界遵从法则,冷酷无情。人与动物相较,理智与情感是最难得的。喧哗躁动,蜉蝣于世,我们应当珍视它们。

 6 ) 动物与人:电影《肉与灵》中的人性

写了一篇长文影评:

2021年1月看完这电影,今天写完影评。这速度,这效率,哈哈哈。好吧,我其实也没浪费时间,去翻阅了西蒙栋的《动物与人》、阿甘本的《敞开:人与动物》和《潜能》、德勒兹的《千高原》,以及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因为这电影牵动了某种意识,连根拔起的是一连串交织的思想,有了它们的加持,电影的含义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你有没有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活得跟动物一样?我反正有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这部电影的分析过程中变得清晰起来。下面的文字大概是尝试回答“作为人该如何活着”这问题的开端。

全文在知乎:

动物与人:电影《肉与灵》中的人性 - 三表叔的文章 - 知乎 //zhuanlan.zhihu.com/p/610184394

 短评

这片子才应该叫<圣鹿之死>

6分钟前
  • CARSON
  • 力荐

原来是一个讲述“心之壁”打开的过程,导演你听说过EVA么?神叨的配乐听的我几度差点睡着……

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视觉上的好看,白瓷片一样的姑娘有鹿的气质。共享梦境的结局不是soul mate,灵止于肉这件事想想还挺值得叹气的。

12分钟前
  • 内有恶犬
  • 还行

霸道肉联厂厂长和他的迟钝超忆小娇妻

13分钟前
  • 💛
  • 推荐

2017北影节映后交流会。据导演说,一个春日她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旁匆匆走过的路人说不定也有同感。于是用两周完成了剧本。她之前拍电影也是这样,先有感觉,才有故事。我作为女性能感觉到摄影机背后的女性视角。

16分钟前
  • Blue on Pink
  • 推荐

3.5 怪异的幽默感和一些灵性吉光片羽。但文艺小青年精致简洁的宜家美学缺乏生气和一以贯之的能量感,整体稍嫌断裂,构筑现代童话,明晰展现一位女性经历爱的全过程,视点好又有寓意,但没能做到短小精悍,流连于过多细枝末节,打断了该有的文气,最终失之无力。

19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非常特别的爱情电影,有格调又不失幽默,割腕戏让现场接连晕血倒下了五六个观众电影被迫中断放映,是这次电影节最特别的一次观影经历了。

20分钟前
  • Ian
  • 推荐

1.两个带刺的人练习怎样拥抱的故事,暖且灵动!2.喜欢女主家,和监狱没什么区别;3.吃面包到处掉屑屑确实抓狂;4.尺度稍微有点大,厅里一片哀嚎,这帮没见过世面的😂。(资料馆大放)

23分钟前
  • 夏予川
  • 力荐

现实中的血腥屠宰与梦境里的双鹿奇缘,本应有的罗曼蒂克被超现实的灵魂脱壳感覆盖。全片幽默、明亮,充满光圈调至最大般的性冷淡味道。女主角演得非常好,双目大而木讷,【听音乐】和【看AV】两件人类最亢奋的事都被她完成得毫无情感!多棒的一件“机器人”哈哈哈!!!

2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虽然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奇绝,制作技艺也精致异常,这部获得去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却没有什么打动和说服我的任何地方?这也是绝了!看时无感,观后再努力回味,仍旧没多少话可说。也许是我和我们离作者的世界太远了。少有的观影体验。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老少配,性冷淡风,做同样的梦,过同样的冷淡日子,肉体暂无感,灵魂先通电。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妈呀太喜欢这些设定了!干净清澈不讲废话和蠢话,冷静而又浪漫到不行。2017.12.3 重看。害羞强迫症患者的恋爱课程。梦是现实的镜子,两者相互观看和影响。(看这片子之前我每天做奇怪的梦,看过之后竟再也没有做梦了,第二次看完不知能不能恢复做梦的能力?)

39分钟前
  • vivi
  • 力荐

#2017年度十佳#世间最浪漫的事就是当面说不出口的爱在梦里夜夜相见,真是浪漫得一塌糊涂。金熊加费比西真是实至名归。女导演细腻而独特的视角(完爆许多日本小清新啊),某些时刻让人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两生花啊蓝色啊爱情短片啊之类)。真是美好又治愈的艺术片

4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一个强迫症、禁欲取向和完美主义的神奇屠宰工厂和预言者故事。“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只是后半段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关系走向都可以猜测得到,没有想象中的飞。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关于爱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交流障碍且强迫症的女质检员和手残的屠宰场总监从梦中交流到身体接触的玄妙爱情。从前半段折射精神、场面调度精细的森林梦境和代表身体性、纪录手法捕捉的屠宰场日场的平行间引出核心,在人与动物间建立道德、物质和情色方面的不寻常联系,对亲密情感的恰当控制和强烈的意象冲击出色维持着悲喜剧效果。

56分钟前
  • 小易甫
  • 力荐

女主认真学习恋爱的劲儿真可爱。

60分钟前
  • 推荐

为什么不拍胖子服兽用春药?超想看!女主角胸也不对称耶,好感。

1小时前
  • 咯咯精
  • 还行

只有电影节大家才会一本正经地看一部如此weirdo的片子吧2333~男女主角皆异于常人,前者一只手残疾,身为厂长却不忍心看屠宰场面;后者记忆超常,却对一切正常人类行为有障碍(与人交谈、xxoo等)。两人因梦境一致逐渐走近,终于在一起后却不再做梦。女主割腕后接电话粗暴包扎洁癖擦血全场爆笑…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真不愧是金摄影机得主,光影和构图都很赞。大概是太了解沟通中费力讨好却词不达意的窘境,竟然觉得这样weirdo的故事浪漫得要死。割脉场景的情绪爆发,后挫力太强。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