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4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导演:李伦

 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2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7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4-06-12 16:54

详细剧情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位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一份足有253个人的死亡名单,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生命都结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岁。这是易中天在去往岳阳市营田镇家族老宅的前夜,通过传真发给他的。对于这桩发生在75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早有耳闻,但却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这场灭顶之灾中自己家这一支能幸免遇难。带着对这段历史的不解与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从何处来》的寻根之旅。而陈冲希望了解作为中国著名药理学家的外公自杀的真相,马未都最想知道生前是空军总医院政委的父亲的故事,阿丘想知道他外婆是怎么去世的,曾宝仪则是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外公的故土。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客从何处来》中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2014年4月27日起,让我们与五位嘉宾一同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属于他们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一同观看《客从何处来》。

 长篇影评

 1 ) 抬头一轮月

很多情感就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冰片儿。不去想我是谁了,不去想这对社会什么用,是政治经济的什么形态表现了,那些真的都不重要了。

在电视上放大来看,当年那就是让我们皮连着肉掉着泪的,有伤痛,抚平他。一切波澜落幕之后,我们作为受害者施暴者谋反者甚至是陌生者的骨肉,在上一代人的手心手背下长大了,去学习历史。如果放在一条时间轴上,距离我们几十年几百年的过往在我们的课本里连一句话都没有,就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

寻根,寻过往,最直接的就是再去迎接那些熟悉的而素未谋面的疼痛,流泪,当我们触及【再也不回来】【最后一面】【不知道在哪里了】这样的字眼,那随之而来的不舍含着今世的温度,然后我们回首我们仰天,我们长叹。

现在的历史老师讲过一句话【在座的诸位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啊】当时仅仅觉得有道理,现在想起来,后面的抽筋扒皮连着丝儿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只隔着十几年却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就纵情消费着社会资源,我们每天都挺着胸膛在走路,我们每天都有睡觉的权利,有讲话的权利,哇,多好。当然,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曲折,我们在和平年代中,人们相互却越来越复杂,当一切慢慢落入正常轨道之后,道路往往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偏移。

易中天推开两湖书院的正门那一刻,我们仿佛都看到一个眉眼和易中天很像的穿着长褂背着两个蓝麻布包袱的年轻男人意气风发的推开这扇大门,不管周围事物变迁了多少,我们总能在血缘的指引下找到,某年某月的那个人,他不是朋友,不是长辈,甚至没办法和威严的祖先联系在一起,但你很关注他,你很想了解他的一切,亲人,我家里的人,大抵就是这样的没由来的联系吧。

以至于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岭南人士大量南下远洋,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在最基层里谋生,那时候,管这样的人叫【猪仔华工】,我很心酸的,那时候中国才多少人,战争打的人们受不了了,抱个包袱就远远地离开了飘荡着这家香那家闹的土地,年纪很小,还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战争在现在再去谴责,再去追究,对于个人来讲还有多少意义呢?带着伤从战火中走下来,满目疮痍,还追究什么呢。
易中天的明朝祖辈易先,阿丘的外公陈斌,它们都与战争有关,都算是无辜的人,包括后来易中天的曾祖父住处营田,也是战争的无辜牺牲。外交官吴建民先生谈过战争,说这个是冲突的最有利解决方式,一打仗,谁输谁赢,都搞定了。而我们被迫去面对的是,在战争中夹缝求生的大多数民众不可避免的遭受灾难。总体看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而放大到每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旧资料上看到【两个华人被绑,砍毙】【华人男子被抓枪毙,其华妇则被重伤】。。大大小小发生了几百件,而电视前的你除了掩面低泣,还能怎么办呢。

一对夫妻过着很艰难的生活,在两个尖锐势力的敌对下丧生后,女儿又深陷惨痛中,经历了二十年的残害,被压迫的透不过气,一个人在这双亲魂散的异乡,才11岁,什么是她活着的念想呢?而当时,马来西亚3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多少个在不安中惶惶的受害女孩呢?
全世界,到目前为止,七十亿鱼龙混杂中,又有多少个承受着苦难的生命每夜每夜的抑郁,怀里揣着几十年前的家庭照片,该有多少啊。。

深夜月眠,人影灯曳,欲言暂止。

 2 ) 老一辈的记忆

第一集:
我看到传真的镜头时,还觉得有些矫情。不过是知乎上偶然看到的一个问题里截图提到这部纪录片,今天无事就找来看。后半段,整个人都哭得不能自已,我本身也是十分容易受到触动的人。
言馨堂在炮火中不复存在,一百多人的家也没了。世事无常,当时未出生的幼童也成为了外公,更不消说上一代上上代,早就融入黄土,散入风里。那些名人他们做了一些实事,姓名事迹都得以保存。不是名人的呢,都在我们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闲聊里。生活烦闷匆忙,大多数人们都是偶尔想一想。记忆一点点说出来,一点点被言语磨损,又沉淀在下一辈的同年回忆中,就这样慢慢的流传下来——这是我家的记忆方式。

 3 ) 客从何处来,真相何处去

直到此刻我仍感到心悸,这种生理感受构成我必须表达的驱力。如昨天微博中所言,当Youtube向我推荐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档随大溜新出的明星真人秀。从节目名称推断,这是一档展现明星家庭往事的节目,让我联想起《熟悉的味道》,做件微小的好事还要当着观众面儿可劲折腾,明明私下里跟对方是讲方言的面对镜头却憋起了普通话。

趁着吃饭我就看起了萧敬腾的寻根之旅。这一期做得很平,但是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当爸爸和叔叔告诉他,爷爷晚年是遭贩毒的亲戚陷害而坐牢时,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萧表达了对这一说法的存疑。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习惯了为尊者讳、美化先人的后辈编造的。当时我就在想,嗯,这个节目的编导不错,前期试图寻找过其他证据,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换言之,如果按照国内真人秀的套路,此处大可以直接取信长辈的说法,或者,做点修辞之后情愿认为说法不虚。不然,堂堂大明星竟然有个犯过事的爷爷,家丑哇。

接下来我陆续看了撒贝宁篇和谢娜的半篇,这才意识到了节目的尺度之大和某种雄心,然后我发现这节目其实是一年多前就播出了,而从谢娜的后半篇起遭到停播(详见昨天微博)。这显然是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节目,打着寻根的幌子在做口述历史。而即便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口述历史,它也不可能不与那些大历史交织。于是乎,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历史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里头的重大事件,一片又一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足以铺陈出一个轮廓较为完整的大历史,甚至有可能重写大历史。然而,它竟无疾而终。

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一百多年来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其中许多如今竟然成了“不可描述”的。即使出于中国人一贯的包容与隐忍,那些苦难在个体和家族层面可以得到描述,然而它们在集体和国家层面仍然失语。是的,当一段小历史足以震撼观众心灵时,真的无法想象,由一段段小历史汇成的那段大历史,一旦揭开全部面目,将是多么地骇人。那好咯,就索性连小历史也不要描述为妙,免得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啊。

于是在我往下看到的曾宝仪篇里就出现了这样的编排:节目前半段,曾宝仪有处旁白说,外公1992年回大陆探亲,而在此之前33年,外公父亲去世;第二年,外公大哥去世。她并没有交待死因,一般观众也不会多作停留。直到节目最后,唯一健在的外公小弟媳平静地讲起她年轻时为了撑起全家出门讨饭。这时我恍然大悟,哦,编导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与之对应的大历史,而前后一合则委婉地托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惨象。这让我想起《甜蜜蜜》里,陈可辛借黎小军前后两次写给大陆女友的信,隐喻了某段“不可描述”的大历史。可这样隐晦的笔法,也只能是看得懂的观众才看得懂啊。对于那些正处在三热爱中的少年,他们从中顶多也就是读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大词。即便是对于那些真的经历过这段大历史的父辈们,他们中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把它归罪于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宣传中。

这样一种小心翼翼在阿丘篇里得到了明显的对比。其他名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唯有阿丘篇几乎与中国史没有关联。于是,在其他篇里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略去不讲的大历史背景,在阿丘篇里详细到底裤都要抖出来了。这里固然考虑到观众对马来西亚近代史的无知,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有数,至于讲到那么详细的程度吗?我想不至于。或许,编导在这一集想示范的,就是如果中国近现代史全都是可以描述的,他们能把节目深度挖掘到何种地步。这种处理是合适的,正如阿丘篇的观感高出以上各篇。

终于说到了让我心悸的易中天篇。说实话,之前有在豆瓣看网友评论,大家普遍反映易中天篇做得太工整刻意,加上易先生如今的明星学者身份,我本来没对这一篇抱期待。但看完,甚至是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认为它是最棒的,而作为整个系列播出的第一集,不难体会编导的视野与格局、用心和期许。

易中天篇工整刻意在哪儿呢?就是它的剧本显得太精确,易中天的寻根之旅是在一位又一位历史学者或家人的引导下完成的,整个过程有如剥丝抽茧的探案。我甚至一度怀疑,作为主角的易中天,在其中有多少扮演的成分。只是易中天在与每一位引路人交流过程中言语表现出的那种实时的真切,让我打消了疑虑。这一点,从后来我找到的编导手记中得到了印证,探案设定是有意为之的,而易中天确实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大历史的了解要远多过他对家族小历史的认知。

较之于之前看过的各位名人那毫不显赫的家族史,易中天篇倒符合了我一开始看到节目名时产生的刻板印象(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种节目要出效果,应该得去扒那些名人背后的名门往事啊。我家祖上阔过才有得根寻嘛,不然寻出个叫花子太爷爷或者卖国贼曾祖父是要黑我吗?而我说这一篇最棒,第一点恰恰在于,它无意通过挖掘主角背后显赫的家族史来显摆什么,与其他各篇一样,它仍然忠于初心,通过小历史来反映大历史,只是当小历史本身更具戏剧性时,它能带给观众更大的心灵冲击。

易中天篇的体量超过其他各篇,单是从前后请到了约十位学者引路人就可以推测编导在前期做了多深的功课(编导手记显示本篇制作周期是:“调查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成片1个小时46分钟。”)。不仅如此,其他各篇主要是寻一个根,而易中天篇既寻了父系也寻了母系,甚至寻到了祖宗十八代(不是骂人)。其实当节目后三分之一开始去寻祖宗十八代时,我是皱眉的,本来都夸你是个口述历史的良心节目了,这一搞,不就回到了拜炎帝黄帝那种庸俗的寻根烂梗了吗?事实上,居然连这一茬,编导的立意也相当深刻。我再一次要用到昨天微博提到的那个词,这是一个具备现代性的节目。嗯,现代性,是我赞美人或事的最高级别用词。

易中天篇全面反映了编导的立意和雄心。

比如,节目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由冈村宁次率领的日军正在对湖南营田进行狂轰滥炸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户人家正在仓惶逃离此地,为首者用箩筐挑着两个娃娃,他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冈村宁次应该喊他学长。早已解甲归田的他,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军事教育,敏锐地从渔民情报中判断出日军偷袭在即,旋即决定举家逃难,若不是他,整个大家庭会跟其他几百位易姓族人一同死于非命。——这样的细节与巧合,及其叙事手法,让人如何不唏嘘?(此处吐个槽,片子讲到这里时突然用了段《断背山》的原声音乐,好跳戏!)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母亲与继外祖母的故事时,编导挖出了关系图,母亲家有个亲戚是周大烈,按辈分和易中天是同辈,而周大烈和梁启超是朋友,跟陈寅恪是师生,这时,易中天兴奋地说,这么说来我应该喊梁启超“启超兄”啊,真牛逼,逼字一出口,他还不安地瞟了一眼镜头。——老实说我不喜欢论辈分和强行扯关系这些做法,但是此处作为一个八卦和表现主角的真实反应,没毛病。毕竟编导没去进一步把左宗棠、许地山等一众名人都拿来“贴金”。(另外,越南语《品三国》和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这个八卦也设置得挺好。)

比如,还是在讲母系故事时,引出了抗战期间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他的继外祖母只是其中一个保育院的院长,而母亲是院里的工作人员,平凡的小历史,但编导由此详细介绍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来龙去脉,甚至由易中天来念了理事长宋美龄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份呼吁书,言辞恳切中透露出的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第一夫人形象,一如我昨天微博提到撒贝宁篇对国军抗日的正面刻画。编导还借由当时在保育院生活的易中天小舅舅的光头老照片,点到了战时生活之不易,结合那些天真无邪战争孤儿们的老镜头,让人如何不动容?编导还特地找到几位当年从这个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垂垂老矣的他们对着镜头向老院长和他母亲表示感谢。这段历史如果不讲,我们都会忘掉;他们如果不再发声,他们都会死掉。是谁在教会我们遗忘?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的祖宗十八代易先时,大历史涉及明朝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按照如今很多人从教育和宣传中习得的对越南那种“尔等小国”的轻视心态,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观众能听进去又不失守编导的现代性立场,不容易。而他们做到了。全片以易中天面对镜头的一段话结尾:“五百多年前,太初公易先是因为殉职而死的,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是正义的。就我的先祖太初公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这个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他也是正义的。而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这一语,不禁暴露了编导之所以会去挖祖宗十八代的“心机”,也暗示了整个系列的高度与态度。如若我们真的能做到以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本国之一切历史,还有什么禁区和雷区是“不可描述”的呢?

可是我们做不到,不仅是这个节目停播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做不到,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很多也做不到,就如同好几位名人主角在节目中提到祖辈父辈是否愿意去自揭伤疤的顾虑。当我被易中天篇击中心脏,想着去了解一下这个节目的编导是怎样的人物时,我读到了更多的信息。原来节目团队就是《看见》团队。从《南方人物周刊》所做报道和刊出的编导手记可知,关于易中天的家族故事也做了文革的部分,但是这在成片中毫无踪迹。除了审查方面的考量,也因为一些当事人(比如易中天的小姨)拒绝公开那段历史:“跟王映潼打电话说父亲的事时,会一直往门口看,看门到底关上没,怕人听见。她知道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已经没事了,但她依然习惯性地不安。”我无意指责这些个体,这首先并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谁在阻碍他们倾诉?

此外,我顺带还要赞美易中天篇的一个小点,这也是我昨天微博会讲这个节目的缘起。在我看来,通常中国人所热衷的寻根,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基因,其重点不在于本节目所做的,去知晓自己究竟是怎么来的,而在于知道自己祖上也阔过,在于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双重表达。即便是在具备现代性的本节目中,也不可能避免烧香烧纸钱跪拜磕头这些构成祖宗崇拜重要元素的场面,事实上大部分名人主角都做了这些,但是,易中天没有。他只是在节目的最后,一个人,捧着一束菊花来到双亲的墓前,轻轻放下。我欣赏这种现代的扫墓方式。而且我想,这一举动,是易中天有意识的选择,不愧为历史学家。

最后,我由衷地对本节目编导表示敬意。这样优质的严肃真人秀节目,却只播出了不到十篇就遭腰斩,它真的应该做上一百篇一千篇一万篇。其实我们应该都来为自己做出一篇。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这个节目这般精细地去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那一定可以读到许许多多与官方教科书截然不同的叙事来。不过,这种呼吁是虚伪的,连我自己都做不到。父亲曾多次主动给我长谈过他那(经过自我美化和择取的)小历史,但我却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去询问他在饥荒中,在文革中,又或者是在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夏天,看到过什么,做过什么,又在想什么。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禁忌。请允许我再一次赞美本节目编导的良心与勇气。

 4 ) 大家会在什么时候一起回忆一个人?大概是葬礼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看完了客从何处来,我恨不得立即去问我爸,我们家族谱在哪里,我们家以前是在哪里的,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不在他们身边。
当大家会一起回忆一个人会是什么时候?是葬礼的时候。
想起了年初,我外婆离世,那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七。
在她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许许多多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系。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我外婆的过去,我第一次知道我那自我记事以来就疾病缠身的外婆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从表哥表姐等人那里知道的。他们也都是平日里一点一点地听说的,知道这个几个人才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我觉得我外婆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外公的父母只有我外婆一个女儿,那是我外婆的父亲是个厨子,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认作了干儿子。我也才知道原来在外婆葬礼上出现的那几个爷爷是外婆的干哥哥。想来我外婆家那个时候是很富足的。听说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买卖,是个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后来,她嫁给了我外公至于是怎么嫁的,为什么嫁我就不知道了。
外公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没什么印象。在外婆的葬礼我我才了解了他一些。
外公是个特别特别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饥荒、大生产,那时候家里很穷,据说我舅舅曾经差点饿死,。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一大家子都是靠着我外婆支撑,靠她左右逢源。
我从没想过我的外婆是个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佝偻着身子,喘着气,一到冬天身体就特别不好。据说她这哮喘是年轻时候留下的,她靠着这样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家庭,一直到她离开。
我对她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我的妈妈舅舅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些,而我的后辈又能记得多少?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她的离开慢慢被时光掩埋。
听上去多么无奈。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客从何处来》里的嘉宾那样寻根的经历,无法深扒家族的过去,没有那么多档案史料,长辈们很多时候对过去也是闭口不谈。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忽然问自己“我是哪里来的,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所以,回去向长辈们问一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吧,即使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和留给后辈的回忆,依旧亲人之间的纽带。知道多少是多少,然后告诉下一代,让这些历史跟随着不息的生命传承下去。

 5 ) 也谈谈我的寻根

我是一个普通人,三十多岁我结婚生子后,才从妈妈处得知我爸爸的小时候的事情,知道他是奶奶和前夫生的孩子,并且自己的生父在1958年即失去联系,我爸爸一辈子困于自己的身世之谜,一辈子惆怅。

我听说后一开始并不以为然,时至今年终于觉悟并帮我爸爸开始他的寻根之路,一开始并没有报多大希望只是打听下,幸运的是一路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我替爸爸找到他的生父的消息。虽然亲爷爷已经不在世上,但找到亲爷爷在辽宁的后来的家眷,可以前去灵前拜一拜,不久我即将带领父母前去认亲。我爸爸一辈子沉默寡言,我没见他这么高兴轻松过,他看着我:替我办成这么大事儿,我咋谢你呢?

那一刻我泪奔了。这就是所有的一切的意义。

 6 ) 一位台湾老兵和他的淡淡乡愁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
       宝仪带着阿公的心愿,踏上了此次寻根之旅。宝仪说,他阿公对于过去,很多的事都已经忘了,也不会再谈起,当那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轻轻开启的时候,有难过的泪水,纠结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片中有3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淮安老家,站在阿公父母亲的坟前,宝仪的舅舅告诉宝仪说,90年代,台湾大陆三通之后,阿公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当时阿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面对久未归家的他来说,只剩下一个墓碑和一堆黄土,阿公在父母坟前哭了好久,重新休憩了父母的坟,亲手种下一棵树,就当做自己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终于止不住了,脑海里想起了余光中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多么刻骨的乡愁啊,一别此去,杳无音讯,60多载春与秋….
        第三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这从阿公接过宝仪手中她母亲留下的胭脂盒,握在手中反复擦拭可以感觉。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短评

喜欢阿丘那集

4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必须给五星,虽不完美,还遭腰斩。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的发问真的很好。个体家族的命运容纳了上下几百年的国家群体历史。

6分钟前
  • 小银酱
  • 力荐

很多人的偶然,汇聚成民族的必然。悲剧,是善的冲突。真是泪点连连的好片。

9分钟前
  • 潜神嘿规
  • 力荐

看完易中天弃

13分钟前
  • gash
  • 力荐

阿丘和曾宝仪那两集定义了血脉亲情才是国人寻根的意义,而非牛逼哄哄的族谱。铅字具象成了个人,事件变成了经历,家史构成了国史……虽然摄制组对流程编排严重,易中天和陈冲的演技多过真情,不过企划意义大于内容,些许的刻意依旧能可以原谅。

14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哭了一晚上。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我觉得这是微观史学与口述史学宣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通过一些名人来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并将这些历史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铭记,对于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19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24分钟前
  • Roland_L
  • 推荐

每个人都想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生漂泊如蓬草,大历史是风,我们都活在风里。无论自己的祖先是籍籍无名,还是声名显赫,他们的人生都有情有痛有希冀怅惘。大风吹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风里捕捉他们消散中的气息。

25分钟前
  • 人土土
  • 力荐

易中天一期就赚了我五滴眼泪。人是有根的。

2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在现今这么一个亲情寡淡的年代,这种纪录片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贵命(细查易中天族谱,那也是牛逼的很,起码书香望族),难免让人感觉“富贵有命,将相有种”。易中天和陈冲那几集,摆拍的很刻意,按剧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宝仪亲情流露来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动人。8.5

3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找寻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会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人生?就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不知道我们,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

35分钟前
  • muran
  • 力荐

以前我不懂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欢喜。直到我上大学时,在另一个地方的路上听到乡音,立即欣喜的上前询问。搬家之后一直不喜欢新家,因为离亲戚朋友太远。国人自古有寻根溯源的思想,它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至于感觉孤零。

36分钟前
  • ᥫ᭡້໌
  • 力荐

家庭家族,血缘亲情,以及根,这是大多数国人难以割舍的牵绊。虽然知道这是节目,流程有编排,演员有表演,剪辑有后期,但还是频频让人飙泪啊。。。

39分钟前
  • 一贫
  • 力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小时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却只有口无心。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它的涵义。

42分钟前
  • 回忆离开回不来|跳房子
  • 推荐

话说我还真想回到自己名字上在族谱的那天,在这个血脉亲情渐渐冷淡的社会,乡间那种依靠乡党宗族的联系不知道会不会走向消亡。五百年前是一家?未来也许发现共有同一个祖先的人们依旧漠然。在老家虽然是“外姓”,但是看见村里的祠堂(别姓)倒塌荒芜十余年难免伤怀。乡音未改,只恨鬓白。

46分钟前
  • 橙泥小火炉
  • 还行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51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好像是去年看的,我咋记得有六集?看完忽然就觉得,现在的中国跟过去的中国之间,有个巨大的断崖

53分钟前
  • 小野猴子
  • 力荐

我更喜欢这个纪录片。

56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让我明白了,我站着的土地,我身处的国家的厚度。有大家,有小家,有各种悲欢离合。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站在身后人的角度看,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多出了许多内容。和母亲重看,果然易中天的故事的起起伏伏悬念设置最受欢迎。如果有海外华人的部分就更好了,流落在外的很多当时的历史制造者。

57分钟前
  • 严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