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殖民地

爱情片其它2015

主演:艾玛·沃森,丹尼尔·布鲁赫,迈克尔·恩奎斯特,马丁·乌特克,薇姬·克里普斯,朱利安·欧文登,奥古斯特·席纳,丽琪达·卡里,凯撒·博尔东,史蒂夫·卡里尔,卡塔琳娜·穆勒-艾冒

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

 剧照

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2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3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4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5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6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3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4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5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6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7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8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19尊严殖民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4:39

详细剧情

  1973年智利政变,德国夫妇丹尼尔被独裁者皮诺切特的秘密警察绑架,莉娜跟踪他们到一个封闭社区Colonia Dignidad,智利军政府将那里作为刑讯和秘密人体试验的基地,由前纳粹分子保罗·费舍尔统领,莉娜假意加入他们,以伺机救出丹尼尔。

 长篇影评

 1 ) 《尊严殖民地》:从纳粹邪教看南美之殇

若是看到片头大量的历史镜头,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偏向于历史传记性质的电影,一如本片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曾经自编自导的《拉贝日记》。加仑伯格似乎对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情有独钟,《拉贝日记》瞄准的是二战时期的「中国版辛德勒」德国商人拉贝,而《尊严殖民地》则将关注的焦点指向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位于智利的一个叫做「尊严殖民地」的邪教领地。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个极其神秘的事件。至少在2005年该邪教「教主」保罗·舍费尔被捕之前,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详情,甚至更多类似吾辈的观众,直到看了这部影片才有所了解。

然而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部拥有如此吸引力的素材,且有艾玛·沃森、丹尼尔·布鲁赫这样级别演员压阵的作品,当年居然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得到了许多媒体的差评。更讽刺的是,该片在英国首周末的票房仅有可怜的47英镑,大概还不够放映一场电影的成本。

反响如此之差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担任编导的加仑伯格应负主要责任。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对「尊严殖民地」的形成铺垫不够,而且对这一邪教及其教主的恶行展现得点到为止,在宗教、人性、政治方面的批判力度也相当浅薄,反而把精力用在了营造老套的紧张氛围上,使得影片更像是一部二流惊悚片。而在演员层面,两位主演沃森与布鲁赫亦貌似不怎么来电,倒是饰演教主、于去年逝世的瑞典男演员迈克尔·恩奎斯特更有看头。

撇开电影不谈,更让我产生兴趣的是这部平庸之作背后的真实事件。根据报道,保罗·舍费尔是一个非常崇拜希特勒的纳粹狂热分子,在二战时期曾做过德国空军的医护兵。1961年,他诱骗其追随者来到智利,建立了准国家性质的邪教社区「尊严殖民地」,这个占地达三万公顷的地区四周被铁丝网围起,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舍费尔将自己塑造成类似上帝的角色,对信徒进行残酷的统治,强迫他们日夜劳作,并且任何私生活都要受到他的干涉。

以我们对大多数邪教的认识,似乎教主们都会享受到女教众的「侍奉」。不过别期待艾玛·沃森会有什么大尺度的表演,因为「尊严殖民地」的主教大人不好这口。原来舍费尔是个有着娈童癖的变态色魔,他规定教派中夫妇生下的孩子,都必须交给大家共同抚养,而他拥有为这些儿童亲自洗澡的特权。令人发指的是,舍费尔经常要求其中一些男童到他的卧室中陪他睡觉,并恬不知耻地称,这是他对被召儿童的「无上恩典」。无一例外,这些男童都受到了舍费尔残无人道的性虐待,这一点在影片中也被隐晦地反映了出来。

「尊严殖民地」之所以存续了那么长时间,而且其中的暴行还被「慈善事业」、「信徒的虔诚勤劳」、「美好的世外桃源」等虚假表面掩盖,皆是拜当时智利的军事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所赐。皮诺切特与舍费尔之间存在着相互利用的合作关系,前者以及智利政府一面对「尊严殖民地」加以粉饰,一面将其作为智利情报机构的刑讯中心,曾有数百名独裁政府的政治犯在此囚禁与虐待,数十人被谋杀,影片中的男主角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而被拘禁在这个地方。虽然舍费尔于2005年被捕,但直到皮诺切特死后,智利新政府才开始对舍费尔进行清算。最终,这个恶贯满盈的教主被判处33年有期徒刑,并在服刑五年后死于狱中。

事实上,不仅是智利,南美有相当一部分国家与纳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战时期,诸如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玻利维亚等国都倒向了轴心国。许多在当地的德国公司都将利润交给纳粹间谍组织作为活动经费,以阿根廷为首的亲纳粹联盟还源源不断地向德国输送工业原料,甚至提供洗钱服务。而在德国战败之后,许多纳粹分子与右翼德国移民逃亡到南美,并将在战争中掠夺的大量财产也一同带了过去。在德国人的金钱攻势下,大多数南美政府选择了睁只眼闭只眼,同时南美许多国家的法西斯式统治也与纳粹分子一拍即合。于是,远离世界中心的南美便成了纳粹余孽得以苟延的基地。

纵观南美各国(亦可延伸至拉美范围)在近代的发展进程,虽然有过上世纪前期的繁荣,但在二战之后却始终动荡不堪,要么右翼军政府独裁,要么左翼政府上台之后又矫枉过正。即便形式上属于独立国家,然而在经济和政治上却长期依附于英美苏等大国,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在世界事务中缺乏话语权。「尊严殖民地」的产生,恰是这一现象的体现之一。究其原因,恐怕悠久的殖民色彩以及地缘政治的劣势是南美之殇的根源所在。不过,也正是这些因素,催生了植根于拉美传统土著文化与寡头黑暗统治的魔幻现实主义,才有了伟大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才有了同样伟大的吉尔莫·德尔·托罗与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2 ) 无关电影的思索。

1.论“男人们的集会”及整个殖民地的尊严组织。”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群体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中的个人,又会清楚的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譬如尊严、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的唤醒中,……它们在人们的心中唤起了宏伟壮丽的幻想,也正是他们含糊不清,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崇高的境界成功的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净化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的轻如鸿毛。

                            —《乌合之众》勒庞

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是因为他知道他的臣民需要什么。他必先使自己相信自己所捏造的谎言并以十二万分的真情表演和呐喊引起这些低智之人的共情,以此捍卫他高高在上的智性。

2 信仰

信仰从来只是个人的事,如若在信仰的道路上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之人,那么也一定像孤独的人找到了另一个孤独的人一样,虽然可以暂时慰藉保暖,但孤独永存。

信仰本就是虚无缥缈的精神意念,过于信仰就会变的低智,而过于不信仰则会造成自负。辩证法永在,正如民主的对面永远是专制一样,过于无私才是最大的自私。

上帝真的存在吗?我认为有。但当上帝从你的心中转嫁于别人的身上时,上帝就从嘴中消失了。

3 细思极恐

作为国家政治领袖的将军竟然公然让一个以爱为名的慈善组织打造枪支、进行毒气实验且以活人作为试验品,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推断,这个组织在种种平和之下的罪恶伪装他们也是知道的呢?甚至是推波助澜。

政治的最高层面和本质,是控制,愚民,安保,操纵。

联想到最近papi酱被下架的事,深层来看,无需多说了。如果公然反抗,等待着我们的恐怕不只是看到的电击这么简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口号和信仰永远抵不过炮火与权利。

用鲜血,热情,狂热掀起革命推翻现有的政府又能如何?至多不过是不长的好景让人们得些安慰罢了。绝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今天的民主就是明日的独裁。

如若革命成功另一个将军上台了,智利的命运会改变吗。

4 讽刺

殖民地的尊严,后面恐怕要接一句根本不存在吧。信仰上帝的人早已在不经意间被他们的主教所殖民,奴役。

谎言之下有真理,群体之间无尊严。

和唱赞歌的天使早已被那只虎视眈眈的色眼所奸污,口中杜绝情色身称高跟鞋是浪荡,遵从本性反而变成罪孽,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才是最大的幕后黑手,底下坐的众人们呐,你们都知道吗?

以爱为名却行这世上最恶之事,身前的十字架不断的见证那些忍受严刑拷打最后无智的人。我们还能长久坚定的信仰些什么东西呢。

擦亮双眼,保守内心才是必修功课。

5 真实

我们眼中所见绝不及真相的一半,我们在看到那些罪恶的被暴露在日光下的腐尘之时,我从未想到过这些资料的得来不易和历经艰险。

该为这些人致敬,该为这些人喝彩。我们看到,这就是他们所做之事最大的意义。真实需要还原,真相总会暴露,日光总有灼烧黑暗的一日,任权利滔天。

逃离成功即是事实,也是导演给于我们的希望。

6 其他

真爱令人勇敢,跋山涉水,只为你而来。想了想自己如果有一天碰到这样的事恐怕就呆在原地了,畏惧权威,害怕未来只能等待,这一点这片子实在是榜样。

想给Emma点赞,颜值依旧是无可挑剔,从戏外到戏内的关心女性,捍卫人权,情怀和格局,大概就是如此。

 3 ) 艾玛的演技越来越好了

影评•尊严殖民地
主演艾玛•沃森
个人推荐指数四星。
第一次写影评,写的不好请多多指正。首先我的承认我的不足,对于艾玛的电影我看的实在是太少了。除了哈利波特外,我只看过她的壁花少年。

这部电影把故事背景放在了二战的智利,故事主角是德国人。一个积极参加政协运动的文艺青年因为运动失败,被送往智利的一个与世隔绝异教组织的地方,他的女朋友勇敢前去解救男友的故事。

看到那个铁丝网的镜头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奥斯维辛的监狱,想象的是纳粹党虐待犹太人的事情。因为两者同样是与世隔绝,同样是二战的背景,同样是德国人。里面最后活着出去的人都心怀愧疚,为什么自己最终活下来了,和自己呆在一起的人许多死在了那里,有时侯就是因为一碗水,一句话,一个秘密。在这部电影中,女配角因为女主角的一句话她的男朋友是迪特,这个女配角被一群男人殴打成重伤,男女主角活下去的原因就是他们知道了的地下隧道的秘密。最终女主角能够逃出智利,也会永远的愧疚最终怂恿孕妇和自己一起逃出的行为,反而害死了她。

电影里面关于性的部分都是暗示的,第一个镜头是舍费尔第一次单独询问艾玛的时候,艾玛脱掉了里面的衣服。第二个镜头是费舍尔走进了儿童的浴室。镜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却很大,可以自己脑补这些镜头之后会发生的事。有的菲舍尔可以随意和这个王国里的女人发生关系,他还有着特殊的癖好,恋童癖。

关于信仰亦或是宗教的问题。什么是宗教?什么是邪教?我觉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有人说邪教是反人类,反社会,反政府。宗教是及时行善。可是我就想问真的是这样吗?现在的伊斯兰教我就不多说他们清除异教徒的圣战,曾经的历史上也有基督教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实际上一帮人趁火打劫。佛教在缅甸也发生过大规模的屠杀事件。电影中的这个教没有反政府,拥护总统,在政府的庇护下成长,在智利这个国家来看,也许这不是个邪教。

最后说一句,艾玛的演技越来越好了。

 4 ) 如果你也有机会逃,你有胆量逃吗?

好片子,看完心情沉重。男主被自己的冒险和革命精神害的进入Colonia Digity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遭受惨无人道的审讯折磨。但是在秘密监狱里,也正是因为他的冒险精神,他发现了地下通道,并和女主逃狱成功。其实,电影演到男主爬到地下秘密通道探查时,真的是为他捏一把汗,因为那条幽深复杂的秘密通道即代表阴森的未知和恐怖。感觉男主随时可能被发现并吃枪子。但是也正是他强烈的求生欲和冒险精神让他最终找到唯一的一线希望---出口。或许监狱里一些其他人,并没有完全被精神控制的那些人,也想逃狱,但是他们却因为保守和不愿意冒险最终被折磨囚禁一生。比如,1,在发现地下通道时,他们会想:万一下去是dead end,那就是死路一条;2,即使地下通道可以通往监狱外面,万一好不容易爬出地下通道,爬出井盖就发现坏人在外面等着你的,game over ;3,退一步想,即使逃出来了,但是反政府军的势力那么大,肯定逃不了多远就被抓了……种种这种可能性的猜测,使他们不敢walk out of the line any further ,only to stay fast to horror and terror .

 5 ) 尊严殖民地并没有尊严

以为到了大使馆,他们就安全了,听到秘书打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有秘书是尊严殖民地的抓牙,到机场没有让他们从正门进的时候就感觉大使也是,不得不感叹,幸好女主是空姐认识机长,机长愿意为她弄2个位置,愿意打开机门接她进来,即使被取消飞行许可还是起飞来救了他们,或者一个普通人怎么办?个人感觉结局有紧张感外,前面都比较平淡,同作为女性,很佩服女主,因为爱情那样义无反顾的进去尊严殖民地,去找男主,真的是因为爱情。同样作为男主,感觉反而没有女主角出彩。完全不敢想象,军方竟然建了那么一个地方来当人体实验。

 6 ) 《窒命地》:逃出電網後,我們就自由了嗎?

德國電影《謊言迷宮》(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2014)裡提到,人稱「死亡天使」的門格勒醫生(Josef Mengele,1911-1979)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多項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然而因為龐大的家族勢力庇護,背負約40萬條人命的他始終逍遙法外,直到1979年意外溺死於巴西。逃亡過程中,門格勒曾藏身於智利的「尊嚴殖民地」(Colonia Dignidad),那是前納粹成員保羅.薛佛(Paul Schäfer,1921-2010)建立的德式小農莊。他以宗教慈善為號召,實則進行嚴格的思想管控,同時配合獨裁的智利總統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1915-2006)研發武器和毒氣。艾瑪.華森(Emma Watson)主演的《窒命地》(Colonia Dignidad),顧名思義,正是以這段駭人的歷史為背景。

故事開始於1973年,智利的政治鬥爭風起雲湧之際,皮諾契特指揮軍隊發動政變意圖奪權,因此許多擁護阿葉德總統(Salvador Allende,1908-1973)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爭,來自德國的丹尼爾(Daniel Brühl飾)也加入聲援行列。未料,在混亂的局勢中,丹尼爾遭軍方逮捕並被秘密送走。心急如焚的空姐蕾娜(Emma Watson飾)在多方打聽下,得知男友丹尼爾被關在神父保羅.薛佛(Michael Nyqvist飾)建立的「尊嚴殖民地」裡,於是她決定喬裝成追隨者混入其中,伺機解救男友脫困。

從劇情來看,《窒命地》雖然取材自一段沉重的黑歷史,但在導演佛羅芮.加倫柏格(Florian Gallenberger)和共同編劇Torsten Wenzel的改編下,其實更像是好萊塢常見的驚悚片;話雖如此,電影還是翻轉了「王子救公主」的典型戲碼,讓艾瑪.華森肩負起拯救王子的任務。事實上,艾瑪.華森之所以決定參與演出,正是因為角色設定引起她的興趣。近年頻為女權運動奔走的艾瑪.華森,2014年獲聯合國婦女署任命為全球親善大使,同年9月發表的性別平等演說更是震撼人心,廣獲好評。電影裡的蕾娜固然不像艾瑪.華森直言自己是「女性主義者」(feminist),但從她的種種言行還是可以看出她不同於傳統女性——或者說是父權社會所認定的「女性」——的一面。

影片中,蕾娜藉由工作空檔,和居住智利已久的男友丹尼爾約會。某天早晨,蕾娜起身見到全裸的丹尼爾只著一件圍裙在做早餐,她一時興起,拿了丹尼爾的相機偷拍下來,並在洗好的照片上寫下「我的男人」(my man)。這一幕,顯然是意圖翻轉性別觀看位置。電影製作人兼劇作家蘿拉.莫薇(Laura Mulvey,1941-)曾指出,好萊塢電影中所再現的女性都只是男性凝視(gaze)的對象。換言之,好萊塢都是以滿足男性視覺愉悅為出發點來提供影像。當中最著名的範例是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的電影《後窗》(Rear Window,1954)。片中的男主角大半時間都坐在窗前,透過攝影鏡頭偷窺對街公寓一些人的生活起居,包括一名女性舞者。故而攝影或照相往往被視為一種具有侵略性、偷窺的行為,而攝影機鏡頭更是「陽物」的權力象徵。然而到了《窒命地》,握有「陽物」的卻是蕾娜,丹尼爾自然成了滿足視覺愉悅的被凝視/偷窺對象。其實就像先前兩人在嬉鬧調情時蕾娜所說:「如果讓我發現你藏有智利妹,就剁掉你的老二。」在這段關係中,掌握「陽物」的從來都是蕾娜。

翻轉性別框架的不只有蕾娜,還有機長羅門(Julian Ovenden飾)。電影一開始,在空姐們的起鬨下,羅門拿下機長的帽子,露出一頭飄逸長髮。不用說,在航空公司的規範下,男性是不能蓄留長髮,而在多數社會觀念裡亦是如此。羅門的服裝儀容表面上看來符合規定,實際上卻在暗中破壞規定,他將長髮隱藏在制服帽子底下的行為就是對各種規矩(性別、航空公司規範、社會觀念)的最大嘲諷。「人有時就是要打破常規,」羅門的座右銘不僅在關鍵時刻推動劇情的進展,更激勵了蕾娜,讓她下定決心涉險救男友。

事實上,《窒命地》就是不斷地展示各式有形和無形規矩的建立與破壞。神父保羅一手策畫的「尊嚴殖民地」如同《驚爆焦點》(Spotlight,2015)的波士頓,是個極為封閉的宗教場域,一切行為準則皆以宗教為依歸。在「尊嚴殖民地」裡,保羅就是唯一的,也是絕對的上帝,他的聲音與命令經由廣播及其他形式滲透至社區的每一個角落,並規範著每位居民的言行舉止;一旦違反規定,就會遭到眾人的集體審判。於是在統一且不容質疑的嚴格規範下,每個人不僅衣著大同小異,就連行為舉止甚或思想都趨近一致,因此展現出來的是猶如行屍走肉般,面無表情的個體;這卻是保羅眼中的「人間仙境」。說穿了,「尊嚴殖民地」其實是個縮影,反映出極權社會造就的荒謬烏托邦,若想戳破這層美麗的假象,就必須倚靠未曾受到浸淫、完完全全的外來他者,譬如蕾娜和丹尼爾。

電影從這裡開始衍生出一項耐人尋味的議題。蕾娜和丹尼爾都是活在「尊嚴殖民地」之外的人,他們不受極權箝制,思想和行為也相對自由許多,是以對他們而言,「尊嚴殖民地」裡的一切都是那麼不可思議,甚至是駭人聽聞,因此想方設法都要從中逃離。然而對於那些長期住在裡面,或者是出生在那裡的人來說,「尊嚴殖民地」的生活真的那麼不堪嗎?蕾娜和丹尼爾碰頭並策畫好逃亡路線後,蕾娜想帶烏蘇(Vicky Krieps飾)一起走。不料當三人終於順利逃到鐵網外,重回自由世界的懷抱時,烏蘇竟不幸誤觸電網身亡。自9歲開始就來到「尊嚴殖民地」的烏蘇,可說是從未接受過外界的影響,她的思想與人格都是在極權統治底下養成。這樣的她,居然在被拯救到自由世界時丟失性命。倘若說:「不自由,毋寧死。」那麼烏蘇的死又該如何解釋?又或者,所謂的「自由世界」根本是另一個不自由的極權世界?相信這是《窒命地》最為犀利的一筆。

《窒命地》有好的題材,當中也有值得思考的空間,只可惜劇本編寫的不夠完善,多處推動劇情進展的關鍵轉折明顯鋪陳不足,顯得倉促且突兀,尤其後半部蕾娜和丹尼爾的逃亡過程更是如此。另外,偏向商業驚悚片的改編方式雖然讓影片節奏緊湊,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但也大為削弱了這段真實歷史的特殊意義及其蘊含的批判力道。

 短评

好精彩!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看过还原历史类的惊悚片了,这部绝地逃亡颇有几分让我想起了“飞越疯人院”。在大荧幕欣赏这种环环相扣险象环生绝对是一种享受。

7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据说电影上映之后差评如潮,指责影片是在当年的受害者伤口上撒盐,但是历史不应该被揭露、不应该被更多的人熟知和唾弃吗。影片揭露了那个反乌托邦式的团体背后的残酷,指出了现实的阴暗与卑劣,还好他们终究是逃了出来,为他们的胆色与勇敢喝彩。

9分钟前
  • 陶可宸
  • 推荐

#tiff15 几乎全英文的对白设定太怪

13分钟前
  • 豆豆豆沙包
  • 还行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十多分钟后,每一分钟都好方

15分钟前
  • 兔摸肉
  • 推荐

最后半个小时精彩,前一个多小时有点闷

19分钟前
  • 东木乐チン
  • 推荐

故事背景格局太大,电影格局太小,最大的亮点还是反派。到最好还是一部讽刺黑暗的爱情片。

22分钟前
  • Ablert
  • 还行

电影还是不错的,就是艾玛真的一脸高智商,谁看见她都会很警惕吧...

24分钟前
  • 欢小欢
  • 推荐

好看哒 爱玛女神前面几部烂片看得我肝疼……这部翻身惹~敲好看

25分钟前
  • 毛毛毛毛毛毛嫣
  • 力荐

前半段《我的坑逼男友》,后半段《我的坑逼国家》。算是Emma近几年比较好的一部了,至少比上一部《回溯迷踪》强多了,不过也得益于这一部的故事性更强,整体更具观赏性,有几个小高潮拍的还不错,后面的反转没有弱掉,不容易。每每碰到这类政治片,南美各国总是被黑的首选对象(招谁惹谁了...)

27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TIFF2015# 德国版的逃离德黑兰,我特么买了首映门票各种手段心计坐前排你告诉我艾玛沃森人在洛杉矶,你个没有代表作演技小学生的英国范冰冰,我马上哭晕在厕所给你看! Q&A时请了当年受害者来做影片顾问,真是满凝重的。

31分钟前
  • Sammy
  • 还行

电影最后说什么都没有改变,正好这几天爆出来某小国文件,几番遮掩死赖后依然什么都不会改变,极权社会让人窒息。

36分钟前
  • 屋顶上的轻骑兵
  • 还行

我是在德国电影院里在震撼中看完了这部电影。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只能通过电影的方式去触摸去掀开血淋林的历史,即使电影在震撼,也无法做到对历史上遭受迫害的人所经历之事的感同身受。艾玛的演技和当年那个小赫敏相比成熟了很多。

39分钟前
  • Claudia
  • 力荐

前半段拖沓,但在展现“尊严殖民地”组织的生活片段上还是很震撼,后半段高潮迭起,颇有《逃离德黑兰》的韵味,但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看点,所以显得全片太普通了。丹尼尔·布鲁赫和艾玛·沃森完全不搭,而且后者的演技真够烂,也许是受了《东方》的影响,总感觉女主角如果给布里特·马灵演会好很多。

43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有关这种揭露历史的电影不管谁演都还是带着沉重 艾玛长大啦 这是小时候看哈利波特系列之后第一次见赫敏啊哈哈 好奇她的白色蕾丝内衣 北鼻想要同款 不过估计暂时买不起

47分钟前
  • 夏日的歌颂者
  • 还行

不愧为戏里戏外都是人道主义救援者滴艾玛沃特森真是太爱你了。。。

51分钟前
  • 夜の贝影
  • 力荐

影片试图表现多层次但失败导致结构松散,剧情也存在诸多不合理。Daniel裸身围裙装印象深刻,Nyqvist饰演的反派非常到位,艾玛沃森表现有所惊喜。片尾真实事件照片为这段封存的历史平添厚重感。3.5/5

52分钟前
  • ©
  • 推荐

艾玛同学演技越来越好。整个片子看下来总觉得不是那么酣畅淋漓,少了些矛盾激化的点,有些地方略不是很合理,然而小心情依然是沉重难过的,尤其最后字幕出来即便被发现了依然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又现实又残酷。PS:艾玛女权主义已经表露无遗。

57分钟前
  • 刘小白
  • 还行

艾玛演的永远是婊子角色,符合她本人的气质。

59分钟前
  • K
  • 很差

嫁给机长吧

1小时前
  • 我读书少别骗我
  • 还行

多深的爱才能使得深入虎穴去找男友;多坚强才能忍受集中营版的苦和难;多勇敢多聪明多侥幸才能成功逃离这地狱;多绝望当你发现原来能够信任的竟然同流合污;多可怕当你的国家成为人民的敌人;多幸福当你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艾玛·沃特森演出了一个可敬可爱可怜的女神,但愿男人不要冒险置家人于险境。

1小时前
  • thinkche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