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风雨后2008

爱情片英国2008

主演:艾玛·汤普森,马修·古迪,本·卫肖,海莉·阿特维尔,迈克尔·刚本,格列塔·斯卡奇,托马斯·莫里森,安娜·梅德利,帕特里克·麦拉海德,约瑟夫·比蒂,罗杰·沃克,埃德·斯托帕德,菲丽希缇·琼斯,Geoffrey Wilkinson,詹姆斯·布雷肖,乔纳森·凯克,汤姆·弗拉席亚,苏珊·布朗,Michael Berendt,Giada Dobrzenska

导演:朱里安·杰拉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2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3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4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5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6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3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4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5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6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7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8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19故园风雨后200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08 12:57

详细剧情

  平民小伙子查尔斯·莱德(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饰)怀着一腔梦想进入牛津大学,不久便结识了引人注目的塞巴斯蒂安·弗莱特(本·卫肖 Ben Whishaw 饰),并和他成为好友。塞巴斯蒂安英俊得惊人,又出身豪门,生性满怀敏感和忧愁,他带着查尔斯进入自家豪宅——布赖兹赫德庄园,介绍他认识自己的家人,查尔斯很快迷恋上其姐茱丽叶(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但茱丽叶迫于母亲压力和天主教徒雷克斯(Jonathan Cake 饰)订婚,令查尔斯恋情无果,而塞巴斯蒂安对查尔斯的感情也只能止于暧昧。十年光阴过去,查尔斯已经是知名画家,在渡轮上偶遇茱丽叶,试图重续旧情再度失败,又得知塞巴斯蒂安已经远走国外。再度回到布赖兹赫德庄园,查尔斯已经是一名军官,大宅已经在战争中彻底破败……

 长篇影评

 1 ) 看过原著小说的人表示不能忍

高中时看过杰瑞米爱恩斯的电视剧版。看风格就觉得是小说改编的,就去图书馆英美文学的架子上一本本的翻,翻到了,伊夫林·沃的原著《旧地重游》,搞了一本。又到处去找电视剧的录影带,没找到。
时隔多年,最近才发现世界上有了一种叫做电驴的好东西,于是去下,顺便下到了新拍不久的电影版。

多么糟糕的电影版啊,不但改变了叙事的顺序(这非常重要,这一改变不但使得茱莉亚比塞巴斯蒂安先出场,而且使故事成为了“插叙中的倒叙”的古怪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个神经病编剧,居然篡改了非常重要的情节。
比如自作聪明的给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弄了一场吻戏,比如茱莉亚神奇的出现在威尼斯之旅中,更要命的是编剧还天才的加了一场塞巴斯蒂安看到查尔斯吻茱莉亚的戏,然后紧接着的就是塞巴斯蒂安酗酒的场景。这不是逼着观众误以为塞巴斯蒂安是因为查尔斯的“移情别恋”才开始酗酒的吗?编剧到底把原著中的宗教主线置于何处?居然把“查尔斯赖德上尉的渎神回忆”(原著的副标题)变成低劣可笑的“画家与贵族兄妹的三角恋情”……太怒了!

原著中后半部可以理解为查尔斯一直在其他人身上补完塞的形象,寻找与其有关的消息、他的家族、尤其是他的信仰……同时自己也慢慢历经人生的风雨从一个不可知论者变成一个天主教徒。当然也可以有别的更透彻的理解。虽然因为时代、环境、地位、宗教信仰等原因,我永远都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中表现的感情,但我还是不能接受电影版这种,因为自己不能理解那种宗教情怀,不能理解塞巴斯蒂安拥有一切(包括查尔斯的爱)却无法控制的自毁情结,就自以为是的改变原著情节,把自毁的原因变成傻子也会说理解的爱情受挫……
电影版已经不是《旧地重游》了。


当然,它也不是一无是处,电影版里演塞巴斯蒂安的演员(小本)非常漂亮,就像原著说的“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高唱着情歌,遇到第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2 ) 要得太多

查尔斯·赖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作为平民大学生,周旋在一个贵族家庭的两代人之中。受老妇人的委托照顾贵公子,有点象《天才瑞普利》;原著中两个牛津同窗多少有些暧昧的关系变得明目张胆,有点象《莫里斯》;出入贵族之家,追求贵族小姐,又有点象《红与黑》……只是哪一个都象得不那么彻底,相比之下没有以上任何一部作品的深度,与众不同的宗教争论也深入不下去。《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08版的电影整个感觉就是这么十三不靠,不左不右不高不低,希望各方都讨好却哪一方的痛脚都不敢触及。没看过小说原著,据说曾经引进过81版的电视剧,不记得看过,或者是已经没有了印象。相信是注入了好莱坞的金钱,英国的艺术品味也就没了本色。

塞巴斯蒂安一开始就说查尔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让压抑而迷茫的他羡慕不已。查尔斯学的是历史,想当的是画家,传统与时尚都是他的追求,虚荣与情感都是他的渴望。但如他所说,想要的太多,以至于那些爱与恨、追求和渴望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都已经说不清了,自己是谁的答案也只剩下一个名字。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更接近《红与黑》,冲突在象征逐渐没落的旧时代的布莱兹赫德家族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平民画家之间展开,旧道德土崩瓦解并非因为新时代的冲击,而是宗教的桎酷使自身丧失了生命力。查尔斯代表的新兴阶层对财富地位的饥渴与贪婪使他们追名逐利,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友谊、爱情、信任……并将这些资源吞噬殆尽,最终面对的是自己苍白贫瘠的灵魂,当“穷得只剩钱”的时候,查尔斯们似乎又觉得曾经认为是桎酷的宗教信仰也是某种富足了。查尔斯·赖德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爱情、友谊、信任、尊重、金钱、地位、荣誉……噢,最后还要加上灵魂的救赎。连查尔斯自己也说他想要的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影片里的查尔斯基本上就是个野心勃勃向上爬的小人物,但是没有于连、瑞普利那样不择手段毁灭一切的激情和胆量。他的所有情感追求都是功利的,有分寸的,收放自如的,不疯狂的。他明知塞巴斯蒂安对他的感情,明知自己不愿回应,但仍然呆在塞巴斯蒂安身边,享受他提供的一切,最后所谓“如果我知道会这样”的托辞显得无比的虚伪狡诈。追求朱莉娅原本是男女之间发生的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有塞巴斯蒂安在前,就不能不让人想到这种追求的功利目的,查尔斯想要的是朱莉娅还是朱莉娅的庄园?是否追求朱莉娅比跟塞巴斯蒂安暧昧更安全更容易达到目的?

如果查尔斯就是这样彻头彻尾的功利的小人,故园也就没什么风雨了。波折在于查尔斯从来不曾否认自己的野心,却又从来都坏得不纯粹。与塞巴斯蒂安的暧昧并不因为追求朱莉娅而结束,多年后即使知道找回离家的塞巴斯蒂安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还是含情脉脉地跑到异国他乡去暧昧了一把,让人感觉当初的纠缠也是出于真情。再次遇到朱莉娅,即使两人各自成婚,却还是不顾舆论压力走到一起,让人感觉当初的追求也是出于真情。然而被证明的真情仍然是不纯粹的,查尔斯没把塞巴斯蒂安带回家,用自己的画换到了朱莉娅的自由,却又把她让给了上帝。诸多种种的不纯粹,让查尔斯在各种势力各种感情各种信念之间来回地游移,哪一种都不真正拥有,哪一种也不真正拒绝,什么便宜都想占,什么亏都不想吃。大约是哪一种纯粹了直白了就好莱坞了,而哪一种都不纯粹都含蓄着才英国,是好莱坞在讨好英国品味,还是英国水准向好莱坞的钱屈膝?抑或是彼此拍马互利共赢?

查尔斯·赖德想要的是什么?08版的《故园风雨后》想要的是什么?——答案只能是,要得太多。打算去看看伊夫林·沃的原著,或许要得不那么多的《旧地重游》反而能够带来更多的东西。

 3 ) 关于contra mundum——影版的错放和剧版的深情

一星给配乐画面,一星给小本的颜。

其实电影版里的一个细节是我无论如何不能忍的——就是那句重要的、在原著中反复出现、甚至在标题中都出现了两次的“Sebastian contra mundum ”在电影里被错放了位置,甚至被大大亵渎了。

在David Cliffe 给BR原著写的注解里,对这句拉丁语是这么解释的,“ With Sebastian, against the world’ (Latin); an expression of profound loyalty ”,而这种“profound loyalty ”在之前许多波折之后简直让我忍不住眼泪。

BR唯一的中译版里,这句话被译成“不合世俗的塞巴斯蒂安”,我看过的另一种翻译是“塞巴斯蒂安挑战世界”,但不论哪一种,都漏掉了那个“with”,更淡去了那种让人痛心的“profound loyalty "。而这句话其实是Charles 夹在Sebastian 和他家庭之间以来,几经Lady Marchmain拉拢,深思熟虑之后的一句对Seb绝对忠诚的承诺——“和你一起,对抗世界”。

在Charles对Seb讲的那许多隐秘晦涩而无声的情话里,这句无疑是分量极重又掷地有声的,而不论是在原著里,或是在TV剧中,Charles从未违背过这句承诺,甚至在我看来,他后来同Julia在一起,也是对这个承诺的一种扭曲的维系。TV剧里Charles说出这句承诺后,轻蔑地将Lady Marchmain赠给他的小册子往桌上一扔,而一旁的Seb则露出了一种“不愧是我看上的人”的近乎得意与骄傲的表情,然后他就要酒喝,Charles也不拦。而电影却把这句如此重要的表白放在了Charles和Seb第一次造访白庄归来的途中,甚至让Seb自己说出这句话,前面还接着一句“you have me”,而Charles之后跟着重复了一遍“contra mundum”,用的是一种戏谑调笑的语气,加之后来他对Seb的辜负,简直让这句忠心耿耿的情话完全变成了凉薄的笑话。如果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拍什么三角恋搞噱头,那只能说影片的制作方完全误读了原著最根深蒂固的情深与无奈。

ps:我非常喜欢小本,但喜欢不代表无脑吹,也许在这一版被改得面目全非的电影里,小本演一个受尽辜负的少爷是合适的,但却并非是一个盛极而衰的少爷,而是一个落魄已久、无法骄傲、只剩敏感易碎的少爷——像那个小了一号的Aloysius、仅仅一抔的草莓和区区一束用来道歉的水仙。

忍不住去想如果AA的Seb出现在电影里,那他大概带着自己那种无顾绘画与教堂,而寻找花香与蝴蝶的半梦半醒的眼神,早在他们第一次午餐会时——当时Charles在长桌另一头大谈绘画较之相片更有情——Seb早就把他囫囵和教堂之流归为一类,弃之不顾了,哪还有给他辜负自己的机会。

总之说对我而言,小本“演过”Seb,而AA“就是”Seb。

 4 ) 绝境之外

Julian Jarrold的古典风格,我是极为喜欢的。我这里引用的“古典风格”并非特指一个时间上的古典,而是影像的细腻。如此细腻使得影像和小说达成某种节奏上的一致,就像铺了水的大理石台上自由滑动的玻璃茶杯,顺然得由此及彼,毫无障碍。影像里人物的动作、表情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比如Charles第一次受邀去见Sebastian,Sebastian坐在那里剥鹌鹑蛋,直到Charles进来,Sebastian把自己剥好的鹌鹑蛋给他,仿佛是事先就预备好的食物。其实,我很难说清楚,到底这里所谓的“古典风格”究竟是什么?或许正像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战栗》的序言中说的,“我们时代的人们都不在信念之处止步,而是径直前行”。而古典影像,恰恰在“径直前行”之处多多少少的有所止步、有所悬疑。古典影像,似乎就是在这里、这些个悬疑之处,开始了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不尽探索。Julian Jarrold导演的这部“Brideshead Revisited”,为人诟病的反倒不是对原著小说的肆意改编,从电影本身来说,而是Julian Jarrold似乎从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某种不完整性。什么意思呢?问题就出在Charles身上。一方面我们觉得导演对Charles这个角色的塑造不够深入,正如有些人提到的,Charles始终没有在电影中展开自己的内心挣扎,包括在他以军官的身份重访布赖兹赫德庄园之时,导演也只是轻描淡写般掠过。另一方面,败笔之处,又恰恰是Julian Jarrold自己有意在这么做。比如影片一开始,Charles的独白里有说到,“我再也无法辨别这些情感,到底是我自己的,还是从那些我曾经无限的渴望中窃取的”。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对于Charles来说,竟然只剩下了唯一的,也是他认为属于自己的、纯粹的,内疚(guilt)(不安、悔恨)。也许这是导演有意设置的一个位置呢,让Charles像夏日午后的一阵暖风,吹进布赖兹赫德庄园里面的晦暗角落,待其觉察自己要离开之时,已然阴冷,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不得不说,Julian Jarrold电影的符号性非常强,并不是我有意牵强,比如Charles和Julia第一次碰面,是车辆彼此掠过之时的短暂一瞥,而在影片末尾,同样又是车辆彼此掠过之后的短暂一瞥,只不过,这一次,把原先还执意着要逃离布赖兹赫德庄园的Julia,彻底的留在了布赖兹赫德庄园。)

假如Charles果真就是一阵夏日午后的暖风,那么我们又能对一阵暖风追问什么呢?但是偏偏的,Julian Jarrold把电影里的人物推到了这么一个位置,推到一个绝境之中。那么这究竟是如何的一个绝境呢?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的英伦式友谊,对于两个人各自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到后来Charles去摩洛哥找到Sebastian时候,Sebastian说,我要的太多了。这孩子实在聪明的很,也许他早就觉察了Charles并不会最终陪伴他,但是没想到的是,这个事实来的那么直接那么突然。威尼斯之夜,彻底改变了这部戏的重心。Charles和Julia之间的感情以一种突袭般的冲动,豁然荡开,这个决口只听得风声,不见洪水。而经由威尼斯之夜,Sebastian则被离弃到一个无人照看之地,剩下的似乎也只有决绝的离弃。假如说,Sebastian的位置是离弃的位置,对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离弃(以自我离弃的方式离弃母亲);Julia的位置还在浮动,在一个属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围墙的位置;那么,Charles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Charles和Sebastian之间那若有若无的同志之恋,始终没有明晰,如此不明晰,导致了最终的,Charles对Sebastian的拒绝(在Julia的生日/订婚宴会上)。

起初我还以为Charles在周旋。就像Sebastian父亲的情妇叮嘱他的,必须小心处理他和Sebastian之间的友谊,因为Sebastian很难回头了,但是Charles呢?他的后知后觉,或者是他的隐秘欲望,使他始终面临一个绝境之中的疑问:你难道不在是利用Sebastian的感情吗?利用Sebastian以接近Julia?而你接近Julia又何尝不是在企图布赖兹赫德庄园(如影片中Rex所说的)?也就是说,在影片中,因为Charles的“无知”,使得我们很难判断Charles的真诚,很难明确他的一个交付给爱的真诚位置。我想,在Charles和Rex“交易”之时,躺在门首的Julia大约是深深体会了这样绝境的。以至在后来,Julia不禁反问Charles,难道我就值你的两幅画吗?我为什么要相信你?这难道仅仅是一个女人的矫情之语吗?恐怕不是。

对于Julia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导演Julian Jarrold似乎再一次使用了他在2007年拍摄《成为简·奥斯丁》时用在奥斯丁身上的手法,就是在逃离和返家之间的折回。当然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Julia的母亲和Charles之间的谈话,一个无神论者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起码从Charles和Julia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彼此所面临的绝境是不一样的。当Julia在将死的父亲床边祈祷之时,她在祈求主的宽恕,影片很直接的暴露了她的心语,她一边祈祷一边抽泣着说:“求你,主,求你。如果你在,请宽恕他。”接着话锋一转,她祈祷说:“宽恕我,哦主啊,宽恕我,让他划个十字吧。”对于Julia来说,布赖兹赫德庄园突然之间不是需要逃离的,而是需要去直面的罪、去直面的宽恕。老父亲在将死之时,领受自己的罪孽,在牧师的颂祷中,得到宽恕。这不是单单他一人的宽恕,也是对Julia本人的宽恕。(在刚到威尼斯那天,Julia曾和父亲拌嘴,说她父亲才是不要家庭不要家人的人,而不是她母亲;其实暗地里表示了Julia对父亲的怨恨,如此怨恨对于天主教而言,是一种罪孽。)在天主对父亲以及对自己的双重宽恕之仪式中,Julia告别了她的父亲,也告别了她自己。连带着她的绝境也一起告别。Julia的绝境,从抱怨、怨恨(这些都促使她决定要逃离布赖兹赫德庄园)之中解脱出来,重新交付出来的,不是别的,正是信仰。

再接着说Charles的绝境。当他和Julia站在那幅巨大的圣母像前,镜头仿佛给了Charles前面一段悬崖、一段深的空。他不知道能从这空的里面获取什么,他只是知道他已经失去了Julia,不是因为阴谋、不是因为经济、也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信仰。当Julia对他说,我不能拒绝主的宽恕,问Charles能不能理解?Charles说:“我不想让你好过,我希望你的心,伤透。”接着他又说:“但是我真的能理解。我不得不放你走。”于是,Julia就真的走了。还在Julia为父亲祈祷之时,Charles就已经觉察了这一点,他表情战栗,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信仰要拿走的,正是他无法给出的。假如说之前的时候,在Sebastian和Julia之间,Charles还是处在后知后觉中承受着绝境般悬疑的话,那么在与Julia的最终告别之中,Charles则完全处在了绝境之外。像是在一个瞬间,他之前忧伤、同情、感怀、爱、友谊的从来之地,一个“无知无觉”的绝境,被突然攫走,替换为一个有知有觉的绝境,那么试问,他还能如何面对呢?

也许对于Charles来说,战争充当了一个多面手。一方面战争召唤了原始的、古老的摧毁力量,将那些信誓旦旦的、规规矩矩的天主教破坏以及摧毁,哪怕只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另一方面,战争推迟了那个最终到来的绝境对他的质问,或者说,战争填补了绝境的空口袋。但是无论如何,Charles已然无法释怀,这或许也是他一开始就有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他不去恳求宽恕,而是把“Gulit”交给时间。所以在开头,他才说,“Guilt”如同他逝去的信念一样纯粹。这份纯粹也只有时间能够保藏。对于导演来说,何尝不也是如此呢?时过境迁,唯有时间充当了重新开启它们的通道。

 5 ) 《Sebastian》

看了《故園風雨後》,感觸良多,看著落日餘暉下古老的英國貴族的故事,有些感傷,也有些震撼。
但是這都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談談那個那個最先出現在Charles視線裡的男人,Sebastian。
我曾一度以為在結局的時候,他會重新出現在銀屏上,但是事實卻是沒有,但是我想,這也是也是一個很好的結局,比結局來段互訴衷情更讓我感慨。
先來說說演員,當然,比起Julia的飾演者,我更加喜歡飾演Sebastian的小本,但是無可否認的是Julia有著極美的側臉。我覺得小本非常適合Sebastian這個角色,為什麼呢,第一點是因為他的身材,Sebastian長期受到來自家庭與信仰的壓力,過著放蕩形骸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小本適合,他瘦弱,同時有種病態的美。
第二點,是因為小本本身,對於一個同性戀者而言,因為不受到當時的社會所接受,性格應該是敏感且脆弱的,這與小本本身的性格也有點相似。
然後來說說他們的愛情。
Charles去到牛津的第一天,看到船上仰躺著,喝著酒的Sebastian,我相信他是驚豔的。而Sebastian喝醉酒,跑到屬於前者的公寓裡吐了一地,他仰起頭第一眼看到他,我相信他就愛上了他。
Sebastian動心了,他邀請他去晚宴,公開表明他在乎他,甚至為了他拒絕了曾經的矮人Attonory的親熱,他帶著他去騎單車,喝酒,吃草莓,做一切只有情侶才會做的事情。
明晃晃的畫面,日光傾斜,我幾乎要相信這就是最後的完美結局了。
然後某個夏日裡,Sebastian終於想起來要把他的愛人帶給唯一能體諒他的祖母見見,他們驅車穿過長長的林蔭道,旁邊是宏偉的莊園,也許在Charles第一眼看到Brideshead的時候,就註定了這兩個年輕人並不能如願地獲得自己希望地人生。
祖母Hakwins緊握著孫子的新室友的手,她知道親愛的孫子的“異于常人”的愛好,她看著他,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她的眼睛裡帶著懇求,她說,“I pray for my dear Sebastian everyday”,但是可惜,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Sebastian帶著Charles穿過恢弘的莊園,看各種雕塑、畫作、建築,最後他停在了禮拜堂,他手沾聖水,在胸前畫下十字,即使他對這個主有所怨懟。
天主教不允許同性之戀,主寬恕一切的過錯,但卻並不包括他在內。
他的母親,Marchmain,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一切遵從上帝的要求,在她眼中,同性之戀自然是不被主所接受的,但是偏偏的愛的兒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心懷憤怒,決心要改變他。
但是看著那個浪蕩的小少爺一天天開始消瘦下去,看著Sebastian開始酗酒、一個人躲在房間裡抽煙,我就知道這對他來說不可能。
家庭的壓力、Charles與妹妹Julia的背叛,也許這個曾經談笑風生的貴族少爺已經心生疲倦了,他只想遠遠逃離這個家庭,逃離這個用信仰束縛他的地方。
Sebastian的母親去世了、父親也去世了,哪怕是莊園被徵用的時候,他都沒有回來看過一眼,也許對他而言,這個莊園,代表了他不被世人接受的一面,只要靠近這個莊園,他就不再是Sebastian,他不敢回去,畏懼因此再也沒有勇氣走開。
上帝的力量太強大了,他反抗了第一次,他沒有信心再嘗試第二次。
單單說Sebastian這個角色而言,我想作者、或者是改變後的編劇者,大概想要表達的都是一個理念——關於宗教所不接受的悖倫之戀。
他也許是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母親父親仍舊健在,他可以每天隨心地過著奢靡的生活;但他也許也是不幸的,出生在一個天主教家庭,偏偏卻是同性戀者,母親、弟弟妹妹、哥哥,沒有一個人能理解他。
所以更多的時候,他一個人在外面,過著放蕩的、毫無顧忌的生活,他把自己放縱在各種酒肉朋友中,但是卻與那個人,Charles不期而遇。
他本沒有想要改變什麼,他本沒有勇氣想要改變什麼,但是Charles的出現,讓他有了推翻這一切的勇氣,他在飛馳的汽車上,握著Charles的手,跟他說——“Sebastian和Charles,共同對抗這個世界。”他想著只要與他在一起,也許他就能夠越過這片世俗的羈絆,也許就能背對上帝,昂首走開。
但是他失敗了,他一個人沉淪在無法得到回應的愛戀中,他醉眼朦朧地看到Charles一個人端著酒杯站在舞會的角落,他上去想親他,但是他把他推開了,酒杯摔在地上,摔得粉碎。他怔怔看著打碎的酒杯和灑出來的酒液,他知道他沒辦法繼續生活下去了,他努力建立起來對抗神靈、對抗這個世界的勇氣被打得粉碎,他要逃離這裡。
他一個人到了摩洛哥,遠離了Brideshead、遠離了所有的親人,他遇到了Kurt,和他在一起,儘管他還想著Charles。
影影綽綽的樹蔭下,他見到了從遠方來的Charles,他來勸他回去,告訴他他的母親將死,但是他沒有勇氣回去,沒有勇氣再回去面對上帝,沒有勇氣再回到Brideshead莊園。
我無法猜測Sebastian的下半生的生活,他住在摩洛哥的療養院裡,形銷骨立,眼睛也失去了在牛津時候的神采,也許他會和Kurt在一起,也許在Charles走之後的不久他就已經死去,不管哪種結局,對於他來說也許都比回到莊園要好。
因為只要在那之外,他始終是忠於自己的Sebastian。

 6 ) 塞巴斯蒂安,越是贵,越是脆



   这几天成了一个“故园控”,脑袋里晃动的影子老是离不开《故园风雨后》里的塞巴斯蒂安。

   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又名《故地重游》)改编的英国电影,典型的上世纪初的英伦情调。布来赫尔德庄园无比美丽,有的人想进入,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本想逃离,知道一回到故园,所有的记忆和枷锁将一并不自觉地拾起,但还是回归了。结果,到了故园后,她重投天主怀抱,成为她母亲的代言人,她远离了爱情,重新爱上上帝。

    塞巴斯蒂安是脆弱精美的清代鼻烟壶,是名贵的酒和华丽的丝绸,是忧郁敏锐纯净的眼睛,是牛津校园里的贾宝玉,越是贵,越是脆。因此我独偏爱这一个,他爱上的男人赖德,虽是画家,其实只是一俗人,他对塞巴斯蒂安家的庄园的向往,迷恋,爱情,对这庞大的物的爱情,已经远远高于他对人的爱情,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

    塞巴斯蒂安是英国的贾宝玉,必须以一种毁灭的方式与生硬顽冥的家族对话。于是他酗酒。当他明白已失去短暂的一个假期的“疑似爱情”时,在威尼斯,他深爱的赖德吻了他的妹妹朱丽亚,塞巴斯蒂安的眼睛里射出极其忧郁的子弹,但那眼神依然清澈,高贵静美。对爱的失望,并没有让他歇斯底里,他只是自己以酒销愁,从此,他与他保持了距离。

    几年后,他失踪于非洲摩洛哥。他穷困潦倒在一家医院,昔日所爱赖德奉庄园女主人之托去摩洛哥找他,想劝他回家,对他说,你母亲快要死了。此时的小塞,身穿着黄色的袍子,像一名东方苦行僧,形容枯槁,安静柔弱地坐在一张椅子上。赖德对小塞说,我想你,但洞察秋毫的小塞知道这话有些言不由衷。总之,他对赖德的爱情,在那年夏天的威尼斯已经悲壮死去。

    他没有回去,他宁可放逐自己,与天主教的家庭决裂。他留给赖德一个苍凉但坚定的转身。临别时,赖德摸了摸小塞的光头,带着一丝怜惜,一丝歉疚,还有无奈。

    他,赖德,在从中产到上流的时代大浪中随波逐流,他,塞巴斯蒂安,痛眼自己的身世,想要自由。他曾对他说,我不该带你到布莱赫尔德庄园。

     后来,他在摩洛哥当了一名医院看门人。也许他觉得,这样也挺好。

     记得他对前来找他的赖德说的话,这也许是一个转折,从前都是别人照顾我,现在,我可以照顾别人。

     这个灵魂,脆弱的,娇贵的,坎坷的灵魂,让人深度着迷。

     在树前,在门廊,在风中,你很想为他倒一杯葡萄酒,轻轻碰一碰杯。

 

 7 ) 人生的其中两面

Technically,这不是影评。

我之所以给五星,是给片中前后一致的英伦古典情怀和毫不拖沓的剪辑。后者对我尤其重要,戈达尔的剪辑虽然名声在外,我还是不断快进,因为我不enjoy看着一些漂亮的脑残女和行为前后互相颠覆的法国男胡搞瞎搞。我很惊讶看Brideshead Revisited时我没有哪怕一次快进。这跟选角有关。Sebastian先颠倒了性别再颠倒了众生,Matthew Goode在我心中的地位,让我不能像其他观影者一样察觉到他的野心。我的认识还停留在,他在此片中,是一个被美而吸引,先后企图拯救兄妹俩的正常人。

拒绝Sebastian,是出自性取向的本能。

娶妻,是对命运给予的东西淡然接受。

与Julia重拾旧欢,是对昔日没有得到的感情的疯狂反扑。

Let go Julia, 是意识到一己之力在宗教带来的集体无意识面前的渺小。人,大概只能自救,当你突然伟岸了浪漫了或者超人情结迸发了想带一个女子逃离她过去的残缺人生时,如果她接受了,这是童话;她不接受,这就是部现实作品。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女人,都是没有勇气跟过去一刀两断的,宁可作茧自缚。

Brideshead是美的,所以有爱美之心的Charles对其始终不能忘怀。这不一定就跟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一样的social climber抱有同样的居心。至少影片中的细节不能严密地证明这一点。而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human being Charles就有了他种种的选择和不选择。

再说Julia的选角,不好意思,套用一句法国人形容泰坦尼克女主的经典评价,“简直丑得不能看。”,长着一张跟茱莉亚比诺什一样三纲五常的脸蛋,还有很masculine的眉毛。我个人偏好女演员有着柔美的轮廓,可以中性,但一定不能突兀。尤其不能长得像我老家的海边随手捡一块岩石削几个角就成了张脸,或者跟我小时候拿橡皮泥捏出来的泥人一样拉沓着眼角。

再评价一个情节, Charles用两幅画交换了Julia的自由。很多人觉得这样improper, 怎么能这样交易呢?Julia变成了商品多掉价啊?我当时看了这些观影者的感触很是惊讶,因为我完全就不是这一思路。我的思路如下:

首先,男主找Julia丈夫谈判时抱着就是 “Leave it to me, I will handle it.”的态度。而我认为男人能讲出的最浪漫的话除了Don't worry, leave it to me就是It’s over, I will take you away.而Charles两个都表达了,所以我不太喜欢女人这时还当怨妇。

再者,谈判,注意,Charles不是在宣布一个事实,是在讨要一个离婚协议。一旦screw up这个机会成本有多大一定要清楚。当Rex说what can you offer me?时我觉得Rex真是个理性的经济人,顿时为Charles松一口气,能用钱解决的烦恼就不是真正的烦恼。要是Rex没那么直截了当而是跟琼瑶戏里面马景涛一样:啊。。。不要。。Julia…啊。。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的余生还有什么意义。。那Charles谈判的胜算就很小了。

Charles这时,为了迎合主流观众不太能坦然接受这种trade模式时选择了缄默不语。然后Rex又很贴心地开了价码,两幅画。作为观众我当时都要乐死了,多便宜啊,自产自销,不用扣除中间费用, C只用将自己abundant的两幅画丢出去就是了,换了个女人。但是C还是一娘儿们似的一句话都不敢说,跟国共混战时被抓到对方监狱里进行生死抉择似的点了点他那英俊无比的头。

综上,所以当Julia对此心有戚戚时我真是觉得这女人很不理性。你,以及你那怪石嶙峋的眉眼,以及你被宗教腐坏了的teenie weenie brain, 能够想出一个更好的谈判价格,让你觉得心理上接受吗?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太唯美了,以下我还想简述人生还有另外一面。
--------------------------------艺术与生活孰高孰低的分割线--------------------

我朋友A, 她的双胞胎姑姑,大姑姑跟一个俩孩子都20几岁的40+男人去年生了个小baby。小姑姑赌搏欠了高利贷,嫁了个差不多民工的人,还是先怀孕才结婚的,没什么收入,然后生的小女孩脚软,每个月要去医院注射1000+RMB的针水,否则过几个月不一定能够走路。哪怕这样,两个姑姑还是吃着120RMB一斤的虾喝着348/900g的美赞臣进口奶粉;她的表姐,会计师,在上海,剩女一枚,跟一个台湾的有女朋友的男生纠缠不清,后来终于大家谈开了,于是这事就黄了,扯淡了,人家不愿分手。她表姑,N年前在深圳做酒店前台时就是如花美人,当了某商人的情人,后来年纪大了,回归正途了,跟个弄玻璃厂的小生意人结婚了,开了个小卖部,正正经经平平淡淡。她一个好朋友,跟男友谈了6年恋爱,结婚前几个月被一个只认识两星期的异乡女人打败了,于是这个devastating的事件让这一女博士之后更加终日郁郁形单影只。而这女博士的朋友,在校念英语系时跟一个爱写诗的医学系男生相交甚好如胶似漆,毕业结婚后这医学系男生不去工作继续写诗终日写诗,不知养家糊口为何物,女人只好一人养全家,七年后终于离婚远嫁美国。

除去那些琐碎死人的中年人生活,再讲青春期躁动。我和Lucas在被大雪滞留在伦敦的机场时,我说你给我讲故事吧,于是他告诉我某女S,大家共同的南亚朋友,在本科艰难度日时跟了个40多岁的老男人,男人现在要来伦敦看她,而她打算跟一个巴黎男生在一起把这老男人甩了;某女Y,日本人,遇到了学校里一个对她身体很感兴趣的欧洲人X,X特别喜欢和她OOXX, 而Y付出了真心。后来Y把她日本的男友甩了却发现X依旧不想跟他女友分,X只喜欢跟Y做爱,非常喜欢,仅此而已。而Y无论和他做了多少次,都不能令他分手来跟她在一起。某男M,非常喜欢做爱,既喜欢跟他女朋友做也喜欢跟其他各种女生做。他女朋友也不介意。但他除了喜欢跟他女朋友做爱,还喜欢跟她聊天。这就成了她成为正室的充分条件。

我当时听了就傻了,M, S, Y, X都是我认识的人啊,Lucas住学校信息多,可他从前不是八卦的人,直到在伦敦的最后一天,在Costa里。

跟这些糟糕的凌乱的人生故事比,Brideshead已经很天上人间了。

生活本就如此的艰难,我更喜欢给生活做减法,找个简单的人,也不要什么伦敦巴黎,公园着胡同着就过了吧。

 短评

究竟是要得太少,还是太多,是太自私,还是太无私?被取走的,正是你无法给予的。(“如果能一直这样多好,永远是夏天。”本·卫肖满足了我所有关于忧郁而享乐的贵族少年的想象。)

8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冗長而堅硬的故事。總是有血淋淋的事實。喜歡這電影。

10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力荐

Charlez步出教堂的那個鏡頭,也是在很有意思的。他猶豫熄滅教堂的蠟燭但最終沒有熄滅,也許是他對Sebastian和Julia的感情!(慶幸的是,他第一個想起的是遠在土耳其的Sebastian,接著才是門縫中瞥見的Juliet)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非常讨厌电影版,哪怕里面有再多喜欢的演员都一样。电视剧用了11集才把这本小说的精气神完整地展现出来,每个角色都很复杂,而电影版似乎只抓住了其中最商业的部分,并且把原作刻意模糊化的同性情愫给推到了最前面。本猫和马修的无脑粉太多可能也是我反感这一版的原因。

1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较差

布莱兹赫德庄园是一个美丽却又让人感到窒息的地方。有的人使劲力气想要挣脱出来,有的人却慢慢的失去了挣脱的勇气;有人闯入进来,却最终一无所得。只有庄园依旧那般清冷肃穆。本·威士肖演绎出来的Sebastian柔弱、病态、阴郁,放纵中流露出一丝纯洁与孩子气……这些都深深打动我。

13分钟前
  • Q。
  • 推荐

世界第一直男靠艺术气质搞定贵族小gay最后只为自己功成名就的故事。(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眼熟啊……)

15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喜欢Sebastian,觉得他和所有人都不同,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是世俗模式下的人,他们要的都是世俗模式下的情感,追求,成功等等。唯有他是任性的按照自己的内心而活的。

17分钟前
  • 紫漠
  • 力荐

不是太理解,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东西

1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落日余晖中旖旎的英国贵族生活画卷,美丽又哀愁的OLD COLOR,维多利来时代由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谱写的“美丽曲线”。真真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22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不管它探讨宗教还是人生,但是最能让我感到心有戚戚的是萨巴斯蒂安的感受,那个夏天再也回不来了……

23分钟前
  • vritti
  • 推荐

哀而不伤,细腻隽永

26分钟前
  • Asuraa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不要痴望等着谁来救你,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救谁。

28分钟前
  • 苏不西
  • 推荐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如此憎恨男女之情

3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最喜欢二十岁不到的你们坐在阶前喝酒 说这瓶是脖颈的珍珠链 那杯是最后一只独角兽 还有你手里的剔透晶莹 是夏日的绿底白花看不够 要得太多大概说得含蓄 不过谁说这不是爱情

33分钟前
  • 零点七
  • 推荐

BenWhishaw销魂死

38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小Ben太让人心疼了……Matthew那个古典范儿加英音一如既往杀必死!

40分钟前
  • 弥呀
  • 推荐

再一次证明,爱上双性恋男纸的永远木偶好结果,各种原因下他选择滴永远是S滴妹妹or表姐or等等一系列,而S只能毫无办法的站在他身后看着他们接吻,在阴暗冰冷的窗下,一个人独醉,C穿着笔挺军装重游故地,心里挂念的是谁,不是S太执着,而是C要的太多,S给不起

41分钟前
  • 懒羊羊的蛋糕
  • 推荐

这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说完了。

42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对我口味的闷闷的英伦片,虽然MG在电影里乏善可陈,不过对于我这花痴货来说看了这张帅脸足足两个小时已经足够了,Ben的表演绝对值得一看并加颗星,亲吻之后娇羞的抿嘴唇的动作萌到爆表,娇弱,纤细,敏感。

45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英国名著电影有三宝:庄园、虐恋、帅基佬。

5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