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证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1

主演:王霄,王姬,穆爱华

导演:王霄,刀茹巍

 剧照

情证 剧照 NO.1情证 剧照 NO.2情证 剧照 NO.3情证 剧照 NO.4情证 剧照 NO.5情证 剧照 NO.6情证 剧照 NO.13情证 剧照 NO.14情证 剧照 NO.15情证 剧照 NO.16情证 剧照 NO.17情证 剧照 NO.18情证 剧照 NO.19情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4 13:43

详细剧情

双胞胎兄弟燕南、燕青同时深爱着海鹃,海鹃最终选择了哥哥燕南。伤心的燕青不堪忍受痛苦远走海外,临走时留下了一颗祖传的钻石,同时也在海鹃心里埋下了情感的种子。   燕青和一个美国女人结了婚,女人带来的女儿名叫索菲亚。虽然燕青喜欢她们母女,但心里却一直忘不了海鹃。燕青的妻子死于名为cyn-01号的新型毒品,索菲亚也被毒贩强行注射,成为感染者。   十年后,已成为特警队快速反应小组组长的于海鹃率队员对某驻华船务公司例行检查,吃惊地发现不久前在国外死于飞机失事的丈夫燕南的弟弟燕青是该公司的驻华代表。意外的重逢,两人心中再次翻起情感波澜。   种种迹象表明cyn-01号新型毒品一经使用会变成生化细菌,导致人体细胞组织毁灭性坏死。这种毒品的合成原料是一种植物,产自于中国大陆。   哥伦比亚刑警哥布亚和美国国际刑警特派员杰森被派到中国配合警方行动。杰森提供的资料显示,cyn-01毒...

 长篇影评

 1 ) 《印度支那》里的爱情观

前几天看了199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奖影片《印度支那》,越南和法国之间殖民与斗争的关系往往成为人们解读这部影评时的重点关注对象,我对这方面的历史不太了解就不妄加评论了,这部电影中母女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母女两人分别代表成熟女人和青春少女对待爱情最典型的态度。 养母艾丽娅娜出身上流社会,是橡胶园的经营人,独立坚韧聪慧决断。在片中,她的爱人詹曾愤怒地评价她是“像橡胶一样无情的女人”,而看似无情的橡胶,其价值却不用过多言语,这种矛盾正如艾丽娅娜本人一样,看似无情的表象下,其实也有充沛的情感。 艾丽娅娜独白:她有过满不在乎的爱情,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证明“打发寂寞”式情感游戏不会对她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她也十分明白地方长官吸引女人的把戏,营造神秘的气氛,奉上奢侈的美酒,即便地方长官告诉她民族运动轰轰烈烈局势紧张,因而她需要保护的时候,艾丽娅娜也丝毫不为所动。爱情就是爱情,艾丽娅娜需要的爱情是实实在在的激情碰撞,无需掺杂任何其它因素。 男主人公詹第一次和艾丽娅娜示好的时候,她十分理智的拒绝了,艾丽娅娜也曾在公共场合向詹表示“我不能像你这般坦率,我不会在众人面前表露情感,况且我愈感动就愈说不出口”,她的情感是隐忍克制的。这种隐忍克制是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智的产物,她十分清楚什么是爱情,什么不是,然而当她一旦确定爱情真的来临的时候,和她的爱人詹的相处模式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詹的感情炽热激烈真诚,她选择西贡的别墅作为两人爱情的栖息地,这里是艾丽娅娜远离世俗的避风港,而她从未带其他男人到过这里,这也是艾丽娅娜的父亲忌惮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这份感情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艾丽娅娜的改变,她甚至在公共场合向詹展现出自己的软弱,她向詹诉求“我四处找你……和我说话……保护我吧……你是我的一部分了”,詹回应到“这个恳求的女人不是你”,詹的拒绝也很快把迷失在感情里的艾丽娅娜拉回到理智的状态下,她决绝的离开了詹。当情感遇上阻碍时,艾丽娅娜一度失去了自我,失去自我的艾丽娅娜就不是詹爱上的艾丽娅娜了,重回理智之时就是感情受到约束之时,理智状态下的艾丽娅娜,除了爱情,还承担了诸多责任,比如对父亲的照顾,对养女的养育,及在橡胶园里担当,艾丽娅娜的父亲在和詹谈话时,不惜一切代价赶走詹可能也是因为如此,詹不能占据艾丽娅娜生活的全部。 然而詹则明确表示“我想要追寻整个世界”,在艾丽娅娜的世界里,爱情再真挚,也只是生活诸多方面的一部分,艾丽娅娜承担了生活中更多更大的责任,即便她已经把全部的爱情都给了詹,在詹看来,也只是“坟墓般的一小角”。 更可悲的是,这“坟墓的一小角”也是可以被牺牲的,这一点从艾丽娅娜维护养女,要求詹和她在一起时也可以看出,因此这一行为引起了詹激烈的不满,他愤而指责艾丽娅娜的行为是对卡米尔的情感压迫,并说这种压迫和艾丽娅娜被自己的父亲压迫是一样的,詹所指责的“压迫”实际上是艾丽娅娜无法卸下的责任,正因为这份责任,艾丽娅娜才无法给予詹他所渴望的纯粹的爱情,“追寻全世界”般的爱情。 詹爱真实的艾丽娅娜,然而真实的艾丽娅娜不仅有激烈的情感,也有令人敬畏的理智,这样的艾丽娅娜不能给詹他渴望的全部情感。情感既然受到了理智的约束,也就不再如相爱的时候那般纯粹自然了,爱情的结束也就不可避免,这是詹和艾丽娅娜爱情中的矛盾点,也最终决定两人无法走到一起。 车里缠绵过后,即便十分伤心,艾丽娅娜也没有进行第二次挽留,日常生活也很快恢复原状。爱情来临时,情感像洪水放闸般一泻而下;爱情走了,也能最大程度上克制自己的情感,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同时仍然保持自己独立隐忍坚韧决断的姿态,同时也就保持住了自己最真实的形象,也就是詹深爱的那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则注定不会和詹再有任何交集。 养女卡米尔的情感和养母艾丽娅娜一样,真诚激烈炽热;在情感遇到阻碍时,和艾丽娅娜的反应不同,卡米尔并未因世俗的规矩和责任所累,而是更加彻底地释放了自己炽热激烈真诚的爱,这种释放反而推动她活出了更真实的她自己,这点和艾丽娅娜释放情感之后一度失去自我也不相同。即便皇室大操大办了自己的婚礼,这位少女仍然决定要去寻找自己心中的爱人,这份对初恋的执着,恰好完美的体现了青春少女初恋时的莽撞幼稚和初恋时为了追求爱情不顾一切的勇气。青春少女卡米尔独自踏上危险的旅途,机智的避开可能出现的追踪,一路追到越南边陲寻找自己的爱人。 詹的第一个爱人艾丽娅娜难以调节自身理智和情感的矛盾,因而在爱人詹和自己面前划了一条界限;詹的第二个爱人卡米尔充分的情感释放则让詹得到了他所渴望的情感,那种 “我想要追寻整个世界”的情感。卡米尔为了詹,毫不犹豫的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抛弃了公主的身份,克服了行进路上的种种障碍,来到了詹的身边。这带来了对詹的第一次触动。詹无畏战友的反对目光,在人群中拥抱并轻吻了卡米尔。 远离上流社会和法式生活背景,也让越南公主卡米尔看到了自己家园的真实的面貌——人民的苦难,殖民者的压迫,以及一触即燃的革&命。这些情景在卡米尔看到自己的伙伴,平民苏被殖民者处死的时候彻底地触动了她的成长——卡米尔毫不犹豫的为被压迫的同胞发声,毫无畏惧的开枪打死了殖民长官。这也带来了对詹的第二次触动。因此詹毅然决然地站在卡米尔一边,带她亡命天涯。 逃亡成功的卡米尔对平静地对詹说:“若你现在投降,他们会原谅你,这不是你的错,明天起身时我不见你,也能理解。”艾丽娅娜的理智让她不得不在取舍中舍弃掉詹以及对他的爱情;而卡米尔对詹理智的放弃,则是对他更深沉的爱。卡米尔不为世俗的责任和规矩所累,为了自己的理想爱情拼尽全力,詹因此得到了他梦想中“追寻整个世界”的情感。卡米尔也因此成为了更加自由,更加真实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最终两人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 詹所爱的卡米尔自此之后也再未曾放弃做最真实的自己,她隔断了和过去生活的种种联系,奋力追求自身的自由,追求越南的自由。为了践行自己的理想,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抚养权,这也是卡米尔为了追求自由的自己,自由的越南,勇于放下和舍弃部分责任的一种表现形式。 本片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是卡米尔在印度支那社会背景下的合法丈夫,青梅竹马的迪。在迪得知了卡米尔对詹的爱之后,牺牲自己的婚姻为卡米尔打掩护,并且支持卡米尔去寻找爱情,他这么做,是为了告诉大家“她(卡米尔)是自由的”。虽然卡米尔的爱人是越南的敌国,法国的公民,也并不影响迪支持卡米尔的追求,自由就是自由,此刻的自由是纯粹的。

 2 ) 异域无风情

全片都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故事发生在越南独立之前的数年。女主作为殖民地中的富贵阶层,坐拥数6000公顷的橡胶园和无数劳工,且于当地皇族关系密切。本应富足浪漫,但日常生活更多感受到的却是颓废,无奈,连与男主的爱与女儿的关系,都像是某种救赎一般。宛若法国即将日薄西山的殖民统治,暮气沉沉

 3 ) 印度支那,迷失的海

《印度支那》是我很喜欢的爱情影片之一。我多年前曾反复地看而不觉厌,最近我再翻看,触动依旧。它不是一部煽情的影片,它的基调,她的爱情就如同那叶小舟漂浮的印度支那海域一样,始终平静得就像在憩息,没有丝毫波澜。
    这是一部具有恢弘时代背景的法国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正值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统治时期。贵妇人伊玲和她的养女卡美先后爱上了海军军官詹。她是那样的暖,而她的女儿卡美却是那么地冷,那么地坚决和倔强。我曾经几乎遗忘了该片的剧情,但是却忘不了那由小岛环绕的迷宫一样的海域,一对奄奄一息的异族情人,一叶不知道要飘向何处的小舟。
    提《印度支那》,不能避免要提到经典的影片《情人》。杜拉斯笔下那段浸入灵魂却不可告人的秘爱,其发生地就是在印度支那。詹在与伊玲相遇于拍卖会现场时,说了这样的话,没有海岸的西贡让我窒息。生活在那片殖民地上的法国人,“窒息”,也许就是各种异色爱情滋生的温床。《情人》笔墨都在于爱本山,沉溺于让人窒息的性爱;《印度支那》因为拥有更恢弘的背景,没有人可以把控爱情,没有方向的窒息感。
    伊玲爱詹,但她不能丢下世俗,“欧洲影坛第一夫人”凯瑟琳·德芙娜总让人感觉她比爱情更高,她是俯视爱情的,同时也拒绝让爱情干扰养女的正常人生。但是卡美却为了爱情奋不顾身,她嫁入王室后逃往荒岛寻找詹,意外成为共产党,杀了一军官后,开始与詹亡命天涯。海上斑驳而摇晃的光斑,没有帆的小船,蓝得让人心悸的天空,《印度支那》对场景的精确营造,已经预示了爱情的不得善终。
    法国人的爱情总是让我不安。我不认为一个男子会同时与母女两人产生爱情,在描述此类不伦恋的影片中,其中一方往往会被视为情欲。但是《印度支那》描述的确实是爱情,而且不让人感觉不伦。相反,更像是殖民地让人窒息的气氛下,各人寻找突破的灵魂寄托。爱不成,詹最后死在了床上;伊玲卖掉一切离开回到法国,带着养女的儿子;卡美牢狱之后继续了革命之路,直至印度支那终于更名为“越南”,也从没寻找过母亲及儿子。
    每次看《印度支那》,总有很深的悲伤。这种悲伤,部分源自于主角完全无法把控的悲剧爱情,但更多的来自于爱情的无奈。如果脱掉史诗片的外套,《印度支那》其实验证了爱情和人的辩证关系,爱情可能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发生突变,原本很疯狂地爱,后来突然可以不爱了。但如果爱情依旧很疯狂依旧没有变的话,那只能是人变了,原本弱小的人去闹革命了,原本强盛的人开始逃离了。如果不让爱成为墓志铭,就只能用自我为爱奠基。

 4 ) 有关印度支那电影的迷思

我的天哪,刚看了瓦格涅拍的《印度支那》,很自然地就想起杜拉斯还有《青木瓜之味》和阿彼察邦很著名的那个片子《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突然就生出很多多余的思考。同样是法国人眼中的印度支那,像瓦格涅拍的《印度支那》这样的样板戏电影和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与杜拉斯的剧本,呈现出来的殖民地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不知道我把瓦格涅和杜拉斯、陈英雄一起并列这样是不是公平,不过陈英雄在这片子里确实有超多学习借鉴的左岸新浪潮的拍摄手法,加长空镜和电影景观我不多说了这不重要,对杜拉斯我是指她的《中国北方的情人》和《伊甸园影院》那两部戏剧剧本,不是她火出圈的《情人》小说,虽说他们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故事,不过说到底杜拉斯的印度支那小说不都是在翻来覆去讲同一个故事吗?

不是说殖民地环境之类的东西,大都充斥着闷热渡轮、湄公河、泥泞小路、高脚楼、盛产稻谷的平原、热带雨林的豹子、种胡椒蕉麻的村民还有亚洲女的细美肉体这样的描述,但是像《印度支那》完全就是一个法国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完全借由越南表达的政治隐喻,而且是带有非常明显的白人本位视角的,这一点跟杜拉斯很像但我不准备展开说了,这片子是一次政治化的、残酷又光荣的革命叙事,还带有一点法国白人对过去所谓荣光的唏嘘。杜拉斯则是提供一种非时空的情感体验,整部剧本如果不是有汽车的牌子、有个别人物生平的对白,那么这部剧本完全可以平行移植到另一个时代,因为剧本情节不多(或者叫几乎没有),只是表达了杜拉斯对童年殖民地经历的一种恋物癖,她试图从一次次对这段经历的发掘中找到一种不朽性(“……母亲已经变成文从字顺的文字了”,她在小说中提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她在印度支那这个地方显现了什么种族歧视或者白人本位的这些思想,都只是一种附带的效果,她提供的是一种她自己的、私密的空间、超文本的体验(ultra-text),因为这是她自己的,所以和印度支那那种只着重政治隐喻的电影叙事的样板戏完全不同。

《青木瓜之味》当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逻辑来解释,因为这片子的内容在时代背景下完全不属实,越战被极其轻描淡写地刻画成一抹飞机的阴影、孩子睡觉时几声半夜的炮响画外音,同样是一个舞台剧一样的、被布景设计出的精巧的印度支那,充满了东南亚食物的酸辣味还有越南钢琴家的音乐,青木瓜淡绿色的果肉,就像陈女燕溪大量裸露的细腻皮肤,还有被现代的西化的男子拯救的美丽的文盲女孩。然而在电影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正是越战的时候(对比一下现代启示录里的越南)我情愿相信这是陈英雄当时留学的时候对东方主义的一次尖酸讽刺,这种超时间的(?)给人感觉架空一般的印度支那是他和杜拉斯的共同点。

 5 ) 有关Indochina的迷思

我的天哪,刚看了瓦格涅的《Indochina》(不打中文是因为打了就发不出来),很自然地就想起杜拉斯还有《青木瓜之味》和阿彼察邦很著名的那个片子《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突然就生出很多多余的思考。同样是法国人眼中的交趾半岛,像瓦格涅拍的Indochina这样的样板戏电影和陈英雄的《青木瓜之味》与杜拉斯的剧本,呈现出来的殖民地实在是太不一样了。不知道我把《青木瓜之味》和杜拉斯一起并列这样是不是公平,但陈英雄在这片子里确实有超多学习借鉴的新浪潮的拍摄手法,加长空镜和电影景观我不多说了这不重要,对杜拉斯我是指她的《中国北方的情人》和《伊甸园影院》那两部戏剧剧本,不是她火出圈的《情人》小说,虽说他们都是表达的同一个故事,不过说到底杜拉斯讲殖民地时期的越南的小说不都是在翻来覆去讲同一个故事吗?

不是说殖民地环境之类的东西,大都充斥着闷热渡轮、湄公河、泥泞小路、高脚楼、盛产稻谷的平原、热带雨林的豹子、种胡椒蕉麻的村民还有亚洲女的细美肉体这样的描述,但是像《Indochina》完全就是一个法国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个完全借由越南表达的政治隐喻,而且是带有非常明显的白人本位视角的,这一点跟杜拉斯很像但我不准备展开说了,这片子是一次政治化的、残酷又光荣的革命叙事,还带有一点法国白人对过去所谓荣光的唏嘘。杜拉斯则是提供一种非时空的情感体验,整部剧本如果不是有汽车的牌子、有个别人物生平的对白,那么这部剧本完全可以平行移植到另一个时代,因为剧本情节不多(或者叫几乎没有),只是表达了杜拉斯对童年殖民地经历的一种恋物癖,她试图从一次次对这段经历的发掘中找到一种不朽性(“……母亲已经变成文从字顺的文字了”,她在小说中提到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她在印度支那这个地方显现了什么种族歧视或者白人本位的这些思想,都只是一种附带的效果,她提供的是一种她自己的、私密的空间、超文本的体验(ultra-text),因为这是她自己的,所以和印度支那那种只着重政治隐喻的电影叙事的样板戏完全不同。

《青木瓜之味》当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逻辑来解释,因为这片子的内容在时代背景下完全不属实,越战被极其轻描淡写地刻画成一抹飞机的阴影、孩子睡觉时几声半夜的炮响画外音,同样是一个舞台剧一样的、被布景设计出的精巧的印度支那,充满了东南亚食物的酸辣味还有越南钢琴家的音乐,青木瓜淡绿色的果肉,就像陈女燕溪大量裸露的细腻皮肤,还有被现代的西化的男子拯救的美丽的文盲女孩。然而在电影的时间里,这段时间正是越战的时候(对比一下现代启示录里的越南)我情愿相信这是陈英雄当时留学的时候对东方主义的一次尖酸讽刺,这种超时间的(?)给人感觉架空一般的越南是他和杜拉斯的共同点。

 6 ) 浮生若梦


有人说,越南是美国人心底永远的阴影,而法国人,对于远东的这块土地却有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正如英国人之于印度和香港,毕竟有些历史是无法让人忘怀的。犹记得《情人》里静静流淌的湄公河,西贡阑珊恢弘的灯火,缓缓驶出港湾的油轮……唯美感伤,这就是印度支那,未独立前的越南,曾经是法国人以为永远的殖民地。

“年轻时我以为世界上有些东西是紧密联系的,男人和女人,高山和平地,凡人和上帝,印度支那和法国……”,历尽沧桑之后的平静,几乎感觉不到的惆怅,低沉的女声,含着对不可追回往昔的深深眷恋,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前一天,在日内瓦湖上的游船上,艾莉安对年轻的孩子讲述了这个故事,有关她的一生,浮生若梦。

我印象中有关越南的影片总是优美精致,宛若一曲丝竹雅乐,恬淡悠远,就象《青木瓜之味》里那样的翠绿和宁静,那是以一个越南裔法国人的心态加以怀恋的故国,是陈英雄印象中的美丽乡土,而记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升华,就好像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小城,鲁迅记忆中童年的百草园,越是疏离,越是遥远,就越美丽,越迷人。

对印度支那,法国人永远怀有浪漫的幻想,他们永远都在缅怀在这个国家度过的曾经“黄金般”的光辉岁月。而事实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印度支那风雨飘摇,此起彼伏的革命不息,新旧势力的更替频繁……影片却依然拍得很美,晨雾弥漫的种植园,高大耸立的橡胶树,缓缓流淌的乳白树胶……如烟般的往事,一切的影像氤氲着让人着迷的来自东方的婉约气息,弥漫着田园牧歌般的清新之风,甚至带着传奇浪漫的色彩,就像法兰西这个民族特有的个性一般。
 
凯瑟琳·德纳芙饰演的艾莉安常常让我联想起《走出非洲》里那位独自走进东非肯尼亚的女主角,甚至连她们的经历都很相似,只是肯尼亚更与世隔绝些,没有西贡街头的流弹横飞,而卡伦和情人两心相许阴阳交错的阻隔也抵不上相对无言却遥遥无期的惆怅。德纳芙固然少了一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亲切,却有着美国人所缺乏的高贵气质,确实最能体现法兰西女性骨子里的浪漫和典雅。艾莉安来自法国,在印度支那长大,美丽富有,坚强能干,拥有六千公顷的橡树园产业和爱着她的殖民地安全部长的垂青。她收养了父母双亡的安南小公主卡美,视为自己的女儿。

平静的生活总是因为一次意外被打破,感情的产生不也就是因为一次偶遇、一个眼神吗?英俊的海军军官让出现在艾莉安历经波折的人生中。饰演让的法国演员凡尚·佩雷那时还很年轻,面容古典忧郁,是《芳芳》里美丽清纯的芳芳也为之着迷的浪漫情人,尤其他的眼神蛊惑人心,一瞥之下有种让人企图挣脱道德束缚的迷乱之感。也许是热带雨林炎热的气候催生的蓬勃情欲,面对让注视自己的炽热眼神,艾莉安不禁意乱情迷。这一次的突如其来终于让她不能再象以前那般满不在乎,西贡旧屋里的约会,汽车里热烈的缠绵也不可能再不留下痕迹,“我爱他,而且我知道他也爱我”,就算在艾莉安掩饰的很好的平静之下仍然可以发现眼神之间流露出心底的柔情。

可这次情欲并没有成为主宰一切的利器,这段感情匆匆开始又匆匆结束,让选择离开。正如我不清楚当初他为什么爱上艾莉安,是因为她身上闪耀的母性光辉,她的坚强和平静还是什么?我也同样不清楚他离开的原因,是因为她慑人的资本和背景,还是相差悬殊的地位还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也许我对自由的理解始终是欠缺的,不真正懂得没有自由的生活就像没有海岸线的西贡一样让人窒息。让不想做她温顺的情人,不要她给予的一切,“我要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坟墓的一角”,在他的理想里,这段感情有可能成为他追求自由的障碍,所以他选择放弃。

就像鸟群掠过水面的涟漪很快又恢复平静,何况没有人知道艾莉安的痛苦,她选择了独自默默记忆,在她的平静之下隐藏着对命运的无奈和莫大的悲愁。直到有一天卡美庄严地告诉她,妈妈我不能嫁给我不爱的男人,我爱上了一个男人,他叫让·巴蒂斯。那一刻,如果可以透视内心,一定可以看到艾莉安的心正在一片片地破碎,她的爱情,她的回忆在瞬间成为不能再触碰的伤痛。

因为冒犯她的缘故,让被海军流放到最偏远荒凉的龙湾守边,卡美也很快被宫廷指婚嫁给她不爱的男人,他在无聊寂寞中消磨日复一日,而她在新婚之夜出逃踏上寻爱之路。命运再次将艾莉安推向了最矛盾无奈的境地,她甚至无法决定自己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处理这突来的事件。让和卡美终于在一起了,他们背叛了殖民地,开始逃亡的生涯,在颠沛流离间相爱相守,并且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卡美对让的爱是一见钟情、毫无保留的,甚至在洞悉艾莉安和让之间的故事仍然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而让呢,经历了艰辛的逃亡,被卡美身上的勇气和坚强深深打动,就像当初被艾莉安吸引,最后他作出的选择也已经完全超越了最初的报恩和感动。

影片准确地抓住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氛,把渺小的个人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渺小的更加渺小,宏大的更加宏大,对抗历史个人是无奈的,因其无奈,才更加凸现悲剧气氛,生命的真谛莫不如是。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故事情节的大开大阖,乱世成就的传奇,掩藏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却让本来也许平淡的一段感情变得回肠荡气,从中国边境到西贡,成千上百的戏台上重复着让和卡美的爱情,流传四方,让人感动,也更让人为艾莉安心底那段一开始就被掩抑却始终无法释怀的感情唏嘘不已。

让死了。最初他为了自由,背叛了艾莉安的爱情,最后,也是为了自由,他背叛了印度支那的革命,政治立场上的模糊不定和首鼠两端的态度的确很不让人赞赏,所以他的死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是我觉得这个人物本来就是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在他的身上,更多地是体现了一种有关理想主义的执着,而无关其他。让毕生追求的是自由,可就像那只盘旋在哈朗湾迷宫般水域之间的苍鹰,始终冲不破重重阴霾,他和艾莉安之间的关系,似乎有着印度支那和法国关系的隐喻,这种隐喻在卡美和艾莉安身上体现得更加分明,默认的如母女一般的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殖民地对宗主国进行抗争的缩影。

法国人导演雷吉·瓦格涅的立场并不完全站在殖民者一方,《印度支那》里无意宣扬法国的殖民文化,甚至有些处理还相当激进。在龙湾挑选劳工的一幕与《根》里描写的美国当年贩卖黑奴的野蛮行径如出一辙,荷枪实弹的法国士兵的严阵以待和衣衫褴褛的劳工疲惫不堪的面容的对比,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但是,导演更多地还是通过乡愁情绪来表达一种无名的失落,藉此自然地形成对殖民文化无言的质疑和批判。世外桃源一般的宁静村落,碧蓝的天,澄澈的水,这些刻意捕捉的美景和流离失所的难民、逃亡的革命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卡美并没有那么激进,最初的选择多少带有命运的推动,可在去往龙湾的一路上,沿途的“景致通过她的眼睛象血一样地流入她的心底”,最终“她心里装的是整个印度支那”,这样的转变抽象而富有象征意义。从安逸尊贵的安南公主到后来的越共党员,真实的生活让她饱尝了这个国家正在遭受的苦难和不幸,法国人教会她的自由和平等观念催生她的成长,而且再不回头。如果说抗婚出走只是出于少女对爱情梦幻的追求,那么后来她的转变已经有了厚重的现实基础,艾莉安所说的“永不死心的亚洲人”的个性,在卡美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死后,艾莉安费劲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出狱后的卡美,两人再次紧紧拥抱,卡美问起孩子,哭了,但仍对母亲说“去法国吧,带着他,你的印度支那已经不存在了,它死了”,是啊,印度支那已经没有了,而卡美也再不是从前温顺的女儿了。告别过去,卡美选择了一种决然的姿态,忘记过去,包括所有的恩宠、所有的快乐和忧伤,不必回首,才能重新开始和获得自由。卡美后来参加了革命,为更多人的自由奋斗去了,直到多年后作为越南谈判代表团的成员也来到了日内瓦。

没有想象中激动人心的母子相认,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无论痛苦还是欢乐,回首只是徒添怅然,年轻的依廷选择忠于他现在拥有的一切,一种舒适的文化,他对艾莉安说“你才是我的母亲”。那艘游船上,艾莉安叹息“明天法国将永远失去印度支那了”,其实她的印度支那早已经不存在了,在卡美出走后,在让死后,有关印度支那的记忆随之片片破碎,纷飞散尽。

浮生若梦,她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她所爱的人最终都离她而去,曾经以为永久的联系,男人和女人,印度支那和法国,都在世事沧桑变幻间瓦解崩溃。我总觉得,艾莉安才是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岁月蹉跎,韶华渐逝,人生的苦痛纹路在她不动声色的眼神和表情之间延伸不尽。
最后她留给我们的那个凝视的背影,她在凝视什么,是如流水般流不尽的往昔,还是记忆中的印度支那,还是卡美,还是让?

 7 ) 范林丹在《印度支那》

今天和大家分享1992年法国·越南合拍电影《印度支那》,隆重介绍这部电影。并且推荐一位越南艺人范林丹 Linh Dan Pham。

越南和寮国(老挝),柬埔寨近代曾经是法国殖民地,这块肥沃狭长的热带雨林被称为印度支那。这部史诗般的爱情电影就以此为名。 越南(安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的公主卡米尔(范林丹 饰),被法国贵妇艾丽亚娜(凯瑟琳·德纳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收养;母女同时爱上一位英俊法国海军军官詹·巴普蒂斯(文森特·佩雷斯 Vincent Perez 饰),展开一场不伦之恋。卡米尔和爱人私奔逃亡,并且产下一子艾蒂安纳。詹杀死一位法国军官,因为拒绝回国受审而愤慨自杀,卡米尔成长为一位越南民族独立共产党人。数年后,当艾蒂安纳再次见到作为越南代表团成员参加日内瓦谈判的母亲时,两人已然淡漠生分。 多么让人伤感情怀的故事!卡米尔这位身上流淌阮朝血液和法兰西熏陶的高贵公主,爱上英俊的王子;最终成长为越南共产主义者,电影结尾结束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越南最终独立。 范林丹1973年出生於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肤色黝黑,细目尖颌,相貌极似柬埔寨人,不同於越南北部和中部;有“越南小章子怡”绰号。实力派演员才配得上大制作电影。我不晓得1992年是何年份,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们对越南有着深度情怀的观众获得光影享受;使之浑然天成,回肠荡气。 顺便提一下:我本人也属於70后世代。 来看看我编辑整理的电影《印度支那》剧照:

下面拣选范林丹演绎几部电影的剧照:

电影《爱情大灰狼》中的范林丹

电影《急往迟返》中的范林丹

电影《西姆先生的隐秘人生》中的范林丹

《印度支那》部分剧情介绍,引用豆瓣电影的内容。

 8 ) 【转载】李劼:殖民时代的悲情叙事

有关殖民时代的叙事话语,最为极端的可能就是《鲁滨逊飘流记》和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前者下意识地选取了鲁滨逊视角和鲁滨逊语言,后者不无搞笑地跟进,取星期五视角,操鲁滨逊言语。萨伊德搅出的这种理论据说已然成为中美学府的流行话语,而要厘清这团混乱,似可例举两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走出非洲》,《印度支那》。

《走》片选取殖民时代作背景,与其说是为了突出爱情主题的历史深度,不如说是为了配上一种异国情调。然而,女主角为了当地土著的权益向殖民当局跪求的一幕,却无意间把背景推到了前台。此时此刻,被爱所照亮的不是两极对立导致的愤怒和仇恨,而是在失落、无奈之际呈现的悲悯。人们可以从那一跪的谦卑里体味出众生平等的高贵。而这样的高贵,又迅即被一位贵夫人读懂了。这一幕使《鲁滨逊飘流记》里那种无知的傲慢和粗鄙的自信,相形失色。由于文明是物性的,因此文明的征服多少带有《枪炮、病菌与钢铁》里所描述的野蛮。

但这不等于说,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因此显得理直气壮。比如《印度支那》一片展示的图景,就绝对无法用萨伊德理论来讲说。文明与野蛮、西方与东方、白种人和黄种人,诸多被自以为是的学者们津津乐道的概念在影片描绘的殖民时代图景里,全都显得非常苍白。经由领养缔结的母女关系,其情感的深广度不似血缘却胜血缘。而那个仿佛从夏多布里昂小说里走出来的法国少年,则与这对母女上演了一场东方式的卡门悲剧。

同样的爱情主题,殖民时代在《印度支那》不再只是用作点缀的背景,而是具有悲剧本身的意蕴。鲁滨逊和星期五的角色,在这部影片里被爱情、教育、人性、生存的挣扎和自尊和尊严等等更为属人的因素而粉碎,从而完全消解了。倘若将后殖民后东方理论植入这部电影的审美过程中,那么除了搞笑,了无任何价值可言。因为正如恨是哪个时代都可能会存在的一样,爱也可以在不同的人种不同的文明背景底下随时滋生。母女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族群之爱,就像大自然的花草一般,乃是野生野长从而无法被诉诸概念演绎或者讲说的

倘若说要从这部影片叙说的一幕幕悲剧里寻找什么动因,那么也许只能归结为命运。女儿爱上异国少年是命运,爱上了母亲的少年被女儿爱上也是命运,因为爱情双双走向不归之路是命运,被族群塑造成女神般的公主无法选择亲情只能成为革命偶像更是命运。种族的差异,文明的高低,在命运面前全都显得微不足道。一个堂堂军官,转眼间便成了亡命天涯的逃亡者。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富家女,刹那间便成了血溅衣袖的女豪杰。

无论从历史景深还是从人性开掘上说,《印度支那》都远比《走出非洲》更为震憾。更不用说,卡门式的悲剧,被诉诸了东方女性的凄美和扑朔。那位越南少女在枪击殖民者的那一刻,既击毙了那个法国鲁滨逊,又结束了作为少女的本真自身。从此,除了亡命天涯的爱情,她无法继续作为女儿存在,也难以在将来承担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女人天然具有的为女为母的环节,在她那里被命运所中断了。

同样的中断也发生在男主角身上。因为爱情致使他的角色完全错乱,成了一个反抗法国殖民者的法国军官,同时又是一个藉演戏谋生的革命党人,根本弄不清演戏是革命抑或革命是演戏;更不用说,是一个以无家可归的流亡为生存方式的丈夫和父亲。这样的处境之荒谬,以致最后的结局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除了以死了结,别无选择。比起《走出非洲》里的意外事故,这部影片里的男主角之死,显然更加令人唏嘘。

顺便提一下,同样两位出类拔萃的女主角,梅姨的精彩尚且可以用演技高超形容,而作为影片叙事各种纠结的枢纽人物的德纳芙,其举重若轻风采的天然无饰,行云流水,已然超越了仅止于用演技来谈论的境界。

 短评

占有我养育我塑造我的是高贵的母亲,法兰西;但教我爱的启蒙我的让我懂得民主自由反压迫要独立的是性感的情人,另一个法兰西。越南小公主何去何从?她自然是毫不犹豫选择反帝反殖民,再崇拜母亲也没有情人吸引力大。

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出門前租不到這片子,剛卻在第四台看到這片子,去過越南之後,覺得當初法國是以"永世經營"的角度在經營越南的,這還包括所有的人口買賣呀.昔日以"殖民"之名,而此世"觀光"的巨人正以一種無色無味的方式在啃食那一塊備受苦難的土地.在片子裡看見了20年前的下龍灣,橘色帆舟真是美極,上個禮拜我還在那兒.

10分钟前
  • vitality
  • 推荐

"我不能像你这般坦率 我不会在众人面前表露情感 况且我愈感动就愈说不出口"

15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以曾经殖民者的身份来拍一部关于曾经的殖民地的电影,这部电影的视角很值得玩味,流露出抑制不住惋惜旧日荣光的酸楚,让人想要窃笑.凯瑟玲德纳芙的美貌无需多言,但毕竟是年岁不饶人,有了疲态,越南女孩是那种典型的西方人认定的东方美人,但跳探戈那场戏让我改观,她实在美丽非凡

19分钟前
  • 芝麻糊
  • 推荐

站在东方视角来看西方殖民者的温情泛滥,才更能体会到什么叫惺惺作态。以父母身份自居,蛮横植入的价值观念,拒绝平等和谈判,这样的昔日“荣光”散发着腐烂的味道。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那句,your Indonesia is gone.

20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

让我想起《毕业生》《红河谷》《走出非洲》,有一处仿佛世外桃源,德纳福的坚强宽厚让我感动,非常荡气回肠的电影PS印度支那一般指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或中印半岛。中南半岛在亚洲东南部。位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之间。包括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西部和新加坡

22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力荐

想和你到越南去 呼吸潮湿氤氲的空气 赤脚穿过拥挤狭窄肮脏的街道 看后殖民时代奢华颓败的建筑在傍晚投下阴影 雾气笼罩西贡河内 我们在低矮的热带植物下更加闷热 湄公河边或许有悲凉老旧的竹椅 在咿咿呀呀中嗅到越南咖啡香气旖旎 杜拉斯的情人死于法式抑郁 我们沉默地一起沦陷在旱季雨季...

26分钟前
  • AsPartame
  • 推荐

發達資本主義的羅曼蒂克送來的自由觀塑形了被殖民地的個體觀念,然自由主義式的保守派或宗教觀仍舊將異族丟到了低等的秩序中,故被殖民地便需把個體的自由觀嵌入到共產主義的利器以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建立,此即為何共產主義只在初端充滿希望(包括法共)。法越之親姻糾葛實與歷史螺旋無異。大愛民俗。

30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力荐

在浓重的热带树丛中,电影的氛围和空气几度让我濒近窒息。缓慢的节奏和有些晦涩的字幕,坚持下来我最终也没能如释重负。一张闪着光亮漂亮的亚洲脸庞,一个国家内韧却不屈的抵抗,成长和蜕变,不顾一切的爱情到心如刀割的女斗士,历史的沉重无以言表,可橡胶树上留出乳白的泪水,足以让人无法喘息。

31分钟前
  • 喵~嗷
  • 推荐

The shame of the history cannot be covered with the epic of romance, not even the most twisted French one.

35分钟前
  • V_Lachesis
  • 推荐

萨义德东方学佐证,西方视域下自作多情的剧情(尤其最后那句我是你的孩子),对殖民时代的留恋。唯演员和越南风物值得称道。“橡胶树般的无情女人。”

38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tu fais partie de ma vie, maintenant...j'ai besoin de ta voix, de ta douceur, de tes mains.

39分钟前
  • 勤劳的小蜜蜂
  • 力荐

原来印度支那是指被分裂的越南啊!有关殖民者到殖民地生活把那里变作故乡,然后又面临必须离开的主题,被祖国和土地孤立为离魂异客。大概因为某偶像组合,对越南人的脸没有任何好感,而且相濡以沫这种事演出来真的好恶心。德纳芙在车里那段欲拒还迎的戏还真是不赖,好吧我就关心这个。。。

41分钟前
  • 噬辣狂魔小泽条
  • 推荐

爆脾气的年轻法国军官,摊上一个无法无天小公主的初恋,参与推动越南独×立×革×命的故事。配角们显得那样莫名其妙,也许因为法国失去越南的过程,本身就是没有秩序的。值得敬佩的是德纳芙的角色,就算半辈子走过的路证明是错和无用,也能淡定如初。

43分钟前
  • ✨糖柯莉安
  • 推荐

1993第65届 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越南,爱情。

48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江苏文化D5,俗称碟圣,靠了,那时候碟片真贵。

50分钟前
  • 陶子冬
  • 推荐

莫名很喜欢越南背景的电影,意外地很喜欢这个故事。一直都知道这部片子,但现在才知道是女神男神一起演的,气势恢宏,情感细腻,摄影和场面调度极佳。

51分钟前
  • 盲忙
  • 力荐

法國和越南之間剪不斷理還亂啊…邊看邊想著要去越南= =現實會讓一些東西屈服的,因為不服也不行,既定事實已經在那裡…

56分钟前
  • 宿命论
  • 推荐

我21岁的时候看24岁的凯瑟琳德纳芙,惊为天人;41岁再看49岁的她,依旧眼波流转、风情明媚。文森特佩雷斯和凯瑟琳德纳芙、苏菲玛索、伊莎贝尔阿佳妮三个法国国宝级女人合作过,也可以称得上法国国宝级男人了。

1小时前
  • 芷菲鱼
  • 力荐

卡蜜儿裸着上身醒来见到一个男人一点不惊讶还跟他拥抱?"我一向弄不懂法国人的罗曼史,尽是些疯狂愤怒痛苦,倒跟我们的战争史相似" “法国人教会我们自由平等”这部片可以看看殖民者咋样抽打工人嘴上还说你是我的孩子 把一大一小的船烧了 遇到危险还强迫人工作 把人关在笼子里用水刑 杀死小孩 还有评论说有殖民地情节的 真被殖民了你就是那个被打的奴隶 而不是卡蜜儿这样的公主遗孤 卡蜜儿后半程几乎都在睡觉 感情描写太粗糙 把殖民史拍的这样柔情似水也是厉害 用法国母亲和越南孩子作为隐喻 高啊 一下子显得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亲近了 不再是压迫者与反抗者 而是成长的子女对父母的反叛 法国不再是面目可憎的剥削者 而是带来平等自由的启蒙之母 总体感觉就是法国失去印度支那后的自怜自叹 没法殖民了 就拍个电影或美化或感叹曾经

1小时前
  • Alic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