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

喜剧片大陆2006

主演:董博文  宁元元  李昕芸  陈曼媛  

导演:张元

播放地址

 剧照

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2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3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4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5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6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3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4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5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6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7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8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19看上去很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07 13:04

详细剧情

  在大人和老师眼里,方枪枪不是个好孩子,他调皮捣蛋不听话,一进幼儿园,就被老师追着剪了辫子。方枪枪(董博文 饰)生活的幼儿园里有几百名小朋友,在那里他认识了杨南燕(宁元元 饰)、杨北燕(陈曼媛 饰)。幼儿园里有统一的标准管理着所有小朋友,按时拉屎、自己穿衣,表现优秀的人会被授予 小红花,贴在他们名字后面。慈眉善目的唐老师(李昕芸 饰)让方枪枪感到亲近,而不苟言笑的李老师则让他感到恐惧。  总也得不到5朵小红花的方枪枪在一次意外后,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他编故事,给小朋友起外号等等。有天晚上他做了个怪梦,第二天醒来,他把这个秘密告诉别的小朋友,说李老师是一个吃人的大妖怪!……

 长篇影评

 1 ) 看上去很美的全景监狱

小红花,带着咒语的象征物——你值得拥有。 可是,我为什么要小红花?——如果一个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就要被监管了。因为在日后的生活里,他要么要被别人折磨,要么被自我折磨。

为了获得小红花,方枪枪也争取过。他一本正经告白,试图理解规则,并努力成为集体的一部分。

然而,始终存在另外一种力量拉扯着他。一种尚未泯灭的,不受约束的渴望,或者小流氓的精神。


再重新看一遍,我发现了太多恐怖之处。

尤其是最后,幼儿园园长凑近镜头,变形的一张脸。她说:你会怀念幼儿园的,你还会想回来。

是啊,她的见解很对,外边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这才是终极的恐怖——无处遁逃。


管天管地,还管人拉屎放屁?拉屎放屁是电影表述的重点。

阿姨们聚在一起,就像多收了三五斗。说:你看,多好,今天谁谁谁又拉屎了!不行,你得准时拉屎!

又喊:刚才谁放屁了,都撅起来我闻闻!

重要的是规则和管理。管理屎尿屁,至关重要。

尿床也是不驯服的表征。


有一个地方,方枪枪哭得十分真诚。

每个人都得撅起屁股,被阿姨擦一把。阿姨,一吹哨,小朋友就得凑过去。再吹一声,换一个人。

方枪枪哭起来,就像被夺取了贞操。他的屁股蛋子被抹布奸污了。

当然,之后他才真正失去了遮羞布:当众凌辱,让他表演脱衣服。最后的结果是尿裤子。

除了组织围观之外,另一种更厉害的方针是“孤立起来”。

每个人都看到他,又把他当成空气。

至于怪物。

方枪枪幻想李阿姨是个怪物,有尾巴的。其实是获得共鸣的。

一只入睡的怪物,差点儿就孩子们被捆起来。

这群虫子一样的小孩儿,爬上去默默地,造反差点成功。这个场面,很有趣味。

每个孩子对着镜头学一种动物,猫、狗、公鸡……也在暗示有趣的部分——

野兽仍在内心之中。


我想起小时候的幼儿园。又自豪了好一会儿。

因为我也策划过恶性事件:曾经组织同学把痰桶扣在老师脑袋上,还策划过连夜逃出整托幼儿园,但最终都没有成功。

我没有遭到老师的报复,一个对我很好的老师表示很难过。

但是最后,我也要跟所有人一样,擦红脸蛋,跳一种很奇怪的舞蹈。还要皮笑肉不笑。

想起来,在中国长大,真是个古怪的过程。从幼儿园,就广泛存在一种巫术。

小红花,是带着咒语的象征物。你值得拥有。

可是,我为什么要有?——如果一个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他就要被监管了。因为在日后的生活里,他要么要被别人折磨,要么被自我折磨。


在森严之中,这部电影仍然留下一些自由的气息。

比如,在方枪枪独自晃荡的下午,他的眼睛还很明亮。

医院就像是自由的飞地。做梦的时候,裸体的小朋友,他是自由的。

方枪枪无处可去,他还可以抱着石头睡觉。

当你睡着了,就不需要有朋友,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小红花。一个人是自由的。

 2 ) 从小红花到大红花

没有看过王朔的小说原著,直接看了电影,所以心里没有太多的桎梏,只是就电影评说电影。但是观看的时候,不禁想到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解读?用专制对人性的异化?似乎有点,但有不明确。用人格塑造的误区?喂,这也太表面化了,再说我又不是学教育学的。甚至看的时候我都想到了用监狱电影的模式来进行分析——不是吗?片头方枪枪入园时被强制要求穿衣服剪辫子,一把大剪刀在镜头的运作下,显得和监狱里的皮鞭一样面目狰狞。再看后面,无孔不入的小报告小密探,每天严格控制的时间安排,毫无隐私(特别是身体隐私)和自由可言的生存状态,方枪枪雪地里一泡大尿怕是不亚于安迪雨中振臂的风采。你可以说那群阿姨或者大妈干得很辛苦,但我们敬爱的监狱管理人员们就做得不辛苦吗?不过,这样分析的话,那些小女生们又怎么算呢?所以,一切,还得由小红花说起。

看到电影标题,我的直观感受是电影的英文译名"The Little Flowers"比直接使用小说名字的“看上去很美”要意味深长很多,小红花就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题眼。方枪枪的桀骜不驯不是完全天生的,你看他刚刚进幼儿园时候就已经显出点与众不同的特质,说难听了,叫不和同学打成一片,说好听点就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在他和南燕puppy love的时候,在他在园中结党横行霸道的时候都不曾改变,唯一几乎给了他招安可能的,就是小红花的存在。首先,小红花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就和劳模啊三八红旗手啊这样的称号一样,只是个所谓的“荣誉”;其次,小红花授予谁的标准,是由统治者,即园里管理者所定,基本上按照谁最听话就发给谁的原则进行,片中小红花最多的不就是最爱打小报告的于倩倩吗?除此之外,还有一套潜规则,那个部长来的时候,他的儿子不就因为老爸的存在而添了一朵小红花,而方枪枪也因此受惠吗?第三,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其实是一整套的系统,要让你听话,要让你老实,就得先哄着你,给你所谓的荣誉,至于是不是荣誉——和很多抽奖的广告一样,最终解释权也是归他不归你,他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换句话说,世界上本没有光荣,而是一些人为了他们的考虑划定了光荣的标准,当你以为你得到光荣的时候,你其实不过是成了标准划定者听话的卒子。但这套系统为什么能得以推广?首先因为其欺骗性的存在,但更重要的,是受骗者并不以为是骗,相反更多时候会助纣为虐,就像片中的小朋友帮着老师去围追堵截不愿意剪辫子的方枪枪一样,他们的光荣标准早就被同化了。引用一位朋友的签名:久跪者会认为站是有害而多余的。小孩如此,成人会好到哪里去?忘记结尾处的大红花了吗?突然联想到了山姆帕金派的铁十字勋章了,那不也是朵大红花吗?

方枪枪是反体制的英雄吗?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他不过是前段日子正热映的V字仇杀队的复仇者V的儿童版了,那么电影的王朔味道就完全丧失了。不过电影的王小波味道更浓重一点,浓厚的诗意中,方枪枪成为一个不合时宜但不失浪漫情调的反英雄。这里又涉及另一个问题,成人世界对儿童世界的介入。其实,从这部电影不怀好意的揣测来看,它认为儿童世界被当成完美而单纯的世界完全就是个骗局,相反,孩子本来就带有天生的狡黠——就像蔫坏蔫坏的枪枪小朋友,而且成人世界的很多约数,其实在儿童世界中早就有体现,过去会说那是成人世界的侵入和污染,但从这部电影来看,半斤八两吧。影片中,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交汇有三处,一是那位部长来看儿子,这一场戏中,枪枪明白了一点游戏规则,小红花的光荣在这一场戏后完全在枪枪脑中被消解。一是他们看着民兵们敬礼和走正步,还有一场戏就是结尾枪枪看着大人们戴着大红花从面前走过。后两场戏其实很有意思,大人们为什么比孩子还听话,被人左右左右地使唤来使唤去,用枪枪的眼睛,得出答案——哦,原来我们得的是小红花,大人得的是大红花。大人们自以为理智而正确,其实在这孩子的面前反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所以枪枪索性不管这些牢什子,甚至还以自己的方式几乎策动了一场幼儿园的“兵变”,跟着几个坏小子整天搅和的园里鸡犬不宁,与其说是欺负小女生,不如说是向老师们示威。在他眼中,老师们都已经变成了妖怪一样可怕的东西,当然,他的反抗,也只能在一句突然而干脆的“操你妈”之后草草收场。所以,当他有点模糊的目光中,狼外婆一样的院长说:幼儿园的时光会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你现在不知道,以后就知道了。枪枪一定是在心里继续着坏笑。

比较难以说明的是枪枪和南燕,或许和成人的情感不一样,孩子们的感情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和做游戏一样。南燕也是个挺个性的女生,甚至和枪枪比,还显得成熟很多,否则怎么会参与枪枪那个看看每个小朋友屁股上有没有尾巴的阴谋呢。也正因为如此,枪枪才会在玩的时候和使坏的时候都不忘记拉上这个小妮子,但南燕和枪枪不同,当枪枪已经用他有点忧郁的双眼来嘲笑这个环境的时候,南燕只是在稍微的性格之后,在老师的责罚面前颤抖。

不知道现在的幼儿园是什么样子,故事讲的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我自己在八几年上的幼儿园,感觉上差不多,说段儿时的糗事,每天下午老师都逼迫我们谁午觉——这个“午”我现在是理解成下午,因为记忆中的午觉漫长无比,醒来后没多久就有家长来接了。小孩本来就不缺睡,所以每天的午觉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更要命的是,午觉不许上厕所——而我总有小便的欲望,于是尿床就不可避免。那时候被子一般是自己家带去,所以有时候我盖的是自己的被子,有时候我盖的是别人的被子。盖别人被子的时候,我尽量小心只尿到床上不尿到被子上,盖自己家被子的时候就放心大胆地尿,所以幼儿园老师很纳闷的是怎么有时候被子不湿只有床铺是湿的——难道不是“意外”是“蓄意骗取保险金”?

也算异化吧。

 3 ) 方枪枪走后会怎样

我想问的是,方枪枪走后会怎样,但是似乎电影并没有直说。这个问题我试图在豆瓣《看上去很美》的页面之下求解,看看有没有评论高手能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颇令我失望。多数评论并没有关心这个问题,而是醉心于将影片生硬地套在福柯或者别的什么理论框架下作零碎化地解读。因为我并没有读过王朔本人的这本小说,因此也谈不上究竟王朔是不是真的把故事写的像那些评论一样零碎,但是至少我认为我们自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上面这段话说的很玄,我希望下面的文字能把这个看上去很玄的主张说清楚。在我看来,方枪枪走后会怎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在这部电影中刻画了一个个体一开始试图接近这个群体,但是屡次失败之后决定离家出走。用一句话做这样的概括似乎是对于电影导演和王朔先生的不敬,我并不否认在这部电影中方同学和这个群体之间的互动被描述的非常直观,给人很大的冲击力。电影似乎在给我们描述一个制式教育的典型画面,整齐划一的时间安排,每一个环节都被设计成标准作业流程,甚至穿衣服或者上厕所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业流程”。这不能不让人想到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的某一监狱的日程作息表。方同学在这里实际上存在两种选择,要么融入这个群体,要么与之对立。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可能首先选择与之对立,人需要一种群体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小朋友需要有人和她们一起玩,在成年人中我们需要结成社会以达成社会分工以及创造良善生活可能的条件。方同学首先的选择显然是试图融入这个集体。

影片中选择插入汪同学那个作为后勤部长的父亲的出现我认为是很有些深意的,似乎暗示了方同学从这件事之后逐渐发现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社会制度背后的虚伪和荒谬。我认为这个情节是很不错的,作为之前一向很关心“法律”,试图做一个“良好公民”的方同学,忽然发现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居然能通过某种“错误”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得到,这种冲击显然是巨大的。方同学决心发动自己的反叛。但是因为存在这个环节,我们自己的慎思就需要在这里停留一会儿:对我们而言,方同学是不是一个坏同学?你可以说是,因为之后的连串行为是典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但是你也可以说不是,因为所谓的纪律不过是一套虚伪的把戏,甚至在谎言被揭穿的时候,居然整套“法律体系”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一个实际上无辜的人。方同学的反叛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然我相信这不是他自己有意要提出的,即究竟怎样选择才是对的?而实际上影片暗示了唯一一种可能的答案,即权力就是正义:无论是能够左右李老师的汪部长,还是在李老师眼里是“良好公民”的倩倩同学,都暗示了这个答案。所谓的正义,就是权力要你做的事情,没有更进一步的为什么。当你去反问,凭什么要这样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错过的答案,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该提出。但是可惜的是,方同学还是问了这个问题,得到的回应是“你怎么敢顶撞老师”?

上述的解读似乎对应了非常意识形态化的某种解读方式,即这个影片就是在暗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荒谬。当然毫无疑问这种暗示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反思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不足的。我们需要更进一步则的追问,这部电影仅仅意味着那段荒诞的历史吗?集体生活的方式并非是某种意识形态独创的生活方式,而是大工业时代的典型的生活方式。当然你可以说现在我们并不是住在集体宿舍中,但是不要忘记了我们这个时代却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让我们和别人联系紧密,甚至美国证劵市场的一次波动都能影响到中国的某个企业,而一个地区的物价的变动可能引起的是整个国家的市场发生波动。我们不再被强制的束缚在“单位”中,但是我们却“自愿”被束缚在某个更大的共同体中。其实说到“自愿”和“束缚”放在一起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这的确是现状,并且也是方同学的第一次选择的结果,他试图将自己融入这个大社会之中。因此实际上我们会发现,过去的单位制和集体生活的内在结构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而发生变化,或者说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在结构。当然,所谓你自愿加入到一个束缚之中,即所谓“异化”问题,你的自由意志异化成了一个异己的对抗自己的东西。

如果我们放在这样一个更大的维度去看这部电影,实际上它表达了一种反叛,这种反叛绝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种具体的政治体制的反叛,同时意味着一种对于“表面世界”的反叛。我所谓“表面世界”也就是那个“小红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似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一套道德话语很好的解释,错误的被消灭,正义得到弘扬。权力的运作被装饰成某种永恒道德标准的逐渐展开与实践。方同学试图争取自己加入这样一个社会中,但是不幸的是因为某种偶然的机会,它发现了这个“表面世界”背后的内在结构:它是赤裸裸的权力交易,一切的人及其活动不过是权力的某种自我运作的需要,而并非所谓的目的本身。毫无疑问,好学生与差学生总是同时存在的,红花榜意味着某种表彰,也就意味着某种惩罚,影片中这种惩罚从红花榜到关禁闭组成了一个连续的惩罚结构,毫无疑问我们也可以在一个现代国家的刑法典中发现这一套阶梯结构。我们通过树立“差学生”作为对立面,用“他们”形成“我们”。所谓的末位淘汰制或者红花评比,实际上将“末位”视为一种不可接近或者不可言说的符号或者形象,从而使得整个群体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这个“末位”,当然在实践中人们就会发现最好的躲避瘟疫的方式就是实践正义,而这恰恰中了权力的圈套,因为所谓的正义不过是粉饰出来的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置于这样一种完全批判的境地,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所依靠。如果全部的道德戒律不过是权力游戏,那么我们如何谴责权力本身呢?我们只能选择闭嘴,无从言说这种批判。那么这样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谁赋予我们行动的意义呢?正如方同学自己,能够以很多的方式挑战整个共同体,但是作为电影观众的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说他是一个差学生吗?似乎也不能,因为如果我们这样说,实际上已经选边站在李老师一边,但是这令我们感到不安;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好学生吗?似乎也不能,因为他做的事情的确称不上“好”。那么我们能说什么呢?或者说他在干什么呢?按照这个逻辑似乎他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也没干,那么他实际做的那些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捏同学的脸,打上厕所同学的屁股等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话语谴责他,那么我们只能说他在自己创造意义,他在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同一个“职业革命家”,他的意义就是挑战权力,讽刺权力,攻击权力。但是这些实际上都不能成为独立存在的意义,而依然是依附于权力本身。当方同学大声说“快告诉老师我脱队了”而无人理会的时候,自我创造的意义已经宣告失败,那么唯一的路就是逃跑了。

但是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提出的问题,方同学跑了之后能怎样?我想只存在两种可能,也就是和当年娜拉出走之后可能的结果是差不多的,要么被人找到重新回到幼儿园,要么在社会中长大真的轮到公安局去“收拾”他。说到公安局,影片中有一位老师的这个威胁实在是很值得玩味,并且幼儿园出去就是医院,也是很有意思的设计:一个健康的人就活在“幼儿园”,要么就是不健康的人就活在“医院”,只存在着两个选项。因此,真的要追究起来,方同学走后会怎样,其实影片已经有所暗示。这个暗示是悲剧性的,或许王朔本人也止笔于此了。不过我觉得如果按照上述的分析,我们就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发现这些内容是需要脱离出影片的故事本身的。这部电影提供了一种解的答案,但是自己有证明了此路不通。那么又该怎样呢?存在一个问题,方同学真的只能跑吗?当然你可以说方同学曾经用一个谣言发动过一次“革命”,但是很快被“镇压”了,只是因为“反动政府”的势力过分强大。但是我们如果将这个问题追问到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无路可走?或者说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发动某种革命?

回到方同学第一次的选项中去,那个时候他试图加入这个社群之中,并且这是一个“自愿”的行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母亲的怀抱中脱离开来,就必然需要赋予自己某种身份,成为某种社会角色,这也就是“加入”某个群体。在我们生命中我们会加入幼儿园成为“小朋友”;会加入学校成为“学生”,在这其中有些朋友在学校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也会加入这些群体中;会加入工作单位成为“职员”;会加入自己的家庭成为“丈夫/妻子”“爸爸/妈妈”等等。我们总是在“加入”的路上。当然,每一次“加入”都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社会实践客观赋予这一社会角色的规定性,我们必须将自己的生命规定起来,才有可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必须有这个规定性,否则就是散乱的,流变的,就好像风或者气一样,是“无定形”,那么也就注定是没有一种定型的力量。我们需要把自己展示出来的时候,就需要能展示出来,而不是流于无形,比方说我们需要实现自我,就必然需要将某种自我的能力客观的实践出来,做画家、艺术家、法学家、钢铁工人等等,一辈子懒懒散散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么整个人也就无所谓意义可言。方同学最后发动的一连串反叛,实际上也是给自己的某种规定性,将自己显示出来,当然他最后失败了,只能逃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规定性是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本质要求,那么邪恶的并非规定性本身,而是要看它规定了什么。

如果我们将问题转换到了规定性本身规定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方同学本人并没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或者甚至多数成年人是否具有处理这个问题的能力也是存疑的。他们受到自己未经训练的思维的束缚,被感情,狭隘的经验,自身利益等等捆绑。如果真的要把问题都讲出来,那么反而会引起怀疑而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个问题已经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政治实践之一的雅典民主制中有所体现。那么这就要求执政者能够借助于普通人的感情和判断,在“不知不觉间”将正义之事达成。但是这似乎又预设了正义之事的完成是需要欺骗的,而这种欺骗也包括了执政者对于被统治者的一个对立。不过这一观点也包含了对于普通人处理政治问题的不信任,那么我们又可以判断“李老师们”是否真的在使用权力让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自由意志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及全面的实现,而不是将权力视为谋求自己统治阶级私利的工具?那么问题再次回到,道德判断的意义究竟如何存在?如果我们将问题推进到这一步,难题就不再是针对方同学,而是李老师,她自己必须对自己作出辩解。但是面对一帮小朋友进行这样的辩解吗?我们也能想来她的说辞,即影片中反复提及的“这样是为你好”。其实到底本来是用来欺骗“被统治阶级”的小朋友的话,实际上她自己也真诚的相信,这也是在权力体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公平正义的运行被不分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真诚地相信着,而统治阶级相信自己仅仅是在维护永恒道德的实现,维护一个自然秩序罢了:所有人都被骗到了。

这样,这部电影揭示的问题已经被追问到底,作为另一种意义创造者的方同学即将面临悲剧的结果,我们也无从反思我们现在所承受的规定性是否真的就是好的。我应该承认“方同学走后会怎样”是一个糟糕的问题,因为它真的无从回答。

 4 ) 看上去很美

片子还没看。我只是看见了《看上去很美》的海报。方枪枪像个大苹果一样真可爱。而且,我看方枪枪这个小演员有点像张元还有点像王朔,他俩从哪找到这个小家伙的呢?还把自己亲女儿就在片子里许配给了他。我看了预告片还有张元选小演员的时候的画面,张元说,小孩子是柔软的,我们看小孩子眼睛的时候心就柔软了。画面上还有小朋友们横七竖八的睡在幼儿园的床上的镜头。没有装睡的,都睡着了,穿着小背心裤衩的小朋友睡满了一整个屋子。

我想《看上去很美》一定会比《绿茶》好的,因为他只拍了方枪枪的幼儿园时代。张元有好电影的,《儿子》拍的就挺好。套用很多影评人都爱说的话: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电影可以这样的,原来电影可以这么拍的。张元是个好导演,他只管呈现,绝不包办联想和感想。比较适合给喜欢联想的观众,有的导演太喜欢联想,把观众的想象力都比下去了,让观众蹲到一边自惭形秽了。

 5 ) 《看上去很美》:皮皮鲁VS小红花


小说是王朔的,导演是张元。张元和张艺谋有一点相似,就是尽量不重复自己。这么些年来他拍的电影千奇百怪,从故事片到纪录片,从地下的到主流的,从拿奖的到被骂的……这一次又是一部儿童题材的作品。
看完这部电影,不可避免地想到了我自己的幼儿园时光。小时候我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我被托了关系送到某政府机关下属的子弟幼儿园入了全托,与一堆和我差不多情况的小朋友同吃同住。我和别的小朋友都不是很熟,于是很小的时候就常常一个人背着手在园子里瞎晃悠,扯两根树枝当宝剑,看上去很酷,其实很孤独;此外,全托是一个高度强调集体主义的地方,所以我从小就是乖孩子,在幼儿园里都能做班长,当然对老师的话是坚决执行,居然到现在还没被训练成社会支柱,想想真是一身冷汗。
方枪枪当然比我调皮多了。这个颇有王朔自传性质的四岁小男孩,被父亲送入托儿所之后,就成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异类。幼儿园,尤其是全托,是孩子们第一次进入社会,是真正的社会,因为终于开始有人管着你了。比如方枪枪在幼儿园里就被教导了很多东西,吃饭、撒尿、拉屎,都有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甚至规定的内容——和我的幼年有点象。表现好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乃至一朵小红花。李老师就真诚地表扬了某某小朋友已经学会拉屎,更促使大家对于获得“小红花”的渴望。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简明扼要的管理体制:不听话的小朋友会被扣小红花,不乖会被扣小红花,就连不会自己穿衣服,吃饭前不洗手,都要理所当然地被扣小红花;再递进下去,代表幼儿园最高意识形态的园长下令:“实在不听话就关他禁闭,告诉其他孩子,都不要理他,孤立他,看他再不听话……”
电影的英文名就是《Little Red Flower》,“小红花”就是一个诱饵,要得到它就得“听话”,隐喻着成人社会对儿童天性的剥夺甚至摧残,学术一点的说法更加精彩,叫“阉割”。本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大概还在文革时代,接近《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段不用上学的美好时光。和后者一样,影片在叙事中淡化了当时的现实政治环境,而以青春记忆——甚至是童年记忆——来反思我们这个社会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乃至意识形态。
呃……这么说似乎有点教条地拔高,把本来轻松有趣的电影打扮成面目狰狞的说教。其实这部电影是很好看的,画面精致,演员精彩。扮演方枪枪的小朋友简直就是王朔再版,好比当年的夏雨拷贝了姜文。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郑渊洁的皮皮鲁,都是调皮捣蛋的小鬼,都是现有体制中的小小叛逆。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很少看皮皮鲁了,他可是我儿时的偶像;方枪枪当然没有皮皮鲁那么神通广大,他没有舒克和贝塔,他只有南燕和北燕两个小姐妹,亦敌亦友地你来我往。说到小姑娘,我们可以感到电影中若有若无的性启蒙,一堆小男孩小女孩总是同吃同睡,还光着屁股“打针”,没法不让脑筋复杂的人比如我多想。
方枪枪代表了我们本性中的纯真,或许还有点小坏,但是他注定要面对老师,园长,规章制度,还有那朵朵小红花的威逼利诱。老师们都是大灰狼,方枪枪这么想,他在小朋友们中间散布谣言,并带领小朋友们试图捆住大灰狼,起义当然失败了,老师正在严刑逼供别的同学,方枪枪怒喝一声:“操你妈的!”,这句话把老师们吓住了,“谁教你的?”
“没人教我!”小流氓方枪枪理直气壮。这个段落让我暴笑,笑完了觉得鼻子有点酸。“没人教我”,因为我们曾经与生俱来的血性,可是慢慢地,这样的血性到哪里去了?方枪枪扔掉了小红花,可是影片的最后,他看见大队的解放军叔叔排列整齐地走过,人人胸口都有一朵大红花。
无论是童话还是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孩子的世界往往是大人的世界的寓言。晶莹剔透的纯真,终有一天被揉搓成沟壑纵横的世故,有的时候想想,成长真是一个残忍的过程。

 6 ) 方枪枪和草泥马

                      方枪枪和草泥马

                  ——评张元电影《看上去很美》

 

                    06级新闻学A班 王巍巍

 

    “草泥马”是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十大神兽”之一,是被网民奉为“对抗不妥协”的重要标志,相应的,随“草泥马”一同诞生的神兽还有“尾生鲸”、“法克鱿”等。草泥马长相憨厚,看上去一脸无辜,它的海报和玩偶经常出现在摇滚演出的现场。

    关于“草泥马”的诞生,有传是北大的MAZ画的一幅漫画,后来逐渐演变成澳洲羊驼。但不管怎样,我们都知道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中国网民的创造力实在不容小觑。没有网络,像“草泥马”这样的创意就不会得以流传。特别是在我们国家下大决心进行互联网环境整治的前提下,竟还能引起这样的一场全民恶搞的风潮,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

    想到张元的电影《看上去很美》,也是因为“草泥马”的缘故。原因不言自明,故不赘述。张元是“北京杂种”,王朔是“小坏蛋”,作为导演和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向极具个人风格。如果没有记错,《看上去很美》的小说出版至今也已有十年之久。99年最出名的文化事件莫过于王朔和金庸的“论战”,其实管他什么论战不论战,在我看来,王朔就和方枪枪一样,是个刺儿头,看到哪里不爽,他总要挑出点毛病才罢休,而他挑出来的那些毛病又确实有其在理的地方,我想或许这也是他和宋祖德之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还是说说电影。董博文饰演的方枪枪,长得还真有点儿像王朔,方头方脑,大大的眼睛,常常摆出一副很囧的表情,眼神里却满含着对人的鄙视。

    当然,为了和“草泥马”扯上关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直入主题。在方枪枪和唐老师对峙的那场戏中,拒不道歉的方枪枪冲着唐老师突然冒出了一句“操你妈”。一个三岁的男孩,惊世骇俗的三个字,是足够让“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目瞪口呆的。对于生活在重重不平等规则之下的国人来讲,我们可以很兴奋地宣布:是的,我们要看的就是这个。

    草泥马是隐晦的词语,它所代表的是一个特定年代里人们对于不平等规则的愤怒。没有人敢于轻易说出它,因为在它身上暗含的调侃与嘲讽并不是人人所能驾驭。

    方枪枪只是一个三岁的男孩,他就像草泥马一样天真质朴,有着无辜的表情。在他刚刚被送进幼儿园(或称保育院)的时候,他曾经想方设法融入进那个有着严格规则的集体。比如在唐老师宣布获得小红花的小朋友的名单时,方枪枪站起来问“为什么我没有小红花?”唐老师说“因为你昨天晚上又尿床了,早上不是自己穿的衣服,上完厕所也没有自觉洗手”。集体生活的规则就是这样,谁最合规矩,谁就更容易生存。在幼儿园里,谁最听话,谁得到的小红花就最多;谁得到的小红花最多,谁就最“光荣”。 那个有着几百个小孩子的幼儿园,便是一个有着严格奖惩制度的社会。

    那么,既然是社会,就会有不平等。这即意味着即使你再努力,也有一个不留心被判出局的时候。所以,要想安全地在其中生存,就要处理好个人与整体、服从与规矩之间的矛盾。因为只有这样,才足够的“和谐”。

    所谓的教育,即是教导你遵守纪律,无条件的服从上层建筑。但谁又能保证你所接受的教导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于是,蔑视成人尊严、敢于冲破规则的人就成为了英雄。《飞跃疯人院》如此,《梦旅人》如此,《看上去很美》也是如此。只不过是英雄就很难有好的下场。

    方枪枪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他说李老师已经变成吃人的大妖怪,其他 人相信了他,于是方枪枪和南燕成了孩子王,他们计划着用鞋带把李老师捆起来,这样她就不能再吃人。方枪枪小朋友的谣言惑众,使其成为最不该成为的“一小撮”,只不过在我们的世界里,任何对抗都有如小朋友的鞋带——栓是栓得在一起,但同“规则”比起来,谁更厉害些,明眼人一看便知。小朋友们一哄而散,孩子头被抓起来关禁闭,接受再教育,直至“被教育成一个坏人”,变成只会“吃喝拉撒的动物”。

    在电影里,围墙很高。方枪枪和南燕在围墙下奔跑,他们是祖国的花朵。天真的方枪枪亲吻着南燕的耳朵。可是没有人知道多年以后他们究竟会长成什么样。

    你看你看,我知道于倩倩这样的乖小孩,她每次都能拿到五朵小红花,长大以后她一定和李老师一样,循规蹈矩但是缺乏创意。我也知道陈北燕这样的小孩,她长大以后缺乏想象,随波逐流。我更知道像方枪枪这样的小孩,长大以后浑身带刺,但是说不定等不到他长大,就已经被塑造成了一只“河蟹”。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园长对方枪枪说,你不要认为离开了幼儿园就是特别高兴的事情。其实幼儿园是你一生当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将来你想回都回不来了。似乎的确如此,方枪枪偷偷溜出幼儿园,却遇到了整齐划一的游行队伍,他似乎稍稍懂得了,将来在外面的世界会有更加繁杂苛刻的游戏规则等待着他。

    于是,疲惫而失落的方枪枪在大石头上沉沉睡去,在他醒来时,周围依旧有看不见的高高的围墙。

 短评

稍息立正站好,脱裤拉屎撒尿,吃饭挨揍睡觉,别闹!

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每个人都曾是方枪枪。 看完这个我突然觉得很后怕,还好现在从被洗脑状态中醒过来。方枪枪就代表着自由一些的人们,可以逃出小牢笼去享受红墙绿草的阳光,享受奔跑的快感,可以不用定时定点拉屎洗手吃饭。这是人们的不同生活观念问题,可是有些人却要要求所有人如此,看上去很健康,看上去很整齐,而已

9分钟前
  • 猫不然
  • 力荐

宇宙猛男方枪枪

14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我一定要一个方枪枪那样的孩子,要么自己生一个,要么领养一个,一定要的!

18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张元再次证明他的无能。他显然企图通过儿童的世界折射政治,可是操作中却沉溺于对儿童世界本身的大量拙劣描述,根本无从让人体会到他的更深用意。更要命的是,他完全没有掌控或者引导那些小孩的能力,以致那么可爱的孩子,竟显得如此生硬僵直。剪辑拙劣,节奏奇怪,音乐无聊,人物脸谱化平面化——总之

2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很差

这是幼儿园,但更像是监狱。我们大多对幼儿园的记忆已印象模糊。也许回忆里只有天真和美好,但这种集体式管理却依旧阴魂不散的继续出现在我们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工作之中。电影里的老师、园长甚至最后小朋友们都变得让人毛骨悚然起来。酷似王朔本人的小演员是亮点。每个人该看看并感悟回忆什么

2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敢写就是勇气,敢拍更是勇气。视角特别的国产电影。支持。小朋友real可爱,已经成为我的表情包

28分钟前
  • 走马观花
  • 力荐

人人都爱方枪抢

3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凡是被直接送进幼儿园中班的,基本上都有心理阴影,比如我和方枪枪小朋友

32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看看一个孩子,如何被改造的过程,之后看看自己……内视自我,有点寒

33分钟前
  • 青墨@妖孽样
  • 力荐

里面的孩子都太可爱了啊,活宝啊!不过老师扮猩猩那段实在太恐怖了,有点像鬼片~~

34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没有原著幽默,更象幼儿版的索多玛180天

39分钟前
  • DH
  • 还行

7/10。森严体制的符号:占满画面的剪刀下一群孩子奔跑,旋转木马与朱红色高墙,洗屁股口哨与军队敬礼,构成内心恐惧的黑屋子;教师给执政者/部长的儿子假意评功与逢迎解构了荣誉观念,裸身跑去雪地无拘无束撒尿的梦象征自由天性,孩子们结带为绳、集体向李老师的睡床围拢过来更像一场沉默的社会暴动。

4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四星半。绝妙的政治寓言。仔细想想每一个场面都有意思,让人不寒而栗。班主任、唐老师和园长,台前的、面儿上的,幕后的,意味深长呀

4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用自由和梦想挑战整个世界的英雄

4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其实,这是一部恐怖片。

5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光要拍那麽多四五嵗的小孩成一電影,就很難了。

53分钟前
  • mars
  • 推荐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方枪枪我们都不需要小红花 可是我们都在挣小红花方枪枪是疯子 方枪枪是混混方枪枪是痞子 方枪枪是天才方枪枪是流氓 方枪枪是艺术家方枪枪是方枪枪

57分钟前
  • 如花就是小妖
  • 力荐

才发现我曾沦为小红花的奴隶...

58分钟前
  • B→A
  • 推荐

和妈妈一起看了一部分,她说,简直就是小犯人嘛。是吧,我猜这片子就是有挑战成人规则的意思。但从视觉上,真是喜欢那种颜色和北京的味道,孩子们的演出也都很自然,奶声奶气的很迷人。就像海报上说的那样,“这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规则,也有自由奔放的灵魂”,方枪枪用不同的准则去试探这个世界,例如他很快明白,幼儿园是以小红花来说话的,以及最后他自己选择的暴力手段,但就像园长说的那样,不要以为离开幼儿园就自由了,这才是你一生中最无拘无束的时光。以及,喜欢方枪枪独自玩耍奶声奶气的跟影子说你不要跟着

1小时前
  • 半袖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