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也会飞

战争片其它2004

主演:Soran Ebrahim,Avaz Latif

导演:巴赫曼·戈巴迪

 剧照

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2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3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4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5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6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3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4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5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6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7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8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19乌龟也会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4:43

详细剧情

  伊朗与土耳其边境地区,连年战乱及外国入侵导致这里成一片焦土,民不聊生。少年们为了生存竟然捡拾地雷换钱,由于缺少安全防护措施,他们在突如其来的爆炸中失去肢体甚至生命。卫星(Soran Ebrahim 饰)是这里的孩子王,他带领小伙伴们过着动荡的生活,并见证着战争为孩子们的精神和肉体所带来的无法弥补的创伤……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特别推荐奖和和平电影奖、2005年Festróia – Tróia国际电影节金鸽奖、2004年罗德岱尔堡国际电影节人道主义奖、2004年伊斯帕罕国际青少年电影节金蝴蝶最佳影片奖、2005年墨西哥城国际当代影展观众大奖和最佳影片奖、200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2005年圣塞巴斯帝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CEC奖和金贝壳奖、2004年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和荣誉奖。

 长篇影评

 1 ) (口述插图)电影造型分析

美伊战争爆发前,伊拉克边境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在一个小村庄里,全部青壮年都去打仗了,只剩下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们,为了糊口和抵抗外来袭击,孩子们成为这个村庄自我保卫的主力军,孩子王“卫星”整日带领大家到雷区去挖地雷以换取武器以及卫星信号接收器,因此,许多孩子的四肢被炸的残缺,但他们仍然不知疲倦的在挖,像挖稀世珍宝一样。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对十三四岁的兄妹,他们带着一个神秘的婴儿来这里躲避战乱。最后孩子王“卫星”与为了救女孩遗弃的婴儿,被地雷炸残废了。女孩也跳崖自杀了。

这部影片在造型上十分奇特,为故事的叙述、和人文关怀的传达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对于这部影片的造型,我选择了以下两个比较出彩的方面进行评析。

一、人物的造型上,处理非常到位。

1.女孩Agrin总是背着东西,不是婴儿就是装着地雷的竹篓。她的出场,令我十分惊愕。在她说话之前我还以为这是一位妇女背着孩子。她一张口便让我错愕,原来只是一个说话还奶声奶气的小女孩。 一个女孩无依无靠,却还要挺着如此瘦小的身躯去像一个大人一样肩负本不该由她来承担的责任,如此奇特的造型,胜过千言万语,只一个镜头足以让观众看到这个社会秩序的不正常、看到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这便是形象传达真像的强大力量,比语言直观而又动人得多。 2.女孩的哥哥造型也颇令人心疼。他失去了双臂,却还在挖地雷,并且是用嘴挖。当他用嘴巴吮着地雷的时候,紧张地闭着眼睛的神情,就好像在深情的亲吻着什么珍贵的东西一样。现实中也往往是这样,在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于很危险的东西,会表现出十分珍惜的样子,有一种反常的依赖感、亲密感。这一造型十分有力地表现了当时畸形的社会形态。 男孩失去双臂,胳膊只剩下很短一小截,抱孩子的时候,几乎是孩子抱着他的。这一造型更是让人倍感揪心。 3.“卫星”的造型,非常能够体现他的“孩子王”身份。 首先,穿着上,他总是穿着肥大的衣服,把帽子倒扣在头上,戴着一副大眼镜,带着露指手套。眼镜,表明他还在上学,而且可能学习不错;手套,表明他喜欢亲自动手做事。 其次,他的动作上。他总喜欢摆着手势、大声直率地讲话,这表现了人物性格是十分强势的,颇有领导者的风范,给人一种小大人的感觉。 4.卫星的小弟,一条腿曾被炸瘫痪而萎缩,失去了知觉。但他却十分乐观,性格开朗,大大咧咧。他抬着一条腿当枪玩来哄婴儿的造型,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战争已经让孩子们麻木,拿着曾经受到的伤害都不当回事。 二、道具、场景的造型也很特别,非常能够体现时代特点。

卫星盘子这一道具刚出现的时候,给人相当古怪、不和谐的感觉。这一造型颇似《孔雀》中,张静初在人群中骑着自行车借助风力撑开的那把大降落伞。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社会形态异常的产物。 每个人都举着一根信号杆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近看,是老人举着长长的杆子吃力的走着,让人颇感别扭和心酸。 片中怪异的场景造型比比皆是,比如人斜着身子吃力地走在一个大大的斜坡上,这些都让影片的氛围更加恐慌、可怕。 奇形怪状、张牙舞爪的树屹立在荒芜的草丛和戈壁中, 小宝宝无知的扶着缠满刺的铁丝网、趴在管口向里看,让人产生密集恐惧的一堆地雷露在地表。 但也不是所有造型都那么令人不寒而栗,比如这个村子唯一获得外界信息的卫星盘子,看起来像一朵花绽放的样子,虽然有些磨损但十分有美感,这一造型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代表导演对和平的希冀。 再如全村的人站到山顶高举双手欢呼的场面造型,很是激动人心。 (结尾什么鬼?)

所以尽管这部电影的结局中主人公都纷纷落入不幸,但有着这样一些传递希望的造型在,还是能够给人以关怀和激励的,让人看到“乌龟也会飞”。

这是一部反对战争、宣扬和平的影片。

一部好的造型电影就应该是这样的,运用形象来传递真相,这种方法比起用语言来讲述要直观得多、也可信得多。但他留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支离破碎的肢体,也不仅仅是手足无措的恐慌。在反映现实不幸的同时,不应完全抛给观众们绝望的情绪,还要留给他们美好的希冀和期盼,比如片中这象征希望的卫星盘。人活着,本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够残忍的剥夺他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幻想呢,至少应该给人们这样的鼓励,告诉他们他们已经做得很好了,这样人们才能够继续坚强的生活下去。

 2 ) 飞吧``我的海龟

    第一次看伊朗导演的电影,没想到居然是如此的深刻和渗人心底。心中的久久陷入那巨大的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无数个画面在脑中反复的萦绕,不能抹去。事先并没对她寄予多大希望,因为一直觉得获奖过多的电影反而不能证明她有足够的好。
 
    反战题材的电影很多,虽然属于同类题材的影片,但[会飞的海龟]的特别在于她的故事背景,和她的视角。其实我觉得[会飞的海龟]她到最后真正的反思已经不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一切一切,她已经超越了这个主题,表现出了非一般的人文主义关怀。影片的思想和手法让人想到高畑勲的动画片[萤火虫之墓]。战争虽然终会过去,但心灵上留下的创伤是不可回避的痛。
 
    故事从美攻打伊前几周开始,围绕一群生活在边境上的孩子讲述。生活在战争的孩子,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在他们身上呈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他们靠挖地雷卖钱来维持生活,很多孩子为此失去腿、手、乃至生命。或许他们对于战争的概念并不是那么反思,因为他们生下来就面对着满世界是枪、炮的世界。想到[萤火虫之墓]中,清太看到飞机轰炸时,那股高兴劲,“炸吧,炸吧”,不竟让人深深的叹气。
 
    不能忘记这些人物。“卫星”——他在孩子中有绝对的权威,即使是和大人交涉他也毫不示弱。戴着一副大眼镜,反扣着鸭子帽,骑一辆插满小玩意的自行车,偶尔吐几句英语单词。“汉高夫”——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一个能够预言的人,忘不了他用他仅剩下的“手”和牙拆地雷那幕。“亚格琳”——久久不能忘记她把[里加]拴在树上,走后回头擦拭眼泪。她可怜,让人不忍,难以释怀。还有那个边说边哭边示范的孩子,是如此的善良,如此可爱。

 3 ) 人道的關懷

這是我第二套看過的伊朗電影( 除去在伊朗時看到的粗製濫造電影不計)。 上一齣是1997年的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是一好得拍爛手掌的電影。

而今次的"會飛的海龜",由Bahman Ghobadi 執導,也是一部由小孩主演的電影。就如電影節的copywriting所介紹的一樣,全片盡是"原始但殘酷的美"。

雖說是伊朗電影, 但這齣卻是有關庫爾德族人, 電影中的地點相信是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庫爾德族難民營。以庫爾德族人為題材的電影, 都有種沉重淒良的色彩, 好像注定整個民族都有悲劇命運。

庫爾德族人是現今世界上人口最多而沒有自己國土的少數民族, 他們散居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亞美尼亞和敘利亞。

也許神總喜歡將極端的東西放在一起。他們的命運好像很悲慘, 但我在土耳其東部曾接觸過當地的庫爾德族人。感覺他們善良,熱情, 好客, 而且樂天安命。不自大, 不浮跨。但過份受壓, 最終就是物極必反, 獨立分裂, 每城風雨。

電影中的小孩, 還不知什麼是命運, 就已嘗試去反抗注定的悲劇, 爭扎求存。

我們, 生於和平區, 有時真不禁要問, 世界為何如此不公平?

 4 ) 浴血的翅膀

      在朋友跟我介绍过《乌龟也会飞》这部电影后,在广州听五条人时又听到了小二对它的大加赞赏……只是,我似乎没有受到朋友们大力推介的干扰,直至过了很久之后的今天才终于把它放进了我的影碟机中。
      其实在看完一部电影后试图就着它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能尽快把刚刚看完的影片忘得干干净净……我总是希望它能够以最纯粹的方式从我脑瓜里沉淀下来。也许通过毫无章法的“冥想”的方式,能让我把这电影的“氛围”描写下来。
      是的,我并不需要像专业的电影评论家那样指出电影本身的不足,也不需要像学习拍电影或者写剧本的人们那样从电影身上找出许多可供借鉴的东西,那面对一部电影,我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角度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解读”它呢?
      当我发现自己看电影时的态度不再像当初那般漫无目的“浪费”掉自己剩下来的时间时那般纯粹,这个问题就开始了困扰我的征程。
      那么电影或者构成电影让我沉浸其中的某种“氛围”,能不能像我平时接触到的具体的事物那般成为我“观察”或者“描写”的对象呢?
      这时候广州某个智力有点问题的天才画家阿璞那个画音乐的想法突然在我脑海里浮现……在“画音乐”的想法产生后,阿璞把自己听到古典音乐后产生的种种主观而虚幻的感觉用手中的画笔一一表达了出来。
      阿璞的做法让我觉得描写氛围或者感觉其实是可行的,只是描写电影的感觉对目前的我来说也许难度太大了。具体到这部电影,我并没有记住为朋友们所津津乐道的“孩子王”卫星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言语与周遭孩子们的天真,在我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是穿着一袭红衣的小女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苦苦挣扎试图逃离大兵们的魔爪,而小女孩失去双臂的哥哥无力地趴在地上嘶吼着:放过她!放过她!
      此刻电影的镜头是晃动的。昏暗的灯光、摇晃的镜头与大兵们模糊而狰狞的面孔与女孩的挣扎与歇斯底里地哭嚎、求饶与嘶吼叠加在一起,这份力量足以扯碎任何一个喝着可乐吃着薯片安安稳稳地坐在屏幕前观看这部电影人的心。
      我一点都不愿意相信小女孩被许多大兵蹂躏的事实,可是,战争却让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成为真实。
      这时候我渐渐理解了小女孩在电影刚开始时的沉默,渐渐理解了她为什么总是粗暴地甩开身旁孩儿的小手,渐渐理解了为什么天真无邪的儿子在她眼中会是个杂种……
      小女孩的身上其实担负了很多很多外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她总是一个人来到高山悬崖边望着葱翠的山峦与干净而飘渺的白云发呆……每一次我都知道她很想很想对着悬崖纵身一跃,然而每次都能看到她强忍着悲痛转身离开。
      直至战争可能结束的消息传来,小女孩渐渐明白她被士兵蹂躏并产下婴儿的事实将不可能隐瞒众人,而无论是自己还是失去双臂与自己一样年幼的哥哥都无法将这个让她对其爱恨交加的婴儿抚养成人。
      为了让自己忘却这永远无法洗刷的创痛与耻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在众人的嘲笑中渐渐长大,为了让自己的哥哥体面而幸福的活下去,她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看到女孩故意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悬崖边,放在地雷区,放在湖边的种种举动……每一次我们都会沉浸在孩子被不明真相的人们救下来后的喜悦中,而女孩望着天真的孩儿,带着眼睛里的不忍与哀痛她却只能选择痛彻心扉的沉默……
      这喜悦与沉痛交加的僵局终于在战争结束的前一天被彻底打破——
      卫星坐在湖边默默地流泪,而女孩无臂的哥哥哀嚎着一头钻进湖里试图救出已经被湖水淹没了的婴儿。
      电影的最后无臂的哥哥来到悬崖边对着广袤的天空撕心裂肺地喊出了妹妹的名字……然后,他流着眼泪用脚夹起妹妹留在悬崖边的鞋子后默默离开。
      其实,面对战争,面对在战争的洗礼中不幸的人们,一切的言语都是多余的……我沉默了。当我抬头试图阅读一遍我刚刚敲打下的这些字时突然发现,泪水竟已模糊了我的双眼。
      如果说,乌龟真的也会飞,我想它长的显然是对浴血的翅膀。

 5 ) Imagine turtles can fly, it's easy if you try

感觉最近看电影越来越浮躁了。

不知道是不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太多的缘故,譬如迪士尼动画、漫威英雄电影和韩国犯罪片,看多了发现也都大同小异,就连是枝裕和的两部新片(《真相》、《掮客》)看到中间也没了兴致。

于是乎现在在电脑上看电影,几乎都窗口最小化,一边刷着别的网页,一边时不时往小窗口瞅个两眼,简直违背了欣赏电影的原则。朴赞郁曾经对于观众在手机上看电影表示震惊和惋惜,残念自己精心设计的音效在小型设备上消失殆尽。

但今天终于还是遇见了一部打动人心的片子,名字叫《乌龟也会飞》,标签是战争、儿童,评分高达8.9。

我喜欢看战争片,喜欢看被颠沛流离的命运拨弄的人性,不管是暗黑还是光辉,因为在最至暗的时刻,它才显得深刻。但看多了诸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芬妮的旅程》这类的片子,发现套路其实也差不多,无非就是用小孩来煽情,批判战争给无辜人民带来的横祸。所以这个电影一直躺在我的想看列表里,应该是在浏览相似战争片时随意标记的,因为是一部伊朗-伊拉克的冷门电影,所以找不到资源。

看标题和封面海报,会觉得是一部温情烂俗的儿童励志片,譬如经典的伊朗电影《小鞋子》,平凡如乌龟的小孩凭借努力和意志最终飞了起来。但看完之后才发现,落后贫穷的小孩诚然是真的,但飞起来只是一个让人心疼又心碎的愿景罢了,海报上小清新的蓝在电影里其实是一片灰。

伊朗和土耳其边境,战乱之下民不聊生,那里的孩子靠挖地雷换钱为生。孩子,也是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他们或多或少都身患残疾,象征着这个被外国掠夺残缺的国度以及从小便缺失的幸福童年,印象中他们在这个片子里很少笑。

会预言的男孩

被炸断双臂的男孩只能用嘴继续叼起地雷,这一幕真的太过震撼与揪心了。并且他还能看到未来的景象。这种超现实般的设定不禁让人感叹战争的波诡云谲,无数难民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心第二天随时将至的士兵与枪炮。

另外,它也让每次预言到灾厄却无能为力显得更加残酷。电影结尾,男孩看到一片湖中游过一只乌龟,不幸的是,它飞不起来,只能在水里挣扎翻滚,紧接着旁边出现了妹妹和妹妹儿子的尸体。男孩抽泣着赶到湖边,但为时已晚了,妹妹早已带着自己的儿子坠湖自杀。

穿红衣的女孩

封面的女孩就是妹妹,她的眼神和无数战争中的儿童一样惊恐和呆滞,她老是穿着一件深红色的衣服,在雾中犹如幽灵。封面上她还背着一个小男孩,看不见脸,直到电影里人们才发现小男孩其实是个瞎子。妹妹已经不止一次自杀了,她还想过要在湖中自焚,当点燃自己的衣服却转身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时,她还是恍惚罢手了。

电影的另一处情节也叩问着人们的道德防线,妹妹把盲小孩放在雨中转身擦泪离去了,导致小孩自己走进了地雷区...小女孩为什么这么早就生育了呢?她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呢?她为什么想不开一定要自杀呢?....小女孩被一群士兵强暴的镜头让答案不言而喻。红衣小女孩无疑是这个被蹂躏国度的隐喻,而有意思的是哥哥一直不同意抛弃孩子,更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绑架的他者。

叫"卫星"的男孩

这个名叫"卫星"的男孩仿佛是电影灰暗调子里的一抹亮色。他戴眼镜、会英语,领导其他的孩子拾地雷,给村子装卫星接收电视信号,帮忙翻译英语给村子里的老人。

他爱上了女孩,跳进湖里给她抓小红鱼,最后却眼睁睁看着她自己变成了"小红鱼"而无能为力;看到盲小孩困在地雷区里,他不惜冒险推着自行车去救他,最后却被地雷炸伤了腿。他以及另外几个小孩让人们看到了战争中的一点仅存的希望,亦或是在身不由己的战乱中只能苦中作乐、苟且喘息?

《妈的多重宇宙》让人看到了生命的多重可能性。如果有平行世界,希望自己会是一个战地摄影师,勇敢去到战乱之地,这样感同身受会更加真实。也希望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乌龟们能无忧无虑地笑着飞翔。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John Lennon 《Imagine》

 6 ) 飞翔,以轻盈凌空的姿态沉重坠落

——观伊朗—伊拉克电影《会飞的海龟》

海龟,笨拙憨厚地在沙滩上缓缓爬行时,有没有想飞的渴望?
或者,当它们舒展悠由地在水里划动四足时,是否可以看成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飞翔?

《会飞的海龟》,伊朗导演巴曼•戈马蒂的第三部作品。讲述美伊战争前几个星期,伊拉克—土耳其边境一个叫库尔德斯坦的地方,一群两三岁至十多岁不等的孩子的故事。

卫星•帕修•沙拉空
三个男孩中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年龄最小的沙拉空。让人爱怜的白皙的脸,松松垮垮的不太干净的衣服,说话永远是兴奋地扯着嗓门,哭泣的时候眼泪如泉水般不停涌出。
他是卫星忠实的下属,成天跟在他后面屁颠屁颠地忙碌,当卫星给他布置任务,总是深感荣幸地来一句:“乐意效劳!”
为了看完卫星心爱的自行车,他被伊斯梅尔(村里的长者)扇了两个耳光。一天的大雨里,他嚎啕大哭,边哭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为了使叙述更加准确生动,他还学着伊斯梅尔的样子毫不留情地扇着自己的耳光。
当卫星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个叫里加的小男孩时,沙拉空又一次大哭起来:“你不能去!我昨晚做了一个可怕的梦……让我换你去吧!你是个好人,我们不能没有你……”
卫星受伤了,美军进城了,叔叔要带他离开这里了,他还兴冲冲地跑来看望卫星,送给他两样珍贵的礼物——用地雷从美军那里换回的萨达姆铜像的一只手臂,“萨达姆的手臂,你看它多美!”令人捧腹。还有声称是叔叔从美军那里买来的几尾红鱼(似乎是那里的孩子梦寐以求的宝贝,村里曾有三个孩子为到一条河里捉红鱼不幸溺水身亡,卫星也曾为了心爱的女孩潜到水中寻找红鱼,却无功而返)。
沙拉空走了,卫星欣喜而好奇地看着装在塑料袋中的红鱼。为了看得更清楚些,他晃动袋子,水竟慢慢地变红了——原来这只是沙拉空对朋友的一个善意的谎言!那一刻,卫星有些愠怒,我却深深地感动了。

帕修比沙拉空大几岁,个儿也高得多,同样是卫星忠心的朋友,得力的助手,唯一与他不同的是,他时刻拄着一根拐棍——在挖地雷的劳动中,他伤了一条腿。
那天,里加梦游,走到伊土边境的铁丝网那儿,迷濛的雨雾中,他开始惊恐地大哭。帕修和卫星来了,卫星抱起小男孩,却无法止住他的哭泣。帕修便举起自己那只伤残的腿,装作是一挺机关枪,向着不远处铁丝网那边的土耳其哨兵“开火”。里加不哭了,开心地笑了,而帕修这大胆的举动却真的引来了对面的几声枪响,他们笑着跑开了。
是的,是“跑”,而不是“走”。影片中还有一处镜头,拄着拐杖的帕修和双腿健全的卫星一起飞快地奔跑,在连绵起伏的山上欢快地奔跑。我无法忍受那样一只因为战争而伤残的畸形的脚握在手中当玩具的感受,也无从想象,一个被战争伤害了的孩子,如何还能笑得像帕修那样灿烂,那样心无芥蒂。也许,这就是生长在那样一个特殊地带特殊年代的孩子所特有的生命的强度与韧性——伤痛近在咫尺,我依然能视而不见,欢笑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任何恐惧都无法将它掠夺!

卫星,影片的主人公,十五岁的大男孩,一头淡黄色的卷发,一张酷似哈利•波特的脸。
他聪明,机灵,能干。他是这一带所有村子里孩子们的领袖,他成天忙东忙西,一会儿布置孩子们去各村挖地雷,帮村民安装电视天线,挣钱养活自己,一会儿带着村里的长者用收音机换回“卫星锅”,收看国外的新闻节目;一会儿和军火贩子讨价还价,希望孩子们冒着生命危险挖出的地雷可以尽量公平地卖到合理的价格,一会儿带着手下去集市上租用武器,到山坡上挖战壕,做工事,准备抵御即将来袭的美国大兵。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不由感慨:这样的孩子如果有学可上(战争前夕,那里就没水,没电,没学上了),如果能接受良好的培养与教育,他的领导才能、经济头脑可以让他干出一番多大的事业!
他也爱面子,有点虚荣心,容易冲动。村里的长者请他翻译国外的英文新闻,这个成天“Hello”“Come on”“I don’t know”不离口的男孩,其实又会多少英文?只好把有关布什讲话的一段新闻译成“明天要下雨了”。汉高夫(一个有预言能力的男孩,下文会提到)告诉他战火很快会燃起,他赶紧让手下四处通知村民和散居在各地的难民,让大家都到山顶上去。看着成年人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不甚惊惶时,他有一丝得意,又担心预言不会成真,反复地追问汉高夫:“你说的是真的吧?你不会骗我吧?那样我就太没面子了。”和军火贩子砍价,明明大败而归,还是在那帮孩子面前吹嘘“一切都搞定了”,并且表示这真是个艰难的谈判,太不容易了……
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真诚,纯情,一个十五岁少年对爱情懵懂的渴望与追求。
在工作中偶然邂逅逃难过来的少女亚格琳,只是第一眼,他便认真地爱上了她,送给她绳子,慷慨地不肯要钱,并且表示以后她有任何困难他都会愿意帮助。
女孩去很远的山上提水,他鞍前马后地帮忙,人家始终是淡淡的,并不想领情,却不能熄灭他心中熊熊燃烧的爱火。
为了让女孩高兴,他两次跳进曾溺死过三个孩子的被村里人视为不洁的水中,希望捉到几条传说中的红鱼,换取女孩一个惊喜的眼神,一个美丽的微笑。这样动人的举动,也只有在这样动人的年纪,才会有吧?
在集市上租赁武器时,他买回一条用子弹壳做成的项链,并由衷地赞叹,真是“国际顶级”的漂亮。后来在救里加的过程中,项链丢失了,后面再也没有它的下落,而在这个十五岁少年的心中,曾经藏有一个关于项链的多少美丽的梦呢?


亚格琳•汉高夫•里加
这是三个逃避海珊镇压的库德族难民,三个孤独的孩子。
里加,两岁还是三岁?不会更大了,只是一个小得可怜的孩子。他的眼睛有病,常常奇怪地斗起眼球,做出一些莫明其妙的神情。他常常挂在汉高夫的脖子上,或被抱在亚格琳的怀里,他常常睡在两人的中间,脚上系着一根防止他梦游走失的绳子(卫星送的绳子)。到后来他两次被亚格琳拴在无人的山崖上,河水边,第一次,他幸运地被村里的孩子们救回了,照旧在夜里睡得不十分安详,第二次,一块大石头被系在他脚上的那根绳子上,石头滚进河里了,他也随之沉了下去,一个生命,就此消逝。
汉高夫被村里孩子称为“断臂男孩”。这个瘦瘦高高的孩子在一次挖地雷时被炸去了双臂,只留下两截很短的残肢(我真不忍心看到这样的肢体)。他能用它们夹起幼小的里加,也能用它们擦去悲伤的泪水。
一个博士在四处寻找他,这个具有预言能力的男孩。而事实上,他并不喜欢自己这份与众不同的能力——两次预感,带来两次巨大的灾难,他不要预知这一切,他畏惧这一切。
那天,卫星用自行车载着他和里加在山路上行驶,那先知先觉的力量再度降临——飞机隆隆飞过头顶,坦克沉重地碾过大地,恍惚间,自己亲历的那场浩劫又将降临这片土地。他的脸剧烈地抽搐起来,眼中充满泪水他的心因为恐惧而颤抖——我们只是孩子,我们不懂政治,为什么成年人的罪恶要孩子来承受,为什么我们的童年必得如此悲惨?!

而亚格琳,那个被卫星倾心爱慕的女孩啊,热情单纯的卫星怎会知道,在她并不够坚强的心中,承受着多么巨大的伤痛与仇恨!
作为一个难民,她有着紧张、忧郁、充满防备的眼神,她的那袭深红色长裙,自始至终就没有换过,她美丽的亚麻色长发随便挽起或任它披下,从来没有心思梳理,她那张美丽的苍白的脸,也总带着惊慌,漠然,或是悲哀,从来没有绽开过哪怕是一朵微笑。
那个浸满了鲜血与泪水的深夜怎能记忆,枪炮声不绝于耳,哭喊声此起彼伏,熊熊火光映照下,一片废墟,一片狼籍!弟弟汉高夫倒在一地的血泊中呻吟,身着红裙的亚格琳被一群伊拉克大兵追赶,可怜的女孩四处奔逃,却怎能逃过那群禽兽的魔爪,柔弱的身躯惨遭蹂躏,撕心裂肺的哭喊啊,真主,上帝,你可曾听见?!
后来,就有了那个孩子,那个卫星一直以为是她的弟弟的孩子——里加。
所以亚格琳憎恶他,痛恨他,虽然把他抚养到两三岁,却没有一天愿意正视他,发自内心地疼爱他。
所以在被内心的苦痛折磨得再也不能忍受后,亚格琳选择到水中试图自焚,选择把他丢弃在无人的山顶,最后,选择让石块带他沉入水,而后,自己从高高的悬崖上跳入滔滔的江水中。
山风凛冽,吹拂着她曳地的长裙。脱下那双干净的,淡蓝色的鞋子,她赤足站在山顶,回头看了看,然后张开双臂——她选择了飞翔,直抵深渊的飞翔。从此,再没有痛苦啃噬她的心,再没有恐惧在熟睡的梦中侵袭,再不必哀伤,也不必冷漠,但是,也再不能与善良的弟弟相依为命,再不能感受卫星充满爱意的目光的抚摸,从此,无忧亦无喜,从此,一切归于平静。

 短评

孩子们的表演很出色,踩地雷那一段看得实在太揪心了,这种童年生活每天都是梦魇。

9分钟前
  • 青貓
  • 推荐

这于我,比起那些装神弄鬼的恐怖片,更像是恐怖片。它的恐怖,不在于吓人,而是透过朴实的影像,将存在于现实世界生活中的残酷与不堪真实地展示给观众。看着孩子们在战争的摧残下苟且偷生的过活,于心不忍又爱莫能助。… 观影过程中不时联想起《上帝之城》里在巴西贫民窟里过着烧杀掠夺生活的孩子们。

1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哪怕是乌龟也渴望展翅高飞,像镜头中的卫星和一群靠着挖地雷维生的孩子们一样都渴望自由,可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他们只是幸存者,挣扎着却无法逃出水面。红衣女孩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的寂灭,像那红鱼死在血泊中、像那善良的红裙变得暗淡,哪怕是惹人心怜的大眼睛孩子都没能拯救她,残酷沉重。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撇开谁是谁的救世主这些政治是非,这些孩子太让人心碎了,断臂男孩、盲人小孩、卫星……真的太心碎了。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概是讲述战争与儿童最残酷的电影,最棒的一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没有任何指向性;令人心碎的大概是演员们的本色表演,因为这就是他们不可逃避的童年,与我们的日常有着天壤之别。

2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战区男孩卫星凭有限知识率残疾儿挖地雷维生。结识能预言的无臂少年与少女亚格琳。卫星爱上亚格琳,亚格琳却深陷被伊士兵轮暴并生下畸形儿的阴影……本片获奖无数,描述残酷环境下不灭与泯然的儿童天性,主题深刻细节动人。片名寓意低到尘埃的生命也有梦想。

22分钟前
  • 支离破碎
  • 力荐

伊朗/童年/战争/巴赫曼·戈巴迪///当孩子们不得不捡地雷...拿起冲锋枪..

23分钟前
  • 是和有
  • 推荐

残疾,预言,电视,武器,战争,帐篷,挂满杂物的破旧自行车,缺席的长辈,萨达姆的手臂,飞机洒下传单,浪花冲打海礁,雾中风景。太震撼了,小朋友表演得真好,画面美得就像摄影作品一样。明天一切就会结束。水中只有金鱼,没有孩子,没有孩子。

24分钟前
  • 蔚七于
  • 力荐

欲哭无泪。欲言又止,这样的电影,让我没办法跳出来对所谓的导演手法说三道四……

26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2004年上映,那么影片中的孩子们真的经历过战争😭😭😭。静悄悄的震撼,与无人知晓一样。想说孩子们演得太好,但查后更倾向于他们表达的是真实经历过的悲惨生活。

29分钟前
  • 雨宫萤
  • 力荐

如果说我们生活中的不如意让我们觉得悲惨~那么~与之相比能这样悲催也算是一种幸福了。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或许永远都不会真实的理解。但是仍可以从画面中看到战争中的一切~这是个灰色的电影!!!!

32分钟前
  • 默默仔是呆萌仔
  • 力荐

故事出人意料。主线非常简单,个体的悲剧映射了战争下的满目疮痍。在左右开弓的叙事下隔山打牛,耳光很给力,而且完全是内伤。画面布满乐灰尘泥泞,却包含水分,透析度极高。

34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力荐

无臂男孩可以预言,但他还是无所改编一切,现实该来的苦难依旧会来,预知也只是平添一份痛苦。每次看到男孩用嘴含起东西,都会触碰到内心的某些的东西,眼前的已经够让人震惊了,而女孩背后隐藏的过往更触目惊心,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段苦难史。★★★★★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战争中的孩子,过于残酷的童年。他们不得不过早的成熟起来,去适应那些并不应该由他们扮演的角色,承担并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承受的痛苦。无需编造太多的故事,只要看看他们扭曲到自己都已经习以为常的生活,外人都会为之心痛。电影丝毫不给人以希望,那种阴沉的格调也许才是它最大的魅力。

43分钟前
  • deus
  • 力荐

一边是牛B哄哄的童年,一边是生不如死的童年,皆拜战争所赐

44分钟前
  • blb
  • 力荐

有两次从座位上震惊的跳了起来。

4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诗意而富有节奏的写实主义。导演尽量只将孩子放在镜头中,多朴实的镜头,也不乏从卫星角度俯拍的全景这样皆具塑造和叙事性以及回忆女孩被凌辱的抒情性镜头。地雷爆炸一场无疑是将希区柯克的悬疑理论运用得很完善的体现。除此外,“战争与孩子”,像此像伊万的童年才是应有的态度,而非小兵张嘎之类。

52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揪心,太揪心了。看着一群孩子挂着一张比成人还苦难的脸,在战火纷飞里求生存,揪心。

5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荣获多项国际大奖的伊朗影片,虽然略显粗糙,但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描述却非常深刻,特别是以孩子为切入点,对比强烈,感受也更深些。

59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贫瘠之苦,战争之殇,坚强的孩子,请不要悲伤。

1小时前
  • Heyvi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