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

犯罪片其它地区2017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汤姆·巴特曼,米歇尔·菲佛,黛茜·雷德利,威廉·达福,乔什·盖德,约翰尼·德普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播放地址

 剧照

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7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8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9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2:59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大侦探在东方快车上巧破一桩谋杀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尔被人谋杀,死者被戳了12刀。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成功地揭开了一起“集体复仇”奇案。

 长篇影评

 1 ) 亚麻手绢上的眼泪

  关于这个电影的配音我觉得值得提的就是主角波罗——张名煜,他曾经在一盘磁带中录制过丘吉尔那个非常有名的演讲:热血,眼泪和辛劳。他的声音偏雄壮一类,有点类似乔奇那种话剧风格,但比乔奇华丽,比杨文元,胡庆汉这种又更善于表演。但配波罗稍微苍老了一点,自然不如尼罗河惨案里的毕克。
  
  这部电影可谓演员阵容豪华。
  
  扮演波罗的反而是我最不熟悉的。
  
  按照imdb的顺序依次八卦一下:
  
  Lauren Bacall,她演过一个科学家为之颠倒的女人,记得那个电影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你为什么还不去上厕所,你的腿这么美,那样我就可以看到了。
  她属于那种非常妖娆的女人,不算很美,但非常有风致,不过她最有名的还是她的丈夫是《卡萨布拉卡》里的里克——亨弗莱-鲍嘉。
  
  Martin Balsam,这个人只知道他演过《第凡内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 (1961) ...O. J. Berman和《惊魂记/精神病患者/触目惊心 Psycho 》 (1960) ...Milton Arbogast,这个波罗的好朋友对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他扮演了《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书》。
  
  Ingrid Bergman:这个我想是最不需要介绍的,本片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我感觉还是那个演员屈就角色的关系,她的虚弱和当年小孩的惨剧互为因果,可以说对那个夜晚最深的痕迹就烙在了她的身上,她做到了完全为电影服务。
  
  Jacqueline Bisset是特吕弗电影<以昼为夜>的女主角,也是这部电影最美丽的女人,匈牙利有这样的美女不愧为匈牙利啊。哪怕只是在电影里。
  
  Sean Connery,其实肖康纳利在本片中就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表演,他的问题在于是硬汉,但总嫌单薄,年纪大了后没有体力了不得不柔情起来,反而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Jean-Pierre Cassel,案件的关键无疑是那个列车员,说起来小伙子蛮帅的,我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他,一番搜索之下终于出现了一个我看过的电影: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不过应该还在其它什么地方的……
  
  John Gielgud:那个看《爱的俘虏》的医生。他和本片那个老夫人Wendy Hiller同时出演过《象人》,他出演医院院长,伯爵夫人是护士长。他们就是那句话:英国味道。他还在《暴帝卡里贾拉》里演过一个大臣。
  
  Anthony Perkins:有的人一辈子都会和一部电影联系在一起,譬如他就是这样。1960年主演《psycho》中的Norman Bates,自此这个,这个过分依赖母亲,清秀,会拔出尖刀刺向某人的形象几乎重复到他因艾滋病去世的最后岁月里。1992年9月12日死于艾滋病,当时妻子及儿子均在身边。9年后的9月11日,他的妻子坐在其中一架撞向世贸大楼的飞机上。以上是网上搜来的资料。
  
  
  Vanessa Redgrave这个人物最近和她的女儿出演了一部在中国公映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本片她扮演的是女秘书,有一个007追求者(肖康那利),而在生活中,她和另外一个007提摩尔顿同居达20年,姐弟恋的前辈啊。
  ....
  Richard Widmark最后还是提一下这个罪犯。他的脸在很多西部片里出现过,哪怕是演警察也往往演那种什么都干的家伙。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好处最后提供了一个假的凶犯,作为侦探的波罗亲自写给警察的报告以最后弥补所有的痕迹,颇有西部时代的法外执法的味道,天网恢恢也许就是靠这样才疏而不漏的。
  
  电影的跌宕首先在于犯罪时间,其次在于参与人数的异常众多。这个电影从某种意义上颠覆了阿加莎克里斯蒂自己:谁都可能是凶手,但凶手只能有一个,而这次,人人都是凶手。
  
  
  当然,另外一条还是没有被打破,那就是死者人人都觉得该死:)
  
  最后说一下东方快车:
  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到1906年,位于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的辛普朗山岭铁路隧道开通后,‘东方快车’开始固定运行在巴黎—米兰—威尼斯一线,后来又加上卧铺,延伸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希腊直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可以说是横跨欧洲大陆,如果日夜兼程,完成旅行共需三天。 东方快车’的车厢完全遵从19世纪豪华客车创始人乔治·墨蒂默的要求,设计成为‘轮上宫殿’,并配之以最优质的服务。即将进站的‘东方快车—不列颠号豪华专列’就是20世纪20年代由熟练手工艺人打造的精品中的精品。”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WISI/218587.htm
  
  这其实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偷窥:那些能登上最豪华车厢的人们又如何呢?她们的亚麻手绢上也有一样伤心的眼泪,也许,更多。
  

 2 ) 经典影片,这个波罗是最符合克里斯蒂原著的。

影片里出现了好几处涉及英国陆军的地方。开头那位感谢波罗的驻约旦英军军官,阿姆斯特朗上校和他的勤务兵贝多斯先生,在英印军服役的阿布斯诺特上校。那个驻约旦英军的军官似乎是皇家炮兵团Royal Artillry,影片中交代阿姆斯特朗上校是曾经在印度驻扎过的英国陆军苏格兰禁卫团Scots Guards的军官,因此他只会有一个英国勤务兵,而不可能有印度勤务兵,那个年代印度人不可能加入英国陆军。而阿布斯诺特上校从条纹领带上判断,是British Indian Army里的某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廓尔喀来福枪团Gurkhas Rifles的军官,从法律上讲,1947年印度独立以前,所有的廓尔喀团队都隶属印度陆军。因此,印度陆军里的英国军官,和驻扎在印度的英国陆军里的军官,法律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3 ) 对美国电影过度工业化后的思考和担忧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英国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美国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的预告,我在大约今年五月回美国时便早早看过预告,当时对这个电影大约是抱着12分的期待去等它的到来。而且其中casting里有我超喜欢的Johny Depp。但周五看完首映的我真的是牢骚满满。尤其今天还抽空看了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后,更是觉得新版的水准不值得一提。

以下言论涉及剧情内容,介意的请移步:

一、新版个人主义过分强烈,喧宾夺主:

老版的大侦探波洛是一个身高较矮,除去标志性的胡须外,长相不能说是一个十分招人的外貌。其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时,当波洛出现的时候,还被嘲笑是矮小的法国佬。而新片里的波洛,身姿挺拔,风度翩翩,开篇还曾花了大量笔墨来塑造其“高大”的侦探形象。用一个在伊斯坦布无关紧要的案件去极力神化波洛的侦探形象。甚至还给出一个细节,描述波洛在早餐用膳时刁难厨房,早餐要求吃两个鸡蛋,要刚生的鸡蛋,连大小都要精确到每一分每一寸。我还没有看过原著,我不知道书里的波洛是不是这么一个神神叨叨的怪癖大侦探。但我的理解里,其实真正的大神,就应该入1974年版的那般,看起来朴实,不起眼,大智若愚,内在却暗藏着惊人的能量和智慧。在塑造主角这一点上,可以说新版真的十分失败。

二、情节支离破碎,杂乱无章,贪多嚼不烂:

导演这个故事讲的是真的不好,我也不确定到底是剧本不好?还是剪辑不好?还是说就是拍的不好。

1974版的老片子定位十分的清楚和坚定。就是很纯粹的“悬疑”方向,但由于剧作本身的优势,剧情本身就是倾向探讨真挚的人性、同理心等感情流露。所以旧版能把悬疑+人性两个方向都把控得特别到位。74年版的电影还带有着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的影子,无论从配乐抑或是镜头语言,即便到画面滤镜颜色和颗粒感,都跟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西北偏北》有几分神似。谈及情节发展,旧版在开篇迅速进入剧情发展,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个人主义和形象神化,只是通过一些周围小角色的对白“噢他是个大侦探”之类的来给观众一些提示。而真正精彩的又恰恰在这里,因为现在的观众其实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眼界上,都是十分强的,大部分时候,导演不需要那么直白地告诉观众说“这个侦探很厉害哦。怎么厉害呢?举个例子。”不需要,咱不需要。74版直接从波洛上车、作案人物的纷纷出场来展开,简单明了。不多余、不做作。74版将大量的笔墨花在波洛如何拆解案件,如何论证和反论证凶手们的作案手法。而新版除了开篇的神化行为外,还花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在“你追我赶”的追杀镜头,以此来营造视觉和听觉上的紧张感,这也是失败的。我们要的,是真正震撼心灵的,剧情上的紧张。最后一点情节上的失败,新版还花了心思想要去“感动”观众。开篇形容波洛是一个黑白分明,十分理智的侦探,却在案子的最后被这群“凶手们”的人性之光所感动,而做出了所谓的“人物性格的成长”。说实话,这一举动除了多余外,还让观众不得不质疑导演,你到底想讲什么?悬疑你也没有悬疑到底,走心你也不够触动和感人。那么这个电影最后就徒留几个漂亮的长镜头和灯光布景,十分空洞。所以说,讲好一个故事,是一个导演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基本要做到的一件事,显然新版的东方快车在这一件事上失败的足够彻底。这是我还没看过老版前就有的感觉,看过以后更觉如此。不过也不知道该版是否有剪辑过度还是别的原因,总之让我看的时候觉得剧情和节奏都很跳跃。

文末,忽然有点理解为什么杨德昌当年退学usc电影系,工业化过度的作品已经很难被定位为“艺术”,而杨老先生恰恰又是个有着强烈艺术追求与诉求的电影人。实在有些失望,给你们打个强心针,去看的话别太高期望就好。但可以看看老版的!剧本真的很好,看的很过瘾!

11/13/2017

 4 )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别想弄清楚所有证据材料!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经典电影---笔记:
1930年案发 黛西被绑架
倒下的椅子保姆,
老头,
楼上惊叫的人
花房有人,女佣 波蕾特•米歇尔,内贼?
司机相撞
黛西的母亲夫人:索妮亚•阿姆斯特朗,
上校军官:哈米许•阿姆斯特朗
                        
半小时人物基本都出场了,才死人。
        死亡勘察:
开门有门链子,缬草+?,12刀(5深,三刀致命,2最浅)
死亡时间:午夜到2:00,怀表:1:15,0:40怪叫
烟灰缸:两种火柴,一支抽剩下的雪茄,一根烟斗通条,H手帕,
烧过的纸片AISY ARMS→Daisy Armstrong黛西•阿姆斯特朗1
        当年案情:
主谋意大利名字卡塞蒂
夫人2:怀孕产下死胎3,分娩而死
丈夫上校军官4:举枪自杀
女仆5:被冤枉为同谋,跳窗自杀
5条人命!

一开始人物我分不清,我还截图人物身份及长相,等我看完基本能看脸认出身份了,但是别指望我记得名字!!!

















挂不了表格。。。只能截图了,以下严重剧透~



 5 ) 女神的力量

一看这个案子就是女性策划的,这背后主导一切的必然是个女性。突然明白大地母神、命运女神、复仇女神和司法女神(公平)这些职司为什么都是女神了,她们和掌管雷霆之力的男神绝对是不一样的感觉。这些女神的原型在本剧中都有出现,尤其是这个版本的演员妈妈,更有集所有女神于一体的感觉,失去孩子的大母神的味道最浓。

这种正义在明面,在宙斯的雷霆层面得不到伸张后,用尽自己的力量,在巨大打击后还能坚忍不拔地站起来,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复仇的力量只有女性能做到,只有大母神能做到。就好像德墨忒尔在失去女儿后让大地迎来了冬季一样。这个妈妈再站起来时必然带着巨大的愤怒、复仇的欲望和公正得到彰显,生命得到轮回的力量,她其实是把数位女神的职责,数万人受过的命运背在身上来组织这十二人的复仇之旅的。是的,她更像复仇女神,对她来说这是复仇之旅。那句12 good people makes a jury的话幸亏电影中是由那位男性军人说出来的,如果是由女性说出来的就崩人设了,这种到这时还翻典故的思路是只有男性才有的,只有男性才需要捧着本圣经宣读上帝的旨意,女性早在一开始就知道她们的使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这个版本中,大家在最后终结时挨个向妈妈和妹妹敬酒的场景我不知道改编得好不好,但无论如何都像一位男性编剧硬加进去的,模仿葬礼上那种向家属致意的仪式,也庆祝法律公义得以伸张的快意。但是,这也还是原著中没有的(如记错请指出),因为对于得墨忒尔来说,即使女儿得以从冥王处每年返回一段时间,但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她再也回不到和女儿一直在一块儿的时光了,从此之后,每年女儿不在之时,她都哀伤地退隐,让冬天笼罩大地,让寒风呼啸而过,所有的生机都暂停生长。所以我不觉得这是演员妈妈会做的事情。也不觉得这场由女性主导的复仇会以这种方式终结,这种方式是非常意识化的,是回到了理性思考的范畴才会出现的举动。

本电影的改编中还有一处变动让我觉得很可惜,就是本应该老公主教母站出来说反正我也活得够久了,把我交出去吧。而不是妈妈在前面冲锋陷阵,妈妈永远在幕后,妈妈也是被“更老的母亲”所保护的呀。(这里有些不确定,查完原著再补充)

对比2010年的英剧版,那个版本加入了波洛对与公理与正义的考量,他的人生观受到了冲击。Well……从电视剧角度而言,补充完整波洛的人设是挺有意义的,我也蛮喜欢看这段觉得它升华了整个故事的。但是again,从女神原型的角度和阿加莎这位女作者的一贯风格而言,这本书里是不会出现这么直接的思辨的桥段的。对于女人而言,复仇了就是复仇了,一切不需要用语言来说明,妈妈的正义得到了伸张就是得到了伸张,一切看不到的规律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她甚至不用意识到规律这一层,她只要知道this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所以……波洛在那纠结的正义到底怎么定义,良性和法律等等,那都是复仇的妈妈绝不会考虑的事……这些对她来说没有意义,对那位老公主教母来说也没有意义,她们失去了一个孩子,用一种悲惨至极的方式失去了beloved daughter and granddaughter,该怎么做不是明摆着了吗?对于母亲们来说,不用思考这么多。还有,有老公主教母的地方,就不会让演员妈妈撑场面,因为一定是年龄大的母亲保护年龄小的。妈妈只要在幕后完成她的职责就够了,这时她被复仇女神附身,只要完成使命也就够了。女性的复仇是不需要摆到台面上用一种说得清楚的方式来向世间说明的,她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她们也知道所有的审判在死后世界都是会执行的。司公平的女神很神奇地是在地府出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埃及神话中,人是死后,要进入地狱的时候再去接受女神的秤的。怎么会有逃得脱的时候呢?阿加莎的这部戏无非是把本该在地府的执行搬到了现世而已。

当现世明面上的,由文明所构建出的有关意识、理性与司法的所有这些男性力量的秩序失效的时候,必然由原始的秩序来进行补充,在我们的社会里,这就是女性力量所代表的母性、直觉、生命的份量、包容与保护,和潜意识等本能力量。题外话,所以所谓的moral dilemma,也不过是男性秩序失效的情境,这时候需要什么预先的假设与推演啊,每一个侧面都是不会对的,只有到时候跟着本能走出来的那条路才会是对的。没有真实发生的东西都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哈佛公正课开篇问的那个两铁轨都有幼儿,司机该如何选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真有这事儿发生了,我们再来看看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它的复杂性和对人性的反应一定超出任何假设性的空想。

联想到《啤酒谋杀案》,那个委托人必须是女性,也一定是女性,只有女儿会去这样委托。如果是儿子,他弄明白事情走向的方式绝不一样。在英剧版的啤酒谋杀案中,女儿第一次出场见波洛的画面令我印象深刻,她迈着的步伐,那种坚定的感觉就是她在贯彻这个真相中所会有的姿态。这整个案子的走向,那种妈妈以为是妹妹毒杀,牺牲自己像献祭的猪一样被施以绞刑吊死的姿态。只有女性,会在一片混沌之中求得某种结果,妈妈在献祭自己的时候是深信自己掌握了整件事情的洋流的,她是觉得自己理解洞悉了一切的,她最后做出来的姿态是包容和保护,尽到自己身为姐姐应该做到的包容,尽管妹妹可能犯下了罪行她也理解她是小孩子可能一时有的义愤,她甚至可以包容这其中的怨毒,也尽到身为妈妈应尽的保护,赶紧把女儿送走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她凭着自己的感觉做出了一切,她甚至不需要求证一切,她知道她知道。只可惜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大玩笑。(这种玩笑的风格,作者这个命运女神安排的一切,这案子的走向也像女神安排出来的了,总之这样的故事不可能是男人编的)于是这个案件中的孩子就必须是个女儿,只有她可以继承妈妈的一切,回来claim her throne。她就像一个年轻的女王,她继承的一切,她都有权利弄清楚。

其实这个故事本身也很有意思,居然是一个男人在几个女人中间搅和。他身边出现了阴险的毒蛇一样的情人,那个大家都以为会嫁给他的暧昧不清的模特。一个具有女神一般力量的妻子。捣蛋的妖精或咒怨小精灵一般有点危险性的独眼妹妹。一个未来的王储,虽然当时什么也不知道但必然会回来声称回自己的权利的女儿。在一堆女人中间他居然还觉得自己是猪脚。哎……果然便当领得早啊。他的瞎搅和,他用不当得方式对待几个女人的行为方式,必然会导致事物本身的规律被打乱,付出的代价就是命运线的改变以及他的被报复而亡。

最有趣的是,在这个案件中,所有相信妈妈的人都是女人,确切地应该说,几乎所有女人都相信她。管家/女佣相信自己的女主人,妹妹相信自己的姐姐,女儿不信当年的宣判结果,真凶情人也必然知道妈妈不是犯人。而毒蛇女情人其实是利用了当时所有男人的话语权,所有在场男性的判断而成功地把妈妈送进监狱的(当然不是她故意设计这个走向的)。但是确实所有男性都不信妈妈,所有男性都和爸爸一个思路,把外面的女人带进家了就觉得这两人一定是暧昧关系了,他们觉得身为被背叛的妻子的妈妈一定会因情仇杀了。可是偏偏连那个情人本身都是清楚爸爸和她没有那种情感的,所以她才要怨毒地报复。事情中几乎所有主要女性都清楚真相,可是男人们却都确信不疑妈妈一定是犯人,最后由男权社会组成的司法系统把妈妈送上了断头台。最可笑的是,就算是这个结果其实也是顺了妈妈这个女性的意。也就是说,这部戏从头到尾女性的意愿都得到了实现,不管是情人的还是妈妈的,甚至女儿。多年后女儿的身份其实有点像妈妈的代言人和继承人,她携带她的骑士波洛来以一往无前的年轻的生命力揭开了当年的真相。剧中情人在多年后已经容颜老去,使我想起“一切腐朽的终将逝去”。致阿加莎的女人戏。

英国这个国度真有意思,一位明智又克制的女王在位了这么久。不知道如果探究英国人的民族性会得到怎样的原型呢?肯定不是和日本一样在大母神的笼罩下了吧。

 6 ) 贴合原著,十分出色

这些日子助眠的睡前片子是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本以为30来年前的电影了,应该有些陈旧了,没想到超乎意料的好看,是我看过的几版中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它最突出的优点是拍出了原作的“英国味道”。即幽默与自嘲。总觉得阿婆借着书中人逗弄着我们极端自负的名侦探大名鼎鼎的来自于比利时的波罗先生。而我们的侦探也时不时地戏谑一下我们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而苏切特版太沉重严肃得都不像波洛了,新版呢,闪转腾挪的波洛是靠身手而不是他最自豪的灰色脑细胞在破案。
     看影评,此版本的编导十分用心,从片头背景的丝绸面,开头交待当年绑架案的案情的利落方式,到波洛喜欢美食的小趣味,火车站熙熙攘攘的送别人流,像苍蝇一样黏着乘客不放兜售特产的当地小摊贩,穿着和服的东瀛妇人,豪华包厢的装置等都是处处用心。登场的众人都不吝笔墨,英格丽褒曼不怪得了奥斯卡,几个镜头就表现出她是个被心事所压的虔诚信徒,日版中变成以松岛菜菜子出演的家庭女教师为核心,整场案件全是她精心谋划,最近的版本重头戏是在米雪儿费佛演的风流夫人,此版本没个嫌疑人都有自己的发挥。
波洛的演员本人年岁不大,每次出镜都要花费几小时化妆,据说他因此推了之后此角色的邀约,他演的不错,比较贴合原著形象。

中文版的配音很出色,勾起我重看配音版的《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了。

 短评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5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14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18分钟前
  • gabi
  • 力荐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2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28分钟前
  • 逆鳞
  • 推荐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30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34分钟前
  • 推荐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38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40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43分钟前
  • 狸空
  • 推荐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48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4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50分钟前
  • Qing
  • 推荐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55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5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1小时前
  • janjansk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