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

惊悚片美国2013

主演:乔治·克鲁尼,桑德拉·布洛克

导演:阿方索·卡隆

播放地址

 剧照

地心引力 剧照 NO.1地心引力 剧照 NO.2地心引力 剧照 NO.3地心引力 剧照 NO.4地心引力 剧照 NO.5地心引力 剧照 NO.6地心引力 剧照 NO.13地心引力 剧照 NO.14地心引力 剧照 NO.15地心引力 剧照 NO.16地心引力 剧照 NO.17地心引力 剧照 NO.18地心引力 剧照 NO.19地心引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20:57

详细剧情

《地心引力》赢得了十项奥斯卡提名,并夺得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大奖,是媒体和影评力赞的年度佳作。影片以其出色的视觉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带你走进太空时代,并再次唤醒很多人的太空漫游之梦。\r\n在美国太空站,一个男宇航员MattKowalsky(乔治·克鲁尼GeorgeClooney饰)和女同事RyanStone(桑德拉·布洛克SandraBullock饰)出舱修复望远镜时,卫星爆炸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舱的两人,其他人全部丧命。之后,漂浮在外、毫无凭借力的两人要想方设法地回到地球,他们遭遇了重重险情,Matt为了Ryan自我牺牲,让Ryan登上了一个废弃的俄罗斯空间站,并凭此再借力靠近中国的天宫一号,期间的各种故障让Ryan近乎绝望自杀。濒临绝境的两人最终能否再返回地球,答案就像这浩瀚的太空,一切未知……

 长篇影评

 1 ) Glory of Cinema’s Future

兩天內刷了兩次Gravity,一次imac 3D,一次普通3D。對影片的整體,我感覺TIME的讚美是最到位的“Gravity shows us the GLORY of cinema's future”,glory和cinema這兩個詞都準確。一方面,該片在技術上毫無疑問是封神了,另一方面,該片的偉大確實是必須要在戲院(cinema)看才能體驗。不要說看DVD或下載,光是對比普通3D和IMAX3D已經不同。我第一次看imax 3D幾乎是張著嘴巴走出來的,比看阿凡達還震撼。但第二天去普通3D影院看,刺激感已經退化了不少,但好幾個重要的戲劇點,衝擊力還是在,證明這片子雖然并不耐人尋味,但出色的特技和緊湊的節奏還是非常耐看。在imax的時候,戲院里沒什麼人,可以專心看片。今天看普通3D,前面人頭攢動,我都是得閒觀察了觀眾的反應,看到所有人都被前面的大螢幕牽動,完全的投入到電影之中,作為一個有電影夢想的人,真是很感動。一句話,這絕對是2013年最值得去imax體驗的大片。

對影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劇情太過單薄上。確實是不錯,故事拋掉太空遇難的包裝,內核只是一個女性如何從內心的絕望中重拾生的希望和勇氣的故事。當然,這種分析,是傳統的,主流的分析技巧,某某導演拍了一個動作大片,但其實他的主題是想講人性,想講親情,諸如之類。確實沒錯,一個動作片,科幻片,如果只有動作科幻,沒有那些講了千百次的幾個故事之中的一個做內核,就缺乏了打動人心的力量。
但我覺得對曾經理想是當宇航員的導演來說,他壓根就是把太空當做了第一主角。而這個簡單的故事,被技術反客為主,成為了承載導演夢想的工具。
無論如何,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導演把它打磨得相當不錯,絕對不是為了賣酷賣車賣小妞就隨便濫竽充數的故事。而且如果觀者夠多,作者也留下了足夠多的隱喻,給喜歡符號分析和類比分析的電影愛好者去探索。

其實這個劇本06年導演就有了,甚至物色了安朱莉(如果脫宇航服那段由朱莉來演該片票房搞不好會加個0),但技術上的野心太大,做不到。直到09年阿凡達出現。
於是4年之後,終於有一部電影,重新把阿凡達的三大技術法寶“Motion Capture,IMAX, 3D” 完美結合,帶給我們更上一層的觀影體驗。
這三樣東西,將來絕對會慢慢滲透到未來電影的創作當中,而且,不僅僅是大片。
僅就阿凡達和Gravity來說,IMAX+3D的路子,就很適合展現宏大的環境,再加上Motion Capture,就使得展現一個發生在大部份人類未曾經歷過的奇境的故事成為可能。但這三種技術的潛力絕對不只是在這一點上,HUGO,PINA, Step Up都在不同方面展示了3D的運用可能,還有一些不太容易看到的短片也在探索3D的運用。
不過今天想說的重點不在3D,下次有時間一定要捧著PINA好好說一說3D對傳統文藝片創作可能性的啟發。

我想說的是技術的變化,舉個栗子:長鏡頭(Long Take)。
Gravity的開頭,是一個超長(據說有16分鐘)的長鏡頭。但大家可能並不會像以前那樣執著這個長鏡頭究竟是怎樣完成的,因為太明顯了,這個長鏡頭是合成的(合成不意味簡單,燈光方面就非常難!)。阿方索卡隆絕對是當今世界知名的長鏡頭愛好者,人類之子都快說爛了。但我覺得他對長鏡頭的使用,其實已經和長鏡頭發明之處的使用目的,有相當的不同了。
長鏡頭的好處,第一,不用剪輯,螢幕時間=真實時間。這兩點是鐵一般的事實。帶來的觀影意義,連貫,真實,緊張,客觀,或者導演怎麼吹為什麼要長鏡頭都可以,各個長鏡頭有各種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意義和好處,不贅述。第二點,方便演員,演員的表演不會被打斷,情緒比較連貫,通常都比較容易出效果。HHH的長鏡頭基本上都是以服務表演為目的。第三點,不用連光,方便燈光,雖然做一個長鏡頭的光很麻煩,非常麻煩,但因為太麻煩,照傳統方法可能根本做不到,於是在預算和時間上燈光師會因此有特別的優待,不詳述,而且拍一個長鏡頭都特別花時間,這個時間打好燈了,讓導演攝影演員忙去吧,燈光組可以咪會了……(以上誤)。第四,特別有成就感,這個就不具體說了,誰拍過誰知道。舉幾個例子吧,先有捷克導演楊索不斷向以個位數鏡頭完成一部長片挑戰,后有毛子焊導一鏡直落完成俄羅斯方舟,在數字電影方興未艾之時就搶先完成了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大目標,名留青史。為什麼肯定後無來者?因為第二個吃螃蟹的人,沒什麼了不起。楊索到90年代也不玩長鏡頭了,反而拿著DV晃悠晃悠的拍,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以前機器很重,我們拍一個運動長鏡頭,就很牛逼,現在機器小了,拍起來容易很多,我就不拍了。
再舉一個明確點得例子,有部台灣電影在一開頭又數個複雜的運動長鏡頭加特效組合成了一個“科幻”長鏡頭,美其名曰說是用一個鏡頭介紹了所有人物,實際上是導遊在說“我會拍電影”,這種鏡頭我們就稱為裝逼長鏡頭。為什麼有這種裝逼長鏡頭的存在?就是因為在過去,長鏡頭很牛逼。

但是在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後,長鏡頭,沒那麼牛逼了。
Motion Capture之類的技術,發展了很多年了,Tom Hanks好多年以前就用這個玩過一人分飾數角。咕嚕轉世做了人猿,大家都覺得該給他個影帝了。
CG也發展了很多年了,以前有一部遊戲改編但和遊戲沒啥關係的《最終幻想》還會把“我們的CG人物臉上有雀斑”這種事當賣點。後來還有海洋紀錄片,以假亂真的做了一堆螃蟹在海底打仗,唬得觀眾一愣一愣。再有少年Pi,不說出來你絕對看不出片頭哪種動物是真的哪種是假的。最牛逼的是今年,環太平洋直接把全CG光效提升到了可以和燈光搶飯碗的層次。
更不要說攝影機運動了,3D動畫和遊戲可能已經把人類想像得到的運動都做出來了,真人實拍也不差,各種穩定器發展迅猛,去年的IRIS系統都可以打太極拳了吧。
所以現在,就算徐老怪做一個孫悟空變小跳到人肚子里再跳出來的大全加POV加環繞360度加穿墻(肚皮)這樣複雜的鏡頭,也不會有人當成一個大賣點了吧

還有什麼鏡頭運動是你想得出來,但是好萊塢做不到的嗎?是沒有人做到過的嗎?
於是以後,長鏡頭“牛逼”這樣一個優點可以被剔除了。
這樣是好事,這樣那些整天想著設計牛逼長鏡頭的導演,可以把注意力放回表演上了。這樣那些整天想著用牛逼的鏡頭證明自己的攝影師,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故事和燈光上了。這樣那些整天想著數鏡頭的影評人,可以把注意力放回到觀影感受上了。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牛逼的長鏡頭,但是越來越少人會覺得“長”鏡頭牛逼,他們應該只會這個鏡頭如何契合電影內容和表演而鼓掌,而不是因為它長。

有人痛苦于技術進步,但我覺得馬丁西科塞斯的態度才是真正的電影人的態度,技術的發展與否不是大部份電影導演能控制的東西,他們的本分應該是運用當下的技術,包括新技術,去創新的為自己的電影內容服務。電影的鏡頭運動可能創新已盡,但鏡頭的運用的創新,其可能卻是無窮無盡。Gravity在電影院裡展現出的巨大魅力,正是來自技術的創新。導演對新技術的運用,實現了一個大曾經無法實現的夢,讓我們體驗了以前無法體驗的奇境。而觀眾對這種奇境的認可和追捧,勢必推動電影的創新,這種“技術──作者──觀眾”的良性關係,就是Gravity展示的Glory of Cinema‘s future。

話說回來,Lubezki真不愧是我的偶像啊,我當初要不是因為猜到了他怎麼拍人類之子那個長鏡頭,我也許就不會讀電影攝影了。再後來我要不是畢業后看到他拍的生命之樹,我可能就不會明白電影攝影究竟是為了什麼。Gravity攝影上雖然不及前兩片震撼,但也是我繼生命之樹后第一次為部電影碼字啊!

 2 ) 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

作者:欧欧将军Nenya http://www.douban.com/people/Nenya/

--------------------------------------原文的分割线---------------------------------------
      好了,我就不说这部片子在思想性和故事性上做的有多单薄了这种烂话了。肯定有人会喷我说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确实,在商业性和娱乐性和配乐上还可以,视觉效果可以打满分。但是,作为一部发生在太空的科幻现实片(因为本片在现有科学技术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很多设定是有违常识的(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还不够)。

      有一场比较重头的戏就是桑德拉-布洛克脚上缠着绳手上拉着乔治-克鲁尼悬挂在空间站外,然后男主因为觉得绳子支撑不住两个人而选择保全女主解开安全扣独自飘走。空间站的受力情况是这样的,一个远离地球方向的离心力(飞船参考系不是惯性系,于是有一个惯性离心力)和一个指向地球方向的引力,源于地球引力的不均匀还会有一个潮汐力(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Tidal_force/)。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绳子绷直两个人保持各自位置了一段时间。情况一:两个人相对空间站保持静止,当男主解开安全绳时他确实因为潮汐力的缘故飘走但是方向是地球,并且这个力的大小是多少呢?根据维基的公式,假设绳子长10米,差不多是重力的300000分之1,前进10厘米需要1分钟的时间;情况二: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那一幕之前,两个人曾经在空间站的某一方向喷了最后一口气一起冲向空间站(虽然不知道干嘛喷这么狠,可以宁肯喷轻点慢慢飘过去妥妥的抓住空间站,可能是为了难度系数吧),电影里场景想表现的可能是两个人以空间站为圆心“摆动”,然后男主解开安全扣沿切线方向飘走,但实际上在失重的情况下,他们会以空间站为圆心作圆周运动而不会来回摆动。因此在女主已经相对静止的前提下,只需要用一个非常小的力就可以拉回男主了。假设男主真的飘走,借助动量守恒向飘走方向掷出东西也是可以使自己往回飘的,掷出的东西可以具体为任何可拆卸的东西除了宇航服,比如没有气的推进器,男主这么想挂掉,可能那天盒饭比较好吃吧。以上内容都是高中物理。

      此外男主的淡定飘走和女主开始的惊慌失措且情绪控制力差实在反差太大了。可以说男主执行过多次任务经验丰富(经验丰富也不应该为了破太空行走纪录四处乱飘浪费气导致最后不够用吧),女主第一次没有经验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恐慌,之前的专业特长主要是修电路板。正确。但是她不应该是正常人,或者说在一众修电路板的人中被选派上天,必然是经过模拟训练熟读舱外作业守则。当然也可以理解导演如此设定是为了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营造紧张的观影氛围(因为联系《生活大爆炸》的话感觉Howard不管训练多久都会吓尿的)。

      还有四散的眼泪,舱内漂浮的物品,无能的NASA,各种飞行物都在同一轨道开趴体,天宫一号虽然没有英文操作界面好险有设置一键回家,幻想男主开门进来说“他大姨妈”但是因为是幻想也不好说什么等等。关于眼泪会不会四散可以看这个视频Tears in Space (Don't Fall)(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zMDgyNTA0.html),可以看到眼泪并不会掉下来或者飘走而是贴在脸上,虽然一点也不美还有点像鼻涕呈果冻状。还有什么神奇的灭火器,这种桥段机器人总动员 WALL·E(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459/)早都用过了,而且在快速翻转中向某一方向前进其实特别难掌控,稍有差池就会适得其反,可能六个月是在练习这个吧。另外女主把宇航服脱掉轻松程度的就像脱一条尺码买小一号的牛仔裤,而事实上宇航服非常难脱,结构要比女主穿的要复杂的多,一般在没有人协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

      有些人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不要这么吹毛求疵。是的,我承认,但是被捧为神作口碑票房好到爆,豆瓣电影一水的五星评价,烂番茄97%,IMDB 8.7,metacritic 96以及零差评实在是太!过!了!我们看的肯定不是同一部电影。因为除了电脑做出来的太空的视觉效果委实没有可以被称作神作的点了,而这一点必然会随着时代进步被超越。

      @宫崎圣司 评论说被里面的长镜头“震撼到”,”当年《人类之子》结尾的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这次真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我想说长镜头只是辅助,重要的是电影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每个看完《人类之子》(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8064/)的人都在跟我讲长镜头,可是电影不是用镜头长度丈量的,不可舍本逐末。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本片讲的故事有多平庸和单薄。还有人说是感受太空,但那根本不是真实的太空,想感受真实的太空,请看《哈勃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25324/)《国际空间站 3D》(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9880/)。想看宇航员在真正出现意外时的反应,请看《阿波罗13号》(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3785/)。对于某些同学对好莱坞电影不遵循物理定律的质疑,同样是太空题材,看过45年前就已经拍出的《2001太空漫游》(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2226/)对本片实在没什么好惊叹的,虽然类型不同。

--------------------------------------------------------------------------------------

      我说了,我承认找bug是吹毛求疵这一点,我只是反对其成为“神作”以及零差评,我就问大家两个问题吧:第一,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第二,公认的神作哪一部在故事性和思想性上【比较】【一般】?如果有,举反例。
      鉴于公认的神作可能会有争议,这样好了,目前《Gravity》IMDB评分是8.5,你找8.5及以上的好了,按IMDB给出的top250,一共46部(含Gravity)。随便找,告诉我你觉得哪部故事性和思想性比这部差就行了,欢迎进一步讨论,在下面留言就行。
      如果找不到,我就问你一句,你真的觉得一部电影靠视觉效果电脑特效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会成为经典成为永恒么?回答我。

 3 ) 重生

在去看Gravity的前一晚,和V吃饭,当聊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交往恋爱的这个话题时,我们一致认同,什么样的人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正直、诚实、勇敢。

第二天我去看了电影,没想到这样的太空电影正中我泪点,整个抽泣哭肿了双眼,今天意犹未尽买了IMAX看多一遍,回来细细想电影中让我感动的种种。

作为桑粉之前一直对于桑婆背负第一水后的骂名有苦难言,而这一次的表演真是扬眉吐气。在电影中桑婆的角色叫做Stone石头,她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比,精英专业,固执倔强。

作为女性却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比男人更加拼命工作,她是石头,但内在的伤口却从未癒合,一次一次的结痂把伤口包裹起来,变得跟石头一样坚硬。直到这次巨大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她被Matt拖着飘向联合号的时候,石头般的坚硬外皮才慢慢脱落,里面的她如果婴儿一样柔软脆弱,也揭开了她的第一重身份——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

接下来迎来了影片的第一个泪点,Matt选择放手换取Stone回到联合号救生舱的机会,从灾难发生那个moment起,Matt扮演的就是母亲的角色,带领着Stone寻找逃脱的机会, 而Stone在整个过程中犹如婴儿依赖母亲一般依赖着Matt直到Matt牺牲。

当Stone成功到了联合号太空舱,脱去宇航服,Alfonso用了一个绝妙的镜头暗示:犹如蜷缩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一般的Stone。之后Stone就像新生儿学步一样要第一次驾驶飞船去天宫一号(Matt在牺牲前给做的拯救方案),但这一次遇到的挫折让Stone陷入绝望,她想到了自杀,这时Matt的母亲意象作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再次出现,激发了Stone对于生存的强烈本能,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勇敢帮助Stone再次接受挑战,在这里Stone终于完成了对于过去伤口的洗礼,她对Matt交代给在天堂女儿的话再次让我泪崩。

接下来在联合号救生舱和神舟号返航仓两次出现神的意象(一次时耶稣一次是弥勒佛),这里的神我觉得更多的是自我的精神世界的暗示,Stone在这里已经完成了蜕变,精神层面的勇气让她真正的坚不可摧。

影片的最后Stone回到了地球,从沙地上挣扎着爬起来,像还不会走路的孩子一般慢慢蹒跚着迈出第一步,这一步也真正意味着她的重生。她不再是一个只有精英专业的石头,而是拥有珍贵品质的人类之子。

最后的最后,Alfonso把电影献给了他的母亲。

 4 ) 卡隆,以后我就叫你卡小神吧!!!

2009年到2013年,整整四年了亲!我等了整整四年,终于等到了一部看了零点场激动得睡不着觉非得写点什么才能舒缓心中之摧枯拉朽般澎湃喜悦的电影了啊!!!

网上说看完了会眩晕站不直,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冷汗湿背心,是真的!!!

网上说看完了会感觉自己真的去了次太空,是真的!!!

网上说是今年最佳商业大片,是假的!!!瞎了眼啊,这分明是超级文艺的小清新电影好吗!!!

既然已经这么晚了,大家就原谅我长话短说语无伦次好了!

《地心引力》是《阿凡达》后最革命的电影!为什么?它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有人说它不是“高概念电影”,完全同意!《地心引力》脱离了所有本应该沾上边的各种“类型片”束缚,鹤立鸡群,妖娆至极!你见过只出现过两张脸的科幻片吗?你见过开场10分钟内就把主要矛盾统统展现的悬疑吗?你见过无视所有剧本构建法则让主角像超级玛丽一样一路通关到底的动作片吗?在这部电影里,原先无数好莱坞经典创造的法则统统不成立!国际空间站着火的逻辑性?让位!天宫一号下坠的逻辑性?让位!美国宁会操作神舟的逻辑性?让位!所有的电影逻辑,所有的故事情节,统统让位!让位给什么?让位给物理!!!

是的,让位给物理!!!让位给距离和角度!!!让位给空间感!!!让位给倒计时!!!让位给氧气存余量!!!你不是在看电影啊亲,你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次元最顶级的3D技术的恩泽下,身临其境地跟着主角玩第一视角的“逃离神庙”啊!快跳!快抓!快躲!你有在任何电影里有过这样爽的体验吗???在目前好莱坞动不动玩黑暗,动不动玩基情,动不动玩卖萌,仿佛不搞这些就没办法卖座的可耻的大环境下,这!就!叫!重!新!定!义!了!娱!乐!性!

而这些革命的本钱,就是卡隆抓住了3D的终极奥义!

什么是3D的终极奥义?

两点!一,长镜!二,短焦!

归结成一点,就是模拟你我肉眼的视觉!你的肉眼会从全景急推到特写吗?你的肉眼会动不动搞正反打吗?不会呀!当你从茫茫人海中想看清一个人的脸,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拨开人群,走到这个人的跟前,凑近看!这才是3D的终极奥义!!!

我很奇怪,这么明显的3D理念,能贯彻的人为何这么少?

卡隆在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真正有体现3D价值的电影不超过5部。《阿凡达》、《少年派》、《雨果》,以及两部IMAX纪录片。《雨果》和那俩纪录片我没有看3D版,仅就《阿凡达》、《少年派》以及这部《地心引力》的3D效果,和什么《变形金刚3》、《超凡蜘蛛侠》、《复联》、《星际迷航2》、《钢铁之躯》这些算得上“顶配”的3D,其创作者对3D的理解真的差了不是一点点!好莱坞,想赚钱也别这么粗鲁啊!

总而言之,《地心引力》可能不是大部分观众原先所想的那种电影。它从镜头长度(卡隆的长镜头真的就不多说了)到叙事手段到场面调度到各种新鲜技术,统统充满了实验性。而我想好满足地讲,实验成功!!!不负吾爱卡神吐血推荐呀!!!

话说卡神对这位卡小神新作的殷殷急荐之情,基情满满,感人肺腑!都是自编自导的技术控,卡神你就收他做徒儿吧!!!

EVARNOLD
20131119



博客链接:
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3101931757224/

 5 ) 活着的意义——评《地心引力》(含详细剧情)

首先,我不认为这种电影能有什么被剧透的。就像看《鲁滨逊漂流记》我们不用看到最后也会知道他能获救,看《绝命毒师》不用等到大结局也知道他会死。看《地心引力》的时候,你知道桑姐一定会活下来,但是你仍然会为她的命运和挣扎而牵肠挂肚,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我们喜欢看这个过程。


首先是分析总结一下整个影片组成部分:

1. 小修理
这段是开头,介绍背景。Explorer和哈勃望远镜连接在一起。我们知道Ryan是一个专家,有特定的任务,她和休斯顿不停沟通,想修复哈勃上的一个bug。这段同时介绍了乔治克鲁尼的角色。我们知道他是太空行走的人员,是领导,有特定的装备(喷气背包)可以让他控制在太空中的飞行方向。(还记得Wall.E里面Wall.E用灭火器和伊娃飞的那一幕吗?喷气背包就有点像好多灭火器集合在一起,分不同方向喷射)而Ryan是不能自由飞的,不能控制自己的方向。我们从谈吐中还知道克鲁尼是一个非常有幽默感的人,是典型的Space Cowboy,而且这是他最后一次太空行走,他打算打破前人的记录。休斯顿总部告知他们俄罗斯卫星被轰,产生碎片,小伏笔。我们同时从谈话中知道Ryan是一个偏理论的人。她总是用模拟器,没什么实战经验,而且连模拟的降落她都坠毁了。这是她的flaw。我觉得这个电影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看Ryan的flaw, driving need 和obstacles如何阻挡她达到自己的目标,和她如何战胜困难的


2. 第一次被砸+回空间站
这是Inciting Incident,就是主角的Normal World被打破的事件。俄罗斯用导弹轰掉自己的废弃卫星,造成的碎片又打到了别的卫星,制造出更多碎片,以飞快的速度向桑姐他们袭来。由于损坏的卫星太多,NASA也要和他们断掉联系了。飘过来的碎片击中了桑姐他们的工作区域,造成巨大破坏。混乱中桑姐被甩了出去。由于她没有克鲁尼那样可以控制方向的装备,她不停的在空中翻转。急促的呼吸让她的氧气浓度下降很快,同时她和NASA也断了联系,GPS也没有了她没法知道自己的位置,情况危急。氧气不足是一个ticking clock,让观众紧张和有期待

这个部分我们看到了桑姐对于危机情况的response:完全的恐慌。这很正常,也瞬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这事放谁身上不慌啊。这个恐慌也为后面她的成长做出了铺垫。人物总是要有一个character arc的建立过程,从普通开始才有上升空间

但是后来她和克鲁尼有了无线电的联系,她告知了自己相对于explorer的方位。他利用自己的装备飞到了Ryan面前,用绳子和她连住,然后他们一起飞回空间站。他让他设置倒计时一个半小时,因为根据碎片飞行的速度距离他们第二次被碎片袭击大概是一个半小时。这又是一个ticking clock。这个过程中我们领教了克鲁尼调戏别人的能力,Ryan因为自己的性格很保守加上氧气快没了,基本没怎么说话。但我们知道了关于Ryan内心的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她女儿死了,Ryan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让她牵挂或者牵挂她的人了。她自己说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自己就有点像机器人般的活着,生活似乎没什么意义。我觉得这个地方体现出了她的driving need:去和她女儿团圆(就是去死)。注意Driving Need和Objective的区别, 前者一般是内心的,后者一般是外部的,可以够着的。本片中她的Objective就是回到地面,是一个tangible goal,但是她内心的driving need是和她的目标相悖的,影片后部会更加突出两者矛盾


3. explorer被毁+向国际空间站进军
他们俩人回到自己的explorer后发现被砸的不行,有几个微重口的镜头描绘了那些死的宇航员。他们俩是唯一的幸存者。于是他们决定往国际空间站飞, 那里的紧急逃生舱可以帮助他们回家。这里是point of no return,就是说主角的旧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必须努力适应新世界。克鲁尼牵着桑姐往国际空间站走,克鲁尼继续调戏她,两人的性格对比就又出来了。

4. 登陆国际空间站
克鲁尼的喷气背包不能用了。他们撞上了空间站,努力想抓住一切东西,但是非常困难,什么都没抓到。就当他们俩都要飘走的时候桑姐的脚被降落伞绳索缠住,固定住了,但是克鲁尼还接着往外面飘。桑姐努力想用连接他们俩的绳索把他拽回来,但是每拽一次,她脚上的绳索就松一下,支撑不住两个人。克鲁尼决定牺牲自己,断开了他们之间的绳索,自己飘向了虚无的太空,只为让桑姐有能登上国际空间站的机会。他们俩之间的无线电联络还没有断,所以克鲁尼用自己的知识指导桑姐怎样找到入口,怎样进入。克鲁尼告诉她往中国空间站天宫飞,那里可以寻求帮助。这个时候由于氧气量太少桑姐已经快不行了,干什么都是挣扎的,所以克鲁尼继续调戏她鼓励她,让她保持清醒,说些小幽默比如在飘走后说:“我太空行走的记录估计很久都不会有人破的了。”(让我好伤心,因为知道他自己知道自己要死了,还能这么幽默,真是用欢笑突出悲伤)

这个地方比较突出的就是克鲁尼让她说:”I am gonna make it.” 这个时候克鲁尼已经飘走,加上氧气量不够和她内疚恐慌等多重情感的影响下,她愣了一会儿才回复克鲁尼,”I am gonna make it.” 克鲁尼又告诉她:“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let things go.” 一是指放开他会死这件事,二是指她要学会放开她女儿去世这件事,要move on

桑姐经过千辛万苦最终登陆了空间站,补给了氧气。她利用中心控制室的无线电联络克鲁尼,让他告诉自己他的坐标这样她可以去救他,但是这时他们的无线电联络已经断掉了。绝望中,桑姐向总部汇报:“我是唯一的幸存者”。总部仍然没有回答。从这里开始,一切都要靠她自己了。不管她再怎么缺乏实战经验,再怎么孤独,她必须走下去。

5. 出门剪绳索+第二次被砸
国际空间站也是一团糟,什么人也没有。窜出的火苗让空间站起火,混乱中桑姐拿着一个灭火器到了那个有推动器可以前进的舱。前进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舱后面的降落伞和空间站的整体缠住了,所以她根本前进不了。而这个时候距离碎片的第二次袭击时间只有7分钟了,桑姐决定出舱把那个该死的降落伞弄掉。在她快完成的时候碎片袭来,造成了巨大破坏,桑姐回舱躲过一劫,但是国际空间站基本上就全部被砸报废了,她的舱还算完好。她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I hate space.”

6. 放弃+恢复希望
躲过了一劫,桑姐决定向中国空间站天宫进军,但是发现自己舱的推动器没有油了,根本就动不了。她陷入了绝望。她试图用无线电向天宫联络,没有人回答,但是她接收到了一个似乎是地球的信号,里面的人说的是不是英语的语言。

这个部分算是全片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这里没有处理好,全片只会沦为出色的肾上腺素电影。人物是需要有挣扎和转变的。前面说过她的driving need是和女儿团圆,但是现在她仍然对死亡恐惧。”Everybody dies. It’s just that I am going to die today!” 这算是她死亡前的小反抗,人都会这样的

但是等她一听到广播里传来婴儿啼哭声和广播里男人的摇篮曲,她就决定去死了,她屈服于自己的driving need了。”Is that a baby? I used to have a baby too. Keep singing......”然后Ryan自动降低了舱内的氧气含量,准备面对死亡了。也许她一开始有恐惧,但是广播里的婴儿声唤醒了她的driving need. 她也不在乎自己的objective是什么了

然后就是关于克鲁尼的幻象。 幻觉中克鲁尼还活着,从太空敲门,进了舱,告诉她不要放弃。如果启动降落程序的话,纵使没有油,这个舱还是可以向前走的。 我们把这里的克鲁尼可以理解成是她的潜意识。他也算是问了全片最重要的问题:”What’s the point of living? 你可以选择在这里死去,或者回到地球。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 经过一番挣扎,Ryan恢复希望,提高了舱内氧气含量,决定拼死一试。她战胜了什么?她战胜了自己,她决定move on了,她重新发现了活着的意义。在准备的时候她的独白很是有力量:“Matt,如果你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那就是我女儿,替我向她问好。告诉她,妈妈会好好活着,我不会放弃”

Ryan启动降落程序,向天宫进军

7. 登陆天宫
天宫已经进入入地轨迹,要进入大气层了。桑姐换上了宇航服,带上了一个灭火器,在自己的舱和和天宫快交接的时候把自己弹射了出去。利用灭火器飞行调整方向,努力抓住天宫的任何部件。然后她努力的向上爬,找到了入口,进入天宫。(请注意太空中任何运动都非常费体力,不要被我这段的轻描淡写欺骗,桑姐找到入口可是非常费劲的)

8. 第三次被砸+进大气层
天宫很明显也受了碎片打击,里面什么人也没有。Ryan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按了一堆按钮启动程序,自己向大气层出发。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她又分离了几个舱,然后等待自己命运的宣判。她的独白仍然很有力量:“我也许会在接下来的10分钟烧成灰烬,我也有可能成功回到地面。Either way,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 配着超级雄浑的音乐,我们也真正体会到了Ryan的转变和对生命的不同态度

9. 出水+上岸
桑姐也够倒霉的,自己的舱降落在水里。宇航服的重量导致自己往下沉。她努力脱下宇航服后向上游,又被水草缠了一下。我周围的老外居然都在笑,估计是觉得她够悲催的吧。然后她上岸,趴在了沙滩上(太空呆久了回地球腿是没有力气的)亲密抚摸地球的土壤。她说了一句“Thank you.”她终于体会到了原来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然后她在史诗般雄浑的音乐中努力的站了起来,慢慢的一步步走向前方....

这部片子除了真实体现出太空的一切以外,最出色的就是对hero’s journey的塑造。我们在影片结束后为什么获得如此之大的catharsis(情感宣泄)? 不仅仅是因为她战胜表面上的困难回到了地球,而是她战胜了自己,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她的flaw, driving need, obstacles是如何复杂的阻止她达成自己的目标,更是如何塑造她的转变的。如果没有战胜自己那一部分,本片就是典型的企图用真实的特效音效和各种ticking clock各种幽闭恐惧症让观众的心悬着最后放下来的肾上腺素电影,然后看完就不会记得了。而本片探讨了更加深刻的话题,到达地面以后她对土地说的”Thank you”更是体现了她的重生。

然后说一下整个影片技术上的一些特点吧,先是Sound Design

影片最开始你可以听到宇航员和NASA的对话,一个从影院左边传来,一个从右边传来,非常立体,必须到影院体验

其次我觉得整个团队都是在努力还原太空中真实的声音传播。不像星球大战那种两个船互相追互相打枪都会有生效的那种娱乐片。所以基本上在第一次被砸的时候,你听不见太多夸张的音效,你只听得到桑姐不停被甩的时候的尖叫声和一些不太大只能骨传播被砸的声音。而这尖叫声也是被处理过,听起来是透过宇航服头盔的那种闷闷的感觉,因此你听到的就异常真实,好像真的在太空一样

还有声音大小的对比。桑姐发现自己的舱没有油的时候大吵大闹,然后镜头一下子挪到舱外,声音也配合镜头瞬间消失了,你只能隐约听到桑姐发狂的闷闷的声音,就好像你真的是在舱外看着她一样。还有很多时候前一秒还是声音爆大的音乐或生效,下一秒瞬间变成死静。这种非常突出的对比把太空的那种压抑和绝望突出的淋漓尽致。太空中谁也听不到你的尖叫

原声带也很不错,渲染情绪很到位,同时不喧宾夺主。结尾处的那个雄浑的音乐让人听的异常澎湃,我现在想起来都还激动呢

然后我想说一下镜头。不是专家啊,有错请纠正

镜头视角角度变化很多。桑姐在第一次被砸后在空中不停翻转,镜头是随着她动的,好像观众也在不停的翻转。很多在舱里的镜头,整个银幕也在转动,好像在模拟在真实环境中舱的那种转动。桑姐有时候是正的,有时是倒着的,有时候是斜在边上的。这就真实体现了太空中什么都是飘着的那种状态。同时有很多第一视角的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桑姐看到的,包括她面罩上的显示屏,她呼吸在屏幕上形成的哈气,配合闷闷的生效,幽闭恐惧症的人可能真的受不了。在桑姐努力爬上国际空间站和天宫的时候也有很多第一视角镜头,因此观众可以体验她的奋斗历程。

特效真的很完美。同样是整部片子基本上都是在绿幕下完成的,阿凡达和本片就有巨大的差别。地心引力的特效和少年派的特效很像,都是主要为故事服务的,不是那种炫技的魔幻大片耀眼类特效。特效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是相当牛逼了,因为你根本察觉不到特效,你真的以为一切发生在太空。这也是特效的一种境界。

对白可以看出是很用心的,有很多呼应,使得很沉重的电影有了小幽默和情感。比如:

“I am brown eyes”出现两次,一次是桑姐告诉克鲁尼,另一次是克鲁尼告诉桑姐

克鲁尼总是唠叨自己的前女友和一个毛发很多的男人跑了。在Ryan企图用无线电联系他时又提到了“给我讲讲那个‘毛发很多的男人’呗”

“It’s gonna be a hell of a ride”出现两次,第二次很明显提升了很多含义,也体现了主角的转变

这是属于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所以各位不要犹豫啦

 6 )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1767年,发现塔希提岛的沃利斯探险队宣称,他们曾在太平洋落日的余辉中瞥见过南边大陆的群山。两年后,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詹姆斯•库克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场长征。
经过十一个月的远航,“奋进号”到达了沃利斯描述的地方。库克船长接着率领全船耗时一个月绕过了社会群岛,但仍无任何大陆的影子。此时天气已变得很冷,但向南前行的路却只是刚刚开始。由此处不断向南又开了足足三个月,奋进号已经通过了南纬40°的死亡极限,然而南方大陆的存在依然是毫无踪迹。
此时狂风大作,巨大的海浪被惊风激起,席卷着向船只袭来,船身颠簸不已,船员都无法休息。库克船长知道再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下令调转船头向西行驶。在高纬度风浪的摧残中,整个航船已经处于倾覆的边缘,长期离岸使船员精神崩溃,争吵、谩骂声不断。库克每坚持一天,都要忍受更大的压力。无数次,身边的人质问到,我们还要沿着这一纬度前行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向北回到故乡?而船长只能一次又一次的保持沉默。
终于,又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航行,海面上出现了海草和漂浮的木头,海鸟成群的在空中飞翔,很显然,这是陆地将近的信号。全船一片欢呼,感叹着时隔许久,终于又可以踏上坚实的土地。

这是两百多年前库克船长人尽皆知的冒险历程的一部分。而让我看完《地心引力》之后,满脑子萦绕的不过是这伟大探险时代遗留下来的无数传奇故事的一隅。
你身在iMax宽阔无匹的巨幕中体会了些微宇航员的冒险生活,但你可曾设想过那个时代一名船长和水手的人生?他们本身既非人中翘楚,也非兵中猛将。他们在成为水手之前可能是任何人,但在登船之后却只是一种人。他们每天望着绵绵无际全无尽头的海面,吹着毫不浪漫咸湿刺脸的海风,晒着毒辣无情炽热无比的太阳,吃着绝无新意缺乏营养的食物,不断忍受着瘟疫,败血症,腹泻,呕吐,幻听,失眠的考验。死亡对一艘远航的船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他们的称呼,与其说是冒险者,不如说是流浪者,面对的是不知何时到来的馈赠,大陆,孤岛,或是尽头。
在太空尚未进入人类视野之时,海洋是人类最不可知的险境。它绝不是我们今日拿着地球仪随意一转即抵的存在,也不是纪录片肆意拉远景或潜水描绘的乐园。无数船长带领着他们雄心勃勃的水手在马德拉停靠后再也看不到大地,或是在南美海岸的波折中与陆界限永别,在赤道无风区吃光所有身边人后痛苦的死去,或是贴着海岸线求安稳却葬身于无尽的暗礁之中。你看地心引力时可曾感受过那种周际无边无垠的绝望感么?那就是几百年前人类面对无尽的冰蓝时所体会过的绝望,那是一种今天或许已经不存在了的恐惧,但它们只是变换了身形重新在太空时代重聚。
在无尽的旋转,破碎,飘零和失重中,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伟大时代重影的痕迹,它们是如此相近,就像时光流逝一者是另一者拉长之后的倒影。
也许你看到了无边无际浩瀚无垠的宇宙,我却看到碧蓝清明永无止境的海洋。也许你体会到了破碎零件扑面而来的恐惧,我却看到了风暴来临时呼啸过境的悲鸣。也许你在长镜头里感受到星球巨大撼人心脾的体积,我却看到了冰山在前壁垒横行自然的伟力。也许你目睹了瑞恩穿梭船舱留下的曼妙身影,我却在滑翔与转动中看到了人类在水中的泳迹。也许你能想象出氧气耗尽沉沉睡去迎接死亡的窒息,我却更直接的体会到了巨浪滔天时扑面而来掩盖一切的死亡气息。
这一切,何其熟悉?日光之下绝无新事,人类只是在百年之后重温了过去的记忆。

遗憾的是,今天在面对大海时,已经只有极少数人还能保留天性中遗传的恐惧。那种面对未知的一切,一切未知时的畏缩。还有大多数人永远只会向着后方退却,而却有极少数人要把步子往前迈去,置生死于不顾的历史。公平的是,这种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正是在这种永不会止息的新的冒险机会中,才得意印证人类永远的渺小和永远的敬畏,同时考量着人类最高尚最珍贵的情操,并在这种择选中挑剔出人类最最精英的那一部分,将所有退后者贬为畏惧的凡人。
你是否在大的无可想像的星球和和包裹这一切的更无可想像的宇宙中感知到了人类的小?这是人类永远的渺小。你是否又在玛特脱手而去的壮烈和包含这一切的更壮烈的放手一搏之中瞥见了无穷尽的大?这是人类永恒的伟大。
人类永恒的宿命,正是用自身永远的渺小,去挑战无尽的大的宇宙。而人类所有情操中最为伟大的冒险的勇气,将使我们从蛮荒而来,从此刻出发,架航船而去,直至星辰大海。
大者,非身形也,非天赐也,非趁势而为,非顺水行舟。大者,逆也。浩翰压之而不惊,死亡逼之而无惧,时光摧之而不毁,是为大。

我或者化身为传奇,或者被烈焰所吞噬。这句话在人类历最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被演绎了多少次?在梦中滔天的巨浪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今天,感谢卡隆,在最触及人心的深空中,我重温了旧日海蓝的波涛汹涌。
当最终斯通在水中挣扎,晕厥,抵抗,撞破,浮游,潜出,冲回水面时,我仿佛看到了星光和水光交汇的节点。就像我在经历这一切时脑中一直浮现的那样,这两点终于在这里交汇了。
进而,你看到了什么?嗡嗡的飞蝇,深色的水草,平静的湖面,软绵的泥沙,青蓝的远山?
非也。这一切已然不一样了。
让你劈波斩浪无数道再回归母港时,当你走遍千山万水再路过出发的家门时,当你击溃无数进击的敌人告老还乡时,当你在勇敢迈向无尽的世界再凯旋而归时,当你已在化为灰烬而无惧的传奇中回到地球时,你看到的一切还是当初的样子吗?
点燃一柄夏尔南区最好的烟草,坐在翠绿鲜艳的花草丛中,悠然吐出一缕青烟。你眼中的世界,难道还是曾经的世界吗?
不是了,当然不是了。那时候一切再重来的最最平常的事物,也会变的完完全全不再相同。
因为这是上天对于冒险者最珍贵的馈赠。

当我感知“Gravity”摄人魂魄的字体带给人的向银幕而去的聚心力的时候,海浪和星空在我心中最为贴切的交汇成了一副场景。在经历可怕的眩晕和痛苦的摧残之后,我重新聚回了对现实的理解力。在一场人声喧嚣吵闹无比的世界里聆听历史传来的巨大声响,在91分钟冒险结束时久久在脑海中回荡。
在这一刻,我想请所有人停下来感受将你们紧紧抓住的地心引力,因为那是人类所能体会到的最珍贵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在过去任何一个伟大的冒险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伟大的旅途,那是由这场电影启迪和昭示的下一个伟大史诗的开端时人能从原始的本能中重新发觉的踪迹。那是挑战者气贯长虹的全新起航,那是脆弱躯体包裹下的憾然远征,那是人类五千年来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短评

第一镜19分钟酣畅淋漓。布洛克脱去太空服的一场戏,让我想到了《太空英雌芭芭丽娜》里简.方达的脱衣戏,从笨重的外壳到肉体的原生态,两部影片都是一种女性美的展示。《地心引力》中褪去太空服的布洛克,就像胎盘中熟睡的婴儿一般,注意那根绳子正好是脐带的位置。

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美国的航天飞机毁了,国际空间站毁了,俄罗斯飞船毁了,只有天朝的“天宫”才是王道啊!而且质量没话说,安全把你送回地球!

10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伪片儿。没见到香飘飘奶茶的踪影。

12分钟前
  • 王多功
  • 推荐

彻底被技术层面所折服;摄影,音剪以及混音无懈可击。洛夫克拉夫特说过: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宇宙的黑暗空洞即是恐惧的源头,正因为被这恐惧所操纵,才使我毫无防备地被后半段好莱坞传统主旋律煽情给击中。卡隆用极简的故事诱出了人类最原始情感。

13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太空体验片。首先是个新体验,观众是又一位宇航员,如进入太空,跟角色一起飘着。打破空间及重力的约束后,镜头可更自由的旋转漂移,如漂浮中宇航员的一双眼,这都增加了临场感。片名叫引力其实最缺引力,角色大部分时间连脚都不着地。母体、脐带之类的暗示都很明显了。故事有点拖后腿,太离奇了。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Unbelievable experience! 技术的完全胜利!观影效果无与伦比。手心攥出涔涔细汗,宛若一同漂浮在宏大的太空,仅剩一点点信念维系。苍茫的宇宙,无边的恐惧最终敌不过最简单原始的情感和信念:棕眼睛的我们,每天在地心引力制约下日夜活着的我们,何其有幸。

2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神舟行,我看行。二人转,转不停。

28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为什么我觉得这部片是用来搞笑的。。。水里的青蛙果断最佳配角啊

33分钟前
  • 没没
  • 还行

第一感觉:好短!就这么没了——细细一想好像也编不出什么来了。俯瞰西奈半岛等场面还是让人挺感动的,太空如此安静和诡秘。但是,人物话太多,编得有点俗,虽是太空灾难主导,但整体格调明显降了啊,不够惊悚不够恐怖不够绝望。BUG什么就不捉了,好好享受电影很重要。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担保你看完《地心引力》站起来,跨出去的第一步都是虚浮的!不3D就没有意义了,所有感官异常真实,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调动你的原始本能,数次被紧张和压力硬生生逼出眼泪来!从灵魂层次,刷新你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认识。桑姐影后提名跑不了!奥斯卡最佳视效也出炉了,音效配乐剧本都有戏!强推给所有人类

39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本片出现了两个极端...

42分钟前
  • 我要去你家吃饭
  • 力荐

豆瓣上有些好评也太夸张了吧?!本来就不是冲故事情节去的,但太空常识上居然有硬伤,然后还非把庸俗的美国主流家庭价值观装进去。给三星是因为毕竟小时候喜欢过太空,一些画面还是挺深邃有感的,但一想到都是摄影棚里、电脑做出来的又觉没劲。卫星碎片什么的那些实在无聊。

47分钟前
  • 沁云
  • 还行

当时看这部电影就几个想法:1,开头啥都没有两个人的对话时间也太长了吧,耐心再耐心,毕竟豆瓣评分8.6了;2,靠,这电影成本也太低了吧,就两个人;3,靠,又被骗了,上次被豆瓣评分骗是一部号称超过盗梦空间的好莱坞大片;4,啥时能结束啊,我想走了;5,怎么睡醒来后,剧情还是没有变化

52分钟前
  • 生姜
  • 很差

这么好的技术被好莱坞平庸的剧本给毁了,这片基本上看开头和结尾就行了(除去最后30秒),哥在想,如果这个电影能有飞向太空或者2001十分之一的故事那该多好。还有,哥能吐槽最后的灭火器这一大Bug嘛...

56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阿方索·卡隆的长镜头兼具技术含金量、叙事功能和导演特色,加上IMAX 3D,全程让人感觉失重犹如漂流太空,这是一部在技术的层面上趋于完美的好莱坞商业爆米花电影。一个女宇航员在太空求生,故事的细节和事件又都以现实为基础,加上商业类型片剧本起承转合的套路模式,一切都相当完美。★★★★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布洛克姐姐大闹天宫!恐怖片科幻片励志片各半小时。卡隆和鲁贝茨基一对视觉系老天王保持水准,第一个镜头13分钟。音效大成功。可喜的是剧本进步了,周期的且持续的好莱坞式高潮设计,很精彩。

1小时前
  • 小A
  • 推荐

如果你一个人在野外绝望了 请看荒野生存 如果你一个人被困 请看127小时 如果你一个人在大海里漂流 请看少年派 如果你一个人在太空孤零零的飘呀飘 请看地心引力 ps:天宫一号哪有那么大??

1小时前
  • dream persuer
  • 推荐

克鲁尼演巴斯光年演得太好了

1小时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宇宙浩瀚,星空美丽,终究是冰冷无情的存在。 只有当布洛克慢慢从潮湿的地球泥土中站起身来,美丽才变成了壮丽,荒芜才长出了诗意。阿方索·卡隆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太空故事,更是关于生命的起源。那种求生的意志和决心才是推动一切进化的原力。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科幻片从头哭到尾。开场近20分钟的长镜头,外太空俯瞰地球致敬《2001》。人物的空间位置也是心理位置,Gravity在这双重意义上体现——重力牵引下空间位置上的回家、人情羁绊中心理位置上的重生(婴儿-脐带-亲吻大地-重新站立的意象)。这是人对地球母亲的依恋,也是与生活母体的和解。

1小时前
  • 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