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甲 第一季

动漫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2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3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4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5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6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3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4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5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6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7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8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19黑甲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4:26

详细剧情

《黑甲第一季》以女主角蔷薇为第一视角所展开一系列的冒险故事。

 长篇影评

 1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当然不能。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2 ) 黑镜不做禁片可惜了。。。

其实黑镜应该可以算禁片的,不知道是因为腐国人民承受能力又提高还是怎么的,总之就当电视剧播了,不过他们家承受能力一直挺高的,像《疯城记》还有《小不列颠》,小不列颠看得早,当时还对腐国人民保持着保守绅士形象,看完就崩了OTZ,不过这两部我都很喜欢啦,看得很欢的~毕竟是喜剧嘛~
不过黑镜就不是幽默了,这是致郁片,像是《saw》和《黑之章》的合体,当然没有saw那么血腥,但是第一集感觉很像的,就是那种又荒谬又莫名的感觉,最后的解释竟然还是“艺术”,这比SAW最终的theme“珍惜生命”感觉负面很多。《黑之章》,看过幽游白书的人应该会知道,就是一盘记录人性黑暗的录影带,看了以后会对人类彻底失望【当然这种东西不能存在。。】
这部黑镜就有一点这样的感觉,带给人绝望感,这和梦之安魂曲有点像,人家就是禁片。。看黑镜得时候会有三种情绪一直翻滚:绝望,荒谬和麻木。
其实这种剧挺危险的,编者的立场一直处在灰色地带,没有什么正义邪恶,没有什么道德尺寸,有的只是直白的陈述。看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在其中,可能你扮演的不是最讨厌的角色,比如第二集里的三个评委,也不是你最喜欢的角色,像第二集里的tealeaf(疯城记里的小毛贼啦哈哈每次都被那个瞎眼老头冷到)和唐家三小姐,大多数人扮演的是下面形形色色的观众,对着电脑屏幕,每天还是做着无聊的不知道意义在哪里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驶向何处。。。然后这种自我厌恶感就不自觉的冒出来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在看黑镜的时候同情弱者了,我可怜那个被迫上猪的首相,我对于那三个评委感到厌恶,我对于最后接受工作的tealeaf感到可悲,所以我是有良知的。但其实如果你真的是片中人,首相的纠结痛苦你是看不到的,三小姐在台上的泪花也离你太遥远了,tealeaf和三小姐的爱情根本就和你没关系,可能你就觉得有点pity,但讲不定还觉得他们赚到了。
现在这个社会其实是有这样的苗头的。。大家都太猎奇了,太无聊了,太需要娱乐了。就像每天看看新老娘舅,看着别人家夫妻离异,为房子争吵不休,把年迈的父母赶出自己的家,大多数人也就是摇一摇头,感觉无奈,然后感叹一下“这个社会。。。”,看完以后就该干嘛干嘛了,但其实我们的确什么都做不了,而且我们会说是他们自己要拿自己的痛苦出来给我们娱乐你怪谁,我们当然谁也不能责怪,我们就是无能为力的,于是还不如继续娱乐呢,谁会为了和自己没有关系,自己又帮不上什么忙的事情责怪自己呢?
想象一下要是你是站在台上的三小姐,下面一大片人对你吼着“yes yes yes”这种巨大的压力,加上评委看似荒谬却又实际的理论,你最终会答应么?可能逼你去做porn star对现在这个社会来说是太夸张了,要是换成一个在现代社会伦理框架之内的但是是你不想做的事,你会接受么?又可以多金,又可以成名,你会接受么?第二集可怕的是你终于看到整部剧里最正面的角色tealeaf终于作为这个麻木时代最尖锐的抗议者站出来,对着台下吼出人人心里想要避开的想法,你终于觉得爽了,结果下一分钟他就被利益诱惑了,就被舆论牵制了,就沦为你最讨厌的评委组那个阶层了,然后你就绝望了。。。。。真TM绝望。。。然后你发现自己就是那个骑自行车的,于是你更绝望。。。
其实人的性格当中总有一部分一直在逃避事实,黑镜就是摁住你,逼着你面对你自己,对你说“不好意思虽然我知道你不想承认,但你就是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你就是背对别人痛苦,还以之为乐的人”
这样。。。真的很讨厌好嘛!!我明明不想承认的啊!!一点也不想!!混蛋!!
P.S. 第一第二集分别是唐顿家三小姐和他老公夫妻档好有趣哦
P.S.这篇这样大肆宣传好么,大家心理还是很健康的吧,看这个不好真的。。。
P.S.英剧黑首相真是很常见的事
   小不列颠里让首相搞基
   火炬木里让首相当幕后大boss【超黑呢。。。我当时边看边想这么黑没问题么。。。
这次又让首相和猪干上了【其实比起来还是火炬木黑的厉害。。。
     

 3 ) 悲观主义的科技

鬼才相信科技是拯救世界的力量,至少《黑镜》的编剧不信,索性把媒体编织的谎言全部拆碎,带你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黑框之前,你赫然见到了道林•格雷的画像一般恐怖的东西,那不是别的,正是你的人性污点,经媒介停格、放大尤为触目惊心。这绝不是什么黑色喜剧,而是沉痛的悲剧,就像雅克•塔蒂在拍摄那部预见未来的《游戏时间》时已经把喜剧给拆得七零八落,徒留那些机械化的耳鬓厮磨。科技对人格几乎是毁灭性的征兆,这在《黑镜》中表露地痛心疾首,它更预言了科技直达人类思维时的困境,当阴暗面再无躲藏之地,世界便成为猜忌、怀疑、虚妄而淫邪的失乐园。

甚至在今天,漫天的辐射、网路的嘈杂、垃圾短信、邮件,肆虐的视觉污染没有让人身心疲累,他们更喜于在网路围观荒诞的事件, facebook和youtube成为彼此沟通的捷径后,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令世界蒙灰,网络的趣味江河日下,春晚都成了中老年人普及网络词汇的成果展,今天还是网络红人的风光,明日或许就是“首相上猪”的尴尬,反正终究一天会有人为此埋单,《黑镜》首集的反讽痛击了法律、秩序、道德铸就的防线在知讯爆炸时代的不堪一击,恶作剧者的小小伎俩酿成举国之祸,无孔不入的传播早已防不胜防,然而这一集还有更深层的表述,那就是网络与现实的此消彼长,网络上人声鼎沸,户外已然门可罗雀,苏珊娜公主在空空荡荡的桥上被救起,无人发觉她如何被掠走,又如何回归,反正是人人都成为宅的动物,首相与高官们亦在逼仄的室内囧囧相对,迫于民众压力按DOGMA95条约来一场人兽交合,让网路上的民众看够了热闹。这是属于媒体时代的荒诞事件,人们迷恋网路上的各种扮演,已经全然分不清真实与假象。

而《黑镜》的第二集脱去了黑色冷酷的现实外衣,虽然是悲观的主题,却根植在光怪陆离的异想世界,带十足的科幻精神。与首集鸟瞰众生的视角不同,它的命题更为宏大,将网路宅民解构为整个社会大机器的晶格,每个人每天蹬车赚取自己日需的点数,来满足自己享乐的需要,随心所欲的生活被程式化的步骤所取代,科技为芸芸众生建筑了一座困囿他们的集中营,它的悲观远甚于《摩登时代》里的工厂亦或是《大都会》中的地下国度,在这个集中营里,所有的一切都要被计算,你所有的吃喝玩乐,甚至是你的生命都可以用点数来计算,那么人的本身自然也不再是独立的有机体,只能在社会这个巨型计算机的程序设定下工作、度日,连他们的性格都能被计算得不差分毫。没错,科技可以计算一切,也可以计算你自己,到最后轻而易举地找到你的命门,你所有的一切劣根性,虚荣、自私全然暴露。一百年后的今天,世间早已没有了《唐顿庄园》中优雅而端庄的田园诗,女子亦不是茜珀尔小姐那样蕙质兰心的闺秀,终于在充满着虚伪和欺骗的选秀舞台上堕落,成为淫光艳景中吹箫的神女,连持了凶器上台复仇的痴情人,也终于在系统的算计下被洗脑,末了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徒留自己扭曲的脸每周在银幕上蛊惑世人。或许这个世界里不再有“世人”这个称谓,他们早已经成为显示器上一个个虚拟的符号,困在自己单元房中消耗着自己的点数,行使着所谓的投票权,但终究只是个傀儡而已。

肉体都格式化了,那精神也无法避免,当科技划向某个极端,你的记忆可以复制、传输的时候,属于人的最后一部分也宣告殆灭,这亦是《黑镜》第三集传递的主题,它甚至虚构出一个grain,可以将记忆存储、随时播放,最终把每个人捆缚在曾经的旧梦中,与当下顿失交集,连做爱的晨光都借那个小小的按钮回溯新婚初夜,现实中的快感已经浑然不觉。最致命的则是你的所作所想都已无法遁藏,隐私空间曝露日下,猜疑和质问接踵而至,你愈痛恨的东西,却总忍不住刨根问底,而你又究竟无法和这些揪心的东西终生作伴,只能狠心剜掉耳后的记忆体,以过目不忘的永恒记忆去换取做自然人的自由。科技带给人过度记忆和重复记忆的能力,却是苦痛之源,grain诚然能留住最美好的瞬间,却总把你引到最赤裸的阴暗面,让你对爱侣,对人生的憧憬全部灰飞烟灭,你拥有了记忆和重放的功能,却成了记忆的奴隶,甚至及不上《盗梦空间》里沉睡的躯体。

电子媒介的出现只是几十年的事而已,却主宰起了人类的生活,日日夜夜,我们都在媒体轰炸下丧失宁静,成为喧嚣电子时代的一个玩偶。《黑镜》是悲观的末世预言,它既讽当下的荒诞,又预演了未来世界程式化的图景,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章,亦层层延伸,由表及里,搭建出富于层次感的精神阁笼,从第一集媒体的过度传播引出第二集社会的过度解构,最终导向精神被摧毁的结尾,结构精巧,自始而终贯穿着冷酷绝望的诗意,在电子时代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只是看上去,仿佛是但丁笔下的炼狱,每个人在淬火中燃烧积了一世的罪孽。人性本恶,满口仁义道德的年代尚能遮掩,科技无孔不入的晨光,终于成为对自己、对人类最赤裸的审判。《黑镜》没有一丝掩饰主创们对科技的悲观主义倾向,甚至压迫到让人无法喘息,但未来终会验证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4 ) 电视,还是反电视?

最初酣畅淋漓的看完,无法把三部戏连到一块,更别说片名black mirror作何解释了。后来渐渐明白,这就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题目内容很简单:这样一块屏幕,到底能用来作什么?


第一集:反传播,大小屏幕的搏斗,消息的控制权

电视从发明至今不足百年,却已经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最主要的消息载体之一。

最开始只是负责播放所属政府的政策法规与世界各地的新鲜事,作为政府的喉舌出现。目前新闻仍处在电视节目的核心地位,即便手机和电脑慢慢偷走一部分电视观众,但难以撼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也最权威的消息传播地位。这点,从第一集下午四点万人空巷大家全部都等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发布就能看出。

但电视本身作为传播消息的能力和地位已经受到公然挑衅:剧中youtube发送绑架消息,twitter爆料首相被掉包,甚至电视台与Z&*¥F职员用自己的裸露照片来换取独家爆料,消息快速而大量的传播所带来的全面失控远非权利所能控制。

此时,作为消息传播方的Z&*¥F与电视台,消息接收方的民众都在时时经历着考验。消息真实吗?消息来源可信吗?如何表现事实?字眼如何拿捏?怎么传递给观众?观众如何反馈?我们在看什么?我们为什么想看这些?。。。。。。
结尾,电视前面所有观众脸上的表情,即是对电视所承担的角色与电视后面那个看似强大的群体的失望。

公主踉踉跄跄回到这个城市,却只见万人空巷。电视手机网络已无人关心事实真相,大家都只是消息的奴隶。


第二集:娱乐至上,观众角色的逆转,革命

电视发展到现在,商家乃是制作电视节目的主体。他们制作大量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黏住观众而从中牟利。为了吸引观众,商家使出了各种手段,尺度也逐渐变宽。
此时电视的主题,是娱乐。

从最初简单温吞的电视节目到后来贩卖色情暴力,挖苦弱势群体,甚至哄骗观众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来到电视舞台卖力表现,形成“观众就是明星,明星就是观众”的良性循环(?)。商家在此刻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节目足够娱乐,就会有人看。片中三个配角代表着那么几种典型观众:
A 低情商观众,电视给什么,他们就吃什么。不分好坏(暴躁男)
B 盲从型观众,别人看什么,他们看什么,没有自己的意见只好听别人的意见(金发男)
C 理性型观众,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相信电视(马尾女)

第二集的环境很特别,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被电视占据(确切的说,是挤压),人们通过运动来维持生存并增加扩展生活空间的可能,而你的生活空间里只有电视。
还有个有意思的设定就是,没有广告时间,想不看电视才要花钱。这就是说,不是观众消费电视,而是电视在消费观众。承受不了这种消费的就变成yellow man,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奚落嘲笑。

终于两个主角挑战了娱乐主义的下限与上限。

女主用纯真的视角看待眼前娱乐至上与消费主义,唤醒了一部分观众,但是马上被久经沙场的节目制作方诱惑,立刻从个体纯真抵抗群体盲从与复杂,变成了群体的反纯真围剿个体的单纯。

男主看不下去道德底线遭受践踏,借由体制提供的渠道努力攀登,最终毅然上台叫板整个体制。哪想到评委(评委叫hope,囧)见招拆招,利用了以男主为首的少数派的愤怒情绪,再一次成功的消费了观众。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还交待了一下男主:男主从体制的反抗者彻底变成了体制的卫道士,虽然生存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面对的只是更大的荧幕,更让他感到舒服的假象,和更大的寂寞。


第三集:电视内容的零加工,电视-观众主客体的一体化,自我消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视在这一集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根本属性:展示。这是电视只是一块显示屏而已。

我们熟悉的新闻不见了,电视节目不见了,电视在实实在在的重播着观众自己的生活,成了检视自己生活的道具。加上瞳孔摄像机这一超现实设定,电视真正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光荣使命。

播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历,而非出于政治或艺术的再加工。表现出来的潜台词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曾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人们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没有电视节目制作方,只相信赤裸裸的真实。

而即使相信真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真实,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无时无刻不在触碰着观众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
“我能够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
“这些经历要给什么人看?”
“大家看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片中的主角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观众界限太过于模糊,不像以前出于政治或商业因素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当观众自己提供内容,要考虑的问题绝非一个人所能把控。况且即使看到的是同一个样子,其他观众也会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第一集中节目制作方有强大的班底仍然控制不了观众情绪的走向,第二集节目制作方固然赢了观众但无法直面良心的谴责,第三集则把前两集的矛盾焦点推向了一个极致,既要说服观众,也要保持本心,技术固然先进,也弥补不了真实场景对于看客最直面的冲击。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是“真实”的手下败将。没人能承受真实情景再现所带来的一切负情绪,即便屏幕里走动的是你最相信的人,而那些影像背后透出来的种种暗示,好像在追问我们,我们透过这片薄薄的屏幕到底要得到什么?什么节目才值得相信?什么是节目,而什么又是生活?



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本是为了放松,可关掉喧闹的节目,那块屏幕竟好像一个黑色镜子,映衬出我们自己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

 5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6 )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关于《黑镜》第一集

文/caesarphoenix 前两天和林霏同学谈到《黑镜》第一集《国歌》,决定还是记录一下。 1.这个故事展演的是一个被放大的伦理学困境,能被放大是因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现代传媒,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常见的伦理学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换为任何一人,和母猪做爱也可以替换为任何强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难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语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个恶人都可以通过绑架anyone,把逐步残害他/她的过程发到互联网(无法进行有效信息屏蔽和管制的平台),并指定另一个anyone必须去做一件anything,只有这样他才会停止残害放人。 可以想象,无论另一个anyone是否去做anything去拯救被残害的anyone。他/她都将面临极大的人生危机。 3.这哪里是什么新型恐怖主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在马路边、地铁上,我们总会见到衣衫褴褛的老头或残疾人在乞讨,当他们的乞讨是面向泛泛的大家时,我们可能可以视而不见,但一旦他们的乞讨针对于“我”,说这位小伙子/小姑娘行行好时,我们的压力便会陡增。 《舞台春秋》中酗酒的卡维罗从充满瓦斯的屋中救出了意图自杀的芭蕾舞演员安布罗斯,便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照顾她直至身体和精神的痊愈。世上有如此多不幸的人,但只有当机缘巧合将我们和某个人锚定捆绑在一起,我们才会倾注一切去帮助他/她。 这种个别的他人其实可以看作一般性他人的代表(在场),他/她是所有他者的凝聚。 肯尼迪在柏林墙下说“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然而真正为着不可分割的自由做出最大努力的还是西柏林的人民,因为他者如此之近,就在墙的对面。 4.世界上大多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随具体的情境而变化,而且常常是无解的难题。 前几天看《深海长眠》,非常感人的影片,其中对人的尊严有着极富感染力的展示。但如果审视影片的框架会发现,对“个人的尊严”的叙述,为主人公在他人协助下自杀的行为建立了合法性,但也掩盖了这个难以回答的自杀伦理问题。 最后得出“生命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的结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抒情,而不是对自杀困境的回答。 一个人的生死为什么会和他人相关?我对他人到底有多少权力,又需要为他人承担多少义务? 5.我上高一时,同年级的一个女生跳楼自杀,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讨论话题。同住的同学及其家长说她实在是太自私,她的父母会多么的伤心,其家庭把她养大花了多少精力多少金钱云云。我那时说这是她的选择和自由。在当时和现在我都不理解这种选择,这也使我的辩论并没有底气。 而且我隐约觉得这其中有超越于她家人亲朋的东西尚未论及。民法中有“自由不可抛弃”的原则,一个人尚且不能约定永远不结婚,又如何能决定永远不活。人固然可能会陷入《离开拉斯维加斯》式的不可救赎,然而明日之我依然有希望的可能,今日之我要剥夺阻止他的出现,不免有些武断。我认同一个人在意识彻底沉沦时进行安乐死,却觉得如果在灵台清明时选择自杀一定要反复思量慎之又慎。 自杀同时还诘问:我和全人类是否为一整体,我对他人是否有责任和义务? 我们并不完全属于自己,我们浮于存在之海中,和具体的他人和概念性的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联系在我们心中都有潜在的价值(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人类等等),如果进行线性打分,你会发现这些价值和远远高于我们所能付出的。 你所渴望保护/维护的比你的生命重要太多倍。 6.回到《黑镜》第一集,你会发现对于首相而言这是一场价值的战争,王室、政党、人民、一个锚定的只能由他解救的公主等等这些联系的价值,最终超过了他的尊严和他的妻子在他心中的价值。 我应为他人牺牲到何种程度,我应对他人承担怎样的义务,是一个没有一次性解答的问题。我们将在每时每刻遇到,并要每时每刻做出抉择。 7.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把关的当代媒体在资本至上的价值引导下,将伦理困境放大到这种地步,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在某种层面上本片倒是给我国的审查和屏蔽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当然即使审查也应该有一个透明的合理的程序,应针对特定的危急情况,而非是专制的禁声。) 8.是刘慈欣还是海因莱因在谈到永生给人带来的变化时,说到所有人都开始学习和谈论哲学,因为那些最复杂最远离生活的问题都成为了当今的现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其实已经如此。

 短评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8分钟前
  • Bèn
  • 力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1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16分钟前
  • Haru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18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1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2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2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34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3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43分钟前
  • cat
  • 推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46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47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52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53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58分钟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