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国语版)

动画片爱尔兰 / 加拿大 / 卢森堡 / 美国2017

主演:莎拉·乔德利,索玛·查亚,诺林·古拉姆高斯,拉腊·萨迪克,阿里·巴德沙阿,莎斯塔·拉蒂夫,坎扎·费里斯,卡瓦·阿达,凯恩·马洪,阿里·卡兹米,曼·沃尔克哈德,雷扎·索勒

导演:诺拉·托梅

播放地址

 剧照

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2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3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4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5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6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3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4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5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6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7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8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19养家之人(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7 04:32

详细剧情

塔利班残酷统治下的阿富汗,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过着水深火热犹如地狱一般的生活。倔强的小女孩帕瓦娜(莎拉·乔德利 Saara Chaudry 配音)随父亲(Ali Rizvi Badshah 配音)外出挣钱养家,不仅目睹了父亲被昔日的学生辱骂羞辱,更和家人目击了父亲遭到非法逮捕的一幕。家中有病弱的母亲、成年的姐姐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年幼的帕瓦娜只能剪去秀发,伪装成男孩走出家门,踏上生死未卜的养家之路。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同样扮成男孩的昔日伙伴,也与一名沉默魁梧的塔利班分子成为朋友。当战争的阴影再度逼近时,帕瓦娜想方设法要找到下落不明的父亲,将他带回家中……

 长篇影评

 1 ) 《养家之人》——雷鸣下生长的童年,世界的另一端是灰色的

一、关于影片 1.画面: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画风有别于现在的主流动画,采用2D动画和3D动画相结合,还加上一些剪纸和手绘等东方元素,风格的转变和多样,不会那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背景色整体以阿富汗国家典型的黄土色和常年灰黄的天空,却时不时插入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死气沉沉却又无时无刻充满希望的感觉。可能我们在和平年代生活太久了,这样的电影如果用真人来演也许会更加真实,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太残酷了,所以导演选择了用动画的形式。 2.剧情:阿富汗版的花木兰。 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在塔利班恐怖分子的统治下,家庭本就生活艰苦,父亲又意外入狱,为了家庭生计,小女儿帕瓦娜剃发易男装(塔利班组织不允许女子单独外出和抛头露面,父亲入狱,家里又无男丁,为了能上街买卖维持生活,只能剃发着男装),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期间,帕瓦娜想尽各种办法救父亲出来,但是受到各种限制,遭遇了无数困难,被人打骂被人驱赶。但在最后,帕瓦娜还是把父亲救了出来。尽管结局并不完美,却给人留下希望,但换句话说,也叫留下遗憾。此外,人物的安排有点过于突兀和巧合,剧情的安排也有一点点小瑕疵。讲不完的故事,卖不完的家当……但这些其实都无关紧要,影片最重要的还是它的主题罢了。 3.主题:深沉的社会问题,雷鸣下生长的童年,世界的另一端是灰色的。 主题其实比较好理解,无非就是反极端宗教和反战,批判极端的伊斯兰文明。但是影片不拘泥于用剧情的方式,还采用了另外一种形式——故事。影片从一开始就不停在讲述故事——关于古老阿富汗的辉煌文明。其中,有一个故事与影片的主题最契合,也是讲述次数最多的。苏莱曼与大象王的故事:苏莱曼是一个村庄里的一个孩子,村子每年都能丰收,直到有一天大山里来了一个大象王,它手下的豹子抢走了村民来年播种的种子,村子陷入了荒凉。苏莱曼跟村民说,我要去夺回种子,可是村民们全是嘲笑和鄙夷。苏莱曼于是自己一个人走进了大山里,在山里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说没人打得过大象王,除非他们找到了3样东西——一样亮闪闪,一样自成罗网,一样让人平静。苏莱曼找到了这3样东西,并最终打败了大象王,夺回了村民的种子。这个故事是贯穿于全片的深刻主题,至于其中的寓意我下面再作详细解说。 二、几点思考 1.觉醒与反抗。 ①关于女权和宗教:影片的背景就是阿富汗国底下一个由塔利班恐怖分子统治的小镇,极端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传统而来的女性无权文化,导致她们遭受无比的煎熬(没有男人陪同不允许外出,否则会被毒打;女性不允许抛头露面,不得引起别人的注意,否则会被抓去受刑;还没发育完全就要嫁人,嫁的人也许还和自己父亲一样大 等等)。影片中的女孩们面对这样的现实,选择女扮男装,想去哪就去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在布满地雷和废弃坦克的沙漠里也能有着想去见沙滩大海的渴望。女孩们的女扮男装,帕瓦娜与母亲不顾被毒打的风险仍去监狱找父亲,这些体现的都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当然也包含对现实的无奈。自女权运动发展以来,中东及其附近地区的女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女权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国家总是以人权问题为由干涉中东国家的内政(比如欧美攻打阿富汗),不管欧美是否是因为所谓的维持霸权,但中东的人权问题确实是非常严重且一直都无法得到保证。不过影片想表达的也不止是这些。极端宗教文化的残害不止在女性上,男性也同样存在。比如那个塔利班组织男孩,当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信仰”要抓女扮男装的两位女孩时,他叔叔让他放下枪 别抓姑娘们,他不听,眼里还带着怒火,对姑娘们穷追不舍,眼神是那样的坚定。而当他的叔叔让他拿起枪为了塔利班,为了伊斯兰而战的时候,他的眼里却是茫然。他的信仰似乎不仅仅是极端伊斯兰教,更多的是武器和宗教带给他的权利,带给他的力量,而这是一种更原始的愚昧。这种种的一切,就归咎于极端的宗教文化和伊斯兰文明。 ②关于战争与和平:1919年。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中国也在青年的热血中改变着。在此之前,他们的国家,阿富汗,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自从阿富汗独立,他就被英国和俄国所觊觎,两大帝国甚至签了一个协议,承认阿富汗是两国中间地带。阿富汗成为夹缝中的国家。此后,阿富汗打退了英国两次进攻,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英国政府给阿富汗过往发津贴,阿富汗要在英国指导下跟其他国家进行外交。那时的阿富汗,饱经战火,城市沦为废墟,人民生活困苦,又被两大帝国钳制。更严重的是,国内保守派控制着人们思想意识,现代教育难以实施,种族性别问题、宗教问题和人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影片中,战争问题几乎从未停止,开头的战争,每天从头顶飞过的战斗机,结尾战争的爆发,故事的讲述,无一不在控诉着战争的罪恶。在影片最后,有一个故事不停地重复:“我叫苏莱曼,我的妈妈是作家,我的爸爸是老师,有一天我上街发现了个玩具,我把它捡了起来,然后他爆炸了。后面的事我就不记得了,因为这就是结局。”这个故事在结尾处反复出现,似乎是发自内心的呐喊,强烈控诉着丑恶的战争行径与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和平国家里太久,让我们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以至于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影片里那种紧张、无奈、绝望的心情,而当战争真正来临时,一切挣扎只是徒劳而已。 ③关于故事与寓意:影片讲述了很多故事,但是最核心的故事就是上面所讲的 苏莱曼战胜大象王的故事。 苏莱曼,作为村子里的一个孩子,勇敢地站出来,独自面对挑战大象王,代表着帕瓦娜这类女性的觉醒与反抗; 村民,代表着塔利班恐怖政权下的国民,对苏莱曼的嘲笑,代表着他们的无能、无奈、恐惧、怯懦,还有妥协; 大象王,作为大山里一个无法战胜的存在,代表着阿富汗国度里一切的邪恶力量:塔利班恐怖组织、极端宗教文化和伊斯兰文明、固化的意识观念、无尽的战争与征服; 战胜大象王所需要的3样东西——一样亮闪闪,闪瞎了豹子的眼睛;一样自成罗网,把豹子抓住;一样让人平静,使愤怒的大象王平静下来。第一样代表光明终将战胜黑暗,邪不压正;第二样代表人们将会逐渐起来反抗,形成罗网,把一切邪恶力量逮捕消灭;第三样代表和平,和平使人平静,和平可以将一切邪恶势力消灭殆尽。 2. .残酷的社会与现实。 本片采用动画形式,却是阿富汗当代社会的最真实写照。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像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正如影片结尾所说:“拿起你的语言,而不是你的声音;滋养土地的是雨露,而不是雷鸣。” Raise your words, not your voice. It is rain that makes flowers grow, not thunder.

 2 ) 一次次为强大奋斗,一次次被拖入深渊

《养家之人》反映了一个极为深刻的阿富汗问题,即阿富汗始终在战火中煎熬,每次为和平安定做的努力,成为再次堕入深渊的导火索。 阿富汗政府,包括《养家之人》中的塔利班,都为阿富汗的富强努力着,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下面我要讲的故事,只是这些人里的代表。他们心怀热血,最终结果却让人叹息。他们为阿富汗努力着,但他们也最终造成了现在的阿富汗。 1919年,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巨大变动,甚至中国也在青年的热血中改变着。这一年,本故事的男一号和男二号,到达了人生中最耀眼的地方,正向着前方高歌猛进,要创造新的历史。 在此之前,他们的国家,阿富汗,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自从阿富汗独立,他就被英国和俄国觊觎,两大帝国甚至签了一个协议,承认阿富汗是两国中间地带。阿富汗成为夹缝中的国家。此后,阿富汗打退了英国两次侵略,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英国政府给阿富汗国王(当地称“埃米尔”)发津贴,阿富汗要在英国指导下跟其他国家进行外交。英国甚至又提高了给阿富汗国王的津贴,因为那一任在阿富汗与英属印度的边界协议上妥协了。 那时的阿富汗,饱经战火,城市沦为废墟,人民生活困苦。又被两大帝国钳制,连外交也不能自由。更严重的是,国内保守派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现代教育难以实施;女性受“深闺制度”禁锢,不能受教育;“童婚”制度、“一夫多妻“根深蒂固。重重障碍阻挡着阿富汗走进现代。 此时,故事的男一号,马赫迈德·贝格·塔尔齐,登上了舞台。他的父亲层被政敌倾轧,辗转国外,如今新国王登基,他积极回国,带着自己在国外学习所得,多次向国王建议。千言万语,始终不离两个字: 改革。 国王也是雄心勃发,有志于改变阿富汗落后的局面,接纳了他的建议。塔尔齐被任命为翻译局局长,主要向国内引进先进的技术。在这段时间里,国王废除了严酷的刑法,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建设,修公路、水利,架设电话线,建医院、学校等等。阿富汗经济开始走上正轨。 但塔尔齐并没有停下,他深知真正阻碍阿富汗的是什么。从刚回国开始,他就办了报纸《火炬》,向社会呼吁,批评顽固的宗教传统势力阻碍了阿富汗的发展,认为阿富汗的社会和经济变革,要在阿富汗社会和宗教内部进行。 《火炬》等刊物,为那些受过启蒙的年轻人创造了一个平台,成为了阿富汗现代主义运动的阵地,而塔尔齐,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人。为了对抗落后,他把矛头指向了最尖锐的问题——女性运动。 阿富汗女性从来都是宗教保守的受害者,但她们却在阿富汗历史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就在第二次英阿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中,阿富汗军队节节败退,一位名叫马拉莱的女性英雄,用自己的面纱做旗帜,挥舞着冲在最前面。那一战,阿富汗大获全胜。《养家之人》的原著《帕瓦娜的守候》中,就反复提起这位女英雄。 塔尔齐被女性的精神激励着,支持这女性独立,并创办女性杂志,鼓舞着更多的人。他更想废除束缚女性的宗教制度,”深闺制度“、”童婚“、”一夫多妻“等等,哪怕这些会牵动保守势力的利益。 但在此时,国王,现在已经成为老国王了,退缩了。 老国王开始游移不定,开始昏庸,把资金都用来改善宫殿的建设,而不是社会基础。面对塔尔齐在报纸上的批评,老国王开始愤怒,威胁塔尔齐,要是再敢批评皇室,就处死他。 塔尔齐并没有沉寂,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学生,老国王的两位王子。他们接受了老师塔尔齐的思想,坚定地拥护现代主义运动。他俩甚至娶了自己老师的女儿。 其中一个王子,阿曼努拉,就是我们故事的男二号。 阿曼努拉,日后成为了国王阿曼努拉,坚定支持老师奉行的”一夫一妻“。他甚至把自己之前的妻子送回母亲那里,只留下现在的妻子,即老师的女儿,苏莱亚。塔尔齐把心血倾注在学生身上,等待自己的理想发芽。 1919年2月,历史带来了考验。老国王被刺杀,保守势力迅速拥立了老国王的弟弟。而阿曼努拉此时正不知所措。塔尔齐的努力,眼看要功亏一篑。 塔尔齐迅速赶到阿曼努拉的驻地,建议他运用自己的掌握的金库和兵工厂,获得军队的支持。获得了军队的支持之后,阿曼努拉上位。 至此,故事的男一号和男二号完全登上历史舞台,青年阿富汗诞生了! 历史没有给他们庆祝的机会,同年5月3日,第三次英阿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又称为阿富汗独立战争。 战争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因为英国遭遇到各地的反英浪潮,英国很快就停战了。之后的谈判,才是塔尔齐一个人的战争。那时,塔尔齐是阿富汗的外交部长。 1921年,经过两年的谈判,塔尔齐终于迫使英国签订了喀布尔条约。阿富汗真正独立了! 独立之后,才是他们大展手脚的时候。塔尔齐和阿曼努拉,要把阿富汗推向现代化,摆脱落后。但是这个时候,师生二人发生了分歧。 塔尔齐是个积极却懂得隐忍的人,他建议步步为营地改革。而年轻的阿曼努拉却想要更快,他要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复兴阿富汗的经济、教育、司法,还有师生二人最看重的,女权。 塔尔齐争不过自己的学生,他种下了种子,却无法控制大树的生长。他放手让阿曼努拉进行改革,自己去了法国当大使。即使在法国,他也没有忘记祖国。在他的努力下,为阿富汗青年争取到了法国留学的机会,甚至在国内办了法语学校。同时,他又四处奔走,为阿富汗购置武器,装备军队。 阿曼努拉并没有理解老师的苦心,他并不重视军队,他的热情都放在了改革上。阿曼努拉颁布了阿富汗第一部宪法,重新规定了政治、经济等等方面。他没忘记老师和自己的理想,在宪法中规定了女性的权利,可以受教育,可以工作。苏莱亚王后甚至亲自办了一座女校,还推进了男女同校。 阿曼努拉的一意孤行,触犯了国内保守势力,于此同时,俄国和英国依然在暗暗操纵着局势。1924年,塔尔齐重新回到阿富汗,担任外交部长,建议阿曼努拉实行均势外交,在亲近俄国的同时,也靠近英国,取得政治平衡。 学生对老师的隐忍非常反感,虽然他迫于现实听从建议,放缓了改革进程,甚至放弃了一些女性政策。阿富汗国内的局势得以缓和,但两人之间的裂痕日益严重。塔尔齐再也无法对学生产生影响,黯然辞职,去了瑞士休养。在此之后,阿曼努拉的激进情绪,日益滋长。 1927年,阿富汗国内叛乱日益滋长,阿曼努拉却在此时决定去世界各国访问,酝酿新的一轮改革。塔尔齐听闻自己学生的莽撞,匆忙回国规劝。阿曼努拉一意孤行,带着取下面纱,露着胳膊的王后苏莱亚访问各国,成为轰动性的人物。 阿曼努拉回国后,开始雷厉风行的第二次改革,一举废除了”深闺制度“、”童婚“等陈旧的制度。为了彰显改革的决心,王后甚至在会议之上揭下了面纱,向天下展示自己的面容。 在阿曼努拉头脑发热地推行改革同时,谣言发生了。阿富汗大部分人民相信国王在欧洲喝了酒,吃了猪肉,这才发了疯,让王后抛头露面。 阿曼努拉和自己老师努力半生,致力于改革,致力于女性权力,到头来他的人民这样对待自己。他对这种结果感到愤怒,开始镇压那些反对的声音,处死了一些宗教头领。 这种举动最终把他和他的老师推向末路。在英国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国内发生叛乱。阿曼努拉和塔尔齐被迫流亡。 新政府上台之后,对首都喀布尔大肆劫掠。女性被从学校里赶回家,各种现代化的设施毁于一旦,学校、图书馆被攻占,多年积累的书籍,被付之一炬。 远在德黑兰的塔尔齐,遥望祖国,心如刀绞,却无能为力。 之后,塔尔齐去了伊斯坦布尔。他已经是垂暮的老人了,只能每天闲逛,冲淡对祖国的思念。阿曼努拉的支持者曾经找过他,希望东山再起,塔尔齐对阿曼努拉失去了信心,不愿再让国家再遭涂炭,淡然拒绝了他们。 1933年,68岁的塔尔齐客死异乡,葬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小山脚下。即使在死前,他也惦记着祖国,惦记着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脉的巍峨。23年后,他的学生阿曼努拉,在苏黎世郁郁而终。 鲜血湮没于尘土,那些曾经炽烈盛开的理想,终究被无穷地熄灭在黑暗之中。 在这对师生之后,阿富汗历任改革家前赴后继,继续着他们的事业。但每次,他们的努力都被击碎,阿富汗又被拖回更加严酷的环境之中。之后的塔利班更是变本加厉。 现在,塔利班下台后的阿富汗,正在废墟之中,小心翼翼地培育塔尔齐的理想,等待他开花。

 3 ) 活着就是希望

《养家之人》是继《海洋之歌》之后的又一爱尔兰动画佳作,提名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斩获动画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安妮奖的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奖项。

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大热门《寻梦环游记》,让极少动情的我都潸然泪下的年度佳作,我曾以为它在奥斯卡上将会是所向睥睨的,直到我看了《养家之人》── 一部比起成本、制作精细不及,但现实意义却远大于《寻梦环游记》的动画。

以一个小女孩帕瓦娜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家庭的故事。

帕瓦娜是个11岁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兵荒马乱的阿富汗,家境贫困,爸爸断了一条腿,妈妈身体虚弱,还有一个弟弟和姐姐。

在阿富汗,女人的地位极低,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工作,成年女人甚至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

“波卡”

全家人就只能靠着残疾的父亲外出读信、贩卖东西维持生计

一开始,在和爸爸外出摆摊时,帕瓦娜的眼睛只顾着盯着漂亮的衣服,回家后面对姐姐的指责,也心不甘情不愿的,母亲要她讲故事,她也直喊累,说她已经长大了,满满的小家子气

直到父亲被学生栽赃,被抓走。母亲前去监狱送求情信,被打伤。

家里只剩下比她年长一点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的时候,她担起养家的重担,用故事哄弟弟,心甘情愿去挑水,冒着危险去市集买粮食。因为禁令,还剪掉美丽的长发,伪装成男孩,干着各种不是她这个年纪该干的重活,面对着贫穷、歧视、黑暗的政权和战争,沉重的现实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在原著中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帕瓦娜到恶臭熏天的墓地挖人骨头卖钱的情节。

是的,帕瓦娜长大了,与此同时她也明白了父辈们那些故事的意义:

给予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她所讲述的故事,同时也是她生活的映照:

故事中男孩苏莱曼勇敢的站出来要替村民讨回种子,现实中帕瓦娜勇敢的剪掉长发伪装成男孩,去集市买食物、挑水、工作,为家人带来希望。

故事中身后的未知迷雾被镜子映照出瘦弱不堪的老马的真面目,现实中表面上凶狠的学生在面对战争时却一下子变得胆怯。

…………

生活施以痛苦,她用故事报以梦想。

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的让一家人活下去。

帕瓦娜的遭遇无疑是悲惨的,但是这只是万千阿富汗家庭之中的一例。

Shukur,12岁时被绑架,被逼成为一名舞童(性奴)。

萨金娜,7岁订婚,12岁嫁给了一个65岁的陌生男人,从结婚那天起,就天天被毒打,14岁时因正当防卫丈夫的攻击失误杀人而坐牢。

阿默德,和祖父前去清真寺却遭遇恐怖袭击,年迈的祖父在袭击中身亡。

性侵、童婚、恐怖袭击等社会问题接踵而来

在2017年,阿富汗平均每天就有68人死亡或受伤,一年里就发生了2050起袭击,平均每天5.6起。

无数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那一场惨绝人寰长达14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也就是电影设定的时间线),更是使30万平民伤亡

黑暗与混乱是这个国家的标签。

故事的最后,帕瓦娜拖着受伤的父亲,母亲与姐姐弟弟向着未知黑暗的家的方向前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们或许会死在路上,或许会就此失散。

但至少他们还活着,就像帕瓦娜说的那样:

“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顽强如小草探头,坚强如倒树生根。

《养家之人》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展现黑暗政府和战争下人民的水深火热,控诉战争、反对战争,它还歌颂在艰难环境下的自由与亲情,致陷身于困境的人们,纵然命运多舛,也要抹干眼泪,继续在黑暗中前行。

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才会有未来。

 4 ) 我用以战胜你的武器就是你仅存的良心

《养家的人》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塔利班统治时期的阿富汗的故事,小女孩帕尔瓦娜生活在一个五口之家中,父亲在战火中失去一条腿,倚靠替人读信、写信,同时贩卖家中值钱的物件为生,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待字闺中的姐姐因为女性身份而无法出门,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尚没有生活能力。随着父亲的逮捕,这个不堪一击的家庭再次受到重创。在当时的阿富汗,女性不能拥有工作,不能买卖东西,不能暴露身体,除非有男性陪伴,女性不得独自出门。在这个毫无道理甚至毫无逻辑的规定下,父亲被逮捕对这个家庭意味着唯一的劳动力的丧失。

于是,小女孩帕尔瓦娜站了出来,她剪去长发,穿起已故的哥哥的旧衣服,假扮男孩去工作赚钱,去打水,去集市上买食物,以此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同时背负上拯救父亲的使命。

在塔利班执政以前,父亲曾经的工作是一名老师,他教帕尔瓦娜读书、写字和讲故事,也鼓励帕尔瓦娜记住那些关于民族和历史的故事。随着父亲被逮捕,小女孩踏上了养家之路后,她开始像向别人讲述起了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兴都库什山脚下有个小村庄,象王抢走了村民们用于播种的种子,一个小男孩苏莱曼站出来要为村民们夺回种子。尽管受到村民们的嘲笑,他依然踏上了寻找象王的道路。一个老妪告诉他,战胜象王需要三样东西,一样是能闪光的,一样是能抓捕的,一样是能使人平静的。接着,男孩苏莱曼依次得到了一面镜子、一个渔网,他镜子看到了追随在自己身后的怪物,一匹又老又瘦的马。他来到象王所在的兴都库什山上,用镜子和渔网制服了象王的爪牙。最后他面对象王,讲出了故事,故事让象王平静,把种子还给了村民。

镜子用来认识弱点

男孩苏莱曼用镜子照射自己的身后,看到尾随自己的怪物原来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他与老马和平相处,老马救了他的性命,使他赢得了渔网。可最后当他需要上山寻找象王时,却把老马安顿在山脚下,独自一人离开。那匹老马代表的是自我的弱点,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同时也不断拖累着自我前进的脚步。我们透过镜子看到自我、民族和国家,看到自己的怯懦,看到民族的软弱,看到国家的过失。每个人的身后是这个衰落的民族试图掩饰内心的胆怯而表现出的张牙舞爪和虚张声势。我们的所有愤怒、激进都来源于自身的软弱,就像那个举着枪想要射击帕尔瓦娜的男人,最终被自己的枪声吓到了,犹疑着想要确认山洞中的情形,然后还来不及思考,就被送上了去往战场的卡车。在庞大的时代面前,我们都是胆小而无助的。

渔网用来束缚关系

男孩苏莱曼用渔网罩住象王的爪牙,制服了他们。渔网代表用来制造关系,束缚关系的工具,它可以是家庭、亲情、友谊,也可以是民族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电影中,帕尔瓦娜认识了两个帮助自己的朋友,同样女扮男装的女孩儿德利瓦,和丧失妻子的男人拉扎克。德利瓦帮助她一起工作养家,而拉扎克帮助她拯救了父亲。

故事用来引发共情

面对象王时,苏莱曼讲出了自己的故事,“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妹妹们总在争吵。有天我在街上发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它爆炸了。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这就是结局。”故事破坏了象王身上的盔甲,它把种子还给了苏莱曼。苏莱曼就是帕尔瓦娜去世的哥哥,这个故事就是哥哥死去的故事。

在故事之外,帕尔瓦娜面临着拯救父亲的危难时刻,她站在墙外,那个能够帮助她的拉扎克站在墙里。墙外,帕尔瓦娜对着心中的小男孩苏莱曼大喊,“讲出你的故事”。墙里,好心的男人拉扎克对举着枪的狱卒说,“你可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面这么乱,放走这样一个男人又如何。”

而与此同时,帕尔瓦娜的母亲正在面对试图带走她的女儿和儿子的男人,这男人强壮、凶恶,手里拿着一把刀。

那一刻,那个长着獠牙的大象是那个举着枪的狱卒,也是那个拿着刀的男人。

母亲用手握住刀刃,鲜血直流。拉扎克替帕尔瓦娜的父亲挡了一枪,肩部受伤。他们手中没有武器,唯有用身上的鲜血吓退敌人。

我最后的武器是示弱,用我的悲惨遭遇换取你的同情。如果你的心底残存最后的人性,你会放过我。而你的一丝犹疑,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这样的主题无疑是悲观的。就如同那些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的女性,她们弱小无力,没有武器也没有话语权,她们是如此绝望,以至于她们孤注一掷的把希望放在对方身上。

电影的英文名为“The Breadwinner”,即赢得面包之人,意指小女孩帕尔瓦娜。而寓言中的男孩儿苏莱曼需要赢得的是种子。就这样,电影和寓言渐次发展,故事在现实和隐喻中一一相照。寓言中的男孩把故事讲给了长着獠牙的大象,电影中的女孩把故事讲给了屏幕前的观众。

电影里,女孩儿拯救了父亲,母亲拯救了儿子和女儿。可亲人尚未相遇,战火即将燃起,痛苦并未就此终结。电影之外,塔利班政权在2001随着美国“911”之后对其打击而撤离阿富汗首都,而这个国家的苦难并未终结,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政权之间的矛盾不断,在阿富汗的多个地区依旧频道发生着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等恶性事件,无数平民失去生命。

“从2017年1月至7月,阿富汗境内各类暴力事件就已造成近3000人死亡。”
“2018年的前6个月,美军及其盟友在阿富汗投下2911枚各式炸弹,这几乎是去年同期在阿富汗投下炸弹数量的两倍。”
“2018年前三个季度,阿富汗境内各类简易爆炸装置袭击共造成3634名平民伤亡,创下历史新高。”
“2018年12月24日,首都喀布尔市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32人死亡,超过20人受伤。”
“自阿富汗战争爆发17年来,已有3万多阿富汗无辜平民葬身战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思潮和各种呼吁和平的运动高涨。由于一战期间科技的进步让战争不再遥不可及,通过照片和影像我们能够更真实的接触到鲜血、痛苦和死亡。而这些战争的残酷影像戳破了狭隘民主主义和战斗英雄的泡沫,让那些原本唯恐天下不乱的好战分子良心隐隐作痛。人们开始寻找通过更为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所以我们要记住故事,记住的是历史,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不能忘记过去。因为人类是如此健忘的物种,才会让历史不断重演。而在不同的时刻里,我们可能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儿,或是那个手持武器的男人。所以我们要讲述故事,讲述我们犯的错和由此而经历的苦难历史,我们不是残忍,我们只是借此唤醒自己的良心。

 5 ) 故事的力量,有力量的故事

还蛮冷门的电影。冷门到某家知名连锁影院,在首映那天还给了5场的排片量,第二天就变成了2场——还是非常不友好的时间。而且不仅题材有点冷门,形式也有一定局限性——动画片。这让那些好不容易挤出时间来看电影的中年人有种对不起自己的感觉。

先说说背景。电影根据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丽斯的青少年小说——《帕瓦娜的守候》改编。有关主人公pavana的故事是一系列小说,这只是其中一本。作为延伸阅读,我个人更建议《灿烂千阳》、《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和《穿越百年中东》。毕竟原著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是一群需要所谓勇敢坚毅果敢之类成长养料的人。而如果真的要了解阿富汗社会、战争带来的悲剧以及阿富汗女性的悲剧,上述那三本书应该是更理想的选择。

但一部讲述阿富汗故事的电影在院线上映这件事情本身已经让人足够振奋。即使它包装了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即使这是一部不说普什图语、达里语甚至波斯语的阿富汗电影,我却认为比那些低龄化或炫目的cg动画更有意义。至少让盛世之下的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全世界都在大踏步迈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还被困在僵化的传统中,生活在战火肆虐、人权被完全剥夺的环境中。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种可怕的社会制度,会逼得家里未成年的女孩子变成“养家之人“,而这仅仅只是冰山的一角,微不足道的一角。

这年头还在用手绘的动画片,不多了。看到动画里每个人物颜色单一的眼睛、一点都不丝丝分明的毛发、简单得几乎粗糙的光影,居然把所有的表情:害怕、开心、惊异、憧憬、顽皮、悲伤、勇敢等等心理活动表现得如此到位,让人有种原始的感动。它又一次证明了,不管技术如何进步,只有故事的质量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真正标准。

说到故事。这部动画片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嵌套结构。故事里的人在讲故事。电影故事里的主人公帕瓦娜是bread winner,她讲述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样也是bread winner。故事里的故事最开始出现是帕瓦娜为了安抚情绪不安的弟弟。帕瓦娜第一次去监狱外寻找爸爸被挨打之后,她的妈妈把这个故事补了起来。在小男孩儿跌落悬崖之后,他被一阵鼓声叫醒,打鼓的老婆婆告诉他要如何打败象王。妈妈是在安慰帕瓦娜,给她勇气和信心。接着在砖厂劳作的时候,帕瓦娜又把这个故事讲给精疲力尽的特里华听。特里华跟她一起创作这个故事,于是小男孩儿有了名字,叫苏莱曼——帕瓦娜哥哥的名字。于是后面一直追着苏莱曼的可怕的东西,是一直善良的老马。

在故事的高潮。帕瓦娜在监狱外焦急地等待,害怕和恐慌笼罩着她——战争的声音,炮火、时间的流逝、黑暗和不确定的援救。于是这次讲述和倾听的对象都变成了她自己。苏莱曼选择独自面对象王,和帕瓦娜一样的孤独和害怕。高潮部分剪切在帕瓦娜的妈妈、帕瓦娜和虚构的苏莱曼中进行,此时苏莱曼的故事已经和帕瓦娜的故事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在妈妈的眼中,酷似哥哥的帕瓦娜像极了苏莱曼。在帕瓦娜眼中,她故事里的小男孩儿自从被赋予了苏莱曼的名字之后,就承载了哥哥的身份,也变成她力量的源泉。

电影就是故事,但这个故事里的人们,他们也在编造故事。他们从故事里汲取力量,文明在故事里薪火相传,即使在地狱深渊也能获得灵魂的自由和不死的心灵,故事赋予他们力量撬动黑暗大门,露出一丝丝微光。我们看他们的故事,看他们讲的故事,也仿佛获得了一次救赎。

人生何时不艰难,世界何处不丑陋,在艰难丑陋时才会让人性的光谱超越肉眼可见的范围去照耀人类的灵魂和精神。

说一个真事儿。电影放映完毕,工作人员是个小妹儿,她充满好奇地问我:姐,这好看吗?

我一个好字还没出口,她就紧接着说:你是我们放映这6场以来,唯一一个观众。我哑然。走在影厅的走廊里,此起彼伏的爆裂声,估计又是哪个反派在摧毁地球,人类等待着超级英雄的救赎。我喟叹,盛世之下的我们,对战争又了解多少?

然后在轻轨上,一群初中女孩子叽叽喳喳站在我旁边。然后一个女孩儿对她的同伴说:你长得好像男孩子,是个t吧?我白了一个眼儿,又想感叹下世风日下。但我转过头去看,那一群女孩子有最青春的脸庞和最无知的笑容——真正的不知人事艰难的笑容。

于是我希望她们永远这么肆无忌惮甚至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她们具有帕瓦娜那样的成熟和坚毅。人性的纯度和深度如果真的要通过战争来考验,那我宁愿永远都不知道它到底有多纯和多深。

 6 ) “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看完《养家之人》,心情复杂。 竞逐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时,惜败《寻梦环游记》,但在立意上,却远比后者更加影响深远。 一如当年的《茉莉人生》,相比迪士尼、皮克斯,主题、形式都更为小众、冷门,却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本身是软弱的、不现实的,但它有着强大的力量,召唤着,引领着,激励着。 电影里穿插的神话故事,轻描淡写讲述主角哥哥的死因:在路上玩耍时,他捡起“玩具”,突然它爆炸了、于是故事结束了。 这几句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犹如一次次重锤,狠狠敲击神经。 一瞬间,新闻网站上,冷冰冰的数字,凄惨的战争场面,求知渴望的眼神,瞬间鲜活。 然而,看完后又是无力的,就像故事里的母亲和姐姐所说,我们什么都坐不了。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 战争带来的轰鸣由远及近,阴云蔽日。个体和小家庭的命运,飘摇不定。 这个国家也曾无比辉煌过,极力寻求过变革,却还是没能摆脱各方利益钳制,在战火中艰难度日。

《时代周刊》曾刊登过一期封面:一位阿富汗少女,因为逃跑被丈夫割下了鼻子和耳朵。可怖,压抑。

我想起《灿烂千阳》里那段话。 “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2003年,重返喀布尔。我看到穿着传统蒙面服装的女性三三两两走在街头,后面尾随着她们穿着破烂的孩子,乞求着路人施舍零钱。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已将她们带往何处? 她们会有怎样的梦想、希望与渴望?她们谈过恋爱吗?丈夫是怎样的人? 在蔓延阿富汗二十年的战争岁月中,她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我与许多在喀布尔的女性谈过,她们的故事真实且让人心碎。”

一个有能力、能发声的人,应当努力了解世界、倾听世界,为弱者说话。否则,他/她将不配这份能力与影响力,只是一个寻求利益、渴望物质的平庸之辈。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监制,安吉丽娜·朱莉,如此值得尊敬。

 短评

女导演,自带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爆棚同情心,可惜节奏感欠奉,力度是弱点。

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非常搞笑,要么你就直接用阿拉伯语配音,阿语腔调的英语配音算什么呢?法国人还是印度人在纽约?这又不是梗,所谓的方便观影更是没必要,缺乏内核只知道截取一段故事来衬托中心实在是很无力。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飞机上看的。特别煽啊,我这种眼窝浅泪点低的稍微一看就感动的不得了,这不连头像都换了。希望安宁真正能降临在阿富汗人民的身上。

15分钟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

你就不能不管吗?你就不能当没看见吗?你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吗?他只是个人啊。

17分钟前
  • 青铜猪猪
  • 力荐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19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有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个玩具,里面藏有地雷,接着就爆炸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22分钟前
  • Tough Guy
  • 力荐

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原著台版译名叫作《战火下的小花》,好过现在的译名,Parvana不仅要养家,也要救父,更要与自身命运作斗争...虽然动画与真人电影无可比性,但仍想提一句,这部动画中的女性甚至比诉求类似的《神秘巨星》更勇敢、更写实,也,更悲剧。

2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小烦恼要死要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世界的另一端每天为“生计”和"家庭团聚"这些我们早已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与命运抗争。@2017BFI伦敦电影节

30分钟前
  • opal
  • 力荐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33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推荐

生活不是故事,故事里的苏莱曼得到象王的种子回到故乡;生活中的女孩寻回父亲,故乡已是一片离乱。现实不是动画,动画里母亲被释放追回了先行的女儿,现实里多少骨肉已天人两隔。女孩伪装成男子,炸弹伪装成玩具,宝石井底深不可测,监狱的路征程漫漫,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也是最廉价的负担。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一个国家的堕落从男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复兴从女人开始。

42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85/100 “养家之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最黑暗绝望的关于穷人的美好愿望的童话,只是那些童话大多以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让小朋友觉得所有恶是早已逝去的东西。然而“养”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最后揭晓的谜底和它本身一样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43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奥斯卡评委会不是最喜欢政治正确了吗?准备把红毯都抹黑的伟大女权主义者在阿拉伯石油面前都瞎了吗,有这么魔幻现实的片子,还非要看什么童话?奥斯卡,垃圾。愿和平,愿生而为人、不以自己的性别为耻。https://i.lavayou.cn/archives/1751《没有然后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48分钟前
  • null
  • 力荐

倘若有人说绿教对人类有任何益处,那他必然是混淆了那些天生高贵坚强却不幸生在绿家但历经荼毒扼杀之后仍然闪光的灵魂。灿烂和荣光归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他们的创造,绿教不配分得任何功劳

50分钟前
  • 大作人家王書紀
  • 还行

今年看到的好片很多,这不算最惊艳的,却是单纯想要推荐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清楚,画面风格浓郁却也明快,讲述社会题材避开沉重也不刻意强调时效性,算是今年心头有重量的一部成年人童话了。所以觉得很庆幸自己在COCO上映前一个礼拜看到了并且推荐这样的作品。

55分钟前
  • 竹和
  • 力荐

不给人活路,女人不能独自上街,需要男人陪同,而且要穿那个罩袍。男人呢,也是谁野蛮无知谁拿枪,谁就说了算。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给你投进监狱。作为一个群体活成这样,自我设限,真是比很多动物都不如。要是不能够想像超自然力量作为精神支撑,真的很难活下去啊!

5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60分钟前
  • 马卡
  • 力荐

我相信动画片的力量,有时候来得比真人版本要震撼,所有的不堪和对世界的控诉,用一种卡通的力量,来给予现实最温柔的一击。

1小时前
  • 大聪
  • 力荐

二十年后还能否相见,在那片月亮拉起海水的沙滩。(190113影院国语版:讲故事真的像念咒语一样,能给以人勇气和力量。)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