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韩国剧韩国2009

主演:金惠子,元斌,晋久,尹宰文,全美善,宋清晨,千禹熙,郑煐禥,高圭弼,李美度,朴明申,李姃垠

导演:奉俊昊

 剧照

母亲 剧照 NO.1母亲 剧照 NO.2母亲 剧照 NO.3母亲 剧照 NO.4母亲 剧照 NO.5母亲 剧照 NO.6母亲 剧照 NO.13母亲 剧照 NO.14母亲 剧照 NO.15母亲 剧照 NO.16母亲 剧照 NO.17母亲 剧照 NO.18母亲 剧照 NO.19母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5 04:31

详细剧情

因为儿子尹泰宇(元斌 饰)是智障,所以母亲(金惠子 饰)总是担心他受伤。一天,泰宇被一辆奔驰车撞倒,朋友镇泰(秦久 饰)带他去高尔夫球场找打球的教授报仇,结果被带回了警局。因为镇泰踢坏了后视镜,教授向他们索赔,泰宇被当成了挡箭牌。 从警局出来后,在家吃过晚饭,泰宇去找镇泰喝酒,但此时镇泰趁着夜色回到球场找出了白天扔进湖中的球杆。泰宇酒后尾随一个名叫文雅中的女学生,结果第二天雅中的尸体就出现在屋顶。泰宇被当做唯一的嫌疑人带回了警局,接着在警察的威胁下画押认罪。得知儿子入狱,心急如焚的母亲委托著名律师为他翻案。但是,泰宇的病影响了他的记忆,母亲在替儿申冤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长篇影评

 1 ) 关于韩国电影《母亲》的答朋友二三问

最近有朋友问我什么是电影技巧,与平常国内所看到的缺乏电影技巧的电影、电视、视频,有什么区别,我没有及时回答。正巧刚看了《母亲》,顺便借这部电影回答我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

电影开篇,奔驰车灯其实是振泰(晋久)踢的,但理赔就比较贵,他对警察谎称是道俊(元斌)踢的,道俊还埋怨自己为什么要踢车灯,这个地方就为了着重刻画道俊有记忆力上的智力问题。另外,在警局的冲突,也交待了“白痴”是激怒道俊的敏感词汇。这是电影开端的两处关键伏笔,也是为什么要设计这场戏的原因,都是常见的剧作技巧。

案发之后,母亲(金惠子)怀疑振泰是凶手,去振泰的住处偷偷搜查所谓的“证据”,这时振泰带着姑娘回来了,两个人还做爱,母亲只能暂时藏在衣柜里,看着房间里发生的一切。接下来显然是要找机会偷偷出门逃跑,但两人刚做完爱也不可能这么快睡着,中间等待的过程中也没什么好拍的,就给了房子外景的一个空镜头,表示时间已经过了一会儿了,然后再切回房内,两人已经睡着,母亲准备偷偷逃跑。不要小看这个空镜头,这小小的一个空镜头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技巧,都比较常见,理论上还是空镜头转场的逻辑,尤其是这种前后同一场景间的衔接,放在这里显然还有表达时间的功能。可能有人会关注这场戏里比较紧张的部分,但我比较在乎这个空镜头。你在看中国电影时,里面的空镜头通常就用的比较笨。

上诉期间,律师喝着酒兴高采烈的在夜总会和道俊母亲谈事,大意是劝告母亲,案情已经定了,不要再去做无谓的努力。但台词是律师先啰嗦一些与此无关的事,世界杯之类的闲扯淡,说某届世界杯都过去四年了,我好像还觉得就在昨天,根本没多久。然后母亲不明就里,问什么意思。律师表示,你儿子这个事,已经定了,最多也就判四年,这在平常简直不可能,而且儿子脑子有问题,基本这四年也是在医院渡过而已。这里是比较高明的台词技巧,一般会说一些与此无关但又可以引出对话主题的内容。这在西方电影里很常见。比方昆汀的《低俗小说》,两个人先不谈正事,就是要给你聊什么各国的汉堡,聊什么脚底按摩。但中国电影的情况往往会直给,这样艺术性上就下降很多,说明许多创作者缺乏发散性思维的锻炼。

案情推进,振泰的嫌疑排除后,振泰和道俊母亲说为什么凶手要将尸体置于房顶,镜头突然切到母亲雨中奔向废屋的房顶,鸟瞰着全镇,这时候振泰的画外音说,这是因为凶手想让全镇的人都看到,然后顺着画外音再切回开始两人对话的场景,振泰继续和母亲分析案情,把话说完,再切回到母亲雨中站在屋顶看着全镇。这种偶然交叉剪辑的技巧是可以强化戏剧性的,有对台词点题的作用,再者也可以化解对白冗长所造成的视听上的单调性。在适当的时候,插入与对话相关的镜头,去丰富信息量,活跃观影体验,是电影化叙事的技巧之一,也是增强电影性的重要方式。这在成熟的电影工业中也是惯常使用的手段,但可能在中国很多影视中就用的很匮乏,尤其是在这种地方大多是不会去用的,一般可能是先对话完一个场景,然后母亲再跑去另一个场景,或者干脆全都用对话交待完剧情,应付掉甚至忽略掉一些细节的视觉展示,在视听语言上比较死板,少了很多艺术性。当然,局部到底以何种手法表达还要视整体风格的创作构思而决定,例如朴素的现实主义则并非侧重剪辑,以及并非强调表象的戏剧化情境,不过这种基础话题在此不表。

探察深入,母亲去找收废品的人套问案情,因为此时这个人有作案嫌疑,母亲进去废品站的时候,这个人的头钻在一个废旧的机器里折腾零件,只露出半个身体,这时母亲边对话边坐下,这个人站起来,经过母亲身边,因为母亲是坐着的,机位比较低,所以观众仍然只能看到这个人的下半身。这也是常见的技巧,关键人物的出场保持一定的悬念,增强吸引力和观影的趣味性,以及酝酿戏剧冲突。这个人边说话边走到母亲的斜对面,“嘭”的关上门,坐下来,我们这时才看到这个人的外貌,原来他是谁。你就拿新近的西方电影《狩猎》来说,最大的女反派也是这么出场的;包括《低俗小说》里的BOSS马沙的出场;以及新近的美剧《守望者》里曼哈顿博士的出场,甚至将这个技巧玩到乐此不疲。可能具体的用法上会有所出入,但大同小异,意思是一个意思。不过我确实想不起来中国电影上一次用这个技巧是什么时候。

结尾车站,道俊已经开始会算零钱,母亲座位旁的陌生女孩也摆出吸引异性的娇媚姿态,对道俊暗意示好,这证明作者在使用一切手段表达道俊已经越来越正常,陌生人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这个女孩虽然是一个群演,但在对事物的确切表达上,是个尤其重要的细节“信号”。这一点也同样表现在张艺谋《活着》的结尾,在经历了各种时代风雨和世事无常之后,富贵领着馒头送水回来,大街对面走过去一个高个子青年,和富贵点头打了招呼,如果仔细观察,这个青年的走路姿势是比较“现代”的,一种无法在旧时代见到的、受过开放初期新潮思想和外来文化影响的“步伐”,安排在这里有表达时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则为了心理提示,如果有庆还在世,差不多也这么大了,是当馒头舅舅的年龄,因为接下来的戏是对故人的悼念。同这个青年一样,《母亲》中的陌生女孩也绝非“随意”安排的一个群演。

以上都是一些传统的小技巧,有来自剧作上的、镜头语言上的,也有来自摄影上的、调度上的,或者来自剪辑上的,甚至表演上的,实际上有时候一部电影都是由各种不同的小技巧组成的,并不见得一定要有可以大啖三日的花哨手法和新奇拍摄。这部电影我只看过一遍,并没有在我心中掀起多大波澜,现大致只记得这些地方,可能还有更多的技巧,我没有去深究,这里不表。仅为了作一些客观简要的答疑,给我的这位朋友参考。

然而,我还将要补充的是电影更深层次的意义,道俊的智商问题,为母亲用针灸所导致,目的是让他忘记小时候经历过的那件不愉快的事情,影片在不再针灸的坐牢期间已给过许多铺垫。常人也不难理解这种艰难生活上的事出有因,当然,这些辅助细节并非我要提出的重点。结尾道俊将针盒交给母亲,不管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而为之,潜台词都是导演借道俊这个行为表达“我已经长大,请放心去”的戏剧情境,而母亲接过针盒时颤抖的手,表示某种“惊醒”,她的离去,则表示“放手”。当然,有人认为母子双方掌握了对方的证据,顿感毛骨悚然,这也没错。

母对子的精神控制以及占有式的过度溺爱导致的心理扭曲、俄狄浦斯等,一直是心理领域的一个创作主题,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彼得·杰克逊的《群尸玩过界》,以及《坏小子巴比》、《故事的故事》,甚至《小丑》等,都或多或少在表达这种主旨,而奉俊昊在这个基础上更加上了一层女性的悲哀。与以往此类电影不同,导演试图以人性的分析而非批判的角度去阐述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借事件本身和经过揭示出更大的母题,悬疑不过是一件外衣。这一点与《搏击俱乐部》之存在主义、《老无所依》之虚无主义的表达手法,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而这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则不是可以靠所谓的学电影拍摄技巧能够获得,更多依靠的是个人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文化底蕴等,否则你只能是你们县城用好莱坞级制作手法拍宣传片的高端白领达人,或者你们村唯一一个可以用蒙太奇驾驭婚庆的王者。这里不再赘述。

片尾,电影在母亲的舞蹈和晃动的镜头中戛然而止所表达的意境,和《大菩萨岭》里仲代达矢百人斩时的戛然而止是一样的,理论上都是承袭了《四百击》片尾的艺术手段,在剧烈释放时突然停止所表现出的内心迷茫。而同时,也是这个镜头中的逆光拍摄,使其在迷茫之上增加了另一层意境。逆光所呈现的太阳光环,往往代表着精神高度或人性光辉,这在许多电影里可以见到,如《杀死比尔》中白眉答应教黑曼巴蛇时的逆光镜头;《侠女》中慧圆大师圆满时逆光的宗教释义;以及最近《惊天营救》中锤哥牺牲时头顶的太阳光等。但有时则表达挣开束缚或不再羁绊的一种“解脱”或“自由”,当然,如果往消极上说,根据不同的情节或人物设计,你还可以理解为打算破罐子破摔的“我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解脱”中同时伴有“绝望”的因素,本质上都是属于不同层次的精神蜕变。如《小丑》中亚瑟闷死母亲时头顶的太阳光环,表达此时他已放下心理包袱,终于解脱,成为了自己,但同时又决定慷慨赴死,在家中反复排练在全世界面前自杀的情景,却最终事与愿违。与《小丑》相反,导演将这种“解脱”的光环最终留给了母亲,并用片中“针灸”这个符号加速对现实困惑的逃避,以期望早日结束内心的痛苦和愧疚,从这点来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逆光映衬的并非母亲一人,随着镜头和舞蹈的持续,母亲进入人群之中,你有时甚至很难找到母亲的确切位置,光晕在每个妇女背后穿梭,这也说明,作者借个体引申群体,将母亲个人放大到“母亲”这一群体的创作意图,含警世之义。

当然,韩国人还有一点很聪明,确实向西方领会了如何将“民族文化”自然的融入进电影中以达到输出的目的,如所谓的韩医、针灸等,这也是中国电影所不足的。

 2 ) 理解奉俊昊

镇楼

奉俊昊出生于1969年,1988年考上延世大学。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点,对理解他的电影有很大用处。1979年朴正熙遇害身亡(对,就是朴槿惠的爸爸),全斗焕政变上台,绞死了金载圭,逮捕了金大中,光州事件爆发,韩国政府在美国授意下对民众进行镇压,政局动荡到什么程度呢?1987年6月国际奥委会明确表示,如果韩国政府再不改善状态,将撤销汉城198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结果是全斗焕和金泳三会谈,卢泰愚发表6.29宣言,全斗焕辞职,金大中获得特赦,在其后的总统选举中,金大中和金泳三决裂,导致卢泰愚渔翁得利胜选。全斗焕和平移交总统权力,遁入深山寺庙,闭门思过,承认光州事件是一次大屠杀,并为此道歉。在《请回答1988》中,金正锋跑去寺庙吃素,撞见的那个神秘的秃顶人,就是全斗焕。

卢泰愚上台之后,民众的主要诉求是清算光州事件,释放当年被抓的民主人士。但政客哪有清白的,一旦清算,卢泰愚很担心必然会清算到自己头上来,而他仅仅36%的当选得票率权威性显然不够(对比1992年金泳三88.4%的当选得票率),因此卢泰愚不打算清算光州事件,导致社运团体将他的政府当作威权政府的延续来进行抗议。《请回答1988》中成宝拉作为首尔大学的学生多次参加游行示威,说得也是这件事。另外,成宝拉在第一集,痛打正在备战奥运举牌小姐的成德善,万能的网友考据出来台词被改过,导致姐姐成宝拉看上去像疯子。原来的剧本台词是成宝拉说:你得意什么,当奥运小姐了不起啊,知不知道为了开奥运会建场馆,有多少老百姓被逼迁?所以她才拒绝观看奥运会开幕式。后来改了台词了,毕竟八点档合家欢电视剧,没必要。

《请回答1988》为什么选了这一年,说到台面上的理由是这一年举办了汉城奥运会,更深刻的理由是从这一年开始韩国民主化进程开始走上大道,老百姓的生活总算安稳一点了,直到1997年,全斗焕被判死刑卢泰愚被判17年,光州事件才正式在法律上得到平反。奉俊昊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都在是动荡不安中度过的。理解了他的青年时代,理解了他的现实关怀,就能理解奉俊昊几乎所有电影。《杀人回忆》原型事件发生在1986年,是政局最为动荡的那一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反类型片,讲得虽然是一个连环强奸杀人案,但和标准类型片不同,最后没找到凶手。看过悬疑探案类型片的观众都知道,哪怕最后抓不到凶手,也得让大家知道凶手是谁至少做成《老无所依》那种,否则你的重心要放在哪,故事和情节的向心力在哪?但《杀人回忆》中大量的细节描述的都是侦破过程,而它的轴心,简单说,就是处在新旧世界之间的痛苦的人们。死了人,整个警察系统都是腐败、瘫痪的,现场随意破坏,证据保存不住,警长玩忽职守,两个警察一个刑讯逼供一个糊弄大师,这是旧世界的警察形象。从首尔自愿来了个年轻的警察,专业、科学、文明、正义,像是新世界的代表,但又怎么样呢,这两伙人先把一个底层傻子打得不成人型,后来把一个工人无辜者刑求到爆发民众抗议,最后差点给掏枪把一个书生气的无辜者打死在涵洞里。

宋康昊是坏人吗?不是。他是病人,女朋友老来给他打针吊点滴,但他得了啥病?一直没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隐喻。刑求的警察最后被他打得最惨的傻子废了那条惯于践踏人的腿,截肢了,这显然不可能出于偶然,作者意图在这里太明显了。金相庆某种程度上还可算成好人,但影片里特别明显地插入了民众示威时他血脉喷张、挥舞警棍殴打示威者的镜头,最后掏枪说“我一枪打死你都没人知道”这种暴徒言论的人也是他。

打最底层的傻子,傻子家人也只敢客客气气对待这两个警察;打教友,就生了民变;打一个书生气质的人,此人可是会单枪匹马坚定地抗议和反抗。天下滔滔,时局动荡,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境地,美好的人死在阴沟里,无辜的人在地下室被吊打,而警察也疲于奔命毫无成就感——日子何以变成这样?每个人怎么都这么痛苦?而最后的结局,是造成这一切死亡、不公、痛苦、挫败的凶手始终没有被指认,始终活在你我之间。宋康昊最后穿越第四堵墙那个镜头,可以看做寂静的警报。

奉俊昊能不能选一个抓到凶手的真是案件来做呢,当然可以,他一样可以做出超强悬念来。他为什么选了这么个题材呢? 《汉江怪物》豆瓣归类科幻片。故事情节很简单,汉江里出了一只怪物,抓走了小女儿,一家人去救孩子,最后消灭了怪物。汉江是韩国境内最重要的一条河流,从上世纪60年代起沿岸的出口经济迅猛发展,韩国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被称为“汉江奇迹”,所以“怪物”生在汉江这个设置要认真体会。

这个怪物是哪里来的呢?是一个美国人命令一个韩国人把有毒的液体倒进汉江,最后滋生了一个怪物。又是一个美国人帮着江边的韩国人逃生,被怪物咬伤了。韩国政府抓了宋康昊,在一个美国人的主导下开颅取病毒,最后电视里还是美国人在胡说八道。只要看看二战后朝鲜半岛的历史,也确实很容易理解奉俊昊要说什么:这一个美韩合谋搞出来的大怪物来搞我们老百姓了。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的设置。弟弟是个搞社运的大学生,片中他说我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个国家,而且扎起燃烧瓶来轻车熟路,但他找不到工作。妹妹我印象里没开一枪,武器是射箭。怪物被淋了汽油,弟弟要去扔燃烧瓶结果脱手了,是姐姐像点圣火似的一箭射过去给干倒了,虽然实战还是枪好使,但韩国传统强势项目是射箭,你可以想象一下中国人用乒乓球干倒大怪物,这里面多出来的那点意思。

最奇特的是宋康昊这个人物的设置。就故事发展情节而言,他是典型的台灯人物,你把他换成一个台灯也不影响故事发展。试试把这个人物删掉:一个小女孩,父母双亡,跟着爷爷在汉江边开了个小卖部,有天被怪物抓走了,爷爷,姑姑和小叔三人合力把她救出来了——故事几乎可以原封不动的进行。宋康昊贡献了哪些不可替代的情节呢?就是被韩国政府抓走,被美军开颅。只有这里。

这个情节甚至跟抓怪物的主线都不挨着,删掉它故事甚至更紧凑:爷爷拿着手机,接到小女孩电话,去救孩子被怪物杀死,叔叔去找人定位手机地点,小姑去救孩子,把怪物赶到江边,搞死怪物救出俩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写宋康昊的这个角色呢?他懒,无能,迟钝,偷奸耍滑,很不像个男人,留不住媳妇连累弟弟害死了爸爸,但就是善良,一心一意爱孩子,女儿奴,为了孩子怎么都行。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遭此横祸,女儿被抓走,爸爸被摔死,自己被抓去开颅,唯一一次用强也只是为了救女儿————这不就是勤劳善良爱好和平的韩国老百姓么?宋康昊演技实在太好了,这么个讨人嫌的人物居然可爱的不得了。

《雪国列车》就不多说了,完全的极权隐喻,看得时候难免把战后韩国民主化过程与之一一对应,卡司大,野心也太大,感觉没完成。但在雪国列车里,奉俊昊对空间的把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列车的“头尾”和后来《寄生虫》别墅的“上下”一样是很直白但有效的用法。但这也不能算新鲜,《高斯福庄园》和《唐顿庄园》(同一个编剧)对空间“上下”和阶级“上下”的关系就做了描述。从《母亲》开始,奉俊昊对现实的关照进入了具体而微的层面,我感觉《母亲》是奉俊昊最重要的电影严重被低估了,即便剧本毛刺一如既往的多。我看豆瓣上在批评什么畸形的母爱,觉得是不是边刷手机边看电影了。理解这部片子的核心,是理解一个孤女如何意外死亡的。这片子和李沧东的《诗》几乎是处理了同一个性质的题材。

在《母亲》里,一个女孩,没有父母,还得赡养奶奶,只能依靠出卖身体来换大米吃,最后意外被一个傻子砸死了。在《诗》里,一个在校女孩,被一群不良少年强奸最后投水自杀。两个电影都是通过老年人的视角展开的。《母亲》中儿子意外被卷入凶杀案之中,为了救儿子她展开了一系列洗冤行动。《诗》里奶奶得知了孙子的罪行最后将孙子送给警察。这两个故事都有刑事案件要素,但都没有大肆渲染案件本身。《母亲》跟女孩交易过大米的男人从未成年人到老翁,从流氓到智障人士,触目惊心。母亲对儿子的愧疚感来自于活不下去带着儿子喝农药,结果没喝够,没死成,把儿子脑子搞坏了。再多想一步都觉得胸口发紧:遭遇了什么样的艰难,让一个少女可以这样活着,一个母亲可以带着孩子去死。对社会底层的盘剥、忽视,底层之间互相的倾轧,对光天化日下的罪恶之无动于衷,让《母亲》这部电影有一种特别阴郁的基调:活着就无法忘记,忘记就丧失自己,可不忘记又活不下去。

《寄生虫》反应的现实就更当下:贫富巨大的悬殊,毫无尊严的生活,全无可能的将来。李沧东和奉俊昊先后拿出《燃烧》和《寄生虫》两部反应贫富巨大差距的被撕裂的韩国社会,应该不仅仅是巧合。奉俊昊的影像确实没话说,调度,速度,力道,节奏感,运镜,刚猛有力教科书式的好看,一力降十会,有时候剧本毛刺多得让人摇头也会被快打慢得盖过去。把严肃的主题放进一个刺激的故事里说清楚说好看,虽然难得圆满,但确实是条不跌分也不丢观众的好路子,然而潜在存在的问题也挺明显的,就是…..我们…..始终……还是……要回到……李沧东……

李沧东

 3 ) 遗忘了的自我,不需要谁的动情

片首以母亲独自在荒原中跳舞开始,这种用行为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手法,和片尾交相辉映,映射了母亲压抑的自我和她内心的荒原。

整个故事的序幕是以母亲割草镜头拉开的,她的视线始终停留在街对面正在与狗嬉戏的Idiot儿子身上,会被割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看见儿子被BENZ撞后,母亲立刻不顾一切的飞奔过去,在她的心里一直是把儿子放在第一位的。
“你在流血”,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手也同样的在流血,即使邻居大姐指出她也不以为意,她的心随着追凶寻仇而去的儿子也离开了,如果不是邻居大姐拦着,很有可能她是会冲过去的,她并不关心自己或者是别的什么,她在意的只是她的儿子,这里可以看出两点挺有意思的地方,一点就是母亲她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维系在儿子身上的,换句话说,她的自我意识很薄弱;另外一点,就是导演想要提示的,作为Idiot这个弱势群体,母亲早已习惯了她们母子的被不公平对待。

既然故事展开了,那么,就从一个个串联的事件上来看看我们的这位母亲吧。

【事件一】母亲在药局包扎伤手,但是心系儿子。行为上,她一边打电话寻人一边不停的朝外望寻,那种急切的想要去寻子的心情呼之欲出,对自己的手伤她是基本忽视了;言语上,她不耐烦的对包扎的医师说了一句,“又不是做手术”,她是想尽快结束了好去寻子的。

这个时候,儿子和一同追凶的龙套甲哥们追到了GOLF停车场,他想效仿龙套甲哥们,也踢坏BENZ的后视镜,但是未果,摔了,遭到了想当然的轻视。龙套甲哥们对他来说,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存在,每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崇拜对象,而Idiot又是在单亲环境下长大的,作为感情替代,龙套甲哥们的形象就异常高大了,他是一个近似于父的角色,他的行为也影响到了Idiot的价值观,力量是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想被忽视,想被认同,那就唯有证明了。

Idiot无法忍受别人的轻视,所以当他捡GOLF球时龙套甲哥们用那种轻视的语调笑他“你和女人睡过?”,他心中就开始埋下了那期望的种子。

他回答道,“我有和女人睡过。”“谁?”“妈妈”
但这样的回答显然是不被认可的,他渴求被认同,向往能证明自我的那种力量,这点从后来他们在警局口供时也可以看出,不管是他对踢坏后视镜的顶缸,还是他因为对方的一句“弱智”就翻毛腔动手,他痛恨被轻视,痛恨那种不被认同的无归属感,但这却是从小到大这个社会对他所给的普遍待遇。


【事件二】儿子在街边随地小便,母亲端药过来,一边望着他“作业”一边端着药给他喝。镜头的焦点是地面上的漏尿,在表现手法上隐喻了弗洛伊德对尿的引申意义,母亲过分的关注,这个细节体现了她过分的保护欲,某方面来说,这就是一种爱的沉溺。
镜头最后母亲手捧儿子未喝完的药为他的随地小便善后,也隐喻了作为母亲,她是常常要替儿子善后的,这点从事件一最后也可以看出,母亲去警局领人的时候,一打的保佳士D每个警官她都招呼着发过去,这事她看来也是没少干的。
在Idiot儿子看来,进警局却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从他后来对PUB里头那小姐说的话可见一斑,“我刚从警局出来,对我尊重点。”他从不曾得到过谁的尊重,甚至是母亲也不曾,因为得不到所以向往。如果没有钱能让人尊重,那就通过力量的表现,通过畏惧也是可以得到尊重与认同的,他是这么认为的,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也是这样呈现在他面前的。弱势的他向往那种足以令人尊重的力量,畏惧好过轻视,强者才会令人畏惧。也正是因此,所以后来他才会对杀人一事作出那样的认罪供词,“我也可以变坏的。”他的意思其实是说,他也是可以变得让你们畏惧,让你们尊重的。

PUB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曼哈顿”,不知道是否借喻了SIN CITY纽约的那种社会价值观。
Idiot儿子在PUB里喝醉后对PUB老板娘的女儿表现出的好感,和他对PUB小姐的讨好表现一样,都是为了博得女孩的认同,龙套甲哥们给他内心埋下的那颗种子开始发芽了,他要证明他的存在感,但PUB老板娘的一句,“叫你母亲来结帐”又把他给否认了。
他拿出GOLF球来,在龙套甲哥们的影响下他于是也认为有钱人玩的东西那它一定也是值钱的,所以他想用它代替酒钱,可他又一次被否认了。
一再的被否认使得他对认同的那种渴望也益发强烈起来,所以他在归途中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出于这种强烈渴望的促使就跟了上去。
导演没有给女孩正面镜头,镜头给出的是她躲入的那条黑巷,黑巷也代表未知,诚如女孩对Idiot来说是种未知一样,在这里它的寓意从里头飞出来砸他的大石块可以看得出来,一切未知的往往也都是潜伏着危险的,想要去触碰,也许就有被伤害的可能。
镜头一转,渴望认同却被伤害的Idiot最后还是只能和妈妈睡,没有女孩,只有母亲,能给他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也唯有母亲了。



【事件三】母亲去探视被关押的儿子,她开口的第一句话也不是问儿子发生了什么,而是问他们是不是打了他哪里,问他有没有被伤到,她是深信儿子不会做出杀人的事情的,而且她对儿子的关心远胜于一切,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就是母亲教儿子用深呼吸配合手势来让思想平静,真正无法平静的其实是她,但她自我意识比较薄弱,一直以来她的存在感都是建立在对儿子的感情上的,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换位感受,她是不需要感情的,她所有的感情都是因感受到儿子的感受而来的。
作为弱势群体,再次遭受到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母亲是焦急的,然而荒诞却是现实难以改变的基调,CSI现场重现的时候只有她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她的儿子在得意的向PUB老板娘的女儿挥手,他在这种注目感中找到了存在感,觉到了认同感;她的熟人PUB老板娘在忙着发小传单;所有的街坊邻居们怀着看好戏的心理都来围观了,一切都像是出闹剧,连背景配乐都用上了百老汇的小号,很有现实非理性的那种讽刺效果,很有意思。暴力真是无处不在,除了那些有形的暴力之外,还有更多无形的暴力深藏在社会历史结构的每一个角落,譬如这种集体冷暴力。
面对这种荒诞的生存处境以及他人即地狱式的不堪处境是需要一定承受能力的,母亲真的很坚强啊,连带儿子那份她都一并给坚强起来了,正是这种坚强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高贵与美好,母性的光环在她的身上被放大了,作为观众,我被打动了,深深地啊T口T。




【事件四】为了澄清母亲去了受害女孩的灵堂,出场镜头先给出的是她的影子,不好意思,影子的意味太多了,我抓不太住,窃以为那是替代儿子的意味,她是作为儿子的影子而存在的。
这里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两个出场人物的对比,母亲和受害女孩的阿妈,那位阿妈太有反面对比效果了,她出场的第一幕是在用她孙女的遗容相框当镜子照整理发型来着,人活着的时候她都不在乎呢,何况现在死了,重要的是她这个活着的人过的好,那就可以了。阿妈的谢幕也很绝,她站在高岗上把米酒瓶子远远的冲着山谷扔了出去,喝完了嘛,完了的,当然就该扔掉。

母亲就不一样了,很多东西她是没法扔掉的,那一幕最后给她的镜头也是整理颜容,在被死者家属打了之后,她掏出随身的小镜子正容,还上了点唇膏,至少看起来有点血色不会太狼狈,她是不可以败态尽现就这样放弃的。
于是,母亲就找到了律师甲,带他一起去看了狱中的儿子。
律师甲哥们出场的时候导演就已经给出伏笔了,在餐厅里他斥责孩童“不许跑”,这一句话就说明了父权至上的他对那种孩童似的幼稚行为是十分厌烦与不满的,所以后来他在接了手机后借口有重要的事要处理而离去,他对找上门来的母亲的敷衍之举,这些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了。
母亲和律师甲的那次探监虽然原本的目的没达到,但她的Idiot儿子在太阳穴按摩手法下居然想起来一件事,他想起来的倒不是他到底有没有杀人,而是踢碎了BENZ后视镜的那个人不是他,是龙套甲哥们,为什么想起来的会是这件事呢?因为对他来说,此事更为重要,重要在哪里?因为龙套甲哥们没来看他,他言明了,并且很不满,这种不满不单单是基于被忽视,还有一种依赖丧失的惧怕,他惧怕被自己所崇拜依赖的父系角色抛弃。

他想起来的这件事推动了故事情节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为母亲后来决定靠自己去调查奠定了基础,于是母亲就去了龙套甲哥们的家里。
这个场景里,导演多次通过母亲的眼球活动来映射她的心理活动,譬如进屋前她推开门之后,隔着门缝的一个眼珠子活动的镜头,就很有具有代表性,显露了母亲心里道德的挣扎。而后她在衣柜中的窥视,也通过眼球活动把母亲内心的尴尬等情绪表现的很到位,大妈的演技真是太赞了。

那次私闯民宅的调查有了结果,母亲冒雨赶去了警局上交她找到的证据,这里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导演给特写的那个塑料手套了,因为下雨的关系,母亲把一只手套用在保护这重要的证据上了,至于别的她并不在意,直到等待绝望之后,她才意识到要取下自己手上一直戴着的那另外一只塑料手套,是该取下来了,因为已经没用了。

离开警局时外面开始下暴雨了,大雨滂沱中,茫然的母亲从回收废品大叔拉的车子上抽了一把二手破伞,然后她追过去给了大叔钱,大叔比较有良知,两张分里头只抽走了一张,这种良知也为后来他坚持一定要报警打下了基础,注意,大叔他不是个普通的龙套大叔,在后来他的戏份通过受害女孩的手机被加量了。
至于那把伞,它虽然又破又二手,但花钱抽它也是有喻义的,除了把隐藏人物废品大叔推出来之外,它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它是为了表现母亲的道德感和价值观而存在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社会侧写,没什么不要钱的,就算是一把又破又二手的伞。


关于社会侧写,紧接着导演就开始用KTV中律师甲哥们的闹剧来表现它的荒诞性了,那哥们想要劝服母亲接受儿子在医院中关4年的结果息事宁人,结合他及时行乐的态度,他那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别给他找麻烦了。
PARTY还没开始律师甲的几个精英哥们就都Hi高了,没人有空理会母亲,无处诉说又苦无法门之下,母亲只好借酒消愁了。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闪回镜头,是儿时的Idiot,作为第一视觉的观众,于是就和母亲一起见到了出现在镜头面前的他拿着保佳士D的样子,多意识流的闪回啊,在母亲的内心深处,她的儿子始终就是这个样子的,她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此后,当她觉察到家中的动静,推开门察看的时候,恍惚中,她似乎是见到了长大后的儿子正坐在PC前的身影,错觉也是隐喻,她长大的儿子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变成了跟她看错了的那个龙套甲哥们一样的人了。

龙套甲哥们是什么样的人?导演很快就让我们见识到了,因为母亲私闯了他的民宅还用GOLF杆告密到警局那里,他决定让母亲出点赔偿费,母亲一时半会拿不出来也没关系,可以打卡到帐的,他不急的。有意思的是,这样,这两人还能从头到尾的都是家常话,社会侧写出来了,确实,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都不算什么事,钱这个道具在片中被运用的挺多的,母亲追凶找线索基本上靠的都是它给开的路,没办法,谁叫女子也是弱势群体呢。
这一幕龙套甲哥们的镜头感很强,他有个很重要的正面镜头,在谈妥了赔偿事宜之后,出于道义这哥们就提出了对于本案的他的一些观点,用注视摄影机的方式让观众跟随母亲的视角也出戏了一回。
“为何要把尸体像晒衣服一样的挂在屋顶呢?是为了引人注目,为了炫耀,让大家都能看到。”
这个观点,他其实是在告诉观众,紧随其后的他的那句台词也很出彩,“不要相信任何人,也不相信我,你要自己去找到真相。”这是他对母亲说的,也是对各位观众说的。
这里我是否可以理解为M.Hanker在《FUNY GAMES》中运用的那种戏剧化表现效果的借喻手法,潜台词就是“这全是为了观众啊!”
跟那些频繁出现的闪回镜头一样,这手法还真是有一种奇特的美感效果啊!
龙套甲哥们为了观众着想的一番演说,让剧情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母亲着手调查了,那么有感染力,看来这哥们还真不是个普通的龙套,尽管给他的代号是“龙套甲哥们”,但我认为他其实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父系角色,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存在很具有社会代表性。



【事件五】因为被人唤做“弱智”,儿子在狱中打架了,母亲来探监时,他忽然说道,“我想起来了,很重要的事情,5岁的时候,你曾经想要杀死我。”他想起来的这件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事,让母亲在听到后当场就尖叫了,她坚持要进去给儿子扎大腿上那个能消除记忆的穴位,只有她知道的穴位,这件很重要的事她不要儿子记得,只要她记得就可以了,她不明白5岁的孩子如何能记得这些,这里有个对前面母亲记忆闪回的呼应,那个闪回出来的拿着保佳士D的儿时Idiot,就是他5岁时的样子,发生了那样重要的事情,自然是会在母亲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当时的他的样子和当时的那种绝望的情绪,仿佛又一次在母亲的心里面涌现出来了,所以是要用闪回手法来体现一下这种感情上的反刍的,唉,母亲反刍的都吐了,开玩笑的,那是酒后反应。

在母亲歇斯底里尖叫的时候,儿子倒是很平静的望了一眼四周,说道:“多尴尬,那么多人在看”他的存在价值还真是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中的,很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种调调啊,他的那篇名著叫什么来着的,扣题了。
一般来说,人的价值认同会制约和引导人内在情感的生成,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同样会强化人的价值意向。

这幕收尾的时的一段对话挺精彩的,儿子说,“你给了我一个装着农药的酒瓶,你想要杀死我。”
母亲:“因为当时我很绝望,我想要我们俩一起死。”
儿子:“但是你让我先喝,不是么?”
母亲:“你应该先喝,这样我才能跟着你啊,我当时是那么绝望,你和我是一体的,我们应该拥有彼此。”
因为爱所以不能比他先死,在母亲看来这是想当然的,儿子就是她的一切,但在儿子看来,他却是深觉失望的,原来连母亲都不曾认同过他,连母亲她也曾想要否定他的存在。这对他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事情,他会想起这段儿时的回忆可能也是一种反义,内心深处他是不是觉得“如果当时你就杀死了我,那该多好啊!”,不知道,我瞎猜的,这种猜想的依据是母亲后来对邻居大婶说的那句些话,她说要不是当年那劣质农药不靠谱,那现在她和儿子就已经在天堂里快乐的玩耍了,福克纳大爷在《As I Lay Dying》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正典,那就是:“他们在苦熬!”现实的荒谬连农药都不靠谱了,没办法,既然死不了逃不脱,那就只好苦熬了。




【事件六】母亲去废品大叔那里寻找线索调查真相,在大叔闪回的记忆片段中有个镜头很有意思,Idiot用石头砸死了那个女孩后,他反反复复的掏出手机又犹豫着放回了兜里,一直以来对母亲的依赖使得他在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call妈妈(这点也是有例证伏笔的,在狱中当他想起那天晚上的记忆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叫“妈妈”)不过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很简单,他要证明自己,他迫切的想证明他不需要靠妈妈,他是有能力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就像龙套甲哥们分析的那样,他把尸体像晒衣服一样的拖到了屋顶,诚然,他会那样做确实是为了炫耀与引人注目,只不过这完全是由于他潜意识中对公众认同感的渴求所造成的,他多希望自己证明的结果能让大家看到啊,这种愿望如此的强烈,以至于他下意识的就这样去做了,那么他在现场留下的那个有他签名的GOLF球的意义也就很清楚了,这球其实还有一层意义,他在PUB曾试图用球来付帐,因为他觉得这东西挺值钱的,另一方面,就社会的价值观来说,他也是认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得要补偿的,金钱上的补偿,这点不管是从他承认踢碎BENZ后视镜一事,还是片中一些别处提及的事都可见一斑。
那个女孩的死亡看起来像是一起偶然事件,但偶然也是另一种必然的结果,这里面有二重原因在,一方面是由于那种渴望别人的认同而产生的对力量的崇拜,另一方面就是他所具有的孩童般的效仿的天性,他效仿龙套甲哥们也同样的效仿那个女孩用石头回砸过去了,积蓄以久的缺乏认同的不满与归属感缺失的那种忿懑,让他力比多失调了,套句老弗的话来说就是:“由于太多不能满足的欲望,太多失望的痛苦,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盲目的、黑暗的、无意识的、本能的冲动,这种本能使人永远生活在冲动和压抑之中”。Idiot哥们他也人,他也是有本能欲望需要发泄与满足的,在真实生活中受到压抑的欲望,总要发泄满足一下的吧,暴力也是一种途径,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他不过是“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他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安排他那个世界的事物,来使自己得到满足”。

母亲在听到事实真相后就崩坏了,她杀了想要报警检举揭发的废品大叔,她的尖叫伴随着儿子意识到自己杀了人时的那种恐惧心态与不知所措的镜头闪回。虽然Idiot的他只是遵从本能,道德感并不强,但他也是会害怕会恐惧的,这个镜头总归是要给他的,导演给了,用母亲恐惧时的尖叫伴奏给的闪回,很赞啊,情感共振啊。

母亲的尖叫是在看到地上涌出的血之后,这个时候她才意识到了这是件无比污秽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召唤回她的是那些血,并非是人,她的反应几乎是下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开启的情况下,她下意识的想要清除那些污秽,想要抹去那种污秽感,洗衣服的动作几乎是主妇型母亲她的本能反应。

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去面对那份爱与凄苦的含义,因为有太多太多的污秽了。上帝啊,生活就是地狱!
母亲用一把火燃尽了一切,在印度的火诫中,火是欲火,也是人类自我拯救的炼火,火是洗礼,它将会带走一切,包括那些污秽的。然而即便如此,却仍无法抹去母亲双手已沾带上的那种污秽感,当她离开之后,镜头就和影片开始叠印了,母亲她在屋前的那片荒原中独舞,也在她内心的荒原中独舞。

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尔比?
她回答道,我要死。
这是死者的葬礼。荒原上,将那些璀璨的星星的光辉拾掇起来,串成的珍珠的名字就叫做悲剧。这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荒原,也只有这样的荒原才有这样的葬礼。


最后,镜头又转换到了母亲割草的一幕,警长叔叔又来了,这次他不是来带走她儿子了,他带来一个消息,他们要放了她儿子了,凶手已经抓到了,就是他们一直怀疑的那个JP小子,因为那小子的衣服上有死者的血,不过这些其实都不是关键,他们会抓他,原因很简单,在母亲坚持去见了那JP小子之后她就明白了,这个先天愚型的孩子作为弱势群体被放弃牺牲了,他跟自己的儿子一样,从来就不曾被公平的对待过,然而更可悲的是,这样的他还是举目无亲的,他没有母亲,太凄凉了,他居然没有母亲?那他完了。

哲学三大命题里头说那什么“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不过就算现实再如何荒诞,总会有一个戈多能让饱受折磨的人有所期待的吧,可这个孩子却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是荒诞冷酷世界中的一个孤独痛苦的人,他的不幸基本上已经算是接近一种可怕的程度了。

母亲听到后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恸,她失声痛哭了起来。在他身上她看见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她为他悲恸,更为一直以来她和儿子所遭受的同样的不公平待遇而哀痛,多年以来,她早已明白了,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在生活这出荒诞戏中凌迟着她们母子。然而这一次,她竟也成了和他们一样的刽子手,这是她无法认同的自我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而这,或许才是真正让她觉到伤心的吧。

所以后来儿子出狱时母亲没有去接他,这对事无巨细都以儿子为重的她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曾经的她早已在那片荒原中死去了,不去接他是因为她不知该如何面对。即便是儿子回来后,她也做不到一如既往的如常凝视他了,她觉得无法面对。
也许,她无法面对只是她自己。也正是因此,在后来当儿子把她遗落在犯罪现场的针灸盒交还给她的时候,她才会那样的惶然而逃,她所不能面对的竟然被儿子就这样赤裸裸的放在了面前,这让她情何以堪,于是,最终她决定了给自己大腿上那个有遗忘功效的穴位施针,很多事情,既然无能为力,那就选择遗忘吧!
老奉信不信道,我不知道,不过道家有句话很正典,“忘乎天,忘乎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谓入乎天。”对母亲来说也很正典啊!

片中最后给母亲的几个镜头,她那种漠然的表情实在太赞了,大妈的演技好到让我飙泪啊。
就是那种漠然,BINGO!不动情才是对无能为力的绝望感的最高演绎。
遗忘了的自我,不需要谁的动情。

 4 ) 电影真的是以余味定输赢

       奉俊昊的电影看的不多。一部《杀人回忆》,一部《汉江怪物》,《母亲》是第三部。原以为是一部催人泪下但是情节恶俗的亲情电影,没想到带给我的震撼远超于此。从金惠子拿起扳手杀了乞丐,徒劳地擦拭满地的脏血之后,我开始真正喜欢上这个有风格的导演。并且决定为这部影片写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评。
       看过讲亲情的片子不少,我也是每次看这种片子都会哭的跟个傻逼一样。唯独奉俊昊的《母亲》没有让我流出一颗眼泪。我想导演的本意也并非煽情,那种冷到骨子里的绝望紧紧地抓住了我的神经,甚至让我觉得嚎啕大哭一场并不能驱散这种冰冷,反而会让我觉得羞耻。就像面对一个极度悲伤的人,你无法拍着他的肩膀轻松地抛出一句:“不要紧,开心点。”我形容不好这种绝望,甚至不知道将这种感觉称呼为绝望是否恰当。只是觉得这部片子非常冷,让你恍惚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当所有的粉饰太平都烟消云散之后,你发现原来人生彻头彻尾竟是个“冷”字。
      影片的开场很是抓人。绝对可以进驻我的10佳开场。夕阳映照下的一片麦田,镜头慢慢拉近,一个看起来背负着巨大秘密的中年女人低着头缓缓走来,然后跳起了扭曲的舞蹈,此刻的音乐也配得很合适,浑然天成一般。不禁让我想起《杀人回忆》里也有一片金灿灿的麦田。似乎导演很喜欢麦田,可是站在这片麦田中的角色没有一个充满希望。宋康昊的一脸迷茫和不甘,金惠子的扭曲和痛苦。影片结尾也同样是一段舞蹈,一样是耀眼的阳光,扭动的身体,你看不清此刻母亲的表情,但是肯定感受到了她的挣扎和无奈。故事的发展很像是《杀人回忆》的补充版,一样是小镇发生了凶杀案,一样是误抓了一个傻子当替罪羊,只是元彬版的傻子要可爱多了。出乎意料的是,当真相慢慢浮出水面时,原来杀人犯真的就是元彬,而此时金惠子扮演的母亲也变成了失手杀人的凶手。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并不伟大,她只是做了所有母亲都会做的事情。我想要是我杀了人,我妈妈也一定会抡起扳手狠狠地砸向那个唯一知情的乞丐的头。让我动容的是金惠子去监狱探视那个代替元彬的傻瓜。当得知他没有双亲时,在整个事件发生后第一次痛哭。那是属于母亲的眼泪,没有当过父母的人是一定不能体会到那种心情的。我也愿意相信这一幕是最贴近影片名字的。
       
       最近在看讲解小津电影的书。小津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看得影片多了慢慢明白这句话的深意。有些电影看后一笑而过,并没有在心里留下什么瞬间。但是有些电影看过之后却能在心里留下痕迹,时不时便冒了出来,让你回想起当时的心情和天气。奉俊昊能做到。比如《杀人回忆》里,宋康昊最后坐在水沟旁的眼神,比如《汉江怪物》里父亲最后挥手告别的画面,再比如这部《母亲》里,金惠子片头的舞蹈和走在马路上失魂落魄的身影。
       的确,现在再反过来看当年的那些老片子,听时代的那些老歌,也一样会被击中,会感动会流泪。不管画面有多旧,歌词是否听得懂。有些东西总是共通的,比如母爱,比如善意,这是否就是人们常说的关于人性的东西。
      
       
        
       
      

 5 ) 同样相关记忆与遗忘——对影片结尾的几点感触

儿子出狱后和母亲吃晚饭,儿子对母亲说出自己关于凶手为什么将尸体拖到天台的猜测——她正在流血,为了让大家尽快发现,施以救助。这正是弱智儿的单纯逻辑。母亲的脸色很难看,因为儿子能想到这一点也许就离回忆起杀人过程不远了,而那一刻的来临将为这个不能再承受“真实回忆”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所以看似导演为观众留下了开放性的结局,实际上只是一个残酷的留白而已。

结尾处,儿子把针灸盒送给母亲。这是一个设计上非常完美的细节——母亲是个健全人,但是记忆在不断折磨她,为了继续生存她渴望遗忘,包括想毒死儿子和杀死老人;儿子是个弱智儿,他渴望完整的记忆,于是他拼命尝试回忆,但他无法预判这些记忆是否美好。这个巨大的矛盾反复纠缠。维系这个居于韩国社会最底层家庭生存的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母爱,但是记忆的链条将慢慢摧毁它。

将针扎入大腿中的穴位就将忘却不美好的记忆,母亲最后的选择了它。这与其说是个神奇的逃避方式,不如认为是个美好的童话。那一刻让我想起了《老男孩》的结尾。
两段具有相当超现实色彩的舞蹈桥段一头一尾相互呼应,片尾的逆光剪影镜头像是梦境般摇曳。大胆的臆测一下——这也许是人在极端状态下的癫狂和灵魂出窍,那一刻关于生活的记忆或许洁白如纸或许柔软如纱。

 6 ) 母爱浇灌下的恶之花

恶之为花,色艳而冷,香浓而远,态俏而诡,格高而幽。 ——波德莱尔

母亲,永远都是光影交错下的主角,阿莫多瓦早在十年前就匠心独运拍出了不可逾越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相同题材下,又有山田洋次在《母亲》中返璞归真地描构出永济小百合的质朴,张艺谋在章子怡的奔跑中藏匿了母亲年轻与老年时的容颜交叠,《母亲的城堡》中普罗旺斯花团锦簇中温情的拂煦,当然也有像《欲海情魔》那样刻画出舐犊情深极致到牺牲自我的克劳馥。

如果,你抱着早已演绎过的轨道期待奉俊昊的《母亲》,你就大错特错了,奉俊昊娓娓道来,一出暮霭重重却母爱失调的悲剧。拨开血色云雾后,母亲脸上的血迹依稀可见,自白书似的的狂舞在金色涟漪中蔓延开来,轻盈曼舞紧跟节奏,实为母亲意识错乱,呜咽阵阵却隐没于风中,亦疯亦嗔,倚风自笑,洗尽韶华,毒汁浇灌。

当奉俊昊在几年前的《杀人回忆》安排了一个未知答案却令人玩味的结局,如今的奉俊昊即使将答案揭示给所有的观众时,你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炙人心扉的残酷,你也许才能感觉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你的心底上偶然蹀躞后留下那段段伤痕。当《杀人回忆》编织光怪陆离的谜团在隐匿真相的雨夜渐行渐远,当《汉江怪物》记述荒诞不经的怪物建立在一个家庭下体味社会冷暖百态,奉俊昊在《母亲》中揭晓了答案,却让观众着实感受到那种“龟裂的花瓶疼痛无声”。

母亲很显然没有预料到儿子对于自己的“背叛”,母亲依旧认为她一味的溺爱能够让弱智的儿子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你会发现这些都是泰宇5岁时和母亲一起喝农药妄图离开这个世界后的事情,生活的困顿,生计的压力,命运的嘲弄,世道的冷眼都让母子俩无法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环境下来维系一个简单的两口之家。隐约着父亲确实带给泰宇人生多少的缺陷,只能跟随着镇宇这样的小混混去玩耍,然后就在自己坐牢的期间,家中唯一的一些财产尽入镇宇囊中。

昏黄的天际下,儿子泰宇就像调皮的影子,奋力的想摆脱本体在阳光——母亲下的束缚。然而母亲一次次的要求儿子去绕“命运的太阳穴”来回忆,最终被儿子的记忆嘲弄般的带到了死胡同,而且就在儿子不停的回忆中,儿时的记忆逐渐被唤醒后带给的母亲更多的是伤痛和崩溃,5岁时的母子共喝农药的记忆霎时让母亲频临崩溃,更加的贴近一段悲剧性的结局,矛盾的母亲甚至又企图封存刚刚破解的记忆,母子之间岂能用针灸所能解决呢?当母亲的那片亲情的暖色调夹杂着病态的溺爱和泰宇的弱智下后逐渐的冷色调才真正把母子情与迫于杀人事件的遮掩,藏匿,涂抹才把影片推向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无涯人生画卷。

除了个别几个镜头意外,母亲和儿子的对话都是在探望房里进行的。你分明可以发现,虽然栏板是透明塑料的,但是无形的隔膜渐渐在母子之间产生,彷佛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剖视儿子对母亲逐渐的冷淡,但是泰宇永远离不开母亲,当母亲去见那最终被定罪的日本小疯子,怔怔的问小疯子有无父母的时候,小疯子淡然的说没有,母亲此时已经不能自拔泪流满面,不仅仅是因为她在疯癫状态下杀死了拾荒匠带来的一定的后悔,还有的是来自她通过小疯子而间接的联想到泰宇如果失去自己的话将会如何面对这个冷暖自知的社会——势力歧视的酒吧老板娘,强势狡诈的镇宇,昏庸无能的警察,冷血骄傲的律师等等。然而,更多的是母亲得知自己呕心沥血尝尽酸苦不择手段最终为儿子脱险后的欣喜之情,那哭声似有似无,却无疑是影片中宕开的令一段妙界。

元彬的表演的确让人着实一亮,韩国这十年的影视把“傻子”这类角色演的是风生水起,大有和主角夺彩的势头(《色即是空》里的同学们,《杀人回忆》里的那个饭店儿子,《马拉松》里的曹承佑等)。这次奉俊昊直接将主角归结为一个傻子,而且那种傻子非傻的感觉也在胶片中零散着,让人捉摸不透,疑云不散。泰宇能够把刚刚肇事过的黑色Benz记成白色,把车牌号“5392”记成“5362”;把母亲撕好了并且夹给他的鸡肉一条条的放回碟子里;在公交站台上一边小便一遍喝母亲端来的药水;接听电话以为是镇泰而是母亲的语气的转换;像一休哥一样那样转动“命运太阳穴”的手指绕;以及他那双“像鹿的双眸”的清澄的眼睛。最令人欣喜的是他充分的表现出一个弱智的傻子,却又有些让人捉摸不透,感觉在某些时刻(尤其是在记起5岁时候和母亲喝农药的那段)泰宇似傻非傻的感觉和金惠子演绎下的母亲相得益彰。早就应该叛逆的泰宇经历过这段牢狱生涯后,连回家后和母亲睡觉的姿势都变了,原先睡觉要面朝母亲,并且手要搭着母亲的乳房;回家后开始背朝母亲,和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其实这些的代沟早就产生,只是母亲一味的希望通过把自己能够得到最好的东西全都给儿子就能使泰宇幸福快乐,母亲的不愿面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儿子悲剧的策划。

文雅中和她的祖母,无疑也是影片的关键所在,她俩都是影片中的接榫处和罅隙,接近了母亲和事实真相的距离,当母亲为泰宇伸冤去雅中的葬礼,遭遇到一群原本不关系雅中祖母女的亲戚的肆意谩骂和耳光;当孩子们得知母亲打听雅中时,都会戏谑其是“年糕女孩”,每个人都可以和她进行关系;借助两个中学生丑陋的嘴脸,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出雅中对于自己将不久于世的无奈;黯淡无光的破烂房子里,祖母从米锅里拿出了找寻罪犯最重要的证据——手机,你可以深深领略到祖母喝的米酒用的就是文雅中用自己的肉体兑换的大米酿造的,一个孩子作出了怎样的牺牲,虽然镜头交代不多,但细细一推敲,可见其悲惨不亚于泰宇,至少泰宇拥有一个能够时刻呵护的母亲。

逼仄的药店狭道里,从门口到母亲的切药铡,影片开头那段母亲心系泰宇让人叫绝,先是母亲切药材,听闻到汽车声,侧耳注意;接着,由母亲的视觉转到泰宇,泰宇和小狗亲热,用狗爪向母亲打招呼;立刻切到母亲继续切药材,药材逐渐切刀末端,观众显然已经注意到继续切即将切刀母亲的手指;母亲抬头,泰宇走到马路上,强光闪过,泰宇被撞,母亲脸上表情瞬间迸发;最后,母亲尖叫的跑出来,追车未果。这连续的主客观的视觉转换不仅仅表现出来的是母亲对泰宇的细致关怀与担心警觉,而且一次次随着药材末端贴近铡刀的镜头很好的铺垫了事件,以及事件的那种突然爆发,奉俊昊短短几个镜头的转换,只是随着简单夹杂着药材逐渐铡完的零星镜头,就让人拍案叫好。第二次镜头落到这个狭小的药房,那是警官季汶告知母亲抓到日本小疯子的时候。当时的母亲刚刚把拾荒匠杀死,目光有些迷离散落,你丝毫看不到母亲当时关注泰宇的真切,又是在切药的镜头,然而,你会明显感觉到这段场景布置和第一次虽然一样,但是影片的走势已经跌宕进入真相的背后。你依旧有担心铡刀似乎又要铡刀母亲的手指,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深刻的视觉转换,也说明影片渐渐走向平淡,然而平淡的背后却是母亲的秘密以及她内心独自的波涛汹涌。

轻拢慢捻,抽丝剥茧,却是让母亲不能接受的事实,甚至在残忍地杀死拾荒匠的镜头中,她说出“你连做我家泰宇的指甲垢都不配”的忿忿之词,当水管钳重重的七下落在无辜拾荒匠的身上,使他肝脑涂地,猩红的鲜血就像真相一样浸入了地表以下,随着那场“意外的大火”永远湮没于2006年的10月15日。

当儿子愣愣的拿出母亲的针盒作为礼物给母亲的时候,你可以从母亲的鱼尾纹着实一颤,不动声色却内心波涛汹涌。针盒不仅仅是她杀人的证据,而且也是她掇拾起这个家庭的饭碗,而你可以轻易的引申出母亲对半傻半真的儿子那种欲说还休的爱护。母亲在感恩旅游的客车上先是选择了沉默,木讷的面对狂欢的中年妇女们,但是为了给镇宇伸冤而面临了诸多考验的母亲早已精神崩溃,此时的她已经不能继续承载所有的压力和烦恼,她选择了当年治疗儿子一样的办法,毅然向自己的大腿的那个毁掉恐怖记忆的穴位扎去,随后,苦多乐少颠簸流离的母亲终于解脱,与众位中年妇女浸没在血染黄昏下的疯癫。

母亲就像深陷在大观园里的一朵落寞康乃馨,渐渐脱落凋零,低头是不断缠绕变幻的梦魇,追寻着自己的种子最终的属相;温煦阳光照耀,然而,抬头末处尽是自己一步步迈向血色残阳下的轮回。

 短评

比弱势群体更弱势的群体,是没父母的弱势群体....这所谓的“母爱”真的太讽刺了....

4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力荐

一头一尾两段舞蹈,改变了我对广场舞大妈的既定偏见。如果她舞得足够快,她的记忆就追不上她。

5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28/12/2018重看加满五星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开篇不久,母亲喂药、儿子撒尿,母亲尽力遮掩那流淌一地的尿渍,而后来当她砸破拾荒老人脑袋时,她又忙不迭地拼命擦拭地上的血液,她的所有习惯动作都在示范如何抹去,她一定会扎下那一针。

9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为什么那个老头也会出现在那个手机里呢?

11分钟前
  • Ephemera 嘉炜
  • 推荐

A / 构图、运镜皆蕴含着极端残酷的浪漫。克制的叙事节奏达到了极佳的反类型效果。和《杀人回忆》比很难说哪部更优秀。没有后者广阔的维度,更专注刻画畸恋般入骨的亲情与痛不欲生的底层。最精彩的隐喻莫过于高处“晾晒”的尸体:他们自以为向世界伸出了求救的手,最终不过是徒劳的示众。

16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他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她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

1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金惠子独角戏,结尾挺厉害的,元彬长得帅也不是什么都能演,尤其是大傻小子,不如车太贤演的入味

2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母爱,究竟是疯狂的,还是伟大的,还是既疯狂又伟大的呢?疯狂,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既褒义又贬义的呢?

27分钟前
  • 不许没未来
  • 推荐

金惠子饰演的母亲让人毛骨悚然。两个犯罪嫌疑人的寓意再明显不过:先天智障的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其被牺牲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有着疯狂爱他、会为他付出一切的母亲。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母亲用爱心浇灌下的恶之花,前后的舞蹈很诡异却很贴合心境,奉俊浩没有让我失望

35分钟前
  • 二甲
  • 推荐

当你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即是真相时,该有多绝望?

3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迷案发生时的阴雨绵绵,以及结尾的温暖夕阳,智障,腐败,沉重的情感。奉俊昊的独特元素已经让人如此熟悉了,因此剧情不丰满的时候难免会让人觉得是这些元素的堆砌,导演的自我复制。个人感觉元彬演的不好

40分钟前
  • Orchid
  • 还行

吹毛求疵一下吧,那个女孩连拾荒老头都接?以她的姿色,拾荒老头根本就排不上队。

42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既要避免打人痛处,自己也要小心不要暴露。以前经常觉得自己作为纯粹的放养长大的小孩,能长得这么上进、善良、健康真是天赋异禀、运气非常(。),现在看来没准就是因为放养。人生的浮沉几多激烈,你可知广场舞大妈心底的负罪与伤悲:如果她跳得足够快,她的孤独就追不上她。青春期的混混最危险。

43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杀人回忆》之后又一次逻辑的崩溃与常识的颠覆。最不可能成为杀人犯的弱者,却做出惊天骇闻的事,只是因为荒诞。但这种荒诞更像是这对母子的命运本身。开头与结尾两段母亲的独舞,是一个人与世界无缘的狂欢(《山河故人》结尾是否受本片影响。。。

47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两次震惊,一次是在母亲杀人,二次是在儿子递给母亲针灸盒。

50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终了,一针扎下,一场舞,但面对不是凶手的凶手时撕心裂肺的痛楚是否就此抹去?

52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所有的弱势群体都遭到了草率的对待,他们的利益是不被重视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也只能依靠直觉来解决这些不公平的事情

57分钟前
  • 卡卡同学『弗洛Y德』
  • 力荐

叙事更见功力,但还是封闭起来的世界;题材较《杀人回忆》少了些内涵,所以很多地方虽然处理得很微妙但却欠缺力量,回头再看就显拖沓了

60分钟前
  • 东遇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