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喜剧片其它1981

主演:斯拉夫科·斯提马科  斯洛博丹·阿利格鲁迪奇  莉莉娅娜·布拉戈耶维奇  米拉·班雅奇  帕维尔·武吉西奇  Nada Pani  Boro Stjepanovic  Zivko 'Zika' Ristic  Mirsad Zulic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播放地址

 剧照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2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4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5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6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3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4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5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6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7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8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19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2:05

详细剧情

  六十年代,南斯拉夫某区的领导决定用乐队丰富年轻人的生活,与此同时,青年迪诺(Slavko Stimac 饰)的一班同龄朋友们整日在陈旧的社区中游荡,迪诺相信使用催眠术可以对共产主义事业起到促进作用,平日里勤加学习。因为迪诺掌握着家里鸽房的钥匙,当地的年轻人头头将一位女孩 多莉贝塞给迪诺看顾,父亲暗中发现了女孩,但并未声张反而给迪诺更多的零用钱。父亲因染病每况愈下,同迪诺在饭桌上谈论伟大未来的时间越来越少。迪诺和多莉贝渐渐互相产生了好感,某天夜里事主突然到访,带领几个青年在迪诺面前将多莉贝侮辱后带走。父亲入院后,迪诺的生活只剩下乐队的排练,他穿戴整齐后再次找到多莉贝……  本片获1981年威尼斯电影节处女作金狮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长篇影评

 1 ) 片子中有首歌很好听,已经找到。

索尼最后唱的那个一直练习的歌曲叫:24000 baci ,歌手是:Adriano Celentano大家可以在酷狗音乐里找到,我搜索了各种资料找了两个小时,很喜欢这个歌节奏感真不错,24000个吻也希望大家喜欢。

这是百度搜索的,具体谁是写的不清楚。

  2011年,会弹奏乐器的Aylin Prandi演而优则唱,推出酝酿许久的首张专辑《24000 Baci》,一举邀来法国、阿根廷、美国的制作群联合掌舵,精心以乐团演唱表现,谱出多元丰富的异国风情!同名开场曲〈24 000 Baci〉,选择意大利全方位国宝天王Adriano Celentano撰写的1961年金曲,以相当浓厚复古的女人韵味,带来充满野性美感的意大利歌曲,摇滚火侯掌握的恰到好处;轻巧民谣的〈Solo Tu〉,更轻松以口哨声、手风琴和弦乐搭衬,佐入自在且舒服的慵懒性格;乡野蓝调的〈Twist a St Tropez〉,摇摆出随乐起舞的满点欢畅;全新诠释意大利歌手Renato Carosone知名曲〈Tu Vuo Fa L'Americano〉,则是原味呈献法式融合意式的诱人频率;流行快意的〈Una Storia Importante〉,则是首质感满分的佳作;热闹的乡野派对,在〈Datemi Martello〉中奔放享受、Acoustic的〈Prima Canzone〉、率真的〈Dove La Felicita〉,都是Aylin将传统欧陆民谣精彩呈献,淋漓混搭的绝妙组合!

 2 ) 波西米亚式的情愁——写在电影前面。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是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如果和他最受赞誉时期的电影相比(《地下》、《流浪者之歌》、《黑猫白猫》等),这部电影无疑清淡了许多,没有那么多的魔幻现实和癫狂,如果后者是产自巴尔干半岛的致幻蘑,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一杯来自波西米亚的酪酒。

之所以来自波西米亚,是因为库斯图里卡就毕业于捷克的电影学院FAMU——与波兰的洛兹电影学院齐名的中欧著名电影学院。FAMU位于捷克的布拉格,所以库斯图里卡有时也称自己属于“布拉格学派”(来自捷克布拉格的电影人)。捷克电影新浪潮的兴起时期,正是库斯图里卡接受电影熏陶的成长阶段。以博·赫拉巴尔的小说为众多文本的“波西米亚式情愁”是捷克新浪潮电影中的主要潮流之一(《严密监控的列车》、《过于喧嚣的孤独》等)。生活印迹强烈、透着淡淡的哀愁,没有毁灭性的痛苦绝望,总能在生活缝隙中发现藕断丝连的自信和乐观——“波西米亚式情愁”也许可以这么总结。这种情愁也渗透到了库氏的这部电影里。库氏曾经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的说了捷克电影对这部电影的影响,他仅仅是希望把学校学到的电影技巧、表现主题的方法运用到这部电影中去。他的老师奥塔卡·瓦夫拉代表作《浪漫的军号》还有米洛斯福尔曼的处女作电影《黑彼得》,我们都可以在《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找到一些表现主题和方法上的影子。所以,《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这部电影的风格区别于后续流淌着浓烈南斯拉夫血液的电影也就不足为奇了。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虽然是处女作,但它严丝合缝的情感渗透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27岁导演所该有的执掌镜头的能力。这部电影感染我的地方除了男主角迪诺与多莉贝尔所面临的种种爱与哀愁外,还包括了家庭父辈对幼辈的关爱。父亲在发现迪诺有与异性接触时的变相鼓励,叔叔对迪诺弟弟的关心(买自行车),那种看似严厉和死板(如家庭会议时俨然党组织会议)的家庭氛围背后,依旧是暖暖的关怀。电影里的许多人物都非常立体、充满生活的味道而且彼此联系,是一个家庭、社会的整体。比如父亲把烟斗作为重要遗物传给迪诺,迪诺偷穿哥哥的衣服鞋子而弟弟见缝插针式的要“封口费”,甚至是一些“相片式”的镜头画面,组织乐队教导员的微笑,对父亲的一些行为无可奈何的母亲,还有弟弟在父亲逝世时却按耐不住偷瞄自行车时的嘴角。这些电影的细节、碎片比那些大言大义的主题电影更加接近于社会历史环境下生活的本质。

电影的歌曲也非常悦耳动听,迪诺作为一个吉他手直接来源于库斯图里卡的自身的经历——他酷爱音乐,是“无烟地带”乐队的贝斯手。库斯图里卡在处女作中加入了一些自身的经历,使这部电影在精神上与波西米亚有渊源,而又脱胎于它,与南斯拉夫紧密结合。电影的历史背景是60年代的南斯拉夫,正是南斯拉夫政治改革后西方文学电影涌入的时期,电影里的乐队、西方电影的放映都是那个时期文化风潮的反映。另外,电影的开始和邻近结尾时学校领导的“社会主义式领导人讲话”仿佛一个前后连接起来的莫比乌斯环,虽然看起来扁平,但实质是确无法逃脱的社会主义大环境。这部电影就是在大背景下做到了与小人物的水乳交融,显得十分真实和贴切,没有新人导演普遍存在的急不可待的表现欲和抑制不住的浮夸感。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搬给了这部电影最佳处女作电影奖真是实至名归。

每每遇到自己觉得很好的电影时,想要细说的欲望总会被文字的贫乏所阻拦,这篇文字也一样。但是,有咒语道,“每天在每个方面都进步一些”,所以这种“阻拦”即使存在,也可以催眠自己无视它——尽管写出来就好,看完这部电影感觉真好。

 3 ) 海边有位金发女郎

青年时所发生的事情,青年时的愿望,青年的烦恼他都说了。不明显的政治氛围....正好。太政治主题的电影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是关于少年成长的电影。印象最深刻的是楼上那句台词。两首歌。还有当父亲以为主角干了那女人以后,幸福的刮着胡须。自己的后代会播种了,也是种胜利。

 4 ) 总有一些人会忘记

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的青春日子。共产主义不是一个地方,是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植入一代人心的理想情怀。
当社会主义的青年们看到那些资本主义的糟粕的时候,还是无法阻挡人的本能的力量。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中国少年们。。
如果真的不断跟自己重复:“以后的每一天,我们的生活会更好!”。这样的自我暗示是否真的可以带来一个不断上行的人生呢?

你还记得多丽贝么?!We are the passenger。每个人都可能只是一个过客,这是一个听起来多么残酷的人生速写呀。也许这一眼的相见,就是此生的永别了。可是总有些东西是无法把握也无力争取的。这些好似过往云烟,却也实实在在的在心里刻写下痕迹。有些浅,也许很快就被时间的车轮磨平了,有些却很深而且很牢固,虽然这些裂痕可以逐渐缩小,甚至视而不见,但是一旦有较大的震动,最先裂开之处必始于这些裂痕。

 5 ) It was...

Every day in every way,i'm getting a little better..

 6 ) 库斯图里卡作品《你还记得多莉贝吗》观后座谈会纪要

库斯图里卡作品《你还记得多莉贝吗》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间: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上午10:30-11:10
地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前南电影月”《你还记得多莉贝吗》与《黑猫白猫》观后现场)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刘海庆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朱锡林、顾 隽、丁云珍、王淑金、何 吉、李晓波、李晓鸣、刘以发、陈杏生、沈水林、于 涵、邱华奋、刘海庆
  
《你还记得多莉贝吗》(1981年)109分钟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16岁的迪诺在年轻人头头指使下帮助女孩多莉贝藏身于自家小楼上并渐渐爱上了她
  
  
范达明:这是前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的处女作。他作品不多,获奖倒很多的。导演就是我们上个月放映的《雪地里的情人》里那个饰演死囚的。这个片子男主角迪诺的父亲应该是个老革命,共产党员,参加过“二战”,口口声声是G的意识形态,他对现实不满,但也相信“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朱锡林:G在理想和谎言中死去,片子里有句台词:“只有穷人才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
范达明:片子也描述了以迪诺为代表的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有个女孩,就是多莉贝,阁楼那夜一帮小混混对她的侮辱给他刺激挺大的。他被要求收留这个女孩,父亲对此其实是清楚的,没有说破,是暗暗地鼓励儿子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意图让儿子逐渐从男孩成长为男人。影片写的是60年代铁托时代的南斯拉夫。1968年捷克的布拉格之春运动最终在苏联干涉下被镇压下去。但是S阵营本身的危机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通过片中小镇文化俱乐部积极开展乐队文化活动、关心年轻人思想与成长等情节有所体现。“东欧巨变”包括苏联解体是1989年开始的。这片子是1981年拍的,也快了。
顾 隽:我觉得这部影片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小弟是要一辆自行车,迪诺是想用催眠术改变世界,而他给父亲临死前念的报纸上的信息,也体现了全人类的一个梦想。
范达明:对。不过有一点特别的,报上说的是用把印度洋海水抽干的方法来改变地球,使得人类社会变得更美好,倒不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出发的。记得中苏两国两党关系破裂开始时,我们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有评苏G中央公开信的的九评,其中一篇就是《南斯拉夫是S国家吗》,认为南斯拉夫是X国家。此前苏、南关系不好时,G国际会议是把南斯拉夫开除出“阵营”的。但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两国修好,我们倒是保留了最初的态度。当然这点在中苏关系的演变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库斯图里卡的片子从生活本身来表现,不回避日子的艰难,但人们对未来还是有追求。
丁云珍:他们经历的我们也经历了,60年代的情况,还是相信G。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有激烈的斗争,有剧变。到底哪些是好的,是应该变的,还要探索。美国等那些资本主义的自由体制有优点也有缺陷,全盘移植到我们国家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当“世界警察”也不好。
王淑金:这个片子不错的,有一些问题不可思议。说别的G体制国家也好,说“没有G就没有新中国”也好,很体现控制论的思想。我们走到今天,是不是可以往前走,也可以往后退?但实际上是不能往后退的。
丁云珍:现在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管是什么社会,就一定有国家,有执政的。关键是老百姓的权益要得到保证。
朱锡林:在M国家里,坏人不得不变好人;而在一些所谓S国家里,好人变坏,坏人更坏,因为是人治,不是法治。(2011.7.22. 6:40整理)
  

 短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2228593/小总结

6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Sjecas li se Dolly Bell (1981http://www.imdb.com/title/tt0083089

7分钟前
  • H·今天·你·H·了沒?
  • 力荐

5.0。太棒的处女作。与之后的《爸爸去出差》一脉相承,温暖的家庭生活在镜头里默默涌流,镜头后的库斯图里卡远没有后来的疯狂,显得沉静,甚至细腻。催眠与自我暗示到社会主义;每天在各个方面我都进步一点;只有穷人才会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你还会记得多莉贝吗?而我会记得那个南斯拉夫

8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6/10。比起性意识成长,潜在主题将父子的生命历程融入一个国家的兴衰变化,片中四次家庭会议运用连续环绕镜头,突出父制统治的位置,谈论与亲情无关的政治话题,父亲因病变得脆弱方显示其感性一面,在医院的林荫道里父亲传给儿子宝贵的打火机,吸同一根烟,最后听着科幻故事平静离去,真让人黯然酸楚。

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面对共产主义社会和父权家庭,少年只有通过念叨“每天我在各个方面都进步一点”来催眠自己,好在还有音乐和美女来抚慰内心。

12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历史对人的消解在库斯图里卡看来永远是从家庭潜在的别离关系开始。一个处在启蒙期当中的少年生命里最深刻的角落却已经在地图上寻觅不到,亲爱的萨拉热窝请问《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如今她身在何处?尽管老库认为遗忘是人之所以能生长下去的一个原因,但这部新鲜早熟粗粝又温柔的处女作拒绝向遗忘屈服。

17分钟前
  • Muto
  • 力荐

长片处女作,这个搞摇滚的疯子当时作为一名业余导演,初作就拿金狮,起点真是高。也得承认这厮绝逼是个天才

18分钟前
  • CynicDogAldaev
  • 推荐

和很多人一样,老库的处女作也拍自己的青春,和很多人不一样的是,老库还有心心念念的南斯拉夫。这里面有深刻的思考、深沉的爱,这是老库隽永的地方,也是我爱的地方。社会主义靠催眠行吗?靠催眠都得不到心爱的姑娘。男主的脸特别有电影感,难忘雨泪交织。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和社会主义吗?催眠吧。

1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少年成长之路必不可少的两个社会身份。如片中的妓女,或说一个比少年成熟的女性。还有就是父权的“压制”(意识形态)。最后父亲走了,少年成长的意味也就凸显了。家庭会议中的环绕镜头很有意思。“只有穷人才相信意识形态和宗教。”

23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Everybody has a Dolly Bell in memory and in heart.Some different from his later works, but there is still humor and absurdity regarding communism and hypnosis. "Every day in every way, it will be better".

26分钟前
  • 稔之
  • 推荐

受黑彼得的一点影响,结合导演的个人经历,拍出的处女座电影。刚开始的电影,总有一种渗透到身体的哀伤,到二十多年后生命的淡然不羁与快乐,真是让人感慨。

29分钟前
  • 合纥
  • 力荐

81年 27岁的老库拿出他的长片处女作 一段关于青春成长的苦涩和痛楚 或是一曲对前南体制无声的哀叹和讽刺 阁楼上几段戏令人惊叹 音乐运用上佳 年轻的老库就已经很不简单啊 发现件奇怪的事 貌似威尼斯喜欢把金狮颁给导演处女作?

31分钟前
  • 周鱼
  • 力荐

情感真诚质朴想象力丰富的不错的处女作。

33分钟前
  • 狼哞
  • 推荐

老库温情脉脉的处女作,尚没那么天马行空肆意张扬。长大的男孩坐在车上喃喃自语,每天多努力一点,生活会变得更好呢。

3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让你在忍俊不禁的同时热泪盈眶”,这是评价老库最常用的一句话。看看主角老爸去世的那一段吧,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38分钟前
  • 果冻帝国
  • 力荐

库斯图里卡在处女作中,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深藏的哀愁、情感都表现得那么温柔,那么不张狂。从DVD的Interview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部处女作也许是与他内心最接近的电影,也是很学院派的电影,吉普赛(不带贬义)的风格只是初现雏形。不过我真的很崇拜吉普赛这个民族。

42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影射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对家庭(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刚开放时西方通俗文化及当时盛行的性革命的冲击。

46分钟前
  • Allen
  • 推荐

看到快完才有点感觉。但你要说这是一个玩摇滚的家伙的电影处女作,已足够令人侧目了

48分钟前
  • 衫弃
  • 还行

那时候我们有兄弟姐妹 有引导我们成长的父亲 有一个乐队 有游乐园 有共产主义的信仰 革命的确要学会催眠 "每一天 在每一方面 都会好一点" (再看一遍或许会是我最喜欢的库斯图里卡电影 目前还是<流浪者之歌>)

53分钟前
  • 推荐

真是服了这个破字幕……爱子放荡以及转变,库斯图里卡的父亲形象。家人离世和“真正的恋爱”,成长的条件。对理想主义的看法复杂,既觉得荒诞想要讽刺,也觉得逆境之中需要这种乐观。

5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