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园台七号

动画片香港2019

主演:张艾嘉,赵薇 Wei Zhao,林德信,吴彦祖,章小蕙,蒋雯丽,冯德伦,张孝全,田壮壮,许鞍华,陈果,潘迪华

导演:杨凡

播放地址

 剧照

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2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3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4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5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6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3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4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5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6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7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8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19继园台七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1:59

详细剧情

  故事背景描述在 1967 年的六七暴动,还在英国殖民下的香港,一名大学生、单身的母亲与年轻女儿,三人错综复杂的感情故事。有趣的是杨凡导演在 1965 年于香港定居,两年后,香港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左派抗争事件,根据 Variety 的报导,杨凡表示该部电影正是一封送给香港与电影的情书。

 长篇影评

 1 ) 《继园台七号》影评

导演杨凡在动画长片《继园台七号》中延续了个人风格,精致的构图与华美的色彩和充满暧昧的画面共同描绘了1967年的香港风韵,展示了都市之中人性的悸动与情欲。


一、主题:文明社会之下的情欲

杨凡导演在《继园台七号》中延续了惯有的纸醉金迷风格,情色与遐想在电影展现得更加直白更加透彻。在导演执导的影片《美少年之恋》中,这份情欲体现在男人与男人之间;在《游园惊梦》中,这份情欲体现在女人与女人之间;在本片中,这份情欲体现在男女之间。

儒家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情欲是人类秉持的本性,但由于“社会文明化”的要求,人类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来顺应文明社会。在欧美电影中对情色的呈现直白开放,但是对于相对保守内敛的亚洲电影而言,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些隐喻与象征。例如香港导演王家卫、关锦鹏的影片中往往依靠美术等外在因素去营造暧昧感,通过气氛为情绪增色,再配合以人物舒缓有序的调度,表现出东方式浪漫。但是大陆电影通常会避免情色的出现,一方面是导演自身适应社会化的表现,去隐藏去抑制镜头中的情欲;另一方面是官方机制的管制原因,避免十八禁的出现。导演杨凡的作品向来都带着浓厚文学底蕴,又有一些自我欣赏式陶醉,再加上东方式传统美学。动画电影《继园台七号》是杨凡导演的一些尝试与突破。在影片中,他将情欲展现得更加露骨,令人春心荡漾却又不觉庸俗。“余韵尚存”是他的风格,也是东方式留白美学。


二、人物塑造

剧本由杨凡的三篇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青春梦里人》、《金屋泪》改编,作家导演的优势在于能确切地掌握人物形象,使其更具体化、立体化。主要人物是两女一男,虞太太、美玲与子明。动画电影的优势在于能够按照导演的意图设计角色形象与细节。虞太太清心寡欲的形象与之露骨的想象力造成强烈对比,美玲娇艳的少女形象为其内心悸动做铺垫,子明英俊的外表与肉体代表着诱惑。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冲击呈现视觉与内心上的冲击效果。


1、延续的人物形象

在《游园惊梦》与《美少年之恋》中男性常作为“花瓶”出现,形象较为单薄。而在本片中,导演对于男性肉体的呈现仍有延续,仍旧作为情欲产生的契机出现。而两位女性的形象在《游园惊梦》中有相应的角色形象。即虞太太对应荣兰,美玲对应翠花。虞太太和荣兰在外在形象上都是保守而温柔的,受到男性的荷尔蒙刺激之后在暗中展露自己荡漾的心。《继园台七号》中虞太太的意淫是真假难辨的,《游园惊梦》中荣兰角色的意淫是客观而短暂的。美玲与翠花的角色始终显得柔弱与深情,两个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被关爱。影片的人物数量少,关系简单,注重人物内心映射,这正是杨凡导演历来的风格。


2、色彩叙事

片中浓墨重彩的东西结合式建筑夹杂着香港的特色招牌,鳞次栉比的房屋勾勒出上世纪的香港风味。在独特的港风之中出现的人物也带着相应的色彩展现独特的自己。片中虞太太常穿深蓝色过膝旗袍,让人不禁想起《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知性而优雅,在市井气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蓝色使虞太太沉稳含蓄的外在性格更加显著,在临近高潮时她的鲜红色指甲油与蓝色产生强烈对比,也展示着虞太太灼热的内心欲望。美玲常穿黄色外衣,与她成熟的外表诱人的眼神相辅相成,展现属于少女的活泼靓丽,也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强烈期待,对美好恋情充满无限遐想。子明常穿白色薄衬衫,素雅洁净中暗藏着悸动。正如片中虞太太说的那般:“你虽然常穿一身白色衬衫,但是透过薄衬衫却能窥见若隐若现的矫健肌肉。”外在儒雅的子明拥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


三、艺术手法

1、多重叙事手段

在第一人称独白的引领下,全片犹如诗篇般展开并进入第一重回忆式故事线,把观众引入上世纪老香港的环境里,体味老香港的韵味与历史。第二重故事线是以《咆哮山庄》《简爱》等名著为契机而呈现的戏中戏,借用名著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映射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与关系。第三重故事线是以角色遐想为契机而展现的超现实时空,通过反映人物的想象画面表现人物真实情感。多重故事线的综合运用使全片如梦如幻,亦真亦假,正如剧本结构设定那样将全片分为“梦谜”“戏影”“冬至”三个段落,铺陈人物关系,展现人物的情感。


2、隐喻与象征

杨凡导演对于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在片中更加突出。最受瞩目的是虞太太幻想妙玉遭劫的场面。妙玉在绑匪肩上先是挣脱、恐惧,但随着上下颠簸她似乎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妙玉被扔进树林之中,无数条小蛇将她缁衣褪去并沿着身体线条匍匐,妙玉的神情是恐惧却期待的。蛇在意象中有男性性器官的含义,也与妙玉遭劫失贞的情节相吻合。而蛇在西方神话中又有诱惑的意味,正代表着妙玉与虞太太同样面对性诱惑的心理状态。

片中猫出现的频率较多,灰猫可以看做是虞太太内心的化身,白猫可以看做是花旦的化身。片中虞太太幻想子明在房中坦胸露乳时两只猫相互撕咬,正是象征虞太太和花旦不相上下的心理状态。

此外,由虞太太想象中的妙玉遭劫而不断出现的寺院钟声总会给以人震慑效果,似是教人大彻大悟,又似是给予警戒。


四、结语

导演杨凡用超现实与浪漫的艺术手法呈现出一部如梦如幻的动画长片,影片风格延续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充满文学底蕴与艺术气息,展现了人间的男女情欲,但过分的自我式陶醉仍旧如之前的作品一样使观影评论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但这华丽的个人风格却深情涓涓地为香港献上一封充满怀旧感的情书。

 2 ) 今晚我地齐齐姣到出晒汁

这张是今年tiff目前最奇特的观影体验。就电影本身叙事来说撑死了3分,但就观影体验来说妥妥的5分。因为一场子黑压压的人被撩拨得口干舌燥的。 好些年前我认识一个好像是纽约来的小富豪,他的生意里似乎也有电影发行和投资之类的。在多伦多的电影节上又见面时,聊到杨凡的≪游园惊梦≫刚在国内做过。他说认识杨凡,据他说杨凡家里满满当当摆的都是古董,时常一高兴了就大把的钞票贴出去拍电影。虽然他的电影很多都有点一言难尽,我俩都同意杨凡拍的戏每帧画面截住了都是最能体现高级老queen精致艺术品味的美轮美奂,但故事时常讲着讲着就不知道扯到哪里去了。 ≪继园台7号≫和我看过的许多杨凡作品类似:似乎是散文诗白日梦风格的想到哪里拍到哪里,这张电影并不大在意我是谁/我要干嘛/我要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所以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到达想去的方向。我总觉得杨凡要是去拍广告或者MV的话,可能更能吸引观众们掏钱,因为他好些电影似乎并没明确的主题和方向,全在于个人的喜好。但这么些年了,这位堂吉诃德式的勇者还是在一张接一张兢兢业业的拍电影,我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也都基本每张去老老实实捧场了。再莫名其妙的故事我也有滋有味的从头看到尾,终其原因,除了他每个画面都是我向往的美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好色:杨凡喜欢的所有那些骚浪贱我全都喜欢[害羞] 所以你看作为一名文青有钱多重要。有钱了才有资格天马行空的胡说八道,自己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捧场:陈果出演了香烟盒上一只黑猫。田壮壮出演指甲六吋长的老二尾子佣人。冯德伦当敬业的花瓶、干脆一上来就露点洗澡,还得意洋洋对着窗外挑衅似的一寸寸自己摸。张艾嘉干脆叉在躺椅上湿淋淋汗津津的做她的师奶春梦。两岸三地的明星大导演们庄重体面全不要了。结束时我边看字幕边发出一阵阵咯咯咯打鸣似的狂笑,旁边几个华人小年轻很可能觉得这个中年胖子疯了。 他们说这张电影讲的是什么来着?政治?怀旧?凭吊逝去的时代?写意风格的纯爱?母女抢男人的三角恋?也许吧。在我看来这片子两个钟点做下来只有一个词——欲望。谁会想到大陆出生台湾长大的香港导演,拍了一张67年香港左派暴动背景的片子,居然是水淋淋各种呻吟的欲望?而且还是五彩卡通片。而且妙玉(没错,就是那个妙玉)一丝不挂的躺在森林里的地上,给一群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大蛇缠绕着,当众来了高潮。 ≪7号≫的动画似乎是大陆做的,风格造型有些像≪大鱼海棠≫,倒也符合杨凡向来的唯美。这戏要换了真人来演那就真成不折不扣的色情戏了。当然不会是欧美那路叉着腿数毛的色情。是杨氏纯东方古典韵味的色情:写意的散文诗配大段旁白,若有若无的音乐配斑斓的五彩卡通,露点不过二三次,但却让你看得脸红心跳,觉得淫荡得不得了。 做男主角的这个叫什么林德信的国语口语差也罢了,台词功力实在让人费神捉急。不过想想也不怪,杨凡的戏很多女性角色都有性格人格,男性的尤其长得好看的很多都是兴高采烈的当花瓶。这种物化男性不能不说是华人文化圈里近些年极大的女权和同志平权的进步——早二三十年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尤其是在香港。我去网上看这林先生的照相,一看是个美艳肉弹,还想是什么无线小生之类的给杨凡瞄上了,再一看简介,艾玛亲娘耶这林氏原来也是大歌星大明星家里的公子,他自己也是写歌唱歌的艺术创作者。在电影里虽然他没有和母女俩的床戏,露着阴毛和两只猫的床戏有一场。Sensational。虽然也只是春梦。 下次杨凡再出了电影,我还是一样会去看,边看边嘀嘀咕咕着。要不是他为我们这号金鱼佬咸湿佬麻甩佬出头,简直不知等到哪年哪月能正大光明的看戏,毕竟大家都是向往美而已。

Tiff '19 Fri Sept 13th TIFF Lightbox
陈果是只烟盒商标猫
田壮壮最近扮相
冯德伦在这张戏里很雄伟诶
可惜杨凡没来。我觉得他去威尼斯去错了,应该直接来多伦多。那个什么最佳剧本奖不要也罢,他又不是拍给那些人看的

 3 ) 内地第一个重磅推荐与深度解析《继园台七号》!在叙事上继承了《诗经》,在审美上攀抵了《楚辞》!

陈小姐:大爱这部“骚体电影”!《继园台七号》,很久没见过这么好的华语动画片!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专栏约稿,请勿转载 )全片起始于一个上帝视角,1967年的香港,两个典型的街角露台,左边的武馆在练功,右边的露台在教书,这一文一武两桩闲事透出浓浓的时代气息,此番景象是当年香港的生活一隅。飞机低空掠过,既是一个大时代来临的气氛预告,也是当年香港生活的真实模样,旧的启德机场曾经位于九龙闹市区,所以,香港市民从前看到的飞机都是一副随时要撞上居民楼的样子。

摄影机位带着观众飞跃维多利亚湾,由九龙飞到了港岛,因为香港大学是在香港岛上的,本片男主角范同学出场,正在打网球的港大高材生。注意一下,打网球,画面里却没有球,这是影史的著名场面,来自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的《放大》(《Blow-Up》,片中人物最后说的《春光乍泄》是它的港版译名)。《放大》诞生于1966年,是本片主体故事发生的前一年。《放大》全片辨析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幻?本片以电影语言在21世纪重新点出“真与幻”的思辨,并将其作为整个故事的开端,这是与《红楼梦》比肩的格局。

男主角范同学的人物造型基本上是按照金城武那一型的帅哥来设计,为他配音的是林子祥的儿子林德信。另一个是范同学的好基友,可能是照着吴彦祖的类型画的,为他配音的是冯德伦。

“男色”一直是杨凡导演以往作品中脱不去的烙印,但是这一部,他突破了,超越了,这部影片比他过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好。如果说之前他的电影一直徘徊于二三流水准,因为这一部,我愿尊一声,大师。

影片的故事一句话就讲完了,一个男生同时爱上了母女两个人一段做得非常好的60年代香港市井生活令人回味无穷,所以知道为什么要做成动画片了吗?60年代整个香港的复原啊!谁玩得起啊?

这天范同学去北角,要给一个女孩补习英语。1949年大陆解放后,许多上海人移居香港的北角,那一带一度被称为“小上海”,据说那时这座宝马山顶上有巨大的庄园,红墙绿瓦,楼阁亭台,称为“继园”。一开始范同学在继园台7号找错了楼层,这家住了一个阴阳怪气的男旦(梅太太),室内美术设计得幽森可怖,他的仆人超有趣,像漂浮的无脸男(《千与千寻》中的角色),仆人是由田壮壮导演配的音。范同学下楼后总算找对人家,女孩不在家,女孩的母亲开门,本片女主角,虞太太。

一见到这样的场面啊,观众内心自然就涌现出“娴静犹如花照水”的句子,虞太太是由张艾嘉配音,形象设计不知道是不是也参考了张艾嘉年轻的时候,张艾嘉年轻时真美,就是端庄两个字,这样端庄的气质是属于前现代的,带着民国遗韵。现在的美人,毫无端庄感。

虞太太的家就和她的人一样,让人感受到一种素净、清幽、淡雅,和煦的阳光斜斜地射进屋子,时间的流速都好像不一样了,舒倘而漫长。导演一定要在这里让你感觉到虞太太这个美妇人形单影只、 茕茕孑立。你仔细听这个人物出场时的音乐,她的主题是一段钢琴独奏,钢琴的音质会让人天然感受到一种好的出身与教养,是对角色文艺而沉静的内心的书写。注意这段钢琴的右手主旋律一定是单音,就是处处要显出“孤单”两个字。虞太太的出场简直醉了。导演用声画语言传递了一阙“点绛唇”:满眼韶华,花难护。梦里相思,春无主!

这个电影所传递出来的是真正的、让人惊叹的“中国美”。

故事最后,当女儿选择成全他们,你再留心音乐,虞太太的钢琴主题逐渐混入弦乐,先进入的大提琴,代表的是范同学,再进入小提琴,是女儿。主旋律逐渐由原先的钢琴单音独奏,让位给了弦乐协奏,虞太太孤单的人生终于有了依靠与寄托。

小提琴就是这样神奇,音色能够既柔又刚,就是女儿理解、坚强与成全的音乐诠释,这段收尾的协奏写得催人泪下,协奏也暗合着画面中的人月两圆,飞机的元素是离别的符号,也是首尾呼应。这个家庭分离在即,却是团圆,这个家庭的分就是圆。片子做得实在是太好了,有着东方古老的阴翳之美,话说半句,隽永、含蓄。

本片在2019年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银狮大奖(最佳剧本),是华语电影最近一次拿到国际重大奖项。这支作品,是杨凡导演将自己的生命能量蒸腾一生,萃取出来的一滴,香氛。

继续讲剧情。

前面写楼上的花旦,做花旦家的内部空间,全是为了一记头反衬楼下虞太太的恬静、温柔与美好。在影视语言中,空间的美术设计就是人物性情的外化。

范同学与虞太太不知不觉聊了一下午,从《红楼梦》聊到《追忆似水年华》,他们都喜欢看书,喜欢电影,后来两个人频频约会一起看电影,这些都是在做两个人能够互生好感的基础,而不仅仅是被对方的外在所吸引。女儿回来了,女儿的外形设计很难讲是不是参考了《低俗小说》里,经典的乌玛·瑟曼叛逆女生造型呢?女儿第一眼也爱上了范同学。怎么做她的一见钟情呢?导演的这个处理又快又有效,女儿拿起男生正在喝茶的杯子,一饮而尽。

女儿补习英语,读的是原版《简爱》,为什么是《简爱》而不是别的书呢,《简爱》写的,不就是一个家庭老师最后与家长产生了爱情么!这个片子里出现了大量了“互文”手法,一开始我已经说到《放大》这部电影,等下再专门谈片中所引用到的小说、小说人物、电影和电影角色与本片之间的“互文”关系。

本片有着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格式,第一章“梦谜”讲三个人的相识,第二章“戏影”讲范同学与虞太太的交往,在第二章的结束点上用一段蒙太奇快速有效地交代了,原来范同学同时也在和虞太太的女儿交往。最后一个章节“冬至”,讲女儿与范同学摊牌。最后,是那场女儿“成全”母亲的戏。

本片看点有两个方面,第一,谈它的中国式叙事。第二,谈它的中国式美学,以及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要叫它“骚体电影”。

故事极简单,剧作却很复杂。当你心里有一个故事要讲,你也已经明白了每一部影片都应该找到其唯一的声画语法与影像调性来讲故事,明白了“故事”只是“思想”的载体这些最浅显的道理之后,作者唯一要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的就只剩一件事情,叫作“叙事”。“思想”夯下了剧作的基石,决定了这栋楼能造多高,而“叙事”,就是怎么建造,这楼是什么形状?什么材料?什么风格?叙事,就是怎么讲故事。本片在这一点上用尽心思,大放异彩,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我觉得评委会一点儿也没有瞎。

这部作品的叙事,在技巧上继承了“诗经”,在审美上攀抵了“楚辞”,所以我要给予它最高赞美。

《诗经》的赋比兴三大技巧,小学生都会背。赋就是平铺直叙;比就是类比;兴,就是“要咏一物,先言他物”。明明要写窈窕淑女,先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红楼梦》开篇没有直接就写“黛玉进府”吧,而是先写太虚幻境中的绛珠还泪,这些都是“比、兴”的叙事技巧。中国文人没有一个不懂。

本片上来也是,人物要出场前,大时代的噱头先做足,是一种史诗感的开篇叙事。前面说到导演用《放大》这一幕迷影梗来做“亦真似幻”这个概念,是不是已经藏得很深了,还有更深的。那个猥琐的男生就是男主角的“幻”,是他俊朗皮囊下的真实自我,有青春的欲望,也有革命的萌动,他捡到了那一枚其实不存在的网球。临近片尾那场如同风月宝鉴背面的YY戏,是虞太太的性幻想,但为什么这个猥琐男也在场?导演几乎挑明了这一点,还怕观众不懂,最后让范同学亲自通过念白,再作说明。

范同学第一次去当家教的这天路上,还要安排他先遇上一个女郎,男主角和女主角都快见面了,还在“兴”!再遇上梅太太就是要慢,从前就是慢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刚说的那些,都是“兴”这个叙事技巧,片中运用的更多的是“比”,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互文”性。在影片的第一章中,虞太太谈到《红楼梦》里的妙玉,这就是“比”的技巧,虞太太就是妙玉,导演接下来就用了一段虞太太的春梦,来点出两个角色的类比关系。《红楼梦》第112回中,妙玉被掳失节只是侧写,但本片中却以浓墨来表现这段YY,采花大盗带着妙玉飞的节奏,老外们虽然没读过红楼,这种节奏是个人都懂的!还有凤的喜悦与祥和,真是做得太有意思了。老外们不认得妙玉,但是蛇的意象他们又懂了,我在美剧《白莲花》的解读视频中专门讲过蛇的意思(各平台同名:陈小姐的十五楼 往前翻视频)

整个第二章节都是“比”,虞太太和范同学一共看了三部电影,都是法国影后西蒙·西涅莱主演的影片,三部都是老女人和小男人的爱情故事。西蒙女士从此变成了姐弟恋的某种符号,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致命女人1》里面玉玲姐姐的角色叫西蒙了?他们看的三部影片,第一部是《金屋泪》,更准确的翻译其实应该是《上流社会》,讲一个工人阶级出生的渣男攀附权贵,爱上老女人。

第二部呢我找遍中外网站,始终没有查到是什么电影,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第三部是《愚人船》,德国船医爱上的大龄女乘客是德国的政治犯。三个故事都是姐弟恋,老少配,但是做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三次“类比”其实是做了虞太太的三重担忧。在60年代,与自己女儿的大学生家教男老师相恋简直是乱伦,虞太太内心不知道经受了怎样的挣扎与撕裂,但是影片并不正面表现这一点,而是平静地通过三部戏中戏来“类比”她心中的焦虑。第一重是通过《金屋泪》表现出来的阶层焦虑,第二重表现出了“容貌焦虑”,第三重是通过《愚人船》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焦虑。故事里的虞太太年轻时很激进,参加过革命。整个电影故事的大背景是香港在60年代受到内地WG的影响,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浪潮,那个具有民国遗韵,那个留有优雅生活方式的前现代的香港,可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剧变,开始渐渐走入一个拜物的消费时代。

影片最后一幅字幕是“献给香港”,我虽不是那个时代的香港人,都热泪盈眶。昔日的优雅,如今已消失殆尽。所以母女两个角色,其实是两个最大的“类比”,虞太太是旧香港,而女儿,是新世界。任何一个像杨凡导演这样有情怀的香港人,对这两个香港,都是放不下的。

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一个朝代都试图在解释“赋比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叙事技巧,到南北朝的钟嵘又进了一步,他强调“兴”的特点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就是叙事到关键时候,要懂得宕开一笔,留有余味。虞太太与范同学的爱情,萌于春,焖过了一夏,最终在冬至月圆夜熟了,中国式爱情就要用中国式的烹饪方式,不是猛火,而是文火,不是煮烂,而是焖酥。

最后,我要讲,这是一部很少见的“骚体电影”,那一缕我观影到最后,始终抓不住的感觉,我想了又想,叫作“惆怅”。南朝裴子野说: “若悱恻芳菲, 则楚骚为之祖。”中国人说的“文人骚客”中的这个“骚”,是多愁善感、惆怅自恋的意思。也是我命名它为“骚体电影”的原因。楚辞具有浓厚的伤感色彩,王夫之说《九歌》妙在“婉娩miǎn缠绵”“低回沉郁”、“悱恻内储”,含悲音于不觉耳,准确地概括了楚辞的悲剧特点。楚辞的悲,不是西方悲剧的悲,而是淡淡 的忧愁,似淡若浓,似有若无,绵长幽咽。这种中国式的“无可奈何”是非常高级的中国美学,西方没有。而本片,满含。

这部作品是杨凡导演沉寂了10年后的大爆发,据说他完全是个人出资,卖掉手上张大千的画,扔进去超过5000万…杨凡卖画拍戏也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不算是新闻,这老人完全是个民国遗少,白相宁!然而,在终其一生的艺术追求中,不知不觉间,他已经将这些理论技巧、文化意蕴、审美修养内化为一种创作的直觉。当我无意中看到,这部有高度“楚辞”美的作品,导演杨凡,祖籍是湖北人,屈原的同乡,我愿视为冥冥中的,天意。

(作者:陈小姐 文艺评论人、专栏作家、影视制片人)

 4 ) 对于喜欢香港的人是一场灵魂盛宴

影片里的香港

“那个年代,朴实中带着繁华,繁华中带着真诚,实实在在,绝不炫耀。”

在讲这个香港的故事之前,大量的香港的气息已经涌出。在慢慢的叙事中,主人公像是提线木偶,也像是被封存起来的角色,连同着那时候的香港,永远在我们的记忆里。

是一个足够慢节奏的电影,会慢慢被治愈。

是一个有些恶俗的故事,很帅的男主同时吸引了一个继园台七号的三个人,甚至包括一对母女。

最后男主选择了把他当作救命稻草一样的母亲。

“这是动荡不安的年代,我们也只不过是在寻找自己。”

 5 ) !

迷恋光影美色的人,不可能不对杨凡这一类导演有期待。他的目标观众群,某种意义上就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感性追求的老色痞。与此同时,回顾杨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部代表作,都可以被视为向这群老色痞提供的高级AV。我们总在期待着他能用另一个合理的故事,引领我们沉浸在两小时性爱式的观影体验中。 解释得更粗暴一点儿,如果说王家卫和关锦鹏更着重于探讨“你为什么爱或不爱我”,那么杨凡除了两部改编自亦舒小说的作品,则一直在探讨“你为什么跟或不跟我做爱”。当然,他上一部执导的《泪王子》,连这个最具有个人风格的母题都模糊成一盘散沙。因此,他的主体受众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心生怨念。所幸的是,继《桃色》和《泪王子》连续两部矫揉造作的烂片后,《继园台七号》总算回归了母题比较清晰的叙事和富有魅力的角色设定。这可能是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他的主要原因。

 6 ) 当怀旧已成事不关己的赌气

时隔一年多,《继园台七号》香港院线定档了。说说我看完脚本后的感受。

迷恋光影美色的人,不可能不对杨凡这一类导演有期待。他的目标观众群,某种意义上就是有一定文化程度和感性追求的老色痞。与此同时,回顾杨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部代表作,都可以被视为向这群老色痞提供的高级AV。我们总在期待着他能用另一个合理的故事,引领我们沉浸在两小时性爱式的观影体验中。

解释得更粗暴一点儿,如果说王家卫和关锦鹏更着重于探讨“你为什么爱或不爱我”,那么杨凡除了两部改编自亦舒小说的作品,则一直在探讨“你为什么跟或不跟我做爱”。当然,他上一部执导的《泪王子》,连这个最具有个人风格的母题都模糊成一盘散沙。因此,他的主体受众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心生怨念。所幸的是,继《桃色》和《泪王子》连续两部矫揉造作的烂片后,《继园台七号》总算回归了母题比较清晰的叙事和富有魅力的角色设定。这可能是威尼斯电影节把最佳剧本奖颁给他的主要原因。

人物、画面和氛围都足够性感,可见杨凡深谙熟女和男同志的审美G点。可是杨凡描述情欲心理和行为的镜头语言,始终不可避免地流连于香水广告般的挑逗边缘。从《妖街皇后》到《游园惊梦》都能看到这种刻意为之,只是这些痕迹都还被他掌控在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范畴中,以至于内涵完全悬浮在半空中的《桃色》和《泪王子》令人很难入戏。

相比王家卫和关锦鹏对于母题的坚持,杨凡的情欲母题,到了后期总给人只满足于用镜头意淫年轻美男子的嫌疑。我并不介意让时代洪流只担任某种特定情调的布景,任何时代中都有大把消极避世的存在,比如王家卫镜头里的旭仔和周慕云,不管一夕之间外面的世界变了天,他们只执着于私人母题的求索。但时代毕竟给予了这些孑然一身的人物有限的选项,让他们跳不出既定命运的轨道。时代让他们身不由己,而时代也对他们不起作用。杨凡却似乎试图让我们相信他所追忆和刻画的这段逝去的时光,对于主人公的一切行动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然而并没有。杨凡镜头里的时光,曾像波光粼粼的潮水,裹挟着《流金岁月》中的张曼玉和钟楚红,也曾像园林里的一片花荫,裹挟着《游园惊梦》中的王祖贤和宫泽理惠,在角色和观众各自的潜意识里形成认知的统一,即便不认同也至少能理解,从而心生怜惜。而《继园台七号》后半部分中人物的情欲和时间的关系,衔接得稀里糊涂,让人感觉至少其中有一方面是完全不重要的。

街上声浪鼎沸的政治运动,戏院里正在上映的爱情电影,书架上的《红楼梦》,只被用来影射和佐证虞太太内心如夏日盛开的凤凰花般的情欲,但这份情欲放在任何时代似乎都能够成立,那个时代和那时的香港,似乎都没有被刻骨铭心地怀念过。

配角的个体和群像,通常一面充当主人公欲念和行为的镜像,一面展开更多元的人性画卷,然而Steven们和梅太太们的设置,虽然多多少少有杨凡先前杰作回光返照的感觉,却只完成了单一的映照功能,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杨凡终究没能达到他着力追求的普鲁斯特式的惆怅,也没能达到风月宝鉴式的清醒。他对那段时光那座城市的怀念显得天真迫切却又满不在乎。但他确实用这部《继园台七号》给一直以来对他心存期待的老色痞们奉献了又一场旖旎而短暂的春梦。

至少,在对情欲母题的回味和畅想中,我们也说不上很失望。

2021/8/23 于玫瑰园

 短评

奇情的程度使我想起日本的Belladonna,被压抑的情欲是很中国的东西,中国人才能欣赏和谅解。技术上有些太粗糙了,有些镜头的人物动作做了motion capture有些却直接图片平移,显得完成度不高。旁白太文绉绉,有来不及做完用logline填补空缺的嫌疑。

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02/09威尼斯电影节公众首映。有幸和我喜欢的张艾嘉老师同场。电影本身拍的极美。一切大概都是轮回,想想今时今日所发生的一切,与当初也没有什么不同。情为骨,欲为肉,骨肉俱全是为个人。挣扎和诉求,反抗与镇压,四者皆应是为革命。世道也就是这么过来的,而我们生若浮萍,没什么资格选,顺势而行罢了。

10分钟前
  • 暮色dusk
  • 推荐

记忆既不是影像也不是文字 更不是事实。或许对于导演对于观众都会是很私人的体验 但cult程度绝对足够。剥离“母亲”身份的女人形象很惊艳。动画的形式实现了去形式的作用。镜头速度出奇贴合文本的需要。主创红毯#Venezia2019 最大惊喜

13分钟前
  • dorayaki
  • 力荐

竟然在著名的凉山绿皮硬座上开看,尺度估计也吸引到了背着鸡去县城售卖的彝族老乡,反正到后来我不但自己不尴尬,还进入了再慢半拍的追忆似水年华节奏中。真实的激情时代和虚幻的红楼春梦,杨凡献给香港的情诗我听进去了。

1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献给香港,春梦和乡愁的结合,慢,慢得恰到好处,骚,骚到至情至性。杨凡的骄傲和遗憾都在这里面了,时光逝去,我深情凝视青春,青春到底用什么目光注视我?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杨凡这个人,其实是个傲才。极古典又最先锋,表面是在回忆,其实是在预言。华语电影史里放不下他,因为没人知道怎么写他。

16分钟前
  • 剃刀头
  • 推荐

婀娜寂寞的旗袍太太,藉由剑眉星目的男大学生给女儿补课,开启一段暗潮涌动的三角恋,体验《红楼梦》妙玉被掳的“如痴如醉”感。不得不说杨凡真是华语导演中的鬼才,1.5倍速看这个故事会被惊艳到,既淫邪大胆,又轻轻漫漫。继园台是香港北角的“小上海”,1967年大时代正从左向右转,然而对一个40岁思春少妇来说情感欲望才是天和地。电影带着很强的酷儿凝视,水彩画风优雅精致。结尾的配音名单出来绝对让人大跌眼镜,老太太都不扶我就扶许鞍华哈哈哈~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不管是世纪初的游园惊梦,还是2019时局下的继园台,杨凡始终都弥漫着一股旧时代遗少的气韵,令人不易琢磨烟雾底下的思绪。即便如此,这部六七大时代背景下的小情爱,依旧在当下的映衬下有着多重解读空间,即便它的创作远早于这个不一样的夏天。献给香港,献给逝去的繁华1967。

23分钟前
  • 水怪
  • 还行

是喜欢的,但也是怎样解都可以的。甚至让我可以喜欢喜欢者的喜欢,也喜欢不喜欢者的不喜欢,是高明的。哦,或者说其实并不高明,但真诚,也就成了最好的高明。总做不了绝顶聪明的张爱玲,却也没有她的刻薄。

27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看了半个小时了,我受不了了,如果是在普通电影院看的话,我应该会直接离场的!这个影片真的没有慢放嘛!为什么没有二倍速!这个配音是什么鬼!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浑身难受,让我觉得为了它提前排队的一个半小时都是浪费!看到观影期间这么多提前离场的人,真的不觉得丢中国电影的脸嘛!这个片子明明底子还可以,就是一手还可以的牌打的稀烂的感觉!别问我为什么在影片放映当中评论,这个片子没有尊重我,我也不用尊重它。(补一句吧,“冬至”这一章还可以,可以有三星)

28分钟前
  • 吖Bea_
  • 较差

看过首映之后才明白导演杨凡要用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这个故事,大尺度场面太多太直白,另一方面要准确全面还原片中六十年代的香港,难度实在不小。动画片形式令观众对时代感有更多遐想,人物性格更加天真有趣。令人诟病的是,杨凡导演的个人风格太过强烈,自恋沉溺的旁白在前半段太多太密集,没能把握住真人剧情片与动画片之间的限度,节奏感太慢以致有大量媒体观众退场,似乎有跟蔡明亮较劲的感觉。影片在情欲主题的探讨一如既往,女性对身体/欲望的迷恋,男性裸露身体的展示。然而,更为突出的是对香港情怀的刻画,并不是排他的本土化意识,反而是包容各类新移民的文化融合展现(台湾人、上海人等等),而其中大胆嵌入政治意味强烈的抗英游行示威情节,巧妙连结起余太太性格中的变与不变,又似乎也是在暗中影射着香港的前途命运。

32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每次威尼斯都支持中国电影,但每次都看的有点尴尬😅。一个老少恋的皮里面夹点政治梗。对我个人讲所有靠旁白讲故事的电影都不及格

33分钟前
  • bor
  • 较差

骚就是要大大方方的骚,喜欢。

3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继园台七号》再现华语文人电影,最美之处恰恰源于诗韵般的念白,以及文人墨客方能拥有那股幽怨又柔情的借古自怜。在徐徐地一颦一动间,都是老香港所留下最后一丝古韵。同时影片在场景的还原,历史节点的铺陈上,也与角色相得益彰。作为动画电影,角色的台词反而成为影片更为薄弱的环节。母女二人作为两个时代的符号,显然前者更加贴合影片气质,而对于女儿的刻画,则多少有些勉强。同时张艾嘉的配音在人物气质上塑造与补足,相比于影片任何其他角色都是碾压式的。也就成为本片唯一的遗憾。《继园台七号》犹如杨凡给予时代和回忆的一封情书,找回了那被遗失的香港最美时代,和最雅华夏底蕴。

43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力荐

四星。杨凡终于找对了表达方式,就是做动画吧,有情怀又流畅,不会暴露演员和调度调教演员的短板,整个电影在从前肤浅的唯美上又升华了一层,连杨凡自己绵绵情意的旁白都像是一种慢条斯理的思考,这绝对是一封情书,看得我大为心动,电影说妙玉被掳如痴如醉,这电影也常堕入如痴如醉的疯癫,到最后高潮戏大混战,那场戏放真人表演里绝对毁掉,但就是动画和张艾嘉出神入化的声演,最要命的是电影的结尾又好像回到了未发生,太感人,杨凡把一切都置放在了那一刻,空间是暂停的,连时间都是暂停的,就是开始的那一刻,是的,爱情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47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49th IFFR# DeepFocus-Signatures. 威尼斯最佳编剧。看完只想高呼“什么鬼”。旁白多到全片大部分时候是声画叠用也就算了,这个最佳编剧发得真是神经刀啊(发个评委会小奖可能更合适……)。当然影片既然是要做《追忆逝水年华》,叙事节奏慢和丰富的内心戏都要说出来也是情理之中。比较挑战观影习惯和动画观念。侧写香港67暴动,这个角度也是蛮刁钻的。迷影情结(若干次片中片),其实故事也cue了[毕业生]。想象力蛮丰富。配音阵容豪华且还基本都不是观众熟悉的声音形象也是很有趣。

4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不要 不要告别。在这灯火 辉煌的夜里。没有人会流泪。

52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试图像普鲁斯特那样缓慢讲述,旁白又像《呼兰河传》那样稚拙,从开篇一句“《红楼梦》是经典,可有多少人看完”点明,作为观众你是否有耐心忍得下帧率上的缓慢,几何曲线般的猫咪跳跃、机械转场、一片树叶慢慢慢慢从树上脱离、飘落,观看过程极挑战耐心。故事描绘生活在历史夹层中的不同走向的市民,那是一个复杂的华人社会,有隐匿的戏剧名伶,也有经历历史忧伤中年少妇,帅似年轻吴彦祖的男孩,还有只愿听别人唤Susan英文名的摩登女郎……带有Cult片风格,诡异和极美的意境加上如此故事和结构,甚至无法用真人拍摄。吸收漫画、版画风格,融合画皮等内容的动画形式反而更容易将幻梦实现。杨凡不想讲大时代,通过一个个文学、电影情境,对情色的大胆表达,描画中国人普遍对爱欲的压抑。压抑背后,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

5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动画动得太慢了,像看0.5倍速,朱自清式旁白太多了,普通话又那么费劲...不过后来慢慢进入它悠长缓慢的节奏,在西洋乐、老上海、流行文化、小人书、普鲁斯特、红楼梦、好莱坞…一大堆杂糅的中西方文化符号中品味独特的60年代香港风味。主线是母女和小鲜肉的奇情三角恋,情欲YY戏很cult有趣,67作为背景出现,中间有一段横轴画面出现了很多毛,跟当下时局有了另一层互文,“这不叫革命,我经历过真正的。”导演杨凡表示,电影制作远远早于今年,所以一切(女儿的黄围巾,母亲的蓝旗袍)都是巧合,历史一直在重复。配音阵容非常强大,人物倒是都画得美型有趣。献给香港。不知道是一群香港幕后还是记者的,结尾每出一个名字就欢呼一次。一封写给导演自己的青年时代、写给旧时香港、写给文学与艺术的情书。

5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Venezia76 威尼斯主競賽認證的H動畫。聶華苓作品般基調的H動畫,只有愛撫著「緩慢優雅舊時代」的遺緒,對於族群、學生運動、兩個時代現況對照很有限地處理,自溺出了新高度竟然有點可愛。慢適合這個追憶文本,但陷溺的心無法憐取眼前香港人。全程像是旁白、音聲、電影reference過度的自慰(說是寫給香港的情書,香港看了會不會覺得像是收到粉絲自慰的video),另外「字面上」演著家庭教師母女丼(三角關係:「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人獸、BL、紅樓夢同人⋯⋯看那貓飄逸的函數曲線,沒有離場的觀眾全程吸貓到茫。「喵什麼喵,你是喵(妙)玉嗎。」「媽,你壞。」絕喵好辭。

58分钟前
  • Wally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