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回头

恐怖片法国2009

主演:苏菲·玛索,莫妮卡·贝鲁奇,安德里亚·迪·斯戴法诺,蒂埃里·钮维,布丽吉特·卡蒂永,Sylvie Granotier,Augusto Zucchi,Giovanni Franzoni,Vittoria Meneganti,Francesca Melucci,阿德里安·德·范,Serena d'Amato,Myriam Muller,Thomas De Araujo,Lucas Preux,Thais Fischer,狄迪尔·弗拉蒙,Lionel Kopp,Andrea Coppola,帕斯卡尔·

导演:玛丽娜·德·范

 剧照

不要回头 剧照 NO.1不要回头 剧照 NO.2不要回头 剧照 NO.3不要回头 剧照 NO.4不要回头 剧照 NO.5不要回头 剧照 NO.6不要回头 剧照 NO.13不要回头 剧照 NO.14不要回头 剧照 NO.15不要回头 剧照 NO.16不要回头 剧照 NO.17不要回头 剧照 NO.18不要回头 剧照 NO.19不要回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7

详细剧情

  珍妮(苏菲•玛索 Sophie Marceau 饰)是居住在法国的一名美女作家,她和丈夫迪奥(Andrea Di Stefano 饰)共同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四口之家。但是近一段时间,珍妮却感到令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客户的要求让她无法随心所欲写作,渐渐地珍妮发现周遭的一切开始发生变化,房间、丈夫、儿女甚至她自己的容貌都让人倍感陌生。珍妮的歇斯底里使家中的欢乐荡然无存,她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尽头。  某天,珍妮的容貌也完全发生改变,变成了一个拥有一头黑发、大眼明眸的异域风情女子(莫妮卡•贝鲁奇 Monica Bellucci 饰)。她偶然在母亲的住所看到一张相片,于是启程前往意大利,寻找自己真正的本源归宿……

 长篇影评

 1 ) 导演会被那翻译气死。。

本来是很悬疑的片子吧 被那个翻译用他特有的“生活经验”翻译成了国产生活片。。。

翻译的人除了听得懂你好 谢谢 再见之外其他长句子基本都是自己编的。。。

有两个地方很搞笑 苏菲玛索夜晚跑到客厅发神经时 男主角追出来骂她:“你在搞什么鬼?!”(翻译:你没事吧?又做恶梦了?看来翻译是个温柔的男人。。。)

然后男主角问:“你为什么在哭”

苏菲玛索答曰:“什么?我没哭啊”(翻译:我好得很啊)

然后手上脸上都是水 她说:“我不明白,我没感到悲伤”(翻译:味道很怪。。。。。。。)不懂的人还以为苏菲玛索头撞倒了马桶呢。。。


最后贝鲁奇进门回头看在门口的苏菲玛索 小孩跑出来问:“妈妈你在看什么,那里没人啊”(翻译:妈妈,那个站在门口的姐姐是谁啊?)翻译直接把苏菲玛索反隐形了。。。

 2 ) 亲爱的,这人生只是梦一场

年轻的时候,我看倪匡的东西并不多,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原振侠系列中,一个好像现代版聊斋,叫《宝狐》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有一天遇到了一个堪称他梦中情人的女人。这个女人,从样貌到性格,没有一处是不合乎他的期望,男人于是将女人带回家中,像所有聊斋的小说一样,日夜缠绵,耳鬓厮磨。然后有一天,这男人发现,他身边的人,除了他以外,竟然都看不到这个女人,然后又有一天,两个很奇怪的人从另外一个星球而来,他们告诉这个男人,和他耳鬓厮磨的女人,是来自他们那个星球的一个罪大恶极的逃犯,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她”,它曾经毁灭过很多生灵,它并没有任何的肉身,只有魂魄,更别提性别,它逃到地球来,只是为了躲避追捕,和男人在一起,也是为了利用男人的生理气场之类的东西来当自己的肉盾而已。

男人不相信,你们说它没有肉体,那么为什么我可以触摸到她,亲吻到她,吻得到她颈间的香气,外星人告诉男人,那只是它用它的力量激发了你的视觉,听觉,嗅觉这些感觉而已,它可以知道你心里要的是什么,就可以直接让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摸到什么,甚至做爱的高潮,也只是它激发你的神经系统,给你的感觉而已。这一切都是幻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当然了,在经过了一些必要的证明手段之后,男人不得不很绝望的承认,这是一个事实,故事从这里开始滑向了类型小说的俗套——虽然明明知道那个“它”甚至连人也不是,但男人还是将“它”当成自己最爱的女人,决定继续保护“它”,哪怕是为“它”牺牲生命,而“它”也为男人的这份情感所感动,最终选择了放弃抵抗,和外星人的狱卒离开了地球。而男人,在他未来的日子里,则再也无法爱上任何一个女人,最后孤老终身。

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博士是一位天才。得到诺贝尔奖的那个时候,纳什博士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家了。在他曾经年轻时的某一天,一个男人找到了他,他告诉纳什,国家需要他为国家进行秘密的工作,他唯一可以联系的人就是自己。于是,天才的纳什博士在之后的三十年里,成了一个衣着怪异、整日在黑板上乱写乱画,四处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的人,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那个时常来和他联络的神秘男人,甚至之前他在普林斯顿里唯一的朋友和朋友可爱的侄女,都只是出自他的幻觉,他们并不真实的存在,却构成了他整个的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亲人的关怀下,纳什博士开始治疗,但是他面临着两难的困境: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将让他回到这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却将摧毁他的大脑,他讲从此碌碌无为的度过此生。最后,纳什博士做出了他的选择,他决定不依靠药物进行治疗,而用自己的毅力去忍耐和控制自己的幻觉,就让幻象中的人永远在他的生活中存在下去,他不会和他们再说话。

这段故事最后被改编成那部著名的叫做《美丽心灵》的电影,在影片的最后,纳什博士和夫人从礼堂走出来,看到远远站在角落里的他幻想中的朋友们,他们默默的互相望着对方,谁也没有再说话。

突然想起讲这两个故事,是因为这几天刚刚看了由苏菲玛索和莫妮卡贝鲁奇合演的《不要回头》,开始的时候当然只是奔着两大女主角去的(也许大家都是吧),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却发现原来是09年意料之外而又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这是在你能够绕开法国人惯用的曲折含蓄的叙事烟雾弹,看懂这部电影的前提下。很多人说看不懂这部电影,其实我想,如果你能读完前面我讲的两个故事,然后把讲故事的方式重新排序一下,就很容易懂了。

住在法国的美女作家珍妮(此时是苏菲玛索扮演),有一天突然发现她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她的丈夫,她的孩子,她的母亲,她家里的摆设,她墙上的照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他身边的亲人们的面孔渐渐的变成了陌生人的面孔,她再也认不出走了很多遍的街道,她墙上的照片和录像里的自己都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女人(莫妮卡贝鲁奇),就连照镜子的时候,她自己的脸都在变化,然而大家却没有发现这一点,他们只是觉得她有些神经兮兮的,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她完全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苏菲玛索不在了,原来她所看到的,摸到的丈夫,孩子,母亲也不在了,存在的自我,变成了另外的一个女人,那是一个她小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的小女孩长大了的摸样,但是她记不得她是谁了。于是,她决定回到家乡,去探明一个究竟。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电影的最初出现的由苏菲玛索扮演的那个珍妮,其实只是一个幻像,她是真正的珍妮(莫妮卡贝鲁奇扮演)的一个童年的朋友,她的养母的女儿,在一场车祸中死在她的身边,而真正的珍妮,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自己是苏菲玛索的幻觉之中,就像倪匡的故事里的那个男人一样,她看到的,听到的一切,她亲人的面孔,气味,她的屋子里的陈设,都是她想看到,她的大脑告诉她的感官的一场幻觉,但这幻觉,也是存在于她的大脑之中的,你要它多真实,它就有多真实。直到有一天,电影开始的那一天,女作家珍妮并不是开始做梦了,而是从梦里醒来了。她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从另外一个人从新变回了自己。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的世界,是人们害怕的未知的世界,在无数的电影中,它是恐怖的黑暗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你不知道的世界里,也有亮色。而珍妮像纳什博士那样,选择了不求助精神医生,而由自己来解决一切,也自有她自己的道理。在影片的最后,珍妮回到自己的家中,此时,她精神分裂的人格从她自己的肉身中剥裂出来,她看到了她,站在门口,那是她生命中的朋友,也是她的另一个“自我”,她们默默相望,最后,她选择让她留下来,和她永远在一起。

这电影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曾经做过的一个梦,梦里的男人,他没有面孔,却无比真实。那不是一场春梦,而是确确实实的一场关于爱情的梦,是关于那个你曾经以为存在,但是却最终在人世间遍寻不见的如风少年郎的梦。那梦中的少年,他不是任何人,从前不是,未来也不会是,因为我知道他不存在,所以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他很久了,而今他却突然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在清晨的阳光里独坐了好一会,内心充满了忧伤。

这世界,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幻觉,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所谓“存在”,到底是存在于这个世界,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这些“存在”也随我们一起死去,这些我们摸得到的,闻得到的,拥抱得到的一切,也不过是感官告诉我们大脑的而已,它到底有多真切?还是这一切,也并不比一场梦来得更虚幻?在《战争与和平》中,当安德烈公爵在弥留之际,他想到自己的死,不,他没有死,他只是醒了。庄子在醒来的那一刹那,发现自己原来不过是一个在梦中变成了蝴蝶的人,而不是一不小心梦到自己变成人的蝴蝶,会不会很失望。荣格说,那些向外看的人都将做梦;那些向内看的人都要觉醒。然而有时候,有的人,却是站在自我之外,在向那个叫做自我的内心世界看去。所以对她来说,她即是在对内自省,也是在对外观照。这样去看世界的人不多,珍妮是一个,因为写作的缘故,我也算是一个,所以说,我们即是清醒的梦中人,也是行走在现实世界里的梦游者。

珍妮最终让珍妮留下来,她并没有彻底回到那个所谓“真实”的世界,因为对她来说,那也是现实的一部分,是她自己的人生的一部分。我看着她站在自我之外,微笑着,深深的凝望着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自我”,我的泪水流了下来,这世界太冷酷,只有梦里最温暖,我想起我曾经做过的梦,也许,在某一个瞬间,我也曾希望能这样,和自己梦中所爱的人,永远相伴一生。直至死亡将我唤醒。

 3 ) 《不要回头》剧情分析

       我认为剧情应该是:黑发的女孩是玛丽娅,金发女孩是珍妮,死去的是金发珍妮,活着的是黑发玛丽娅。影片中时不时出现的那个黑发小女孩是玛丽娅残存而努力扑捉的儿时记忆。
    玛丽娅的母亲与婚外情人生了玛丽娅,不为其母亲的丈夫所接受,只好叫她跟随好朋友(其养母,也就是珍妮的妈妈)一家走。玛丽娅与养母一家在路上遭遇了车祸,珍妮死了,玛丽娅也受了重伤,失去了车祸前的记忆。珍妮妈妈把玛丽娅当着珍妮来抚养,从此玛丽娅就以珍妮的身份活着,在其生母的丈夫和同母异父的哥哥那里却告知玛丽娅遇难了。玛丽娅跟珍妮的妈妈生活在一起,却一直把记忆中生母容貌影在珍妮妈妈脸上,把同母异父哥哥的容貌影在丈夫身上。在她写小说的时候,尽力去回忆八岁以前的事,就出现了人物影像的不断变化,其不断地在珍妮和玛丽娅之间转换,玛丽娅的影象还原得越多其困扰越大。后来,其在珍妮妈妈抽屉里发现了那张相片,激发她回到意大利去寻找真相。当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梳妆台前,终于回忆起了儿时的往事:自己是如何跟珍妮一家出走、遭遇车祸,然后替换珍妮活着。
    黑发的玛丽娅终于完全还原了自己,金发的珍妮(苏菲马苏)只是一个影子旁观玛丽娅回到丈夫和孩子身边。影片最后,玛丽娅、珍妮合写小说,寓意着小说的内容里玛丽娅与珍妮的角色就是如现实一样在不停地转换。

 4 ) 《不要回头》:我是谁?

【影评】《不要回头》:世界两大美女之间的羁绊关系

“我是谁”是哲学命题中的根本母题,而由此派生出来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但当莫尼卡•贝鲁奇与苏菲•玛索在同一部影片中试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命题无形中有些变味了,换句话说,“我是谁”潜意识地变成了“选择谁”?这是一个商业手段,很值得玩味的,相信每一个男性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得出一个答案。 本人的答案是莫尼卡•贝鲁奇,其实也与影片本身的最后的答案相吻合。 导演是一名女性导演,据说善于将最普通的日常生活拍得十分恐怖与惊悚,对于这类导演来说,她的镜头中最拿手的便是细节,而相对于此片,对细节地把握便更加有难度。用视听语言来讲述一个普通人所遇到的外界的改变,这无疑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所以,本人虽然陶醉于两大美女的替换关系,更钦佩导演镜头上些许的改变,哪怕是一个角度,一个花瓶的位置。 关于细节让我想起了《罗拉快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拉》中的第一个变化的细节都是动态的,飞驰的城铁,收破烂的人,等等,这种动态的细节改变能够让观众十分迅速准确的掌握,但此片中在许多情况下细节的变化是静态的,例如餐桌方位的改变等等,观众在不经意见一定会错过这些改变,所以便需要演员的表演来加强效果。从某种角度来说,苏菲的演出要比莫尼卡更具有难度。苏菲面对的是所有的熟悉成为一种陌生时的惊恐,而莫尼卡所面对的则是惊恐已经成为习惯后对真相的寻找。 将两位大美女如此比较是很八卦的一件事情,但在此片中却不能不做出比较来,而这种比较又是许多观众内心的一种反映。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人由于打算写自传而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最后的答案在常理之中,但过程却是相当恐怖的,而这种恐怖绝不是血腥等残酷手段所体显的,恰恰是一些生活中的琐碎,从一些家庭布置的变化到身边人物的变化,还有自己身体与心理的变化。导演按照对心理冲击的力量所进行着这种变化的深入,一直到女主人公承认了这种变化的存在为止。这是苏菲玛索所要担任的工作。下面就是莫尼卡贝鲁奇开始寻求变化的真正原因。 可以说影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悬疑剧,第二部分则是推理剧。 在许多影片中,一个人发现了自己或者周围的世界在改变,通常会采取同一个演员来演绎的措略,但在此片中,导演运用了两名女演员来演绎同一个人,而其中并不掺杂着时代断层的故事成份,所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那个过渡的阶段。 影片运用了高水平的化妆技巧,当苏菲玛索与莫尼卡贝鲁奇的各半张脸组成一个过渡人时,本人首先由衷的感叹,美女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要知道那张脸令人感到一种诡异的悲哀,其次才真正进入剧情本身。 在过渡人的段落中,影片进入到了一个巨变的过程,丈夫,孩子以及母亲都变成了另一个人,而家的原貌完全成为了另一种样子。根据结尾来看,这是一个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改变,那么过渡人实际上也是想象与真实之间的过渡,这样看来,苏菲玛索是一个想象中的人貌,而莫尼卡贝鲁奇才是真正的人物。 本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想法,导演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将这所有改变搞乱了,换句常用来形容中国导演的话就是自己都不知道在拍些什么,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但整体看下来,主人公珍妮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她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幼年里死去的好友,而事实上她也的确由于车祸的原因而过着那个幼年好友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但即便这样,在她的印象中,周围的所有人都蒙上了车祸前真实家庭的烙痕,母亲,转换成丈夫的弟弟,还有童年记忆中的小时候。 如果一个人始终在替代着另一个人在生活,那么唯一能够解释真相的便是她童年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他现在这个虚假的生活。影片大体上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故事,而我是谁这样的命题恰恰就是通向真相的起点!反过来看女主人公写自传的前提,其实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认识自我,我是谁,一个用来替代他人的生命还是一个真实自我的生命?我的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是我记忆中的还是真实的?这样的思考在影片不经意的惊悚中传达了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中国编剧或影片的做法,最后将有一段正经而又非常做作的解释,对整个故事做个流水式的交代。但欧洲片绝不会这么做的,于是,我们在观影后似乎知道了一切,又似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这很重要吗?真正重要的是,主人公试图在写一部自传,无论她是苏菲还莫尼卡! 韩兮 2009-11-11于通州

 5 ) 剧情分析《不要回头》

    影院里的宣传海报是打着“惊悚”牌的,心情有些压抑的周五傍晚,去看了这部电影。最初是为了释放压力,诚然还抱着看美女的期待。苏菲玛索的嘴角眼角都太勾魂,美人总是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展示她不同的魅力和风情。国外大概上映的比较早,看到的影评大都模糊,负面较多,影院里的人也很稀疏,整个大厅大概只有六七个人。


    女作家在对自己的童年做纪实回忆录的时候掉入了一段因车祸而丢失的记忆中。整个影片可以理解为,在寻找爱和记忆。人脑是个缜密复杂的组织,一段记忆因外力而失去,也可以无意识的被唤醒。

 

    一个在意大利出生的女孩Maria是妈妈的私生子,在母亲改嫁的时候她不被继父接纳所以送给一个法国家庭收养。法国新妈妈带着全家——丈夫和一对儿女去意大利接她,留了一张合影,照片中有法国妈妈、法国姐姐、她自己和意大利的亲生母亲。法国家庭对她表现出了很大的友善和爱护,尤其是在收养前的接触中和法国姐姐的友情,对她的影响非常大,她以为自己即将拥有的是新的美好生活,但不幸的是在返回法国的途中他们遭遇了车祸,幸存下来的只有她和法国妈妈,与此同时她失去了记忆。但是对于爱的渴求感仍在并且变得非常强烈,车祸的后遗症致使她看到的都是自己认为的画面,法国妈妈的爱plus意大利妈妈的面庞,成年成家后丈夫的爱plus童年意大利哥哥面庞,对自己儿女的爱plus幼小时记忆里自己和哥哥的面庞,车祸后她就这样活着,也许是对于爱的强烈渴求让她在昏迷中期待自己能像Jenny一样的被妈妈爱,而法国的妈妈也无法从失去自己全部的家人的痛苦中解脱,所以,Maria的生物学躯体被注入了Jenny的回忆,所有的细节和经历,她像Jenny一样活着,法国妈妈也像Jenny一样的待她。这种对于缺失的填补满足了同样被伤害过的无血缘关系的一对母女。Jenny拥有的写作天赋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在Maria的身体里延伸,Maria眼中的自己就是Jenny——金色的长发,褐色的眼睛,清秀的脸和天生对写作的敏感以及想要对此终生的追求。直到最近她在对童年细节写作的一次追忆过程,零碎残破的记忆像是受了启发一般,跌跌撞撞的想要回归自己正确的位置,而回归的过程中的一些凌乱也就成了这部影片的卖点——惊悚——她眼中的一切都开始变化,先是女儿无意识的动作触发了自己幼年记忆里深埋的画面,接着是丈夫那本是幼年哥哥的黑色瞳孔开始变成浅蓝色,甚至儿子女儿自己的脸都开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让她恐惧。童年的自己在深夜里对她召唤,她因悲伤而泪流满面却不自觉。她看到自己的金色头发变黑,浅褐色的温柔细眼一步步变成意大利家族遗传的黑色大眼睛,家具的位置、墙上的照片,旧有的记忆和真实的画面错位的出现开始颠覆她所有的逻辑——看到丈夫平静的脸她认定是自己出了问题,医生的检查报告却显示生物神经的各项反应都正常,由此她认为一切都是自己是因为最近一部小说的压力过大而导致,所以开始吃药,宁肯吃药也绝不承认他人对她写作天赋的怀疑,这个时候“她是倔强而执著的写作天才Jenny”,抗抑郁和保持安定的药片让她产生幻觉:无论如何都走不出的马路湾、儿子突然移位的胎记…… 药片也无法抵挡意大利的Maria像春天动态的嫩芽一般从“Jenny”的身体里成长和复苏;她的恐惧和不安想要得到解决,她想回到妈妈的身边——是妈妈给她记忆的画面,而妈妈的脸也是唯一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是最安全的。但是当她回到妈妈家的时候,她捕捉到了做早餐时妈妈慌张的表情(可以理解为法国母亲精心维护的爱和美被打破),紧接着妈妈的脸也变了(从之前的意大利妈妈变成了法国妈妈),妈妈成了陌生人——她终于崩溃,而偶然间翻出的收养时留下的合影让她产生了要去意大利执念,去有着陌生脸的法国妈妈告知的“Jenny”一直以来“看到”的并且认定的意大利脸庞妈妈生活的地方,去追寻根源。

 

    “Jenny”在去往意大利的火车上,车窗玻璃中反射的自己仍是她自己的意识,那是成年后的作家Jenny,坐着的却是成年后希望了解清事实的Maria。她放佛是去过意大利并且生活了很长时间一样,街道、路线,她被童年的意识产生的影像小女孩引导,此时的“Jenny”不认识自己幼时的脸。餐馆里看到妈妈她很兴奋,妈妈却对她的到来紧张、冷漠和抗拒,因为她是自己的一段不堪的回忆,她应该不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她无法面对突然出现的这个不能暴露在阳光下的女儿,她不喜欢她,她选择逃避。而“Jenny”的意识里,这个妈妈伴随着自己成长,这个妈妈是最亲的人,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亲生哥哥对她在餐馆的出现表现出了很大的惊喜,“Jenny”却认为这是她的丈夫,“Jenny”的世界里活着两家的亲人,丈夫的爱和哥哥的脸庞,而此时的哥哥感兴趣的却是她长得实在是太像他妹妹了,所以哥哥来到了宾馆去看她,而“Jenny”认为是hubby来找她,满心的欢喜,但是仍旧不能在sex上灵肉统一,她疑惑惊恐他既是丈夫又不是丈夫。她随着童年的自己来到意大利家里的party,家具、墙画,一切的一切都让她恍然所悟,一切八岁前的时光开始复苏,现实的自己是个成人,她拖着Jenny、Maria和小Maria步履沉重不堪,她无法停止去追寻的步伐,记忆仍旧不能完整地展现,她在一步步地靠近,就像拼图游戏一般,在最后的完善中总是惊心动魄!童年的自己,仰望着高台的琉璃器皿,她变得幼小,曾经的烫伤也开始鲜活,她缓缓站起看着镜中的自己变成了那个陌生童年小女孩的脸,意大利的妈妈轻轻的抱着她,讲述着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所有事情的真相,她终于知道原来自己是Rosa Maria!抓狂!惊恐!跑出门外,彷佛又是重演,那熟悉的场景,来接她的法国妈妈,就像八岁那年一样!她终于记起了那场车祸和车祸前所有的事情,沉浸在回忆里的她,幼小而无助,如同那个八岁的Maria,幻觉年轻的法国妈妈抱着她,告诉她一切都已经过去,问她是不是又做了恶梦?温暖、慈爱、怜悯,就像她的Jenny生涯,她恼怒地推开此时不认识的这个年轻的法国妈妈,妈妈却不生气,说会在外面等她回家。穿好衣服走出门,已经满头银发照顾了她八岁后所有生活,包容了她无数个噩梦和坏脾气的老了的妈妈微笑在阳光下等着她。

 

    回到法国,换好衣服,又回到Jenny的生活,记忆已经找回,家人的爱一直都还在,她已经明白Jenny不是她,姐姐Jenny站在门口看她和孩子们亲昵,暖暖的鼓励和笑。Rosa Maria继续开始写作,继续Jenny擅长的工作,不过这次,是有着姐姐强大的精神支持,书写她们共同的童年回忆……有家,有爱——They are one……

 6 ) Being for itself or being for others?

这部片子我先后花了三次,每次几十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前后差不多2个星期吧,中间还错落的看了别的片子,究其原因,还是有些害怕,所以每次都找借口把预知来看片的时间重新分配了。

看完以后,我在douban上写道:有些镜头看起来很喜欢, 而且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看起来就觉得特熟悉的喜欢, 估计是女性导演的缘故

之后,我再也没有想起过这部片子。

一直到昨晚,我失眠了。

透过窗帘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月光悉悉簌簌的爬进来,我躺着,看着这样的月光,一时间就觉得自己坐在月光下的案几边,一壶温温的清酒,一束散落的桃花,月光其实是微弱的,我没有办法看清花瓣是否完整,是否在酒面处的浮沉,但是月光却足够勾勒出整个屋子的轮廓,让我看到我就在其中,案几边,飘窗上,把弄着的花瓣,沾了一点酒而层次散乱的花蕊,还有那纤细的瓶子,垂下来的脸,那就是我。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这部影片。其实它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一个车祸后精神分裂得把自己打造成为那个车祸中罹难的小姐妹的女孩在经年累月的自我迷失之后重新寻找自己的故事,结论也很明白,当她寻找到事情的真相以后,她没有做任何选择,而客观世界也不容许她做任何选择,她只是继续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中另一个自我萌发的时候,沟通和协调而已。

电影的叙事线索其实很清楚,只是拍摄手法上让人觉得有点不寒而栗,那些在光线明暗间就无缘无故变动的场景,那张在每次扣人心弦的音乐一来临就开始扭曲的脸,还有个每次出现都想指引什么却又毫无实际贡献的小姑娘,全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表达,所以看得人不免会有点阴森或者神神叨叨之感,也是因为如此,这部片子会在看完以后不想妄加评论,而会在失眠的夜晚因为同样的光线明暗切换而快速联想,因为很多感觉太接近内心。

人的内心总有一块不希望被别人触碰的禁区,被电影触碰,当然也会抗拒,更不可言传的是,触碰的不是通过人性,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那种内心中从不曾忘却的一种自我怀疑,自我探究,自我预设。这种对自我这个假设都进行怀疑和否定的想法,更多的时候我认为对于我们更好的生存是阴暗的,所以也才这么讳莫如深。但是,不可否认,即便我们不是精神分裂者,谁又能保证我们在以一种遵从于自我本真的方式存活,而现在的自己又是否是本来而非扮演的自己?

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像被抛弃一样,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信息,没有对自己进行了解的任何途径,甚至没有对自己的意识的感知能力,我们在他人预设的一个身份和环境中成长,我们不断做的选择究竟是出于自己的本性,客观的引导,他人的设计,抑或是基于统计学大数原理的对多数人人生的重复,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分清楚。他人究竟是无心的误导还是良性的教育,究竟是自己内心的阻碍还是反观内心的铜镜,究竟是自己存在的环境还是自己生存的demo。他人既是地狱。是吗?仅仅如此吗?那么,如果知情不报也是背叛,如果避而不想也是罪恶,那么至自己于地狱的,究竟是他人还是自己,是他人的先入为主,还是自己的盲目屈从,这种屈从又是一种无知,还是一种无奈,无知的更为可耻还是无奈的更为可耻?

Don't look back, 是导演的选择还是对观众的警告呢?

 短评

前面烂啊烂 后面炫啊炫

3分钟前
  • 拜访者
  • 推荐

拥有这两个不同气质的美女固然是我的梦想,但拜托别拼在一张脸上

6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完全符合预期,跟88分钟折腾帕西诺和德尼罗一样,就是苏菲那张尚有童真的脸比较贝鲁奇熟透的母性面孔要耐看,字幕做的不好

1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还行

PTSD症状引发双重人格案例

13分钟前
  • ☣Mi
  • 还行

相比之下苏菲比莫妮卡的演技好点,但身材都不好好,有个变脸的过程还是比较恐怖的有点不像人,一半是苏菲,一半是莫妮卡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童年创伤难释怀,统一思想把琴弹。参考影片《不准忘了我》《穆赫兰道》

16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我真看不懂,光看女人了……

20分钟前
  • 兽兽·美术吗?
  • 还行

什么乱七八糟的

21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一部电影毁掉俩女演员

24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较差

太牛X,看哭了。但一定要找繁体字幕版本的来看。

25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玛丽娜·德·范不愧是学哲学出身的,电影也要搞得这么悬秘。与奥容的合作让她也养成了以悬疑模式包裹故事的习惯。片子倒也不算复杂,无外乎精神分裂或是角色扮演之类的解释,导演在结尾解释的也比较清楚。可恨的就是有点故弄玄虚了。不过用不了多久,大家记住的恐怕只有那张忽你忽我的脸了。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说实话,我没看懂,中间有一段字幕和画面没有对上。

31分钟前
  • 还行

要说倒霉的还是内男人,被两位美女先后踢下身,真不是一般的衰

35分钟前
  • 皮皮鲁西西
  • 还行

你不一定真正醒着,可能只是在一个梦到另一个梦的路上。

39分钟前
  • shu
  • 推荐

很受低估的一部杰作,和Robert Altman的《Images》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公通过种种幻像找回了残缺的记忆(心理创伤)及逝去姐妹的灵魂。另,冲着部分面部表情捕捉技术的灵巧运用再加一分。

4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相比之下 比较喜欢莫妮卡 但演的都一般 再者 这个题材与拍摄手法 都有点故弄玄虚了 其实就是 童年阴影造就的持续性精神错乱 再直白点 一个精神病人的臆想世界~

41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还行

阴阳脸 莫名其妙 还是莫名其妙

45分钟前
  • 蒋乜乜
  • 较差

影子写手写书写到内伤

5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一个人

55分钟前
  • 叶荣添
  • 推荐

开始以为是《假面》的通俗版,后头就演变成恶俗戏剧。

58分钟前
  • mOco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