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情片美国,德国,英国2014

主演:雷夫·费因斯,托尼·雷沃罗利,艾德里安·布洛迪,威廉·达福,裘德·洛,爱德华·诺顿,西尔莎·罗南,蒂尔达·斯文顿,比尔·默瑞,蕾雅·赛杜,欧文·威尔逊,詹森·舒瓦兹曼,马修·阿马立克,F·默里·亚伯拉罕,汤姆·威尔金森,杰夫·高布伦,哈威·凯特尔

导演:韦斯·安德森

 剧照

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2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3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4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5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6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3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4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5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6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7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8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9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5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一个脑残粉的寻迹之旅

其实不能算是影评了,从月升王国开始就是安德森的粉,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变成了脑残粉。 于是上周脑残粉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跑去了东德一趟,总算按照剧中提示把能找到的出现在剧中的地方都找了个遍并且整理出了对比照。

其实当时溜达到这里的时候我没认出这就是影片刚开始时那个墓园的外墙...当时纯粹觉得很好看就拍下来了,墙外是个下坡,我的身高根本不可能拍出电影中的角度...所以...

最迷人的Mendl's甜点店所在的小巷

通往Görlitz城中心的Untermarkt路上其实是Zero下山拿报纸的报刊亭所在大街,第二张照是我把报刊亭搞笑地P了上去方便对比...

去女伯爵家的路上,其实是在Untermarkt后面的教堂侧面的小路...教堂建在地势最高的地方,沿着围墙下去就是隔开德国和波兰的河流。站在墙边就望得到对岸的波兰。

这里其实是在Mendl's甜品店所在小巷末尾的拐角处,是一个小学的外墙,《朗读者》也曾在这里取景。

出了Görlitz的主火车站之后的大街,后面镜头尽头的建筑其实就是火车站XD

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的主体部分,可惜在维修...

德累斯顿王侯图大街,非常非常壮美的一条街

茨温格宫内的博物馆,因为时间赶我没进去,否则可以把律师被谋杀前走过的路都走一遍...

其实这里就是报刊亭那条街的街尾,安德森还真懒,一条街拍了好几条景,哈哈哈

也是在Untermarkt广场上的一条长廊

这是最神妙的一个发现,本来我拍了下面那张照片只是因为广场边上这个咖啡店的一扇窗很特色,粉粉的。后来我整理对比照截图的时候,突然看到这一帧图,赶紧回去翻照片,发现果然是一样的!电影中的这个场景就在那个印度酒店经理所在的拱门旁边,有那么一截旋转楼梯,靠着白色的塔楼,矗立在广场一角。而

这里就是Ratscafe对面的作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外景灵感之一的酒店,全部粉色,非常可爱。好想在这里住一晚。下面两张是大饭店主要内景地Görlitz城中心的百货大楼,只可惜大楼现在闲置招租中,进不去,我只好在外面拍了两张内部招贴...可以看得出里面的确是跟大饭店里的楼梯构造一致..

其实回到德累斯顿后我还去了Mendl's甜点店的原型,位于德累斯顿新城区的Pfund's奶酪店。果然里面的布置全都一致,只是店内不许拍照...所以没能拍成。 只可惜了我一直以为Pfund's也是个甜点店,还期盼着去吃块蛋糕,结果是家臭臭的奶酪店... Görlitz是个非常美的小镇,推荐脑残粉们去游览一下。东德古老城市的路灯都是电影中的煤油灯样式,不得不说安德森非常善于挖掘老欧洲风情... 走在亮灯的夜晚大街上感觉很穿越。 另外东德移民不多,也并没有满大街新纳粹,尤其德累斯顿本地人对游客司空见惯,甚至不会德语都不是大问题。如果你跟当地人讲德语,他们会非常高兴地跟你聊天,淳朴可爱。 准备下次再去的时候在Görlitz住一晚,就住在那个粉红色的Börse Hotel.

 2 ) 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

文/ 五乔


好莱坞怪人:韦斯·安德森


如果说导演韦斯·安德森这么多年的电影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那就是:电影风格与所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没有多大关系,你完全可以执着地使用同一套方式拍出不一样的故事。

如果你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他全部的作品,那一定就是:古灵精怪。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可以说是当今好莱坞风格最鲜明、最独树一帜的一支,他的电影甚至不需要打上自己的尊姓大名,独特的影片气质就是最好的个人商标。比如,安德森这个完美对称图的狂热爱好者,几乎总是将摄影机放置在屏幕的中轴线上,就连背景中的摆设,也喜欢左右对称的平衡构图。他的片中,幽默感常常通过“死锅(Deadpan)风格”表达出来:演员常常面无表情、体无动作,但在克制、细微的变化中,以及一尴一尬的停顿之间传递着古怪的冷幽默感。安德森显然不是写实主义的拥簇,电影中的色调、道具、布景,常常色彩明丽又稀奇古怪,像是直接从童话故事中搬出来一样,而且注重细节到达了偏执狂的水准。总之,安德森的电影世界就好像是他一手打造的玩具小屋,而他像个木偶大师,扯着角色身上的线,在这个世界中上演着似乎只有自己理解的故事。

而《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安德森强迫症发作似的将这种风格推向极致:片中近乎所有镜头都笔直的对准角色;房间、走廊、公路的中轴线永远停留在镜头中分线;人物表情接近呆滞,行动如卡通样夸张而简洁;布景都加上了大大的字表示其用途(比如出租车上写着大大的粗体字”出租车“)而更具有玩具风格......


偏执的完美主义者


然而如果说在安德森之前的影片中,这种风格仅仅是一种讲故事的手段,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这样的风格则是表达主题的关键。可以说直至本片,安德森的风格才真正具有了“意义”。《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线故事说起来并不新鲜: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大堂经理、对工作一丝不苟、爱好结交金发老贵妇的中年帅叔古斯塔夫,因为卷入老情人D夫人的谋杀案而锒铛入狱,在一位零工作经验、零学历、零背景、连名字都叫做“零”的小跑堂帮助下,越狱成功,洗耻雪辱,不光找回了自己的清白,还继承了D夫人的全部财产。这样平白地写在纸上,这故事本身可说是乏善可陈,然而得益于安德森的电影语言,观影过程如玩电子游戏一样颇具趣味性和代入感。更关键的,是安德森试图以此故事传递的信息......

几乎每一部安德森电影都以旁白作为开始,电影会被分为几个章节,且每个章节都会被冠上标题。本片的组织方式在此基础上稍有不同:电影始于一位女孩,来到墓园为崇拜的作家扫墓,这位作家的石像上,本该出现名字的地方,仅仅刻着”作者“一词。她将自己的钥匙挂在无名作家的石像上,并拿出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她将书翻过来,底面赫然印着作家的照片,表情凝重的看着镜头。接着时空切换(每次时空转换都伴随着屏幕长宽比的改变,越到现代屏幕越宽),来到1985年,作家以同样的表情凝视镜头,以茨威格的小说《心灵的焦灼》开篇的一段话作为开场。然后时空再次跳转,就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年迈的零向年轻的作家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时空随着零的叙述再一次转换,来到零年轻的时候,古斯塔夫和零的冒险故事才正式开始......

略去中间的冒险故事,直接来到影片的结尾,古斯塔夫生前最后一段时光以片中唯一的黑白镜头呈现,接着跳转回到作家年轻的时代,结束了与零的交谈,作家坐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空旷的大堂中陷入沉思;之后时间快进到1985年,年迈的作家在小孙子的陪伴下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最终再次回到现代,墓园中的长椅上,读者女孩静静地读着《布达佩斯大饭店》.....

也就是说,除去无处不在的对称镜头,影片就连叙事都是完全对称、层层套叠的倒叙模式。然而影片结尾处,在与开篇对应的悠扬的吟唱中,我强烈的感受到,安德森使用了这样工整的叙事模式,并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圆满,而是在强调影片的主题:人性永存,生生不息。


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


就像古斯塔夫所说的:在这个曾经被叫做”人性“的荒蛮原始的屠宰场里,仍然零星闪烁着点点微光。零说,古斯塔夫是那些微光中的一份子。这也许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意义所在——那些关乎人性、仅存于记忆中的、色调明亮到不真实的美好记忆。这所谓的人性,也许就存在于古斯塔夫对极致品味的追求,是他在逃难的日子里也要喷上的考究香水;也许就是那个以十字交叉的钥匙为标志的神秘组织所代表的信任和忠诚;也许就是古斯塔夫为了零挺身而出,近乎愚蠢地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伟大的建筑是文明的纪念碑。布达佩斯大饭店——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伟大建筑,在时代的更迭中终究败下阵来,落魄成为一处仅供独孤灵魂寻求庇护的颓垣断壁。最终,连断壁颓垣都不复存在,她成了传说的一部分,人们只能在老人们的讲述中、从小说的封面上,想象她曾经的荣光。然而她所象征的属于逝去时代的从容与优雅,像是人们生活于其中而不自知的文化一样,并没有随着时间消逝。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结尾处,零、古斯塔夫与阿加莎在经历了这么多冒险与磨难后,仍然没能逃脱悲剧。当你觉得邪恶终于被不那么邪恶打败,有型有品的穷大叔终于富了起来,善良男孩终于要和单纯女孩携手变老的时候,影片让古斯塔夫毫无预兆的死了,死于捍卫自己的朋友,也死于上世纪那段灭绝人性的历史;阿加莎也死了,死于放在今天一星期就可以治愈的流行感冒。

影片就是这样冷静的告诉你,这世上有许多劫难,"这些劫难就好像一把大剪刀,好人坏人都会被一起剪掉。或许有些人可以躲过一劫而留住性命,然而人们出生、入死,生命的脆弱并不因善恶而有所差别。"我们终归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叶扁舟,如果你恰好处在历史的漩涡中,就难免被时代卷走。真正重要的,是人性的美好可以世代相传下去。这种传递是零替代古斯塔夫成为布达佩斯饭店最优秀的小跑堂,是零和阿加莎也爱上了古斯塔夫热爱的诗句,是女孩安静的坐在墓园中读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故事。关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在不同时空中的人们之间口耳相传下去,这本身才是最值得赞美的。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


安德森在片尾的致辞中感谢茨威格的写作给了他启迪。虽然电影的开头引用了《心灵的焦灼》中的段落,但影片的故事却与《心灵的焦灼》没有关联,安德森顶多是借用了小说中套叠的叙事模式。虽然片中的作家最后也离开了欧洲大陆,前往南美洲为心灵寻求“良药”——这也与茨威格的真实经历吻合——然而片中的作家却并非明确指代茨威格。真正的茨威格在希特勒掌权后离开了祖国奥地利,辗转英国、美国等地,于1940年定居巴西。在二战期间越来越缺乏包容性的环境中,身处极权、独裁、纳粹主义盛行的时代,以及在对人性的深深绝望中,茨威格于1942年在巴西的居所,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十指相扣,双双服药自杀了。他再也没有回到欧洲大陆,也没能看到人性的复苏。

世世代代的人们可能都曾嗟叹”人心不古“,然而二十世纪的人们对所处时代的失望很可能甚于任何一个时代。极端的暴力和进步是二十世纪的特点,短短一百年中,人们见证了最伟大的进步,也同时目睹了最恐怖的罪恶。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其实片中的作家指代的是谁并不重要,安德森甚至刻意略去了他的名字。也许他是所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一点点贡献的每一位作家,他不仅可以是感动了女孩的作家,也可以是古斯塔夫引用的诗人,甚至可以是韦斯·安德森自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发出了一点点呐喊。他们可能被听见,可能被埋没,然而他们共同创造的智慧却是人类文明中最值得传承下去的烽火。

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她确实是一座迷人的古老废墟,但我再也没能见到她一面。”这迷人的废墟,究竟是那座曾经辉煌的饭店,还是那曾经迷失的人性呢?《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喜剧,同时也是悲剧,就好像是安德森这个偏执的完美主义者在诉说:世界是美好的,只是人类不识好歹。


****本文已发表于《北京青年报》,如需商用转载请私信作者,拜托啦。

 3 ) 观后感

查理·卓别林说:“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布达佩斯大饭店》,看似是一场人间喜剧,实则内质充满了点点的忧伤,当然不可否认,这部影片的观影过程是愉悦的,但始终有种挥之不去的阴暗萦绕在心头,好像是对美好易失的感慨,当片尾打出灵感来自茨威格时,终于明了这种忧戚的缘由。茨威格是一名犹太人,也是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受到那次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杀而亡。这部影片其实刻画的也是一部犹太人的流亡史。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古斯塔夫两次在火车上救下没有身份的酒店门童Zero,电影里这句台词也是两次出现,“你看,在野蛮的屠宰场上,还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闪动,那就是人性所在。确实,那就是我们仅有的谦卑的温和的方式”,但文明的微光并不能永恒照亮人性,第一次古斯塔夫遇到对自己友好的法西斯军官,第二次他则被执行队毫无迟疑地枪杀。影片弱化处理了这个血腥场面,只是通过年老后的小门童的口述,仿佛一笔带过,却比直面更多了一层悲凉。两次画面的表现色彩也是不相同,彩色与黑白相对比,而同时那张由上一任军官签发的特别旅行通行证被撕毁,向观众展示了战争就是否定之前的一切,重新建立新秩序。军官的人性之光熄灭了。 影片用层层倒叙的方式,以三个时代,不同的叙事人,交相呼应、头尾相接地追述了人物及其所生活时代载体的故事,仿佛一条时间的河。影片中还讲述门童Zero和女蛋糕师的爱情,他们并没有像童话里那样,波折过后,“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女人很早就死于疾病,而门童缅怀她至老。当片中的作家询问老年门童“你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产跟国家换一个不能盈利的残破的酒店,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最接近古斯塔夫先生”时,老门童回答:“不是的,我只是为了怀念我的妻子阿嘉莎,因为我们曾在这里度过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虽然很短暂。” 爱情虽然短暂但却刻骨铭心。 这部影片意味深长,很值得多次观赏。

 4 ) 昨日之王,古斯塔夫·茨威格先生(与电影无关)

茨威格位列我最爱作家榜已两年多了。看电影时,就不由自主联想起茨威格,我想,他也该是这样一位喜欢吟诵诗歌的绅士(而且,没人觉得茨威格中老年和Gustave长得神似吗?尤其那撇小胡子)。结尾Zero说: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当时我心中惊呼:这不就是昨日的世界么! 但我万万没想到,电影结束后,竟然真的是: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目瞪口呆。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自认为泪点不算很低,居然在满舱旅客中止不住哭起来,大脑里始终是片尾Gustave和纳粹扭打的画面,Zero的声音不断回响: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还有茨威格遗书里的句子:抱歉,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你们而去了。 然后,我又再看了一遍《布达佩斯大饭店》——人生中首次把一部电影连续重复看两遍。第一次是看Gustave,第二次是看茨威格。 两年多时间里,我为茨威格写下无数书评、随笔、散文、诗歌,甚至冒着风险把他用作学校作文和征文大赛的题材。我尽自己一切拙劣的文字才能赞颂他;我为他贡献自己库存的全部溢美之辞仍嫌不够,因为这所有溢美之辞还配不上他。 那我只好再度褒扬他:他是我所了解的,无论古往今来、现实虚构,最纯洁、最优雅、最高贵、最有尊严的人。他是快乐王子和无衔贵族。他是最接近圣人的凡人。昨日的国度早已消亡,他却依然头戴王冠。现在他远赴另一国度,在那里他将永远被加冕。


更新:三年前,申请梦校的文书写了《昨日的世界》和《布达佩斯大饭店》。被录取啦:-D

现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下学期报的课程叫“1900的维也纳与创造20世纪”。算是还愿吧!

 5 ) 没有人性没有一切

我觉得截止目前应该是最高水准。

这篇影评我一直都不敢写,因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句台词都值得细细品味。导演wes anderson的母亲是一名考古学家,兄弟是大学教授。在良好教育环境下成长的wes anderson不优秀也难,Wes大学选择读哲学,所以Wes的电影中总能让人看到各种人物在复杂环境中的生活哲学。没有电影学院的条条框框,有的是对生活的细微描述,对历史的认真考究,对人物性格的拿捏。Wes的才气是能让人从一个细节中洞穿人物性格,再加上一丝丝小幽默,表情和话语都表现得恰到好处。M. Gustave是一名精致的商人,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毫无底线,自私利己的商人。他每天早上精心打扮,喷上香水,精神饱满的迎接饭店的每一位客人。但其实他和员工住一样的小房间,架子上放几本简陋的书,唯一的区别是他的梳妆台放了好几瓶香水。M. Gustave 在当时算是有钱人,而且是经常出入上流社会,非常受各种名流喜欢,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反而是更加自律,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也不会贪婪地掠夺。甚至,他还富有一丝丝同情心,他让Zero把剩下的零钱给酒店门口的残疾鞋童。人是复杂的动物,从M.Gustave身上不仅能看到他在复杂的上层社会穿梭的精致一面,也能看到他与酒店底层人共同尽职的卑微一面。每天晚饭M.Gustave 会给酒店的员工布道 (虽然没有多少人听,因为大家都在抢着吃饭)然而一点都不妨碍他把话讲完,把诗念完。

M.Gustave从头到尾,无处不在地诠释他的人性,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没有明确的好也没有明确的坏,也许这就是M.Gustave 吸引人的地方,在酒店他能应对这种上流人士,在路途中能够用自己的地位保护一个酒店的lobby boy,也能在监狱里跟杀人犯讨论越狱。在他的心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这也是Wes想表现的,好人坏人不是根据他以往的作为,也不是根据他所处的环境,更不是根据星座属相简单地将人区分。真正决定人行为的是人在所处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人的个性。M.Gustave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也是不会把人先放进一些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接触他。比如在面试Zero地时候,Zero教育背景,工作经验都是0,然而M.Gustave还是让他通过了面试成为一名Lobby Boy。当Zero问M.Gustave:Were you ever a looby boy Sir. M.Gustave绕过了这个话题将Zero打发出去。也许M.Gustave看见Zero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自己曾经也是从战乱中逃出,没有家人,到酒店或者别的底层工作做起一点一点直到现在的位置。从底层上来的经历也许让M.Gustave体会到更多人性的复杂,所以他更能理解布道中的那句话:“Rudeness is 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 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 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flower.”

M.Gustave还有一点让人无比佩服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坚持做自己,他的内心不会被环境所左右。所有一切的经历他都会觉得只是经历,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改变的痕迹。相反他会以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来影响别人,即使在监狱中还会像在酒店一样给员工做开饭前的布道并附上自己做的诗。他会以酒店的送餐方式给犯人送早餐,明明是隔夜饭,但他会说成: “warm and nourished this morning”。犯人们从没有过这种待遇,见到来送餐的M.Gustave就像见到了外星人。当看到越狱图的时候,他称赞画图的人:“great artistic promise”,其实画图的人是一名满身简易纹身的光头大叔犯人,大叔对画画的热爱从他身上的纹身可以看出来,可能在监狱里无聊了就在自己的身上作画,如果不是被关在监狱里他很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被M.Gustave表扬后不自然的看看两边的人,也许他已经好久没被人表扬过了,听到M.Gustave的赞扬后透出孩子般的羞怯表情。我非常喜欢这个镜头,这个镜头像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在M.Gustave眼中没有好与坏之分,对每个人都真诚对待。

对美的追求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Mendl's点心的Agatha,虽然外表有缺陷,但是用心做蛋糕,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骑自行车给酒店送去。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画面,Agatha每天的生活就像Lute弹奏出的背景音乐配上欧洲小镇的清晨,这已经很美了,一切奢华过度的修饰都是多余。她的美还体现在她在M.Gustave面前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跟Zero冒险拿回油画,即使见到要杀掉自己的人也沉着冷静。所以美是可以影响别人的,连监狱里的狱警都不忍心在Mendl's上切一刀,生怕破坏了美。

最后,淘气的孙子终于安安静静的坐在爷爷旁边吃披萨,好像开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Zero差点付出生命拯救的油画几十年后就挂在酒店的大厅,没人会想到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这幅画而死掉。不管经历什么都会被时间忘记。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被人记住的永远是人性,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吧。

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6 ) 不,我只是为了纪念阿加莎,我们曾在这度过一段很美好的时光,虽然很短暂。

我向来只会吐槽一星的电影电视剧,因为我就是个三俗的不行满口脏话的人。
鼓起勇气来写一篇影评给这个:堪称过去12个月里我看过的最赞的电影!但是我发现自己连造句和文法都不太会了!

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1. 到电影的最后,一层一层的故事退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老夫人们的那一代遗留下来的那一点点“人性”和贵族的尊严和气息传给了古斯大夫先生,然后经由古斯大夫先生传给了零,再有零传给了作家,最后由作家传给了那个纪念作家的读者。

2. 电影的最后,黑幕上一行白字:受茨威格的经历启发。(大概是这样)全身鸡皮疙瘩!!全身鸡皮疙瘩!!是因为茨威格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如果你只听说过,却没看过,快去看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24个小时》《家庭女教师》《夜色朦胧》。

3. 在维也纳旅游的时候查资料,发现茨威格居然出生在维也纳,然后查了他的经历,大概记得他是犹太人,反法西斯的,然后最后和他的老婆自杀(好像也是在二战期间)。这跟古斯大夫先生两次在火车上的经历不是很像吗。

4. 很喜欢作家最后问零,你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产跟国家换一个不能盈利的残破的酒店,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这有在这里你才能最接近古斯大夫先生?零说:不是的,我只是为了怀念我的妻子阿加莎,因为我们曾在这里读过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虽然很短暂。

5. 我觉得大家都不同程度上的保持着最后的一点点说不出来那是什么的感觉,也许那是人性,也许那是尊严,反正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和大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氛。无论是古斯大夫先生,还是零,还是最后的那个读者。就像这个残破的已经没什么人气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6. 虽然《大鱼》是很早以前看的,记得也不太清楚了,但是隐约感觉这两部电影很像,画风,气氛,意象都很类似。

7.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叙述方式和画风,配色。配色真的太棒了,比如说全白的雪景中得马卡龙粉色的大饭店伫立在山顶。全白的雪景中粉绿色和粉红色的缆车。还有那个糕饼店的盒子。

8. 说到糕饼店,很催泪的一点是最后,故事讲完了,甜点上来的时候,居然是零的妻子以前在糕饼店常做的糕饼。

9. 说到妻子,最开始零说:我不愿意提到她(妻子)。然后到后来他们越狱的时候,妻子冒险帮他们的时候,我都以为妻子其实是马上就要死了,根本不可能跟零结婚了!结果其实,他们结婚了,而且有了小孩。而妻子的死因也很简单,疾病。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回肠荡气,反而这个情节设定让我喜欢的要死!!

恩,就说这么多。写的乱七八糟,前言不搭后语,零零碎碎,不讲章法。估计除了我也没人看得懂这篇影评了!

 短评

他,还有她,就那样离开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复存在。

1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维斯·安德森致敬斯蒂芬·茨威格,小清新的故事里注入了大历史的情怀。

1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打动我的是那位面对蛋糕切不下手的士兵。也许这是整部电影想要讲述的核心。

15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构图引起极度舒适。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四重时空与讲述方式以及画幅的迷人结构【越靠近现在越狭窄间接】,主体故事全景描绘了欧洲战前文化褪色的最后辉煌【礼数,名画,家族】,作为见证者的Zero【移民】对依然消失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怀旧感,以及对老电影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运用的模仿致敬,加上费因斯的精妙表演与卡司,安德森迈入大师门槛

2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remarkable grace.”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就想拜倒在WA的剧本下了,这句话无比精准的概括了整个故事和男主的一生,写的太美了。画面也美,就像给眼睛吃Mendl's的点心

21分钟前
  • Iberian
  • 还行

刺激的色彩,独特的人物,湍急的镜头运动起飞的节奏,停不下来的爽与赞。对于这样的导演,不论多么细微的角色,演员都会愿意接受,因为最细微的角色,也有足够的个性,让观众记住。

22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非常好。像一杯温暖的热可可,做得如此甜蜜却又不轻佻,好多台词和段子都有所指涉,却又浑然天成,不像在掉书袋。片尾看到对茨威格的致敬,眼泪都掉下来了。自从好多年前看了Visconti的《豹》之后,这是第二部让我对“昨日的世界”充满向往的电影。

26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四重讲述空间,层层递进,宛如俄罗斯套娃。依次揭开,掏出一个如万花筒斑斓的昨日世界: 单线故事情节串起性格迥异的众多出场人物。场景切换如同梦境接力。现实与虚幻交织,严肃与荒诞同存,甜美和苦涩共生。整体观感相当有趣又十分充实。最后必须咆哮一句,满屏的演技帝甜得简直人神共愤!

31分钟前
  • 鸟仔
  • 力荐

不感兴趣,也没怎么笑

34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布达佩斯大饭店》,配得上太多赞美的词汇,但是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我内心感到了一股深刻却难以名状的悲伤,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走出电影院,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似乎历历在目,却又难以言说。

36分钟前
  • Dude
  • 力荐

原谅我从头到尾都没入戏........好吧我对Wes Anderson的确审美疲劳了........

41分钟前
  • 还行

一张寄往旧时欧洲的精致明信片,L’Air de Panache的味道充斥整个屏幕,冷幽默和由慢至快的节奏依旧,尾声的高潮之后迷漫着令人惆怅的尾香。逝去的终将逝去,这童话式的一瞥令人难忘。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竟然是以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为灵感的哦

49分钟前
  • lee
  • 力荐

未見過Wes如此有野心,將作者風與故事及內涵融合得非常出色,一層層的敘事模式,畫面1:85進2:35再進4:3,大量電影語言,有搞笑有奇情有懷舊有懸疑有驚慄有黑色幽默最重要有那份人性真情,明明是喜劇但最後結尾一段傷感的況味揮之不去,目前Wes處理得最成熟,圓渾之作!

52分钟前
  • K
  • 力荐

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颗缤纷的奶油水果硬糖,色泽饱满鲜艳诱人。至于电影所讲的东西,了解寥寥属实不懂。越狱逃亡部分才稍稍吸引了一点注意力,其余只是在看大咖们表演而已。最后不得不说拉尔夫的口音真的好难听。处处可以看到这部片子的用心,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美工摄影都极为考究,展现出不凡魅力。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游戏,是童话,还是一件艺术品,将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形式感和怀旧的主题完美融合!无论从故事、剧作、主题和美学,它的辨识度都只属于自己,对于韦斯·安德森的粉丝,这是杰作!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韦斯最高度风格化的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对镜头调度、色彩照明的掌控和微缩模型的精妙,并依然热衷于演员如何出现在镜头前及走位;画幅比也加强了片子的古典氛围(古斯塔夫逃狱和零接头那场戏最具30年代老片风骨)。尽管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且比过去的作品少了深度与情感,但这就韦斯.安德森。

5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流光溢彩的精致画面,如坐过山车般呼啸生风的节奏,夸张的肢体语言竟然有向“摩登时代”致敬的意味。看这样的电影就像做梦,就像面对五颜六色、充满奇思幻想的糖果,让人忍不住舔了又舔。如果有天韦斯·安德森返老还童,我想我也丝毫不会奇怪!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依然还是韦斯-安德森标志性的复古色调、悦耳配乐,神经兮兮的冷幽默。不像前作那么随意松散,《大饭店》故事紧凑、层层剥茧,而且居然有点“重口味”。也许只有韦斯-安德森才能把一个混合谋杀、越狱、械斗的故事拍得那么喜感。

1小时前
  • 唐小万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