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娅

悬疑片美国2014

主演:Ashley,C.,Williams

导演:Matthew,A.,Brown

播放地址

 剧照

朱丽娅 剧照 NO.1朱丽娅 剧照 NO.2朱丽娅 剧照 NO.3朱丽娅 剧照 NO.4朱丽娅 剧照 NO.5朱丽娅 剧照 NO.6朱丽娅 剧照 NO.13朱丽娅 剧照 NO.14朱丽娅 剧照 NO.15朱丽娅 剧照 NO.16朱丽娅 剧照 NO.17朱丽娅 剧照 NO.18朱丽娅 剧照 NO.19朱丽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8 23:14

详细剧情

影片围绕朱莉娅·西姆斯,因为残酷的创伤而落入一种非常规的治疗来恢复自己。

 长篇影评

 1 ) 论为什么老朱不喜欢小朱

这部电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爱厨房,老公爱我。
当然,按体育总局于副局长的教导,应该是:妇女同志首先热爱国家,其次热爱生活,最后热爱厨房,至于热爱男人么,这么西方的表达,还是算了吧。
梅姑演的那个Julia Child,高高胖胖,咋咋呼呼,在外头买个菜嘻嘻哈哈,回家来做个饭叮铃当啷,别说毫无外交官夫人的范儿了,简直就是马大嫂和小燕子的二合一灵魂附体嘛。
可她傻得还真可爱。看着她在美食学校里把一把菜刀舞得呼呼作响,从切洋葱山到卸龙虾甲,硬是把起先瞧不起她的男同学们活生生比了下去;看着她有板有眼地和女伴谈判不肯纵容她的捣糨糊,看着她用打字机咔嗒咔嗒一字一句地打菜谱,看着她在电视里从容淡定地做美食,她的开朗、较真、正直、坦率、孩子气,就像一只不断加温的煎锅,把你的心变成一块黄油,迅速而温柔地熔化,还要滋滋冒着香气。
所以,我们终于理解,她那个温文儒雅的外交官老公,为什么可以永远温柔地看着咋咋呼呼的她,可以在她一低头时就发现她的伤心并马上给个肩膀to cry on,可以深情地当着一大桌人大声说:“You are the butter of my bread, 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
(不过得插一句,她老公的凝视常常让我发毛,因为他在lovely bones里演那个变态男演的实在太入骨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同龄人Julie的生活就不那么愉快了。她上一份枯燥无聊的班(公司接线员之类的),住皇后区的一小破房子,还有一群个个混得比自己好的女朋友,连她老妈都数落她“一件事儿也没做成过”。她这个looser的生活,全靠一个脾气好的男友,一个残存的作家梦,和一个爱烧菜的兴趣死撑着。
一次和女友聚会受刺激之后,Julie小姐决定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男友的启发下,她决定按照自己偶像Julia的烹饪书,在365天之内做完其中的524道菜,并用美食博客来记录发布。
接下来当然是她天经地义理直气壮顺理成章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成了徐静蕾、梅子和林无敌的三合一灵魂附体。
这样一个idea是多么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胃口啊:美女、美食、博客、自我挑战、全程直播。我觉得Julie和她男友可以直接去芒果台当编导了。
估计看电影的人都在等着Julie红,即便我们知道她欢呼雀跃地奔向老公“床庆”是迟早的事儿。等看到了looser女变身徐静蕾,我们才舒坦。好比啃了半天烧饼,等出个响嗝儿才舒坦。
其实商业电影不就是个大烧饼嘛,导演一口一口地把我们喂饱,不就是等着听我们惬意地打个嗝嘛,这才两情相悦皆大欢喜和谐社会嘛。
这部电影的“意义”被定义为,当代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找到自我。
可我觉得,这就是教当代女性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名人效应、和广大人民的窥私癖来自我炒作来走向“成功”。而我们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出名、有钱、下次和朋友聚会时有资本可劲儿得瑟。
不信你看,在电影里Julie几乎一直哭丧着脸,唯一开怀大笑的时刻,就是家里电话不断响起约她出书、拍电影、上节目的时候(徐静蕾她们家估计就这样)
而Julia最开心的时刻在哪儿呢?是当她在市场上发现了新鲜的菜,当她在厨房里把锅碗瓢盆敲得叮当响,当她把大龙虾大卸八块… 这个女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在做菜本身里。
电影没有解释为什么Julia前辈不喜欢Julie这朵后起之秀,这事儿经不起解释。
我想是因为那个后起之秀,不是“优秀”,而是“真人秀”。
事实上,除了没有孩子,Julia的生活都是幸福快乐的。
而我们的现代女性Julie,除了出名,她的生活没什么是快乐的。
当然,我们作为现代女性还是有优势的:不会像Julia那样闲得发慌,咱们有工作啊;不会像Julia那样因为没孩子而伤心,咱们能丁克啊;不会像Julia女友那样没老公而五雷轰顶,咱们能单身能二婚能打官司要赡养费啊;就算没有Julia老公那样的绅士来表达爱慕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抢先表白啊: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妇女解放运动这么些年,就是把我们从附加品黄油变成了必需品面包。所以牺牲一下黄油的香滑有什么关系,面包才是王道,才是那个噎得你说不出话打不出嗝儿来的东西。

 2 ) 《朱莉与朱莉娅》:你完成了目标,但仍然是个失败者

很多人喜欢电影《朱莉与朱莉娅》。因为里面有美食,有爱情,有青春,有梦想。更有一个普通人实现梦想后的成功和喜悦。

但在我看来,剧中的两位女主角朱莉与朱莉娅是不一样的。茱莉娅是达成目标的成功者,朱莉虽也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但却是个失败者。

为什么呢?就像《一代宗师》里的那句话:“人活一世,有人活成了面子,有人活成了里子。”朱莉完成了自己制定的目标,赚得了名利,活成的是面子。而茱莉娅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实现了自我价值,活成的是里子。

一、

《朱莉与朱莉娅》是一部根据真人经历改编的电影。茱莉娅确有其人。她叫Julia Child,是美国著名的厨师、美食作家和美食节目主持人。电影中的情节,基本还原了她学习厨艺,出版著作的过程。

朱莉娅的主要著作就是这本厚达700多页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这本书自1961年出版以来,先后再版了60多次,是经典中的经典,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后世誉为“一代厨神”的女人,直到37岁,还完全不会做饭,连煮鸡蛋都不会。

在剧中,当茱莉娅打电话给父亲,说她要去学烹饪的时候,父亲竟然说:“你没钱了吗?我给你钱,去请个厨子!”

家里不需要茱莉娅去当个厨子。她的父亲是个成功的房产经纪人,母亲更继承有家族产业。而她自己,曾经就职于美国战略情报局,也就是后来CIA的前身(我确定她跟《碟中谍》中的阿汤哥没关系哈)。

朱莉娅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一个职业女性。

可为什么后来茱莉娅要去学做厨子,而且要做个好厨子呢?

因为她喜欢。

茱莉娅和丈夫是在工作当中认识的。丈夫保罗是外交官,被派往巴黎就职。茱莉娅就这样接触到了法国美食。

曾经,朱莉娅也和很多女人一样,想亲手给爱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先要抓住男人的胃。”可她手艺太差了。加上老公也不计较。所以,做饭这事就放下了。

到法国后,茱莉娅试过学做帽子,学打桥牌。不过最后她发现还是喜欢做饭。不是煮鸡蛋这种家常饭菜,而是地道的法国美食。她已经被法国菜迷住了。

喜欢上一件事情,就像爱上一个人。让她做什么都可以。

她想上专业厨师学校。老师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可能。因为没有女人学专业厨师。

但茱莉娅去了世界上第一所,也是最有名的西餐与西点人才专业培训学校——蓝带厨艺学院。

到了那里一看,真的全是男人。而且,茱莉娅基础太差,切洋葱时连刀都不会拿。

这点困难算什么?茱莉娅在家买了一大堆洋葱练习刀功。丈夫保罗下班,没走到厨房门口就被熏得两眼掉泪。而茱莉娅却边流泪边哈哈大笑:“我可不能输给那些男人们!”

第二天到学校,切洋葱,谁都不是茱莉娅的对手。

茱莉娅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电影里有个镜头,初到巴黎的住所,茱莉娅看到什么都觉得高兴。看窗外觉得风景很美,趟床上发现床很舒服。可又感觉哪不对。抬起身一看,原来,她个子太高(据说身高1.88米),双脚都伸到床外了。可她照样乐呵呵的。

爱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她成名后,也依然随和没有明星的架子。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她在节目中翻锅失败了,就随手将撒到外面的食物放进锅里,很自然地说:“失败了整理好就行了,反正厨房里就你一个人。”

这种直率真实乐观的态度,不仅让电影里她的粉丝朱莉哈哈大笑,连我们这些看电影的观众也会笑起来。真是个有趣的人。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茱莉娅吸引了大量粉丝,不仅是电影里的朱莉,连我们华人世界有名的美食家蔡澜,都被茱莉娅吸引。甚至将她的名字“Julia Child”直接译为“朱儿童”。两个有趣的灵魂相遇,注定会迸发出迷人的火花。“朱儿童”的称呼果然贴切自然又风趣。

茱莉娅对美食的态度就是:永远不要为你做坏的东西感到抱歉。别管好坏,吃掉它。

二、

可50年后的年轻姑娘朱莉,却没有她的这份天然与洒脱。

朱莉和丈夫住在一个披萨店的楼上,周边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她很不满意。不过因为离丈夫上班的地方近,就将就住下了。

朱莉对工作也很不满意。她在一个公司做小客服,每天要应付大量无聊的电话。而闺蜜们则都飞黄腾达,有的生意越做越大,有的职位越升越高。只有她,30而立之后的改变,只是让自己的作家梦半途而废。

唯一能让她开心的只有晚上回家认真做一顿饭。

为了逃离琐碎的令人心烦的生活,朱莉决定写博客。把自己学习美食的过程和心得写出来。

而她学习的榜样,就是朱莉娅的食谱《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她要用一年的时间,做完书里的524份食谱。

在此之前,她从没有完成过一件事。人的一生,总要做件事吧。

最后,朱莉的博客如她所愿,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很多出版社都来找她,希望将她的文字结集出版。

甚至,连朱莉的偶像朱莉娅也知道了她,也看了她的博客。

但,朱莉娅不喜欢朱莉。

为什么?朱莉不理解,观众也很迷惑。一个粉丝喜欢自己的作品,亦步亦趋地按图索骥,学会了自己所有的食谱,难到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学生,一个优秀的粉丝,一个励志的好青年吗?

直到结束,影片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三、

答案就藏在朱莉和朱莉娅的人生态度里,藏在对待烹饪的态度里。

她们都喜欢烹饪,也都认认真真学习烹饪。但朱莉娅通过烹饪,收获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朱莉则用烹饪收集大众目光,最后获取名声和利益。

朱莉娅为了练习刀功,在家自己练习切洋葱,不惜辣得眼泪直流,但依然笑容满面。为了取得考核机会,拿到毕业证书,她不惜一次次向不喜欢她的学校负责人提交申请。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她始终不气馁不灰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是个优秀毕业生。

朱莉就不同了。她会因为害怕博客没人看而惴惴不安。会因为没有处理好冻肉而发脾气,咒骂厨房,咒骂这所房子。甚至后来有一次,一个小小的失误竟然能够让她崩溃到直接躺地上大哭起来。

只有粉丝们的回馈,媒体的注意,才能让朱莉兴奋起来。可当第一次媒体采访因为大雨取消时,她感觉整个世界都被毁了。

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美食,没有机会被品尝,被赞赏,便白做了。这是多么功利和可怕的想法!

丈夫安慰她说:“这么美味的食物,我们自己吃不也很好吗?”朱莉依然不懂得放下。当她发现自己拼劲全力做的主菜,竟然忘了放盐时,朱莉恼羞成怒,和丈夫大吵一架。

朱莉被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智,逼得失去了理智。

四、

纵观朱莉从学烹饪,定目标,列计划,到关注博客的留言量,再到出版自己的书。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这件事能为我带来什么”上。而朱莉娅则始终关注“我学习烹饪,能为别人带来什么”。

有人说,在茱莉亚之前,美国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烹饪,充其量只会填饱肚子。

朱莉娅认为自己的老乡们,太没有口福了。她一定要让美国人学会享受法国美食。

所以,当她一次次被人说“你不会喜欢的,你不行的”时,她始终坚持不放弃。当出版社说她的书太厚了,没人喜欢时,她坚持说这还不够,还有很多美食需要介绍。

当出版社拒绝出版后,她也曾经失望过。但丈夫一句话就点醒了她。“你学烹饪的目的是什么?”

“对啊,我学烹饪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别人啊。出书只是一种手段。我还可以办学习班,还可以到电视上教。”几秒钟之后,朱莉娅就又笑容满面,信心十足了。

具有不同目标的人,对待同一件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著名的情绪ABC理论也是这么认为。

A指一个人外部的人和事和物。B指一个人的内心的信念。C指一个人的言行和情绪。

人的情绪言行是由外部人事物,和内心信念结合产生的。人的信念目标不同,同样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言行。

朱莉和朱莉娅的内心信念和目标完全不同。所以,她们为人处事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而朱莉娅对待朱莉这样的人的态度,片子里其实早有说明。一个美食著作的前辈,来向朱莉娅传授出版经验。但整个过程根本不说烹饪,口口声声只有钱。朱莉娅对她嗤之以鼻。

这就是为什么朱莉娅不喜欢朱莉的原因。

五、

比起朱莉的博客时代,现在的互联网自媒体更火了。也有更多人想和朱莉一样,飞快跑到最强劲的风口。

听说开公号赚钱,有人就去报各种写作班,并发誓一定要日更。听说小视频火了,有人就赶紧下载抖音快手。

但结果呢?很多人报的学习班都静静躺在手机APP里,日更也因为积累不足,无法继续,或者勉强更了,也因为没有得到自己的预期而中途放弃。而刷抖音快手则让时间悄无声息地快速消失。

在风口被吹得最高的猪,掉下来也一定摔得最惨。

就跟朱莉学烹饪的目的一样,做一件事,如果为了跟风,为了博眼球,为了单纯的物质回报,即使坚持下来了,完成了自己制订的计划,也会不开心。

而如果像朱莉娅一样,为了发自内心的喜欢,为了给他人提供价值,不但一直坚持下来,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1966年11月25日,朱莉娅以“法兰西厨师”(the French Chef)的身份,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2012年8月15日,在茱莉亚百岁诞辰的时候,谷歌首页显示:朱莉娅·查尔德是改变了美国人厨房的一位大神。她的料理电视节目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大受欢迎。以至于她在将近90岁高龄都没有淡出公众的视线。

为里子而活的人,心态是放松的,性格是开朗的,待人是热情的。她的价值满足,不用靠外界人和事的肯定。

为面子而活的人,心情紧张,情绪不定。她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

活里子的人,不为别人活,却能自然得到外界的认可。为了面子的人,在得到面子的同时,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

 3 ) 美食之爱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除了上学用的教科书,自己买的第一本英文书是美国烹饪学院出的《每日减肥烹饪》。书读到一半,对着美丽图片们照猫画虎一通,黄油在平底煎锅里滋滋一响,十磅肥肉就上了身。虽然书名是“减肥烹饪”,但真喜欢做菜的人谁都知道,想当大厨就不能怕胖,“减肥”跟“烹饪”根本就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嘛。

所以电影《Julie & Julia》看完,我最高兴的一点就是看到身材高大心宽体胖的Julia Child事业爱情双丰收。Julia Child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之一,十余年辛苦后于1961年终获出版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至今已重印47版,是美国最畅销的烹饪书。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Julia Child 很得人物的精髓:宽厚,平和,对生活时刻充满激情,遇到挫折也不轻易退缩。电影结束后我特意去youtube上看了看Julia当年的烹饪节目《法国厨师》。梅姑的版本比起电视屏幕上的Julia更夸张些,标识性的脑后腔共鸣发声重鼻息的口音比Julia本人更高亢,而激情四溢的生活态度也更突出,近乎卡通;但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要表现出Julia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抓住这些最突出的特点则又不够直观。可以说,梅姑的表演已经超越了容貌举止相似的模仿,她要塑造的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完美Julia Child。

电影比较有趣的除了展现Julia在法国学习烹饪的过程,还跳到五十多年后一位现代粉丝Julie Powell身上,两代人的挫折与成功并行发展,很有点女性主义电影《时时刻刻》的意味。当然《Julie & Julia》是轻松小品,没有那么多的哲学思考也没有黑暗结局。但有意思的是与Julia Child相对照的现代一线。粉丝Julie Powell是个草根博客英雄,可Julia本人并不喜欢她。电影并未说明原因,但这位现代的名博主的确不那么招人待见,尤其是一对一的和Julia Child的心路历程相比较之后,更显其性格特色的“独生子女”,怨天尤人+急功近利,并不讨喜。但其实Julie这条线刻画得相当真实,饰演Julie 的Amy Adams在这部戏里表现亦十分突出,把Julie的跋扈与脆弱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比起浪漫卡通版的Julia Child,一个普通纽约客的真实生活也就是如此吧,没有烹饪学校,没有异旅的浪漫惊奇,每日里一日三餐再神通广大变化多样也只不过寥寥数人欣赏,再加上毫无惊喜的工作,若论好看,怎么也比不了巴黎。但Julie这条线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展现一个人变化的过程,正如Julia Child尽力要出版《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时所说,她要改变美国人的生活。影片中的Julie后来感谢Julia,也是说她除了学会烹饪,也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可惜Julie这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影片只是掠过,篇幅很小,缺乏细节铺展。也正是如此,才让纽约这条线难与巴黎一线抗衡。我猜想如果影片能够再加十分钟的Julie反思,把重心从“成功”移到“改变”上来,强调烹饪是对生命的欢庆,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模仿,也许影片效果能再提升一级。

电影导演Nora Ephron曾经执导过广受欢迎的爱情喜剧电影《当哈利遇到萨莉》,《西雅图夜未眠》和《网络情缘》,温情搞笑的功夫很到家。在《Julie & Julia》中跟美食联系到一起的笑话更好看,不论是Julia大切洋葱还是Julie惊煮龙虾,都让人忍俊不禁之际暗自共鸣。做饭是件麻烦事,但若真心热爱生活,做饭又是件无比快乐的事。看一大块黄油在煎锅里滋滋融化,半圆的蛋饼包了蔬菜肉丁喷香四溢,整鸡涂了蜜汁在烤箱里烘得焦黄油亮,奶油蘑菇浓汤培在温火上嘟嘟冒泡,刚蒸出锅的鲜鱼淋了油汁黑白分明,旺火油爆的小青菜爽口清脆……这些本来你是你我是我的原料们聚到一起一煎一炒一烹一煮就变成一道道令人心旌摇曳的美味佳肴,这过程怎么不神奇不浪漫呢?

更重要的,身边也要有一个耐心等你那道菜的人,不一定要说“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但会让你知道,不论是烧干锅底还是火候欠佳,只要你肯为他洗手做羹汤,他总会呼哩呼噜地吃个干净,一生无悔。

 4 ) 主妇万岁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有点意思,上一期刚刚为读书写作的女人说话,这一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要高呼主妇万岁,好不自相矛盾。作为前者,曾经有读者写信问过我,女作家是不是都鄙视世俗的生活,瞧不起做饭这种事,我回复说写作的姑娘里有很爱做饭的,不写作的姑娘里也有很讨厌做饭的。做饭这种事,和读书写作根本不是对立的。当然很多人并不这样想,比如《朱莉和茱莉亚》中的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可是她一事无成,于是在沮丧和赌气之中,决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用现在话说,就是做一名美食达人和草根名博。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我个人认为这是整个电影里更好看的那部分,看着茱莉亚带着珍珠项链,头发温丝不乱的在厨房里做饭,看她为了学习厨艺切了跟小山一样高的洋葱,让人不禁心生感慨。前一阵曾经看新闻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家务劳动工资化,结果媒体到民众中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人要不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身边也有很多女性动不动就感慨,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还是回家当家庭主妇,找个老公来养比较安逸。还有人拿西方,拿日本来做例子,觉得人家经济条件好,男人在外面奔波,女人都不用工作,在家享福,那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
 
曾经读到过一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讲述的故事,他在日本生活,结婚不久之后,太太就提出要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被人说老公养不起,于是他也就同意了。太太回家后,每天尽心尽力,把家里拾掇的很好,一点家务活也不让男人干。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男人有时候也是干干家务的,这个男人是很好的人,有时候就觉得回来也给太太帮把手,一来二去,太太有一天就很委屈的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家务做得不好,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才要自己动手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嫌弃我了。结果把中国男人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干家务了。读过这个故事,我也恍然大悟,再联想到看到其他国家的主妇,让我对主妇这个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以前我也曾一度认为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就是吃男人的喝男人的被养起来,是社会富裕的表现。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务劳动的尊重。而这位太太的反应,其实和职场上对待工作的反应一样:我的工作都被你干了,那我岂不就可以被老板炒鱿鱼了吗?
 
事实上,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买过一本日本主妇写的关于收纳的书来学习,看完之后,对日本家庭主妇们的敬重之心也油然而生,她们勤劳而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得甚至用牙刷来清洁厨房的瓷砖缝,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丈夫们差。小家庭的主妇勤劳节俭,大家庭的主妇精明能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主妇,能够那么心安理得的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出了什么问题,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跟丈夫据理力争,离婚的时候全社会都认可家庭主妇也要分一半财产,不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贡献,比人矮一节的原因。因为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做依赖丈夫的寄生虫,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同样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社会财富。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而我们有些人,显然是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年轻的姑娘连煮饭放多少水都不知道,就口口声声的说要去做全职太太,不过是觉得凭着漂亮就该去让男人供养,过舒服的寄生虫的日子罢了。而某些男人老想把女人轰回家,但是他们从心里鄙视家务劳动,从来不认可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所以对于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女人来说,回家做家庭主妇是一件被剥夺了社会价值的事,成了一件危险的事,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所致。还有对家务劳动的态度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调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认为,家务活不应该算作社会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国的价值观,注定了我们没有了不起大的,成功的主妇,因此电视电影上凡是和家庭用品相关的广告,都是找漂亮的女演员,模特儿来假模假式的演一遍。这也使我怀疑中国观众在看《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终究会有点隔膜。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庭主妇,茱莉亚·切尔德夫人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她就是凭借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天分,将家庭主妇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的,十年默默无闻的主妇生活,没有现在这样的博客可供她进行生活秀,没有读者,没有观众的鼓励, 524道法国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她一丝不苟的研制成品,也同样是艺术品。出版商曾一度嫌她的书太不像家庭主妇的小食谱,但是她坚持,凭什么主妇就只配看傻瓜烹饪手册?最后,这本七百多页的烹调书在美国再版了将近五十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她最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包括我们这部电影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刚刚三十岁的朱莉,开始的时候,她想当作家,却只写了半本书就半途而废,讨厌自己的工作,也讨厌自己,她开始想到做这件事,也就是因为无聊和郁郁不得志所致。但是到最后,等她真正完成了切尔德夫人的五百多道菜,她对自己的过去也开始重新审视,她学习到的不仅仅是524道法国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哪怕是一道菜,都不能空谈,也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注意细节,勇于实践,永远珍视自己,相信自己,热爱生活。所以在最后,她虽然没有得到切尔德夫人的承认,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着心中的偶像,因为她已经教给自己太多。
 
2004年秋天,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去世,享年92岁,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女友LOOK》专栏,平媒勿转

 5 ) 没啥整体感受.........

我第一次不太明白豆瓣上为啥得评分较高的电影,为啥我看完没啥感觉。
只得一些碎片而已。
Streep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我对原型不了解,还是怎的,我总觉得演的过火,整个戏里摇头晃脑,动作夸张,仿佛酒醉状态,就没醒过。
不过,倒是不会让你看到一半,就想放弃。
总结起来,此片告诉我们如下几点:
1、公务员工作很无聊,从古至今,各个国家;
2、必须得有爱好,本行业只够糊口,爱好让你名利双收;
3、女人面对无聊琐碎的生活,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能力男人似乎没得;
4、做诸事之前,有个永远爱你的老公,是前提条件;

最后,我认为,如果有了第四点,其他啥啥都不太重要。

 6 ) “她提升了整个美国的烹饪水平”

       在看完《美味关系》翻阅补充资料的时候才发现,盎格鲁撒克逊世界对法国菜长久以来就存在敌视,比如认为厨师巧手打点妆扮食物看起来很虚伪,费神费时又花钱,在烹饪上投入情感更是没有男子气概的行为。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对简朴烹饪有着忠贞不二的感情。他们更愿意吃简单的炙烤牛排,“什么酱料也没有,而蔑视罗西尼牛排上的鹅肝酱和马德拉酒酱汁这类奢侈品”。 同样的,法国人当然鄙视美国食物的简单粗糙,在电影中,Julia Child接受法国蓝带厨师学院考试时被女教员扔下这样一句话——“你没有烹饪的天分,好在美国人也永远看不出差别”。中国老饕蔡澜也写道“如果骂英国人不会吃,那么,美国人更是不会吃了。他们要到六十年代,由 Julia Child介绍,才知道法国人吃了些什么” 。

       菲利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在书中写过“食物至少和语言与宗教一样(甚或程度更大),是文化的石蕊试纸。同一文化社群的成员经由食物而辨识出同伙,并透过审视菜单而查出圈外人。虽然饮食常有时尚流行,广告可以鼓励风潮,饮食文化却是保守的。跨文化饮食的障碍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深植在个人心理当中,个人的口味很难调整。”虽然我们现在可以在一个大城市轻易地尝试法国菜、日本料理、美式快餐或者中国的各个地方菜系,但每个人依然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主导口味,比起对其他东西的趣味和爱好是最最难以变更的。

       Julia对法国美食的爱始于在里昂,那一次的牡蛎和法式干煎鳎目鱼对她开启了召唤。她认为法式烹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并且只要按照规则就可以做到很好。后来她便一人担当起跨文化饮食的传播者。她的《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自1961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了47版,《纽约时报》称之为一座文化里程碑,因为它让法国菜和法式烹饪进入了美国中产家庭。她的电视烹饪节目《法国大厨》影响广泛,也是美国公共电视台最长盛不衰的节目之一。很多美国家庭主妇在电视前跟着她学做一道一道的法国菜:勃艮地红酒炖牛肉、法式洋葱汤、鲜橙烩鸭……除了高明的烹饪技术和厨房经验,Julia的尖嗓子和幽默感同样深具吸引力,难怪电影中Meryl Streep始终拿腔拿调和穷开心得有些卡通,却很生动地表现了Julia的积极乐观和感染力。甚至电影中的Julia用锅翻饼的时候饼掉出锅外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在烹饪节目中似乎就这么原原本本地播了,据说这让电视机前的那些家庭主妇们放下的失败的担忧。Julia还帮助建立了“美国葡萄酒和美食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Wine and Food”以及Copia(美国美酒美食艺术中心)。“她提升了整个美国的烹饪水平”——《纽约时报》是这么说的。

       菜谱和烹饪节目都是神奇的东西,它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五六十年代的巴黎和二十一世纪的纽约烹调出同样美味的食物,并给小姑娘Julie新的生活体验和机遇。菜谱的作用就在于一种标准的传承,“就像Julia在我们的厨房一样”。但与菜谱不同的是,很少人特别买了菜谱而光看不练,但电视屏幕上越来越多、受欢迎的烹饪节目却很可能只是作为一种娱乐。观众们渴望看到各种新奇和美味的烹饪,却一边享用着快餐和外食。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妇女外出工作的情况下,家常菜渐渐在远离人们的餐桌。《外滩画报》的一篇文章写到:“今天的美国人平均每天仅花费27 分钟来准备饭菜(另有4 分钟用于清理),这比朱莉娅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那会儿整整少了一半。许多美国人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看电视上的烹饪节目,而自己却很少做饭。他们总会推辞说没有时间。”


《食物的歷史》,菲力浦•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著,左岸文化,2005年。
《不會吃的人》,蔡瀾的新浪博客。
《法國女大廚顛覆美國廚房》,《外灘畫報》,2009年9月7日。

 短评

Nora Ephron的片子,怎么看都能找到些女性主义的解读脉络,是自我女性主义么?anyway,她毕竟不如我们这代人理解网络。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电影院里都是老头老太太~

11分钟前
  • Lauren
  • 推荐

我喜欢的结尾是,偶像终于知晓自己,却说并不喜欢她。梅姑可以为她扮演过的众多角色不停改变口音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最后留点遗憾好,两个时空不必相遇,敬仰和误解才是常理。

19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重温一遍被治愈哭了呜呜,原来AA的男友现在就是Mindy的Danny嘤嘤,还有打了酱油的Casey Wilson,让人想起当年看了这个后我也开了个博客,虽然最终没有坚持下来。另外今晚就想拾起前几天偶尔淘到的Julia Child自传了。

2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真正美味的關係是在生活中感受到愛,在愛中擁有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以真心相伴,餘味自然無窮。

25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成为一个家庭煮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你身边的男人会像一只完全没脾气的拉布拉多一样温顺忠诚,善解人意

27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令人惊叹的Meryl Streep的演技! 其他都一般般!

31分钟前
  • Jean
  • 推荐

挺好看的。。梅姑的语音。。真强大。。=。=

36分钟前
  • 7!1107us!0Ro0n
  • 力荐

茱莉与茱莉亚的两段美食烹饪穿插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突兀或让人跳戏,配乐棒极了,里面每一道美食都让人胃口大开。

37分钟前
  • 慕詩
  • 力荐

很成熟的女性电影。

38分钟前
  • Minjie
  • 推荐

挺美好的故事整罗嗦了,斯特里普算合格吧

3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Julia的乐观,Julie的坚持不懈,她们的丈夫的默默的支持都散发出一种柔软的温馨。故事的架构和节奏掌握的非常好,没有拖沓和沉闷,色调和配乐都很温暖。除了美食和浪漫,还有感动和励志。真是一部好片儿!

43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WOW~影后。

48分钟前
  • 在废土扫垃圾
  • 推荐

Julia和Paul的关系如此完美,就像世间上从来不会存在。一度觉得,对于他们没有遇上对方以前的往事,电影语焉不详得像潜伏炸弹。例外,这是部喜剧片,所以更省略掉了。或许这片也可叫,美味与情爱的完美关系。如果没有他,一个人是否会孤独地煮食并乐在其中?

4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水木丁。时过境迁,还容不容得下一个乐观,并将喜欢的事儿持之以恒的胖子。出乎预料,被片中好几幕击中泪点啊

51分钟前
  • shu
  • 推荐

美食太棒了!老公们太棒了= =!

55分钟前
  • 浑浊儿
  • 力荐

好亲切,第一次做coq au vin就是用的Julia的菜谱呢。一直觉得烹饪并不是家务,而是在与世隔绝的小空间里的专心做一件事的自我满足过程,就在前几天对朋友说了和Julie一模一样的话,“cooking is a way that i get away from what i do all day.”

56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烹饪版《时时刻刻》,温暖的女性故事,一口气看下来心情大好。梅姑太可爱了,“Bon appetit.”!

1小时前
  • Obtson
  • 推荐

Streep阿姨的表演无人能及啊!

1小时前
  • Rocinant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