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

爱情片意大利1988

主演:安东内拉·阿蒂利,恩佐·卡拉瓦勒,艾萨·丹尼埃利,里奥·故罗塔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剧照

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2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3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4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5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6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3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4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5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6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7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8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9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54

详细剧情

意大利南部小镇,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多多(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菲利浦·诺瓦雷 饰)放电影,他和艾佛特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好心的艾佛特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多多把艾弗达从火海 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佛特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马克·莱昂纳蒂 饰)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阿格妮丝·那诺 Agnese Nano 饰)。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伤心的多多在艾佛特的鼓励下,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30年后,艾佛特去世,此时的多多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导演,他回到了家乡,看到残破的天堂电影院,追忆往昔,唏嘘不已。多多意外地遇见了艾莲娜,往日种种,真相大白,他们如何面对彼此?©豆瓣

 长篇影评

 1 ) 托那多雷电影的隐秘情愫

《天堂电影院》叙事上有很多疑点,一个关键问题是电影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托托后来女人很多事业很成功,很有钱?明明这些内容和电影主线一点关系都没有。还有更奇异的,为什么坐飞机就一小时路程,托托却几十年从没有回来过?放映人为什么也不让托托回来,和他说连电话都不要打,自己必须从别人那里听到托托的故事?这次重新看才明白,背后其实是导演托那多雷本人十分独特也十分普适的别扭心态。

这是导演托那多雷的自传式电影。托那多雷本身是意大利的小镇青年,很早就开始工作了,不像生在罗马高阶中产家庭的同行们,他成为著名导演的旅途,背后是艰辛的摸爬滚打。家乡在《天堂电影院》中的面貌是矛盾的,它贫穷、经济差,人们的观念闭塞,很多中年人都没读完小学;电影院里人们什么都做,甚至招嫖、枪杀,很没素质也很没艺术细胞;观众们甚至没有什么人情味——老放映人明明是为了让观众们能看到热门电影才导致放映机着火、自己双目失明的,但除了托托,镇上的人都不太关心这件事;此外,二战后很多男人死了,寡妇们辛苦拉扯孩子,十分焦虑,让生活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

老放映人,小学毕业有困难

在这里生活有多绝望呢?老放映人不断强调,除了他这里没有人会放电影,除了放电影他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这是很苦闷的——他那么迷恋电影,对各种台词如数家珍,他对在贫穷小镇放映室里的一生肯定是不满意的。电影是什么?是逃离人们现实生活最直接有效经济的手段。

更重要的,这个小镇无法留住任何人才。电影前半段专门强调,同学一家都要离开这里,同学父亲对离开镇上十分兴奋。让托托魂牵梦萦的初恋、银行经理的女儿(注意她是银行经理的女儿),一家也早早离开了小镇——为什么这个小镇留不住“优秀人才”?因为小镇死气沉沉,没有产业,没有事业,没有希望,而放映人看到了托托的天赋,他不希望托托像自己那样郁郁不得志。

与此同时,小镇还有生机勃勃的一面。这里有初恋,有最初的小伙伴,有可以尽情玩耍开玩笑的童年,有关心托托的人们,有托托的对世界最深情最纯粹的记忆,有几十年后还会不时跃入脑海的爱与性。他坐在放映员的自行车上很快乐,并在这里的电影院中获得了真正的教育,找到了一生挚爱的事业。

对于这个成长速度远远比不上托托的小镇,托托的心情是复杂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出生在小镇。从小镇到罗马,人就要背水一战。因此早已参悟这一切的放映员会说:托托,一定要离开这里!越远越好!放映员明白,托托必须要放弃一切,忘记家乡,拼命努力,才能真正离开。不能觉得自己有后路。

《海上钢琴师》,看似和《天堂电影院》、西西里、意大利、小镇无关,但是仔细拆解,可以发现二者的核心元素很接近。邮轮弗吉尼亚号依然是小镇,象征着慢节奏、没变化、单纯的旧时代,大陆却专指美国,象征着更快的变化和更复杂的人心。1900也像托托一样丧父(黑人养父),一样天资聪颖(这次干脆是个不世出的天才),这一次男主人公选择留在小镇上(船被炸掉也不下船,和船一起沉了),仿佛……替几十年不回家的托托留在家乡一样。

1900在要不要下船之间的踌躇,像极了小镇青年面对罗马、第三世界青年面对第一世界时的纠结,像极了《心灵奇旅》中的22拒不投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

三部曲中最晚上映的,也是叙事上最集中成熟不松散、情绪上最饱满的,是2000年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过,即使在非常集中的叙事里(对了,核心元素仍然是小镇+寡妇+战争伤痕+聪颖少年萌动的爱与性),结尾处,导演也借男主之口强调了:“后来我爱过很多女人……”

三部电影中,托那多雷的母题都是小镇+寡妇+丧父,战争阴影笼罩,主角一定是天资聪颖的少年,在剧情中是纯情处男,后来少年还取得了世俗意义上非常巨大的成功。电影中也一定会有一段刻骨铭心无疾而终、始于一见钟情的初恋。

可谓是对自身童年的追忆和治愈。 苦尽甘来,回首过去。

因此《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曲,真正讲述的是“凤凰男对家乡复杂的情感”——这里的凤凰男是非贬义的,取的是非常原初的定义。托托/托那多雷是鸡窝里飞出来的金凤凰,他站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的视角去回溯发生在家乡的很多事情。《天堂电影院》是托托对于过去的铭刻。家乡是他的一切的起源,也是他不愿意面对的一切。他爱着家乡,想摆脱家乡,想证明自己比家乡远远更强,想摆脱家乡,也离不开家乡。

“三部曲”中对家乡的表达,是比“三部曲”中的家乡更有魅力的。 那并不是一个美化过的家乡。 对它没有一味地追捧和维护。 对它不愤怒,对它也不贬低。 难免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仍然有爱。

想到家乡的丑陋面会愤怒, 想到家乡的阴暗面会叹气。 背过身去不面对,又觉得不好意思。 在家乡时的生活是轻松的, 离开家乡后则愈发辛苦。 用了一生去躲避,上了年纪后还是会不时想起。

这才是真实的家乡。

 2 ) 离去的都不曾回来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事实上
只有离开这里,你才知道世界没有中心。

离去的都不曾回来
——电影《天堂电影院》

谁还记得小时候露天电影开场前的兴奋?
兴奋的等着天一点一点黑下来,白色幕布在黄昏的风里微微鼓着,像帆船,心也涨得满满的,如约会前的不安。我盯着放映员从木盒子里面摸出一大盘黑胶片,把胶片卡进盒子,一束灯光打在幕布上,夏夜的小虫子就在这束放射状的光里跳舞。孩子们喧闹着把手放进光束中摇摆,如今幕布上那是谁的手一直在?现在想来,我是一个多么早熟的女孩子,放电影的那个人竟然是我的第一场暗恋,所有的小孩子冲在幕布前面的时候,我偷偷坐在他的身旁,他和我总是隔着一束光,这束光让他变得唯美,也遥不可及。
露天电影从来都是寂寞孩子的天堂。
仅仅隔了数十年,现在回忆竟然只剩下那束光和浅灰色的天空,没有留下只字片语,无从考证我回忆的正确性。

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露天电影院,有的只是空调十足价格昂贵却放着烂电影的电影院,或者DVD机子和劣质的盗版碟,放着,放着在最关键的情节面前卡住,任你怎么折腾都无济于事。

看这部电影的那一年,正是梦想最为膨胀的一年,什么都跃跃欲试,什么都不甘心。有人告诉我,如果你紧张那么就想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时间就都过去了,很快的。于是在那些难挨的时刻,我都在回忆这部电影,回忆有个老人说,多多,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回来。电影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我的乌托邦——寄托幻想,移情,暂时逃离繁琐的现实,忘记疼痛,排遣寂寞。每部电影都是一列火车,暂时不用想出处和归处,只有光怪陆离的影子在眼前晃动,你想它是真的就是真的,你想它是假的就是假的,不要承担任何的责任。

《天堂电影院》里面同样有铅灰色的天空,旧旧的西西里小镇,战争刚刚洗劫过,你误以为自己翻开了一部褪了色的老书。我一直认为吉斯皮•托那多利是在回忆自己。
这些年,他果真没有再回去,直到有一天,被通知放电影的老人即将死去。那个老人曾经逼迫他离开初恋的女朋友,曾经对他怒吼,离开这里,永远不要再回到这个地方,直到我死去都不要再回来,这里不应该是你的天空。还是孩子的多多一定是满腹委屈,以为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多年后,他才明白永远这些话的含义。他已经成为一个导演而不是小镇上唯一的电影放映员。他站在窗前,回忆起那个小镇……

战争刚刚来过,人们所有的快乐都来自这个叫做天堂电影院的地方。人们管这个地方叫做天堂电影院,大概是因为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放下冗余拖沓狼狈不堪的人生,享受想到却不一定能够遭遇到的那些生活。埃弗特是这个小镇上唯一的电影放映员,尽管他的任务只是放电影和剪电影,在那样干枯的岁月里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电影在放映之前,他先放给牧师一个人看,每当接吻的镜头出现,他就摇铃,埃弗特在他摇铃的地方剪掉一截,多多总是躲在幕布后面偷偷看没有剪过的,放给大家看的都是剪过的。天堂电影院里面传出一阵阵的欢笑,在即将接吻的瞬间,影片就转了镜头,人们在发出一阵嘘声。黑暗的电影院里,有人哭泣,有人自慰,有人专门从楼上往下吐痰,有人在笑声中死去,有人在电影院外面听笑声,有人赌赢了发了神经病,不断说着这个电影院广场是我的,人们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无论剪掉了多少镜头,欢笑仍然在继续,电影院里面,外面都挤满了寻找乌托邦的人。多多在人群里面穿来穿去,这么小的孩子不允许看电影,他经常拿妈妈给他用来买牛奶的钱买了电影票混进去,或者是替老埃弗特送饭溜进去,电影幕布仿佛有魔力,目光沾了就不能离开。
老人从多多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纵容这个孩子的喜欢,教他放电影,剪胶片。但是他知道在这个地方学会了放电影,充其量以后还是一个小镇放映员。于是在他长大的时候固执的割断了多多和这个小镇的任何联系,狠心的逼迫他离开,不准他回头,不准他回来找他,不准他想念,并且永远忘记这个地方。

多年后,多多再次回到这个地方,老埃弗特已经去世,去世前留给多多一个盒子,是一盘胶片,多多一个人在黑暗的电影院看,埃弗特把他之前剪掉的镜头和在了一起,全部都是拥抱和接吻镜头,这个镜头看得我热泪盈眶,这是老人留给他的唯一礼物,包含了他对多多所有的爱,自己曾经的梦想。他说,我知道你不属于这里,你应该有更广的世界。

有个朋友看完这部电影,他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拆散相爱的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多多离开。就是要这样,割断了线,风筝才会寻找蓝天。

有人告诉你,这里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很幸运。
没有人告诉你,你就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这里不是世界的中心,不要腐烂在这块泥土里。

 3 ) 会用电影说话的意大利人

阿城说法国人意大利人天生会用电影说话。
在《天堂电影院》里看到一个镜头:当多多回到小镇的家,妈妈去开门,镜头没有按常理随着妈妈下楼去。而是妈妈逐渐淡出镜头,镜头却聚焦在一件妈妈刚在打而后放下的毛衣上。妈妈因为思儿心切,走的太匆忙,脚不小心勾住了毛线,毛衣于是被拆。妈妈在下楼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线被拉动中的节奏给映射出来了。当毛线被停止拉动嘎然而止时,镜头切换到了门口。妈妈开门与多多相见。

 4 ) 那些与西西里有关的故事-----托纳多雷的人生哲学三步曲

托纳多雷,就是意大利籍的上帝。
我说的这个人,是一个拿自己编故事的意大利人,编了故事再用电影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大家知道,如果你不断的给别人讲同一个故事,你会不断的从自己的故事里发现奇迹。托纳多雷就是这样,他一边讲故事一边巩固着发展着自己的人生哲学,直到有一天,他成了我的上帝。
他最广为人知的三个故事是这样的。

第一个故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天堂电影院(1989)
西西里相对闭塞而匮乏的小村镇里,一个叫托托的男孩子迷上了放电影的行当,终于跟镇上唯一会放电影的艾费多大叔交上了朋友。这座名叫天堂电影院的建筑是小镇唯一的娱乐消遣,人们几乎吃喝拉撒睡在这里。而一场大火摧毁了天堂电影院也熏瞎了艾费多的眼睛,有钱人重建了它而放电影的工作理所当然的落到了小托托的肩上。从此小托托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人生。在这里他遭遇了他的初恋,遭遇了他的青春,而战争来了,小托托服兵役,离开了小村镇也离开了他的爱人艾莲娜。当他回来的时候艾莲娜已经不在了,艾费多逼迫小托托离开这座“受了诅咒”的村庄。几十年后,功成名就的小托托回来参加艾费多的葬礼,重拾起曾经的回忆,见证了曾经辉煌的电影院让步现代文明而轰然倒塌。

第二个故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海上钢琴师(1998)
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一艘满载着去美国的移民的大船上。一个移民弃婴被老船员捡到并抚养长大。这个叫1900的弃婴是个天才钢琴师,直到27岁都不曾离开大船,而一直在海上为各种移民弹琴。名声鹊起,爵士鼻祖特意来船上斗琴失败而归,唱片公司专程到船上来为他录制唱片他却把唱片毁掉了。他的好朋友,一个小号手不断劝他下船去享受生活,他都拒绝了。自从一个女孩子出现了,他开始犹豫是否下船,却终究在踏上陆地的瞬间停住了。而大船终于要报废了,他就义无反顾的死在了毁船的炸药中。

第三个故事: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2)
战争带走了一名叫黎诺的上尉,留下他的美丽的妻子玛莲娜在小镇独守空房。镇上的男人男孩们都想要得到她,其中包括一个叫雷利多的正值性成熟期的男孩子。流言蜚语来了,女人们刀一样的嫉妒来了,玛莲娜在家长里短中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女人们争相讨伐的对象,她孤立无援,终于为了生存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德国人来了又走了,女人们拉起“德国娼妇”的大旗,当街侮辱玛莲娜。玛莲娜被迫离开了这里。而黎诺没有死,他拖着残肢回到了这座小村镇,在雷利多的帮助下,黎诺找到了玛莲娜,并安然无恙而昂首挺胸的回到了这里。小村镇的人们终于开始善待他们。

这就是托纳多雷给我们讲得三个史诗一样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事的四要素。

人物篇
一开始我就说了,托纳多雷在拿自己编故事,而且一直说的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故事主人公的三次蜕变。
小托托—1900—雷利多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小托托和雷利多都是托纳多雷的影子,而1900本就不算是个名字。
从性格上看,三个人的最大共性就是执着,并且不为他人意识所转移。小托托就是喜欢放电影,直到后来还拍电影,显然是最接近托纳多雷生活轨迹的一个人物,那就是一部自传,托纳多雷把他的人生最表面化的给大家讲了一次。1900就是喜欢弹琴,不为任何目的的弹琴,他就是喜欢在船上,不管你说外面的世界多么美,这是托纳多雷的性格和理想。雷利多就是喜欢玛莲娜,就是想要好好爱她,所谓性需求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可见托纳多雷找到了最深层最本质的一个自己。所以托纳多雷用这三个主人公由外及里地把自己展示给大家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己的灵魂。三位一体。
艾莲娜—船上的女孩—玛莲娜
从名字可以看出来,艾莲娜和玛莲娜是同源的,而船上的女孩如果有名字,我相信她也一定叫什么莲娜。我们不难相信,在托纳多雷的生命中必然出现过一个莲娜,突然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卷起千层浪,却又只是昙花一现,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艾莲娜是突然出现在校园里的,船上的女孩是突然出现在船上的,玛莲娜是突然出现在街头的。她们的出场都像是闯进来的,并且男主角都是一个偷窥者的视角,在镜头里,在窗玻璃上,在一个满是观众的舞台上。总之男主角都是在暗处,而那女人就是光明,她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光亮和喜悦。如出一辙。
艾费多—小号手—黎诺
这三个人都是孤独的男主角在故事里几乎唯一的朋友。艾费多是一位长者,他教会了小托托放电影的技术,并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小号手是一个平辈,他们共同探讨并经历人生,相互理解,各走各的路;黎诺虽然也比雷利多年长,但他却是一个受雷利多帮助的人,在故事里他是盲目的,混沌的,而雷利多才是看清了事情真相并帮助黎诺解决困境的人,所以这时候的男主角已经从一个被引导者成为了一个引导者。其实我认为,这个角色是托纳多雷的一个“凡世理想”,虽然他自己都超脱了,但还是留下了一个他的肉身在凡世,勇敢的用他自己的方式生存在这体制中,让艾费多留在小村镇善始善终,让小号手带着1900的梦想留在人间好好生活,让黎诺带着伤残之躯救回心爱的玛莲娜并跟她一起回到那村镇承担那一切。一脉相承。

时间篇
战争是托纳多雷一直纠结着的一个名词,他没有停止对战争的愤怒与讨伐,所以在这三个故事里,战争是渐渐从背景走到了前景。
《天堂电影院》中,我们只看到了战争的一个侧脸,看到匮乏而贫穷的人们用电影来充斥自己的生活,最悲哀的不是物质贫乏而是精神贫乏,我们从那感慨岁月如梭的苍凉中看到了赤裸的灰色调。而小托托去服兵役了,作为一名战士,他不得不抛弃他的故乡他的青春和他的爱人,虽然没有看到战争的残酷,但作为战争的棋子,战士为了准备战争而做出的放弃和牺牲都足以让我们透视到战争的灾难所在。
《海上钢琴师》本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故事,1900这个数字是一个开启,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当那些移民大声喊着“America!”的时候,我们从那兴奋的希望中也嗅到了关于America之外那些地方的绝望。最后小号手问1900的话字字锥心:“你一直弹琴么?即使是在战争中?即使没有人跳舞?即使炸弹砸下来?”影片又为我们隐去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只给了我们一个概念的画面,当没有人跳舞,当炸弹的轰炸声此起彼伏,却一直伴随着坚决和恢宏的钢琴声,该是多么凄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把战争抬到了最前面,托纳多雷大胆的把他所有的思考都赤裸裸的展现给大家看。黎诺上了战场,留下了美丽的玛莲娜,于是才有了所有的嫉妒和仇恨,才有了这个故事。战争让玛莲娜成了寡妇,成了男人们的心头肉和女人们的心头刺,人言可畏,终于把玛莲娜逼成了一个所谓娼妇。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那些男人女人多少都有些变态心理,是不是环境让他们自身充满了绝望?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最悲伤的是战争致残的黎诺归来却不是迎来尊重和赞扬却是挖苦和嘲讽,黎诺终于觉醒了,他大喊出“我是在为什么人打仗的?!”
是啊,战争究竟是为什么?
说到底,战争就是几个人的政治游戏,却陪葬了无数心不甘情不愿的生命。意大利是二战的罪人,意大利人本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多少人为了错误的信仰或者生存的压力披坚执锐,奋勇杀敌,流血牺牲。可是何为“敌”?我们同样是人类,为什么要自相残杀?战争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整个人类的,当人性泯灭,当兽性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和身体,世界末日终于就要来了。
所以和着血泪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终于自杀了。张纯如是没有走出来没有看清楚,而托纳多雷找到了出路。
怎样面对全人类的灾难和残忍的人生,这就是托纳多雷一直探索的主题。
试问战争可以避免么?我认为不可以。我们的文明就是在战争中打出来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原罪,是人性的不可避免的灾难。动物就没有战争,顶多只是战斗。
而战争的残酷只属于这些自作聪明的人类。

地点篇
那些在西西里发生的故事,我的题目就是这样说的。所以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西西里。
而西西里究竟在哪里?
西西里到处都是,我为它定义的中文翻译是,被诅咒的地方。
“被诅咒的地方”是第一个故事里艾费多的定义。他告诉小托托,小村镇被诅咒了,要他离开这里,永远都不要回来。于是小托托听话的离开了这里,直到回来参加艾费多的葬礼。
在《天堂电影院》里,“诅咒”还没有很露骨,我们只是看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看到许多梦想的幻灭,看到太多的不如意和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还看到,小托托从“被诅咒”的地方走出去功成名就,看上去是解脱了,却总还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感。这种悲伤感,其实源自“诅咒”还不曾解除。
《海上钢琴师》就把“诅咒”形象化了,就是最有标志性的自由女神像。从一开始一声“America!”开始,那些盲目的被一种莫名的希望冲昏了头脑的脸和心灵就为故事奠定了基调。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人们是从一个怎样的“被诅咒的地方“逃出来的,也可以隐约感受到他们即将逃去的这座叫做“America”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天堂。所以1900停下来了,他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看见的,而是因为我看不见的。连绵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尽头是什么?是归宿。归宿是什么?是死亡,是家乡。所以托纳多雷把他的故事叫做“回家三步曲”。
哪里才是家乡?有人问,《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玛莲娜为什么不离开那里?是啊,那里的人类那样残暴而无理的对待玛莲娜,她为什么不离开那真正“被诅咒”的地方?可是去哪里呢?回家么?哪里才是家?好在托纳多雷最后终于找到了家,他安排玛莲娜跟随黎诺又回到这个“被诅咒”的地方;好在当他们再次回到“家”,终于有点温暖的气息了,大家不计前嫌,相安无事。当我们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勇敢的挺过来,并用最大的包容心去尽弃前嫌,要处之泰然,要超脱着看这世界。
故事都发生在西西里。西西里,就是意大利的南京。

事件篇
神说,我们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赎罪的。我们生来就带有原罪。
托纳多雷编了三个故事,成为《圣经》。
我说过,托纳多雷从没有放弃过对战争的控诉,因为那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一直都在探求如何面对灾难的人生,他是一个向导。
我也说过,这三个故事实际是同一个。因为三位一体。基督教里就有三位一体,圣父,圣子,生灵,三位一体。《天堂电影院》就是圣父,他给我们平铺直叙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给我们以生命,给我们以基础;《海上钢琴师》就是圣灵,当我们无法忍受想要超脱就要向他祷告,他的灵魂就住在我们的心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是圣子,就是我们的耶稣,他是神派到人间来指引我们如何面对灾难的,他与我们那样亲近。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灾难的人生呢?
首先托纳多雷把人生最浅显的名利场的事情给我们说了个清楚。
在《天堂电影院》里,托纳多雷还没有走出名利场的束缚,他还是让小托托从一个“被诅咒”的地方逃到了另一个“被诅咒”的地方,去追名逐利,去功成名就,仿佛得到了解脱。但那灰色的基调从来都没有从电影里抹掉。故事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现实,就像那个公主和士兵的故事。那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不需赘述。
而《海上钢琴师》的时候,托纳多雷就超脱了,用中国的哲学观念,就是成功的从“入世”过渡到“出世”,就是成了中国的陶渊明,中国的隐士。1900也曾经想要下船,也曾经想要到名利场去,但他清楚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是那人生现实的背后蕴藏着的人性的勃勃杀机。城市有那么多选择,那么多房子和女人,要如何选择?于是他选择远离名利场远离那么多血淋淋的杀机,他是真正的成为了隐士。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把他带回到名利场来。这一次的名利场虽然更加凶残,却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了。因为我们的主角学会在名利场中无视名利,就是我们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大隐隐于市”吧。那些流言蜚语就让他们来吧,我们的玛莲娜哪里怕,她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而活着。玛莲娜不会离开,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哪里都一样;玛莲娜也不会死去,因为死,毕竟也没有那么容易,都死去了,那谁还可以活着?所以《钢琴家》里的那位犹太钢琴家也没有选择去死,所以残酷的文革后还是有那么多坚强的人活下来。他们是怕死么?或许吧,可是活着和死去,哪个不需要勇气?生活的残酷是一个常态,人生的灾难是一个必然。而我们怎样要去对待?

Land is a too big ship for me.1900这样说。他希望自己不曾存在过。
钢琴有始有终,而音乐却是无限的。就像人生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却如此吝啬。
我们也许就是应该去寻求一个无穷无尽的生命。至少托纳多雷是这样认为的吧。
1900在最后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如果他临死被炸掉了一只右臂,到了天堂门口,天使只在废墟中找到一只残破的右臂,可是镶上了1900就有了两只右臂。如果是那样的话,如何画十字?
如何弹钢琴?
希望天堂有钢琴。这是1900的遗言。
天下的故事迟早都要讲完,况且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好故事比旧小号值钱。你们说呢?

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固守自我而品尝尘嚣,
无异众生而回归一己,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
                                       ------余秋雨

 5 ) 像是一篇散文诗

该片描写了主人公多多和放映员艾费多的深厚的友谊,艾费多教给了多多放映电影,同时也教会了多多把我人生。对于多多来说艾费多既像朋友又像父亲。就像艾费多所说的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更艰难,应该为了理想而去奋斗,而不是固步自封。艾费多坚决地让多多离开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因为艾费多而成就了多多。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成名之作,以西西里岛为背景,描写了少年小多多成长的故事。朱塞佩•托纳多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西西里岛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建筑和社会风情。
      影片讲述了西西里少年多多从热爱电影到成为知名导演的成长过程,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多多与年过半百的放映师艾费多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与艾莲娜萌生了纯真的爱情。
     《天堂电影院》看起来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斑驳的建筑,昏黄的电影院,悠扬的钟声,蓝色的海洋共同构织了一个关于托纳多雷的独家记忆。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记忆碎片最终溶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情感洪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这部电影也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对电影一种致敬,影片中播放了16个经典电影镜头,这是朱塞佩对前辈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电影爱好者的一种致敬。

 6 ) 天堂电影院

年轻是一种资本,而怀旧只属于老年人。
当一个世界坍塌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些人在哭,而另一些人的脸上,挂着笑。那笑的,总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向前看着,旧世界的毁灭,意味着新世界的诞生。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天堂电影院》,脑海里最深的画面,竟是当电影院倒塌时,那一张张年轻人的笑脸,那轰然的掌声弥漫在硝烟四起的小镇,伴随的,是年老的人们的叹息。
天堂属于怀旧者,因为那是过去一种朴实而纯真的理想。过去犹如梦境,因此它才美丽。时间会美化一切残忍的东西,给痛苦戴上朦胧的面纱。
年老的艾佛特对年轻的沙维图说:“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听你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如此诚挚的一片心,隐藏的,却全是对未来的憧憬。只有年轻才是永远向前看的,在绵延的时间之流中,是对信仰的一点乐观和希冀。
于是沙维图走了,带着失落的爱情和一颗受伤的心,从此不再回来。
如果没有对永恒的期待,那么爱情只是过眼烟云的一场梦幻,可是,留下那一点期待,人生从此就背负上如此沉重的十字架。
不朽的十字架,沙维图怎么可能不明白?电影中一晃眼的三十年,在现实中却是真真切切的三十个三百六十五天。剪辑去了平庸、琐碎、现实的细节,于是,三十年前的过往成为如此美好的一段故事。
可惜的是,那只是故事而已。
孩子们总是喜欢童话,他们没有过去,无暇回忆那并不丰富的人生,他们期待着听到“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局。年少的时候,是决不会去想,其实那结局仅仅是一个开始,而真正的结局,是书写背后的无尽琐碎和烦恼。
国王也有可能某天战死沙场,留下寡居的皇后独守空房。他们的孩子可能是痴呆,王宫花园的某个角落,爱情正在腐烂变质。有一天,当所有人都老了,只有布满皱纹的眼角还闪烁一点清澈的余光,也许只有这时候,才是书写真正结局的时候。
可是大家都不爱听这样的故事,年轻的人们,乐意见证新世界的诞生,却不愿去缅怀那个曾经充满着快乐的旧世界。当我们去缅怀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我想我就是这样。

 短评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7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好的电影,只需要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就足够感染观众,不需要刻意的高尚和深刻。

11分钟前
  • 东方既白
  • 推荐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先看了177分钟版本的导剪版,感觉后半段特别糟心;随后立刻找来124分钟国际版扫了一眼,感叹这片的制片人和国际发行商够牛逼,直接将一个狗血剧剪成了未央歌:爱情无果而终,影院坍塌解体,不完美的完美。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15分钟前
  • 核桃佳子
  • 力荐

感人,但平淡。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对我而言本片配乐、剧情、演员什么都好,可就是缺了那么一点冲击力,套用安妮的话说:就好像期待着一场海啸,结果海水只拍上了岩石。

19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看来我要少看电影了,我的人生才是我经营的重点,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啊~~

24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从年幼到年老,电影以不同形式陪伴多多一生。艾弗里多是对的,如果不让他离开,他永远不会成长,因为就算走得再高再远,多多灵魂归处还是那小小矮矮的天堂电影院。艾弗里多和爱莲娜已经嵌入他的生命,最后的剪辑迷之感动。听说还有男女主重逢版本,不过最后重逢与否又有什么意义呢?只徒增唏嘘罢了吧。

28分钟前
  • Qing
  • 推荐

《天堂电影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

32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如果不走出去看看,就不会知道回来的意义。回忆的美好在于经历人生种种变数之后,想起那些简单纯粹的日子,那一滴划过上扬嘴角的泪珠。

33分钟前
  • 大笨象騎士
  • 力荐

我觉得两小时版本五星,三小时版本三星,综合四星吧。那段奇怪的爱情,没根基、不感人、拖沓又奇葩,尤其是艾佛特破坏这段感情的理由,我能理解为早恋不利于男孩上进么?删掉那段爱情,将笔墨完全放在小孩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会更好。

38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如此美丽,如此悲伤。那些吻戏,那些青春,都在影院的黑暗里被泪水冲刷得无比清晰。

39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几个亮点:电影院题材;缘分错过后重逢。都是很不容易的题材。恐怖电影,电影院里所有人都捂住了双眼,只有一个男人无所谓地瞪大双眼看,转过头去,楼上也有一个面无惧色的女人在对着他笑。一切停止在此时。

4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不许回头,不准想我们”,离别的时候不让回头,也许是不想让你看到我满眼的泪水。

42分钟前
  • 顾俏乜
  • 推荐

真好的一部片子,关于忘年交,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真诚。三十年的时间,你会习惯多少事情而又忘了当初那些感动。当天堂电影院倒塌的一瞬间,脑中残留的画面想起了阿尔弗雷多的那句话:当你在这里待久了,你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要离开这里。对未来的信仰和憧憬。结尾的吻戏剪辑真赞!

45分钟前
  • Sophie bian
  • 力荐

没有结尾的热吻,这部片子就只能是还行

46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接吻镜头剪辑的那段最美

51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回忆就是因为回不去才可爱,才可贵。错过多年以后let go的坦然有时比悲情的执着更能予脑海留香

53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剪掉的胶片,拼成无数爱的片段。恒久的誓言,不是100天中99夜的等待,而是第101次回望。

5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观众在电影院什么事都干

59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