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天空

科幻片美国2020

主演:乔治·克鲁尼,菲丽希缇·琼斯,大卫·奥伊罗,凯尔·钱德勒,德米安·比齐尔,蒂凡尼·布恩,苏菲·兰朵,伊森·派克,蒂姆·罗斯,米利亚姆·肖尔,利利娅·诺特·拉林斯多蒂尔,汉娜·玛丽亚·卡尔斯多蒂尔,阿特利·奧斯卡·法奈森,伊登·黑赫斯特,莎拉·盖林,尼克·欧文福特

导演:乔治·克鲁尼

 剧照

午夜天空 剧照 NO.1午夜天空 剧照 NO.2午夜天空 剧照 NO.3午夜天空 剧照 NO.4午夜天空 剧照 NO.5午夜天空 剧照 NO.6午夜天空 剧照 NO.13午夜天空 剧照 NO.14午夜天空 剧照 NO.15午夜天空 剧照 NO.16午夜天空 剧照 NO.17午夜天空 剧照 NO.18午夜天空 剧照 NO.19午夜天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7

详细剧情

  神秘的全球性灾难爆发,一位独自驻扎北极的科学家竭力与一群返回地球的宇航员取得联系,他们正要回到惨遭神秘灾难重创的地球。

 长篇影评

 1 ) 《午夜天空》科幻只是它的外皮

个人感受片子设定比较有意思,尤其是sully在空间站上怀孕这个设定。片子优点是对角色的描绘很细腻,包括对作为配角的几个宇航员的描绘。 很喜欢片子里一些很生活化的桥段:比如sully早上做了梦惊醒,然后和丈夫开玩笑说,我要不理你了,因为我刚才梦到你把我落在K23上😂一帮人边维修雷达边唱歌,maya说在你们在唱什么我没听过这首歌。还有虚拟现实中maya和家人对话,然后和同事大叔介绍说,这只我的猫它最爱的人(现在一定)依然是我😂感觉每个人都很立体,与其说是超级厉害的宇航员,更像我们生活中认识的某个普通人。 也很喜欢空间站的设计,有人批评说空间站的设计很low,我觉得他可能是为了让观众感觉不那么冰冷故意做的这么生活化, 可以看到很多有(ke)机(su)风格(lu)的装饰,驾驶舱的转椅让我感觉在宜家就可以买到😂还有一个宇航员(很刻意地)说这个零件用3D打印可以做😂。最后一段被吐槽为新闻联播的长镜头,感觉很好的表现了两个人最后那种内心迷惘但是表面上又有条不紊(我好慌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来)的状态😂 也想吐槽一下故事,博士通过这种方式救赎有点牵强,而且sully到头来根本不知道博士是他爸?博士给全人类找到了新的家园,但是自己孤独终老,他的女儿得以在探索外太空的同时拥有(完满的?)家庭,算是博士的救赎吗?

感觉相比于科幻主题,可能更想表达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家这一个主题。作为一个架空的故事来看会有点收获吧。

 2 ) 感觉剧情不好看

没看过原著,看了电影后,感觉两条主线中飞船这条线的剧情莫名其妙的,明明知道要经过没有测绘的区域,也不做什么防护措施;遭遇陨石群后去外面修雷达什么,照理说应该更谨慎快速地把那些东西修理完赶紧回飞船,结果搁那慢慢修,搁那聊孩子的名字,搁那听歌;那个被陨石刺伤的女角色看起来心理素质很差,怎么选上她上飞船的啊...最后两个男为了自己的家人要返回地球,但是也不考虑另外两个人控制飞船需要人手就走了,感觉他们很自私,起码给个在家人和队友间选择的心理斗争的剧情嘛。后部分飞船上的剧情我都4倍速看的。

然后地球上的主线挺正常,但是最后草草结束了,感觉少了什么似的。

反正作为一个科幻电影,我觉得制作很精美,但是剧情好难看。

 3 ) 回不去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

抱歉,用这么矫情的punch line作为标题,不过面对当下的5.5分,感觉或许只能这样才能直观的戳破两条故事线的联系,唤起打工人的点滴共鸣。

不知道是被营销号错误的引导,还是看预告片产生了错误的预期,差评普遍来自浪球粉。的确,对于肾上腺素失调,渴望着看一部热热闹闹,爆炸连天的少年,片子实在说不上有趣,甚至是沉闷而不知所云。不过对于一个独在异乡的游子,这片切中肯綮的描绘了每个孤枕难眠的夜晚。

有人说这片子非常私人,这话令人细思恐极,仿佛在感同身受的同时,认领着掩藏已久的弱点。

有人纠结于末世的突然与不合理,如果认识麻枝准,大概能理解对于大多数人,世界的定义与边际并不宽广,末世可能代表着生命的终焉,正如乔治克鲁尼说的,我也不知道,我很抱歉(世界就不行了,身体就撑不住了,归宿毁于一旦了)。

有人说两条线都没劲,故事拖沓,其实没说错,因为这片子除了在叙事上花了些心思,压根没有考虑眉飞色舞的讲一个漂亮动听的故事。看似科幻的设定下,实际上是精致到极简主义的诠释。诠释什么是异地,什么是孤独,什么是别离。

为什么两条线几乎没有交集?因为距离。人们打开“异地”最常用的方式只有过好自己。孩子在外打拼,父母在故乡挣扎。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外的险恶,孩子也对故乡的萧条,父辈世界的凋零一无所知。有多少孩子是在父亲大病初愈之后才从后知后觉前几周为什么电话那头母亲的语气充满疲惫;有多少打工人失业在家,还是要给家里报一声平安:“最近过得不错,领导也挺重视我。”恋人可以因为异地的淡漠而一刀两断,亲人却始终无法放下心中的牵挂。所以,人们对于这没有交集的失望实际上来自于对半失联亲情的不满足,异地够苦了,不需要一部影片暗戳戳的揭开伤疤。

说实话,从一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这种影射实在是有些讽刺。一个用脚投票,强调独立自由的国家竟然能把生离对人与人羁绊的拉扯拍的如此细腻隽永,如此淋漓尽致,又没有满是尘埃,苦大仇深。

之前有没有类似的尝试?有。比如以我家乡为背景的《别告诉她》,不过重心完全放在了文化冲突,故事又太过琐碎。

表现好的也有,比如《杰出公民》,不过那个更多的是游子视角。家乡的设定也没有这么纯粹。

所以,这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去描绘留守老人的境遇,为了不让观众感觉在上课,或是面对乞讨,硬汉配萝莉的传统设定还是很奏效。这里必须要说一句,个人特别喜欢乔治·克鲁尼幻想出来小萝莉的设定:

为什么孩子不说话?因为电台始终没有回应。

为什么不随队撤离苟延残喘?因为当年逃避抚养的愧疚,因为时日无多,因为想尽一切可能为远行之人守望:不要回来,这里已不是家。

只可惜正像是一个个被遗弃在家的老人一样,现在5.5分的结果也在告诉制片方,当今社会对这种苍凉并不买账。理由也很简单:“没意思。”

写这些并不是想秀优越感,仿佛我大慈大悲,悲天悯人。或许我感触更多在于,我是个东北人。

作为东北人,我偶尔喜欢标榜家乡文化是移民文化。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的传统愿景有没有?有,但是貌似没有那么强烈。因为大家上数三代以内,都是闯关东来的,为了生活,也可以闯到任何一个地方。

何况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就已经没落的氏族势力,让天南海北遍布一去不复返的东北人。只是回想起离家上大学那年的自己,还立志于学成归来,建设家乡,却不承想已经在外打拼十五载,逐渐放下了何以为家的困惑。

讲到这里几乎都在说回不去的是故乡。什么是到不了的远方呢?

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悲观主义者,个人认为剧中有所暗示。一个是女主做噩梦自己被留在了新世界,一个是女主说到“这里太安静了”。虽然这都在结尾被美化了,但是《东邪西毒》里那句话始终挥之不去:“山的那头,和这头没什么两样。"

看看影片的设定年代,其实我们最可能成为的就是地球上守望太空的守望者,留给我们的可能除了独自简约无趣的生活,就剩下漠不关心的5.5分了。

 4 ) 有几个镜头我是惊呆了

天文观测站的孤独场景像那么回事,个人觉得就是有些干净整洁的过头了,男主一把胡子都懒得刮了,还能保持整个站内跟苹果店一样光洁透亮一尘不染,好吧可能没交代未来黑科技的保洁机器人。你看《芬奇》里面也是孤独老叔独守,就杂乱的更像真实生活。

太空行走那段其实挺真,大概导演把自己参演地心引力的人马设备经验拉来了不少。问题飞船里面搞得跟电竞网咖一样是什么鬼。生活区空间太宽敞了也就不说了,就算未来黑科技了过于豪横。那宜家同款的架子跟盒子,真是惊呆我也:

这背景在飞船上?

冰水潜泳跟冰原徒步这户外场景也是看呆了。好巧不巧也是看过一部班夫电影节的讲北冰洋潜水的纪录短片,那些专业搞这个的,全副武装也冻得一个个大呼小叫的。这边好家伙穿着内衣就下水了,出来套上外套就没事了接着徒步。。。。。也许就,想呼吁大家警惕未来继续全球变暖???

返回舱也是给我看笑了,好家伙这不是 Dream Chaser 么。载人版的DC已经卡在那里多少年了,我怀疑还是跟类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系统太复杂有关。货拉拉版的本来说好给ISS拉物资的,现在龙飞船都跑那么多趟了,追梦者还在建造中呢,我查新闻汇总里,最多就做过滑翔着落试飞,离真正进太空还差的挺远的。说起来同样是小款类航天飞机,X37OTV已经在轨几千天了,然鹅造型丑就是不入电影人法眼啊。

好吧我也觉得这个升力体造型挺帅的

载人版Dream Chaser的效果图

 5 ) 同样是魅力老男人,评分咋差那么大

《午夜天空》是乔治克鲁尼2020年演的,《芬奇》是汤姆汉克斯2021年演的,同样的世界末日,同样的身患绝症,同样的地球唯一人,《芬奇》评分8.2,《午夜天空》堪堪6分。

乔治大叔

是乔治大叔的魅力不行了吗?不是,他依然是那个散发魅力的男子,眼睛含泪时想扑倒在他怀里。我觉得是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汤姆大叔

《午夜天空》将故事割裂为太空中与地球上,如果将两条线紧密相连本身就有难度,即使结尾连接在了一起,也抵不过前100分钟的不明所以。

《芬奇》只把故事聚焦到了末日地球,只有一个老男人,一条狗和一个机器人。老人与狗加上末日,有了老人与海的苍劲感。再加上对生命的守护与温情、成长与信任,成就了一篇温情又饱含力量的影片。

《午夜天空》的力量感弱了些。节奏感有些奇怪,想要浪漫又想要刺激,在太空中听着歌修飞船那段,把某位喜欢硬核科幻的人看生气了,拜托…飞船为啥坏,是被探测不到的陨石砸坏的啊,不赶紧修好快速反舱,反而磨磨叽叽的听歌。返回的时候果然又被砸了,还死了个人。这段看的确实让人翻白眼。

《芬奇》没有那么刺激,因为它没有既要又要。抓住一点,持续深入,就能打动人。

我想《午夜天空》是想烘托【家人】主题,以太号上五个人,三男两女,一个男的有妻子和两个儿子,非常想念家人归心似箭,最后在得知地球已经毁的情况下依然回去找家人;一男的女儿四岁死了,本无牵挂,但是飞船上一个跟他女儿一样大的女孩死了,他想把带回地球;还有一男一女在飞船上了有了娃,自成家庭,没有回地球的必要就去了新的殖民地。

看吧,都是家人。

奥古斯丁(男主)当然也是如此,我看有的影评说是平行时空,艾莉丝是真实存在的,错!艾莉丝从头到尾都是他幻想出来的。

注意⚠️是他在看到以太号宇航员的照片和信息后,小女孩才出现。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在以太号上,他要拼了命救她,才有了后来的行动。

至于中途的落水和狼狗,也是凭借意念完成的。即使小女孩存在,在那种情况下也帮不了什么忙。

不过,看到最后发现这点以后,我还是被稍微打动了。字幕爬升,有一段时间没有回过神来,是在思考飞在太空的一男一女还有肚子的婴儿以后怎么生活呢?

不能luanlun那人类不还是会灭亡吗?换一个地方只是多活了几年,对整个人类来说没太大意义。

 6 ) 有时看遍世界,不如在内心走一圈

- 01 -

《午夜天空》改编自莉莉·布鲁克斯-道尔顿的小说《永夜漂流》,以北极和太空两条主线推进,辅以人物回忆支线,呈现了末日来临时切断一切联系后个体的深刻孤绝,以及爱与信仰是如何实现救赎、弥合创伤的。

这不是一个硬核科幻故事,重要的不是确切知道地球发生了什么,而是这些人所经历的内心时刻。小说给出了一些模棱两可的假设,影片则以断续的无线电波一带而过,但答案显而易见:人类既可以睿智到漂流太空探索未知,又可以愚蠢到毁灭地球自寻死路。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北极之于奥古斯丁,以太号之于宇航员,就是这样的“房间”。末日设定将外部环境中曾遮蔽他们的一切芜杂琐碎一一清除了,为他们打造了一个个专属空间。他们被囚缚于自己的“房间”内,暴露出脆弱和无助,不得不去直面此前或因生活片断迅疾切换而钝于感知、或因逃避现实选择视而不见的情绪。

歌德说:“要留意那严肃的时光,因为它甚少来临。”问题在于,当避无可避的终局迫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离开或者留下,活着或者死去,迟来的领悟,难得的安宁。当米切尔和桑切斯乘坐返回舱飞向正在崩塌的星球故园时,他们各自笃定寻找亲人、带玛雅的遗体回家是人生最后一刻的意义。这种徒劳无疑是悲壮的,却也闪烁着人性深邃之处的幽光。

- 02 -

电影的人物设定和部分情节已脱离了原著,但总体延续了文字的平静质感。配乐强化了视觉效果,也不乏震撼人心的画面。不过,推进的节奏、剪辑的紧凑度和人物的饱满度却不尽如人意,以苏利为主导的太空主线也略显单薄。想来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像小说那般细腻描刻人物陷入绝境时藉由向内的思省牵连出层见叠出的情感着实不易。

影片的时间设定或有一个硬伤:除非末日事件改变了地轴的倾斜角度,不然巴伯天文台所在的北极圈内在二月份应处于极夜,而非巨大玻璃窗外那片刺目的雪白。小说中从极夜到极昼的转变其实对应着人物内心世界从黑暗到光明、从冰冷到温暖的转变,可惜影片未能捕捉到这一点。而最后倏忽一现的宁谧橘色天幕,与其说像午夜的天空,不如说更像黎明的天空——这倒是另有一番意味的隐喻。

至于小说中那些未能呈现出来的细节,大约可以这么自我安慰:电影改编是另一种形式的创作,而创作是遗憾的艺术。

- 03 -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最令人困惑的是小艾莉丝是真实的吗?我曾觉得,她是一个不具形的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存在,是奥古斯丁在极端的环境、身体和心理状态下的假想和幻象。

然而,若暂时抛开理性,展开想象,小艾莉丝会不会就是真实的呢——在影片中,餐桌上怎么会多出一碗麦片?奥古斯丁吃的一向是用微波炉加热的食物,炉灶怎么会突然起火?弹豆子的那一幕,明明两人都是一颗一颗摆的,她那儿有一颗时,奥古斯丁那儿已有四五颗了,但镜头一切,他摆了七颗,那边却有十二颗,她的速度怎么那么快?当奥古斯丁随雪地摩托一同沉入冰下,以他的身体状况,单凭自己真能爬出来吗?当奥古斯丁在暴风雪中疲于应对北极狼时,怎么小艾莉丝一走丢,狼群也不见了呢?

小演员的表情也十分耐人寻味:当奥古斯丁问她是谁时,她一副“你明明知道我是谁”的模样;当看到坠毁飞机上的人体残骸时,她的惊吓过于真实;当集装箱陷落冰层时,她满脸恐惧和担忧;当终于抵达哈森气象站时,奥古斯丁激动不已,而她却冷静淡然,眼里甚至有一种完成任务般的释然。

相较于影片,小说以更为含蓄细腻的方式展现了奥古斯丁与小艾莉丝之间的互动。她为他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支撑他活下去,他也从她身上学会了责任和爱。他们彼此陪伴,直至与漂流太空的苏利通过微弱的无线电通上话,而这又给苏利带去了希望、安慰和某种程度的解脱。一个曾经失职的父亲在过去的女儿身上学会了如何去爱,而这种爱又以某种神秘的方式穿越漫漫时空,为他现在的女儿带去了慰藉。

在《星际穿越》的设定中,爱是可以超越时空的,而小艾莉丝在工具间纸板箱上的涂鸦是否暗示着平行宇宙呢?或许,她就是真实的,只是并不以我们可认知的方式和维度存在——那条贯穿始末的黄色连衣裙,她第一次见奥古斯丁时就穿着,最后也穿着它离开了。

- 04 -

影片刚开始时有一个特写镜头:画面中央是一座阿努比斯雕像,左侧的书可以代表知识,百变魔方可以喻指宇宙,右侧的迷你太空探测器象征着探索,麦克风则意味着联结。阿努比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死神,它守护亡者,接引亡灵,指向来生。这与奥古斯丁一生的追求是契合的——在影片的结尾,苏利向奥古斯丁表示感谢,而他说:“我只是一个指路人。”

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么——那为什么遗留下来的空洞依然将人填满?得到的是真的得到了么——那为什么紧紧攥在手里依然会消散?当奥古斯丁的生命走到尽头,苏利会将他的一部分延续下去。这样的轮转如衔尾蛇那般无限循环,一边毁灭,一边永恒。卡尔·萨根说:“我们都是由星辰组成的。”那么,何曾有真的湮灭?

在最后的最后,当配乐渐渐隐去,杂乱的无线电波中断续传来鸟儿的啁啾声,这一点微弱的响动正如那段被衔回诺亚方舟的橄榄枝,谁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但它意味着希望。

- 05 -

《永夜漂流》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于我有些特别的意义。看完这部电影,我也终于能与这个故事告别了。我依然记得卡西尼-惠更斯号坠毁的那个晚上,哀悼如狂欢,而我只是略感怅惘,默默打开译稿,找到对应的脚注,为这个在辽阔宇宙中漂泊了二十年的孤独探险者新添了一笔。时间流逝,悄然无息。

远方总是美好的,但远方总在远方。有时看遍世界,不如在内心走一圈。就用译后记《黎明夜中来》中的一句话作结吧:生命幽微,愿你心有所向,身有所归。

2021年1月8日

于上海

 短评

看着什么都有,但不管地上还是天上,都看不出一点“专业感”……

7分钟前
  • 艾晨
  • 较差

真是没看头,网飞投钱都被私吞了吧,拍了个又臭又无聊的片子,末世下看几个角色的寂寞和空乏,一众熟悉的面孔已经变面瘫,都在自己的空间里环顾人生,想看干货的趁早切,上了年纪的乔治克鲁尼可能身心都有变化,拍出的东西可能更贴近他的对世间万物的认知,peace宁静,我可能还是太年轻,认为它既做作又无趣,还陈腔滥调。★★

9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一部年轻人看不懂的人文电影。魔幻2020年的圣诞夜,毁灭中的地球也阻挡不了回家的温暖亲情。这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名誉,而是你和家人的关系。参考哈佛教授 Robert Waldinger 的 TED 演讲: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12分钟前
  • Lucy
  • 推荐

情节太平淡了,没什么起伏。结局倒是有一点味道,小姑娘是教授想像的女儿。地球到底咋了也没交代清楚。

16分钟前
  • Smiler
  • 还行

基本没啥拍出来的必要,倒也代表和符合克鲁尼自己的态度,无论是生活还是创作,一种肆意与随性所彰显的潇洒的真性情,一种同生命和岁月的互敬,实在是非常私人的一部作品,离观众越来越远,却离自己越来越近,并最终真的“成为”那个孤独的人,又不乏光彩与礼赞。

1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原來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文藝片…

22分钟前
  • 菲氏葉猴
  • 力荐

说不上很糟糕的体验,不过拍得实在是没什么吸引力。作为个人最爱的太空题材电影,成片却是让我在神游状态下看完的。所有灾难矛盾想从哪来就哪来,一句环境恶劣或陌生带过。可即使故事糙到这种程度,也还是没能够挤出多少令人兴奋的低廉娱乐性。

24分钟前
  • 还行

求求了,看到有评论说天上地下两条线过于割裂是因为囿于原著,可别,原著虽然是将两条线以奇偶穿插叙事,而且也是快4/5才搭上话,但那种空气中弥漫的孤独与绝望是贯通的,而且Sully与Augustine最主要的联系并不是血缘,而是他们过于相似的性格以及殊途同归的人生悲剧(我他妈,Sully幸福快乐就算了还在执行任务中怀孕???),在片中都没有了,你会觉得Augustine仅仅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老好人。不知道是不是克鲁尼先森刻意而为之,影片开始不久弹豆子的戏份就把基调拉向了与原著完全不同的方向,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适宜人类居住的迷之木卫。飞船上的大家在完全不知道情况的处境中其乐融融,不是很懂你拍这个小说到底想要什么?最终呈现的结果真的就是水得要命的那种美剧感。(当然不能继续叫《永夜漂流》,就没有永夜

26分钟前
  • Devlali Number
  • 较差

流水账一样的抒情小散文

28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较差

巧巧的妈妈果然生了巧巧,太空认亲大型火葬场,两个生硬的故事拧成一个更生硬的故事,乔治·克鲁尼这次用的是什么烂编剧?看到了“星际探索”、“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甚至克鲁尼自己主演的“地心引力”的影子,就是没看到惊喜。(一半剧情都可以睡过去)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最开始看剧情以为是《移动地球》翻版,但风格其实很不同,基本很少动作戏,反而像一部末世悲歌。角色很少很少,一共不到十个人,刻意避开所有灾难片的固有模式,只希望通过少数的几个角色的经历展示末世将临时那种落寞、无助、悲伤的情绪,但同时又没有放弃寻找希望和为生命的延续做出努力。疗伤、反思大于娱乐

34分钟前
  • Maggie_in_LA
  • 还行

挺不错的,7.5分还是要的

36分钟前
  • 德克
  • 力荐

Tinamy金球调侃说《地心引力》关于克鲁尼拼了命准备外逃,不想和一个中年女人共处同空间的故事;这里,他成了那个驻留在此、见证着或曾回望着自己命运的人。依然创造了星际背景的电影里,重文戏的那类最常拥有的孤独氛围。无论是北极的光景,还是天际的浩瀚,都做得极为美丽;情感上的调和,和一干演员的表现也刚好相衬。但这些之外,故事本身会否太过单调或空洞?也终究是避不开的瑕疵。

38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好久没看过节奏这么温柔的末日片了。里面的飞行器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漂亮的之一。

42分钟前
  • 狗眯咻咻虾
  • 力荐

奥斯卡提名最佳视觉效果是不错的,剧情及对未来、对太空的想象力是空洞的,无望的。男人就别搞科幻了,你们不具备创造生命的能力,这是死穴。你们构想的都是了无生机,无趣的,无机的世界跟未来。

46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强效助眠片。。。是想通过影片的沉闷来体现末日太空旅客的孤寂吗。。。结尾好像太空版新闻联播,虽然没有在整理手稿(囧)

49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还行

抛开原著如何不谈,作为科幻题材,影片所描绘出的末世背景下的孤寂感以及对浩瀚宇宙的呈现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前者当然得益于克鲁尼的全程热演,后者也基本达到了常规太空片的及格水平,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两部分的割裂感太过严重以至于叙事重心摇摆不定,想了想,对其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大概是,花费一部电影的时间,看了两部各自为战的戏。其实这部片90%甚至更多的戏份都该集中给到克鲁尼,与太空对话的部分只闻其声便足够了(甚至小女孩的角色都没存在的必要性),不知是对自己的表演不够自信还是太囿于原著,总之这个拍法所带来的效果事倍功半。

50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第93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视觉效果提名名单:《信条》《花木兰》《爱与怪物》《午夜天空》《独一无二的伊万》,其中《花木兰》《午夜天空》目前豆瓣、IMDb评分都低于6分,算是近几年个人感觉最弱、电影整体观感最差的一届了。私心更希望入围短名单的《心灵奇旅》《欢迎来到车臣》乃至未进十强的《灰猎犬号》获得提名,也能间接推荐这三部口碑更好的电影。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最后的长镜头是太空新闻联播吗... 太空题材被拍得毫无魅力

53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较差

虽然几乎是毫无剧情可言,但对沉默到最后的真相展示和片中的寥寥些许铺垫,让我觉得其实还是挺有味道的。不能拿来当科幻片看。

56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