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心动6.0

短剧大陆0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3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4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5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6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7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8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19迟来的心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31 04:5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经典台词

Philomena: And after I had the sex, I thought anything that feels so lovely must be wrong. 菲洛米娜 :在我有性生活之后,我觉得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错的。 Martin Sixsmith: Fucking Catholics. 马丁:操天主教徒。

 2 ) 菲洛梅娜:A面小说,B面电影


要比较小说《菲洛梅娜》和电影《菲洛梅娜》的优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一般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延展与浓缩不同,电影《菲洛梅娜》与小说相比,几乎是从磁带的B面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与小说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弧。电影像是小说的纪录片、旁白者、注解师,不同的解读,甚至不同的观点,让看完小说的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故事。看完小说和电影,读者会惊异于一件事情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和解读,虽然不比《罗生门》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菲洛梅娜》由前英国记者Martin Sixsmith写成,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压的爱尔兰社会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医疗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而他们的孩子,以“领养”的名义几乎是“出售”给有钱的美国人。两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领养”到一个健康的爱尔兰裔儿童。经历了与自己儿子生离的姑娘菲洛梅娜,与经历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安东尼,在新大陆的生活,与养父家庭的不和、对自己来历的苦究,对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层社会共和党中的体面工作与内心世界中途的挣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戏一般。而安东尼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于他生母的“抛弃”:如果连亲生妈妈都不要自己了,那谁还会爱你呢?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
小说是线性叙事,从1950年代娓娓道来,细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个关口、每个戏剧化的场面,每个悲伤的结局。而电影呢?相比你也猜到了,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的。影片甫一开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从修道院出来之后又在人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时已经是老妇了。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年被迫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恸和遗憾总是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个刚刚被迫辞职的前BBC记者,典型的劳动阶级、虔诚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Martin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在寻子之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这部电影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安东尼故事的反面,也是传奇的补写——看,在你传奇的人生之后,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和生母分离,被带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应该是对过去的生活毫无知觉的。他被培养成美国的精英阶层,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成了律师,去了华府工作,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成为他母亲口中的“大人物”。而菲洛梅娜呢?她一直居住在乡下,蓝领工作,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一类的爱情小说,举止粗俗,记者Martin一开始是看不起她却又无可奈何的。但是,这是一个母亲啊。这是一个被迫签下永远放弃抚养权的母亲,在五十年后对自己孩子执着的寻找,当他知道儿子的成就时,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他竟然是共和党的律师!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当个镇上的律师吧!”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阶级都不高的母亲嘴里说出来,除了满满的母爱,还有什么呢?菲洛梅娜知道安东尼是一个同性恋时,这个天主教徒一点都不稀奇:“我有预感,他一直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啊!安东尼以后走得那么远,那么高,但在母亲的脑海中,他一直是那个单纯敏感、母亲哭泣时能用稚嫩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孩子。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朴素天真的她的视野去想象美国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头怎么办?”“要是他没工作怎么办?”“要是他变成一个胖子怎么办?”“为什么会变成胖子?”记者奇怪地问。“因为美国的菜量实在太大了啊!”看,这是每个母亲心里的担忧,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在她身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安东尼这边,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能记起他的故乡山川,知道自己来自爱尔兰,也知道母亲“抛弃”了自己。他循规蹈矩,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来让别人接受自己。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是被抛弃的孩子,你是没有人爱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永远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灭自己的感情:不论异性还是同性,他的爱情结局永远是戏剧性地悲惨。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爱的是男人。”然而有真爱降临时,他又不愿意面对。他对自己的初恋情人谈起自己的故乡:“那好像一首歌,你还记得听到它的时候美好的感觉,可是,你已经永远忘记了它的旋律……”
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爱尔兰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寻找自己的生母。修女们从始至终都拒绝了他的请求。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时,最后一次请求修女帮他找到他的出生资料。修女仍然拒绝了他。
小说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替换。正如记者在电影所说:“不能改名,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意义。”我看的书里,有安东尼三岁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参加成人仪式的照片,有大学毕业的照片,有当律师的职业照片,也有他回到爱尔兰修道院的照片。最后一张,是他的母亲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寻寻觅觅,不过换来一抔黄土。当母子终于相见时,生离变成了死别。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绝时,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他把他的财产捐给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他的伴侣跟他的养父大吵一架,把他带回了爱尔兰。最后的答案在电影里:母亲欣慰地发现,儿子还记得她,记得自己的故乡。
小说和电影里有宗教、有人伦、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与冲突。小说里的照片,在电影里变成了录像。菲洛梅娜看着一帧帧安东尼逐渐长大的画面,感受着五十年来的母爱全部浮现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却不可得的遗憾,时空交错中永远不能弥补的失落。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难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对当年拒绝她寻找儿子的修女说声:“我原谅你了”,也让记者震惊,从而深思他与菲洛梅娜不同的价值观。他愤世嫉俗,以眼还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却仍然笃信上帝,善待自己。这是宗教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更是阶级间的冲突。大多数观众可能会站在记者的角度看问题,而菲洛梅娜最后与记者的融洽,说明这些价值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与自己命运的妥协。
电影绕过了安东尼的一生,着重点在菲洛梅娜寻找自己的孩子身上。避重就轻,却用敏锐的笔触阐明了这一主题。朱迪•邓奇与Steve Coogan之间的互动有趣极了,两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个眼神就把观众逗得忍俊不禁。小说则更充满戏剧性,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借着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写作方式,然而作者笔力颇深,带着记者的客观与冷静,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开头,像是旁观者在讲述不属于自己的故事。

 3 ) 谁也不能评价你 除了你自己

自从《社交网络》输给《国王的演讲》后,对奥斯卡颁奖结果这事儿就无大所谓,你指望一帮白人老头替你肯定自己的观影品味,纯属缘木求鱼。事实上,任何单一标准去评判电影的优劣都有失公平,只有一个准则别人很难左右——你自己内心的好恶。
 
今年奥斯卡季的影片看了七七八八,偏爱《Her》不用多说,另一部则是《菲洛梅娜》,准确地说,是大爱女主演朱迪丹奇,《蓝色茉莉》里的凯特布兰切特和她比起来的差距,就是人生阅历多少的差距。专业的事儿说不好,从光影效果上来讲,英式小品电影大多给我一种画面清冷,摄影不够讲究的电视电影感,但演员细腻沉着的表演,又总能把它们挽回到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水准。
 
电影《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作品《菲诺梅娜遗失的孩子》,影片片名进香港院线时被翻做了《千里伴我寻》,这对普通观众来说就清楚明白得多。故事讲的是名叫菲洛梅娜的老太太年轻时未婚先孕,接受惩罚被关进修道院,与幼子天各一方。时隔五十年后,她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失意的前BBC记者马丁,在马丁的陪伴下开始了万里寻子之路。
 
对欧美电影来说,挑战性、嘲讽政治,都不算什么大事儿,唯有宗教题材绝对敏感而难以驾驭。这些年来,宗教对世俗社会的约束力日渐靡淡,不断被揭发的娈童丑闻加深了人们对教会制度的否定和怀疑。和《不良教育》等片一样,《菲洛梅娜》在揭露修道院保守、腐朽和残忍上毫不留情,片中那些寡欲的老修女,和她们背后阴森的修道院一样,带着腐败的尸气。但《菲洛梅娜》杰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于控诉和鞭笞,它借菲洛梅娜本人,传递了信仰本身的宽厚和仁慈。
 
影片的故事主线是马丁和菲洛梅娜的寻子之旅,在真相大白之际,我想观众中的大多数都耿耿于怀为何菲洛梅娜不选择马丁那样愤怒和抗争,只淡淡说了一句“我原谅了你”。其实,这一切在此前车中的马丁和菲洛梅娜的车中对话,已给出答案:菲洛梅娜委婉地点明马丁帮她的条件本来就是“追逐新闻效应”,媒体倡导公平与公正,出发点是眼球经济的最大化,“消费隐私”和“剥夺母爱”,在道德上的优劣之分又有多少呢?以公理和正义自居裁决修女,与修女们以上帝之名惩罚少女妈妈,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当你凝视深渊,会被深渊吞噬,当你棒打猛虎,会成为比猛虎更凶猛的野兽。复仇的快感消解于复仇成功的刹那,复仇的意义也在同时化为乌有。
 
对这样一个艰涩主题,真实事件提供了情感基础,剧本强化了人物性格,而朱迪丹奇的表演则饱蘸浓情充满层次,她追问马丁回忆与自己儿子见面那一段,真是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影片最让人动容的部分,是菲洛梅娜在告诫室放弃告诫,摒弃宗教仪式走出教堂之时。她并没有放弃信仰,她对上帝的虔诚、对善的维护并未改变,而是不再假借他人评判自己,不再依靠教会的“规矩”来束缚自己,菲洛梅娜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评定,她甚至敢于敞开心扉去回忆性的美好,打破了折磨她一生的精神枷锁。
 
“我原谅了你”。
这是菲洛梅娜和她的信仰里最光辉的部分无比接近的时刻,让人心潮澎湃。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或多或少因为最近在看一本书——《人的宗教》。在几乎所有宗教中,制度和宗教组织都是规范行为,而顿悟超脱则有赖信者自察。宗教和宗教组织本身是两个概念,但我们常常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好比谈论平等,就会等同“少数服从多数”,可“少数服从多数”对“少数”的那些就是真正的平等?人们对于内容其实少有异议,分歧多在形式,为了消除分歧,于是人们就开始了互相评判与裁决,仰仗的并非真理,而是权力。人能被征服,但哪里会被外力改变呢?
 
我虽然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人一生积极的使命,是追求更完美的人格,追求人格实现的过程绝不靠他人的评判——谁也不能评判你,除了你自己。不管在哪套价值体系里,他律者皆沦为奴隶,唯自察者虽然困惑纠结,但让我们与猛虎和深渊区别开来。






微信公众账号:mydunhe

 4 ) 友谊的见证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整部片子我是哭着看完的,上1分钟揪心的抹着眼泪,下1分钟又被老太太都笑了。电影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5 ) 彩蛋

这题目绝对不是为了骗粉,一会儿我就会扣题的……

就说一点,中途菲洛梅娜对信仰是有过放弃的,最起码也是有过动摇,就是她想去教堂忏悔,却什么都没说只是在忏悔室外哭了一声那次,从教堂出来时也没碰圣水池的水。
但后来却用那篇憋屈的“我原谅你”理论及她儿子墓前的小耶稣回归宗教了,让我觉得有点突兀,不知道这确实是菲洛梅娜的真实心路历程还是制片方不想激怒任何人。

其实我倒能理解这种突兀的转折,就像我工作这么多年,单位一直在给上社保,然后辞职了,明知道这东西根本信不过,但还是在自己上社保一样,我们总会干一些自虐的事,只为了看看我都这么难受了,你还不给我点奖励?
也可以说是对彩蛋的期待,让我扣一下题吧……
比如那个终身禁欲的老修女,一辈子不破功不就是觉得最后能上天堂吗?
菲洛梅娜大概也觉得上帝这老小子折磨了自己这么久,自己都没放弃他,现在眼看半截入土,算了,还跟他混吧,说不定最后能拿到年终奖呢?
这也是我们互相厌恶的父母忍耐至今不分手、明知道写出来没人要的稿子还是要把它写完……等等等等人类神秘sm事件的终极奥义。
人生有始有终,所以即便你是个标榜自己总是半途而废的废柴,其实你也在为“终身半途而废”这个伟大征程能够有始有终而努力着。

不管如何,我还是决定从这个月开始就不交社保了,反正社保又不能让我上天堂。

 6 ) I forgive you

  这是一部关于执着与母爱的电影。
  这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宗教对于Phil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不愿意放弃这个导致母子分离,造成一生遗憾的源头。 但是中途在Phil执意下车去教堂忏悔的时候,这个意义才显现出来。尽管天主教给了她无尽的伤痛,但同时其有时她的救赎。她并不是去请求别人的宽恕,她是在其中寻找自我救赎。这就是为什么Phil在忏悔室里哭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Philomena在面对破坏母子团圆的修女时,她的一句:“I forgive you." 与她相比之下,修行一辈子的老修女容颜扭曲,仇恨着(嫉妒着)这些享受过鱼水之欢的“不良少女”。Martin 问Phil:你为什么要宽恕她? 我是愤怒的,我不能够宽恕你(老修女)。你为什么不生气?你完全又理由生气!就算你用拐棍敲打那个可怜的老修女,上帝也不会责怪你的!

  但是,“I forgive you"一下子把Phil升高到了圣人的地位,这是耶稣,上帝才有的权力。Phil宽恕的不仅仅是过去在修道院中奴役她,导致她终生不得与儿子相见的 “恶”人们,更是宽恕了她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短评

Philomena这个角色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我们同时在她身上看到了宗教的两面性,正是宗教的伪善让Phi一生与孩子天涯两隔,也正是宗教的教化让这个没读过艾略特的普通人拥有了宽容的勇气。笑点泪点结合的非常好,后半部分的转折带着不能剧透的情绪感染力。缺点就是两位主角的个别主动选择过于简单带过了。

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人物塑造很饱满,节奏起伏也很舒服。整体感觉还是略清淡了一些,留白的内容和力度都不强,致使形式本身的清淡仅仅停留在了清淡的表层。

7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年度最爱!拥有我最喜欢的故事元素和模式:各自有独特性格的一老一少踏上一次有目的的旅程,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后露出一个动人的真相。全片画面犹如加lomo滤镜一般,幽默都很classy。说是喜剧,却温情缭绕、催泪必杀!朱迪·丹奇演的这个老太实在太惹人爱!喜欢她的博爱和胸怀。

8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结尾眼睛酸酸的,非常感人,编剧把一个简单的寻子故事写得饱满而精彩,小格局蕴含大思想,无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性取向不同,阶级不同,国籍不同,电影意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理解和宽容的力量

12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一个大爱的女人,年长却天真,在寻子途中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与小小的欢乐。她用自己的方式净化了所谓圣洁实则伪善的教堂,用自己的方式与天堂的儿子心心相映。两位主演不遗余力的为我们送上了年度最感人的一次电影旅程,他们塑造的两个人物让我们在悲伤的故事里看到了欢乐,也在欢乐里体会了温情脉脉

17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1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对待宗教态度的选择促成了悲喜剧,最难得是她能够将儿子的性向和死因视为正常,想要的只是知道他生前任何一点细节。在夹缝中没有仇恨而是珍重的宽容。而对于观众,还好有记者这句:"I won't forgive you."

1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又哭又笑的看完,上分钟还揪心抹泪,下分钟又被老太太抛出一个安.博琳的梗逗得吹起鼻泡。有的人在宗教庇护下以基督之名行使着恨,有的人在宗教迫害下籍着信仰修炼出纯净宽广的心灵。无论I forgive u或I couldn't forgive u,都掷地有声,都可以挺胸去到上帝跟前,而最卑贱的,恰是那至死冥顽的掷石者。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有些故事换一个角度真的就不一样了,在这个寻找的故事里,结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遭遇的人生百态。宗教组织和信仰宗教的人,人的意志歪曲了很多东西,在冰冷刻板的宗教面前,人情没了,忏悔和赎罪都不过是一句自我麻醉的空话。人间哪来那么的罪,是因为有了宗教,才有了罪。★★★★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爱人亲人都一样;2、JudiDench和SteveCoogan的表演撑起了感情克制的温情电影;3、人活着都有信仰,但那句I couldn't forgive you真痛快;4、腐国电影时刻不忘贱贱的冷笑话和基情;4、剧本母子情感部分比较感人,修女宗教信仰部分则很难共鸣

30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在五十年后抵达另一片大陆收集她所缺席的那个人生留下的痕迹,哪怕对一句问候或一次握手的描述都能让她幸福雀跃,爱尔兰的雪也终于不再那么冰冷。『在所有旅程的终点,我们都会回到启程之地,并第一次认识那里』。让人感动的并非面对恶之源时的『我原谅你』,而是至爱者藏匿的秘密从未逃过你的感应。

3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分别五十年,可当她看到儿子照片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gay。战胜时间性的血浓于水。其实宗教和信仰只是一条路上暂时结伴的路人,真正的信仰总会挣脱宗教的束缚,追求内心无垢的星空。真人真事,增加厚度。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故事并不复杂,亲情感人

3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喜剧与悲剧的交融通过宗教的善与恶来体现:菲洛梅娜是宗教的善,是影片幽默笑料的来源;修道院扭曲宗教造成的伪善是恶,是故事的悲剧根源。片中悬念的转换也很精彩,录像带一段是泪点的爆发。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看后估计只想一把火把修道院烧了吧。囧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你高高在上时,应该对下面的人都好些。因为等你掉下来的时候,说不定还会遇到他们”关于母亲,有时候他们老着,只是需要一点活着的念想。当她最后听到儿子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时,所有个人遗憾和旁人冷眼都那么不屑,眼角湿…赞配乐、摄影、故事、表演,及同性儿子的支线,今年最平凡而温暖的电影。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也能从很多面解读,比如宗教,亲情。不过最感动的仍是最表面、最直接的那一层,就是菲洛梅娜与儿子的感情,思念以及遗憾。这样的故事会让你坚信亲情以及它的可贵。朱迪·丹奇与斯蒂夫·库根都非常出色,性格的多样性。影片在质疑宗教伪善的同时,却也让你从菲洛梅娜身上看到了闪光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47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奥斯卡季过去半年再看,今年奥斯卡9部最佳影片的提名里,这部才是最好的。如何把所有复杂的道德宗教探讨溶进温情主义的故事里,这部电影堪称教科书。

52分钟前
  • 克隆加v239203
  • 还行

亲情最让人感动

54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五十年离散之痛刻画的绵长深情,但等找到儿子后却表现得很潦草,尤其是菲洛梅娜对于修女的态度,他们的信仰之争都无疾而终,除了故事本身没有更多可以回味的东西。同类还是“橙子与阳光”更好些。

5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